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佩科拉的悲剧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被引量:3
1
作者 赵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168-169,共2页
《最蓝的眼睛》是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本文分析了主人公佩科拉悲剧的原因,包括家庭原因、社区其他人对她的歧视以及白人的文化霸权,最后指出佩科拉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是病态社会的一种病态心理。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佩科拉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下载PDF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浅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董春萍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6期76-78,共3页
《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科拉是一位生活在经济严重萧条时期的黑人小女孩,深受着在美国主流社会流行并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观的毒害,偏执地以白为美。这种审美标准对她造成不可估量的肉体伤害与精神折磨。她自我意识的淡薄... 《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科拉是一位生活在经济严重萧条时期的黑人小女孩,深受着在美国主流社会流行并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观的毒害,偏执地以白为美。这种审美标准对她造成不可估量的肉体伤害与精神折磨。她自我意识的淡薄,反抗意识的缺失,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认同感的缺失以及最终自认为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的妄想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她的悲惨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佩科拉 自我意识 妄想
下载PDF
主体的异化——论《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疯癫
3
作者 殷艳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91-94,共4页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它讲述一名黑人女孩佩科拉为得到周围人的关爱,迫切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女孩才有的蓝色眼睛,并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命运。文章试图从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中的三界理论,即想象界、...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它讲述一名黑人女孩佩科拉为得到周围人的关爱,迫切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女孩才有的蓝色眼睛,并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命运。文章试图从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中的三界理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佩科拉的主体心理结构,并说明佩科拉的疯癫实际上是主体在象征界中构建主体失败和完全异化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的异化 佩科拉 三界理论
下载PDF
浅谈《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对白人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4
作者 车春柳 《黑河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82-183,共2页
《最蓝的眼睛》描绘了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迷失自我,完全沉浸在"白即美,黑即丑"的氛围中,不断地追求着象征着美丽的最蓝的眼睛而疯了的悲惨遭遇。佩科拉以白和蓝眼睛为美,她家庭的影响,社会因素及个人懦... 《最蓝的眼睛》描绘了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迷失自我,完全沉浸在"白即美,黑即丑"的氛围中,不断地追求着象征着美丽的最蓝的眼睛而疯了的悲惨遭遇。佩科拉以白和蓝眼睛为美,她家庭的影响,社会因素及个人懦弱的表现造就了这种审美标准,揭示了强权白人文化对黑人的冲击和影响,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本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科拉 《最蓝的眼睛》 白人文化
下载PDF
白人文化霸权下扭曲的幼小心灵——《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形象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秀青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3期127-128,共2页
长期以来,因为肤色的不同引发的战争、冲突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时不时见诸于文学作品中,甚至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占少数人的作家作品中。托妮·莫瑞森就是这些作家中的一员。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权力运动走向极致。但是,令人不容忽... 长期以来,因为肤色的不同引发的战争、冲突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时不时见诸于文学作品中,甚至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占少数人的作家作品中。托妮·莫瑞森就是这些作家中的一员。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权力运动走向极致。但是,令人不容忽视的是虽然黑人经过了不懈的努力,努力维护自己的权利,为自己争取自己同为国民的种种,黑人民众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主流文化的意识,这是更为严重的民族侵蚀,因为这是对心理的更深层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霸权 扭曲 佩科拉 黑人
下载PDF
从创伤理论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创伤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雪莹 陈雪菲 《戏剧之家》 2016年第17期294-294,共1页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冲击给黑人带来的心灵文化迷失及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小说主人公佩科拉就是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本文旨在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佩科拉遭受的创伤,找出...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冲击给黑人带来的心灵文化迷失及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小说主人公佩科拉就是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本文旨在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佩科拉遭受的创伤,找出其创伤的原因,从而尝试找出莫里森对治疗黑人创伤之路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佩科拉 创伤理论
下载PDF
最忧伤的佩科拉──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解析
7
作者 邓晓云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80-83,共4页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命运。她出生在卑微的美国黑人家庭,处于白人主流文化的社会边缘。佩科拉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渴望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然而在遭遇了白人...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命运。她出生在卑微的美国黑人家庭,处于白人主流文化的社会边缘。佩科拉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渴望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然而在遭遇了白人的种族歧视,社区黑人的排斥,暴力家庭的侮辱,扭曲的自我认知以及孤立无助中幻想破灭之后,最终彻底崩溃陷入疯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创伤 佩科拉
下载PDF
孤独的花朵——佩科拉悲剧分析
8
作者 邓筠筠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26-27,共2页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小说借助女孩克劳蒂亚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了小姑娘佩科拉为了获得认同与关爱、极度渴望长出一双"最蓝的眼睛"却最终陷入疯癫的悲剧故事。本文尝试从社会、家庭...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小说借助女孩克劳蒂亚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了小姑娘佩科拉为了获得认同与关爱、极度渴望长出一双"最蓝的眼睛"却最终陷入疯癫的悲剧故事。本文尝试从社会、家庭两方面入手,找出佩科拉悲剧的成因,并分析佩科拉悲剧背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佩科拉悲剧
下载PDF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宋亚军 《芒种》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5-136,共2页
小说《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杰出作品。在《最蓝的眼睛》里,佩科拉以“蓝眼睛”作为判断关丑的标准,这是黑人对本民族文化厌恶与否定的具体表现,这种自我厌恶、自我否定情结导致了黑人内心世界的困惑、扭... 小说《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杰出作品。在《最蓝的眼睛》里,佩科拉以“蓝眼睛”作为判断关丑的标准,这是黑人对本民族文化厌恶与否定的具体表现,这种自我厌恶、自我否定情结导致了黑人内心世界的困惑、扭曲、迷失与错乱,使佩科拉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她总是按照白人的审美标准评价自我,并设法迎合白人的期待,最后成为白人审美价值观的牺牲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佩科拉 悲剧分析
原文传递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惨命运
10
作者 陈静 吴若芳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5X期35-36,共2页
本文主要是对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进行思考,重点分析小说中的女人公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人生悲剧以及造成其悲惨命运的各种因素,进而对于其悲惨命运中的各种人生因素进行思考,对佩科拉人生悲剧当中的种族主义、... 本文主要是对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进行思考,重点分析小说中的女人公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人生悲剧以及造成其悲惨命运的各种因素,进而对于其悲惨命运中的各种人生因素进行思考,对佩科拉人生悲剧当中的种族主义、种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击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科拉 托尼·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种族主义 黑人
原文传递
心灵窗户的破碎——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11
作者 李权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2-85,共4页
《最蓝的眼睛》是关于黑人小女孩佩科拉被父亲强奸而精神分裂的悲惨故事。她的悲惨结局是由于当时盛行的极具危害性的白人审美标准——惟有金发碧眼、白色肌肤才是美丽的,而不是经济条件和社会政治地位等因素造成的。莫里森旨在告诫黑... 《最蓝的眼睛》是关于黑人小女孩佩科拉被父亲强奸而精神分裂的悲惨故事。她的悲惨结局是由于当时盛行的极具危害性的白人审美标准——惟有金发碧眼、白色肌肤才是美丽的,而不是经济条件和社会政治地位等因素造成的。莫里森旨在告诫黑人族群如像故事的主人翁抛弃自己的文化,一味的羡慕乃至追求白人文化价值观,那么势必导致心灵扭曲、人格分裂,最终酿成人生悲剧。该小说揭示了黑人惟有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和完善自我的深刻哲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人审美标准 黑人文化 戕害 佩科拉 自我的丧失
原文传递
用勒内·吉拉尔的替罪羊机制解读《最蓝的眼睛》佩科拉的悲剧命运
12
作者 孙晶 《才智》 2014年第21期281-282,共2页
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勒内·加拉尔,他的理论大厦的基石是"三角欲望",后被称为"模仿欲望",在吉拉尔看来,欲望没有本源或特许的目标,而是通过一个作为模仿对象的中介选择的目标。为探讨了模... 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勒内·加拉尔,他的理论大厦的基石是"三角欲望",后被称为"模仿欲望",在吉拉尔看来,欲望没有本源或特许的目标,而是通过一个作为模仿对象的中介选择的目标。为探讨了模仿欲望的表现和结果,吉拉尔又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提出来"危机说":在一个社会里,模仿被激起,也就是所有的欲望被激发,出现了社会危机,这时为了解决缓和危机,团体必须牺牲一只"替罪羊"来换取大家的生存和内心平和。本文就依据勒内·吉拉尔的替罪羊理论来重新解读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里的替罪羊形象佩科拉的悲剧命运的起因以及引发的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内·加拉尔 替罪羊机制 《最蓝的眼睛》 佩科拉悲剧命运
原文传递
黑人文化的背离与坚守——评托尼·莫瑞森的《最蓝的眼睛》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海英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9-211,共3页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瑞森的处女作。小说描述了生活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这一大环境下的两个黑人小女孩的命运。家庭背景的不同、白人对黑人的忽略和歧视,使她们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呈现出了对自身命运的...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瑞森的处女作。小说描述了生活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这一大环境下的两个黑人小女孩的命运。家庭背景的不同、白人对黑人的忽略和歧视,使她们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呈现出了对自身命运的困惑和抗争,以及对黑人文化的背离与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佩科拉 克劳迪娅 背离 坚守
下载PDF
莫瑞森20世纪70年代小说中黑人女性成长历程探析
14
作者 马海英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9-81,共3页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三部小说中,分别塑造了少女佩科拉、青年女性秀拉和中年女性派拉特三位不同个性的黑人女性形象,由佩科拉式的自我否定到秀拉式的自我抗争,再到派拉特式的自我认同,分别代表了美国黑...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三部小说中,分别塑造了少女佩科拉、青年女性秀拉和中年女性派拉特三位不同个性的黑人女性形象,由佩科拉式的自我否定到秀拉式的自我抗争,再到派拉特式的自我认同,分别代表了美国黑人女性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认识,揭示了黑人文化理性发展的过程,也显示了黑人女性不断成长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 莫瑞森 黑人女性 佩科拉 秀拉 派拉特
下载PDF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身份建构
15
作者 吴胜利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4-47,共4页
从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杂交性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托尼·莫里森三篇小说中三位女性佩科拉、秀拉和吉丁的身份建构问题,从佩科拉内化了殖民主义黑人身份走向悲剧,到秀拉颠覆了传统黑人女性身份重建自我的艰难,再到吉丁自我女权主义... 从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杂交性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托尼·莫里森三篇小说中三位女性佩科拉、秀拉和吉丁的身份建构问题,从佩科拉内化了殖民主义黑人身份走向悲剧,到秀拉颠覆了传统黑人女性身份重建自我的艰难,再到吉丁自我女权主义身份的积极追求获得自由,揭示出莫里森建构其现代黑人女性身份的解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佩科拉 秀拉 吉丁 女权主义 杂交性理论 身份建构
下载PDF
《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的多重悲剧动因
16
作者 蔡静一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9期50-52,共3页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有多重压迫意味的悲剧代表作品。故事以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为主人公,围绕着她所遭受的长相、性别、种族、儿童、宗教、家庭等多重悲剧展开。小说中,母亲的冷漠和父亲的暴行是造成佩科拉生...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有多重压迫意味的悲剧代表作品。故事以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为主人公,围绕着她所遭受的长相、性别、种族、儿童、宗教、家庭等多重悲剧展开。小说中,母亲的冷漠和父亲的暴行是造成佩科拉生活悲剧的家庭原因,而白人文化的冲击、社会历史的影响以及黑人社区的无知则是造成佩科拉生活悲剧的外部原因。在家庭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下,佩科拉从小便缺乏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最终酿成了佩科拉的苦难人生和命运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佩科拉 悲剧
下载PDF
《最蓝的眼睛》中迷失自我的黑人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杏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7年第6期113-115,共3页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着重分析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自我憎恨和自我否定心理。探讨了白人主流强势文化是怎样对黑人进行文化殖民和精神殖民,从而造成了黑人的价值观念的失落和种族身份的迷失。
关键词 黑人 白人文化 佩科拉 肤色 《最蓝的眼睛》 白人 迷失自我
下载PDF
刍议托尼·莫里森与《最蓝的眼睛》
18
作者 刘青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3-144,共2页
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闻名于美国文坛的黑人女小说家。她的四部重要作品都是以表现美国黑人的命运为主题的。这四部作品包括《最蓝的眼睛》《舒拉》《所罗门之歌》和《黑婴》。《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同时也是她的成名之... 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闻名于美国文坛的黑人女小说家。她的四部重要作品都是以表现美国黑人的命运为主题的。这四部作品包括《最蓝的眼睛》《舒拉》《所罗门之歌》和《黑婴》。《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同时也是她的成名之作。这部小说通过描写黑人的自卑和想要改变种族类别的心理,反映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影响下,黑人自我价值的迷失。本文尝试研究《最蓝的眼睛》的思想内涵,希望能对读者起到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佩科拉 悲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