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动词核心”看隐性使动句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培玉 刘人宁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4,96,共9页
使动句有两个显性语义构件和一个隐性语义构件,其语义构件的组构框架是"致事+使+役事+补事",其句法映射框架是"主语+谓语中心+宾语+补语"。使动旬是在"使"字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作格动词提升和致使动词插入... 使动句有两个显性语义构件和一个隐性语义构件,其语义构件的组构框架是"致事+使+役事+补事",其句法映射框架是"主语+谓语中心+宾语+补语"。使动旬是在"使"字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作格动词提升和致使动词插入等操作手段生成的。使动句构造的制约机制是:淡化致使方式、凸显役事、V是兼类词——既是表性状的作格动词又是致使动词、隐含致使义。使动句的致使义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底层结构的单纯致使动词"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句 构造 制约机制
下载PDF
“话题—说明”框架下施动和使动句式语义语用基础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洪亮 绪可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5-50,共6页
施动句和使动句是现代汉语中应用得十分广泛的两种基本句式,彼此之间在结构和语义上有很大程度的关联性。与印欧语主动句和被动句迥异,施动句和使动句结构格局形成的基础是汉语"话题—说明"的语义语法框架,"话题"... 施动句和使动句是现代汉语中应用得十分广泛的两种基本句式,彼此之间在结构和语义上有很大程度的关联性。与印欧语主动句和被动句迥异,施动句和使动句结构格局形成的基础是汉语"话题—说明"的语义语法框架,"话题"的有定性是其形成的根本动因。及物性理论,尤其是美国功能主义学派提出的有关及物性标准的理论与"话题—说明"理论相契合,可以为汉语施动句和使动句的成因和独特性提供较强的理论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句 话题 说明 及物性
下载PDF
现代汉语的双重使动句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街生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32,共8页
"这碗面吃了我一身汗""这些酒喝醉了他""这场比赛看得观众们兴高采烈"类句子是双重使动句,特点是包含双重使动:(1)主动词和后面的补语谓词之间有使动关系;(2)主动词又发生使动化。(2)以(1)为基础,再加上... "这碗面吃了我一身汗""这些酒喝醉了他""这场比赛看得观众们兴高采烈"类句子是双重使动句,特点是包含双重使动:(1)主动词和后面的补语谓词之间有使动关系;(2)主动词又发生使动化。(2)以(1)为基础,再加上汉语动词使动化的一般限制,可解释这三类句子的构成限制和构成动因。双重使动句是汉语中补偿单动词使动化限制的一种机制,体现了汉语连动型语言特征对使动表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使动句 使动 作格 原因事件 结果事件
下载PDF
现代汉语的单动词使动句 被引量:6
4
作者 刘街生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21,95,共8页
本文通过与及物动作动词句对比,考察"这些措施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这类单动词使动句。认为立足于不及物用法来看,单动词使动句的动词可概括为(1)可解析为外部使因的、(2)只能带弱施动性S的动作动词或含移位或移位方式的动... 本文通过与及物动作动词句对比,考察"这些措施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这类单动词使动句。认为立足于不及物用法来看,单动词使动句的动词可概括为(1)可解析为外部使因的、(2)只能带弱施动性S的动作动词或含移位或移位方式的动作动词,以及具有表示过程变化能力的非动作动词。在与及物动作动词句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这一限制的原因是单动词使动句着重表达结果状态事件。单动词使动句是汉语中第二句法格局或作格范式的基本句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句 及物 作格范式 及物范式
下载PDF
现代汉语使动句的完句成分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豫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6-111,共6页
本文认为在现代汉语使动句中,使动词的前、中、后常常要出现不同的完句成分。有些使动句由于使动词语义特点的限制,必须依附一定的完句成分句式才能成立;还有些完句成分在句中主要起体现交际者对致使事件的主观态度的作用。
关键词 使动句 成分 使动
下载PDF
试论现代汉语使动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宛新政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7-31,102,共6页
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本文全面分析现代汉语使动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认为使动意义不是词汇意义,而是一种构式意义。详细探讨使动句构式的强制性因素和选择性因素,并指出这两种要素都是为了满足特殊语序的“和谐结构”的要求。... 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本文全面分析现代汉语使动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认为使动意义不是词汇意义,而是一种构式意义。详细探讨使动句构式的强制性因素和选择性因素,并指出这两种要素都是为了满足特殊语序的“和谐结构”的要求。认为使动句与其他致使句一样,在深层也是双动核结构,并形成5种形式的使动句句模。分析在动态使用中使动句的成分缺省问题,并论述了使动句的诸种语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句 法构式 语义结构 语用功能
下载PDF
英语使动句汉译的显形标记与隐形标记 被引量:2
7
作者 许曦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2期49-53,共5页
英语使动句的汉译除了"使"字显形标记外,还应当充分考虑运用隐形标记的表现形式。译者必须挖掘并充分利用汉语已有的丰富资源,选取那些形式简洁,表达鲜活,意义丰满且为国人喜闻乐见的句子结构,使之在汉译文本中发扬光大。
关键词 英语使动句 汉译 显形标记 隐形标记
下载PDF
蒙汉语使动句的对比 被引量:3
8
作者 德力格尔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32-36,共5页
蒙汉语使动句句义结构都由使役+施事+受事+谓词四个成分构成。但它的句法结构形式有差异:蒙古语使动句只有一个动词谓语为核心构成,而汉语兼语式使动句由双动核结构构成;蒙古语使动态语缀是使动句的形式标志,是强制性的,而汉语与此对应... 蒙汉语使动句句义结构都由使役+施事+受事+谓词四个成分构成。但它的句法结构形式有差异:蒙古语使动句只有一个动词谓语为核心构成,而汉语兼语式使动句由双动核结构构成;蒙古语使动态语缀是使动句的形式标志,是强制性的,而汉语与此对应施事者前出现"让、使、派、叫、请"等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此外,还有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后加上一些动态助词带上宾语表示致使意义。汉语语序手段决定兼语型使动句式的构成,而蒙古语的附加成分法决定带施事宾语的使动句的构成。在汉语中表示致使意义的句式繁杂,分布于兼语句、"把"字句、连动句等不同句法框架内,然而在蒙古语表达中这一切统统都可以用带使动态标志的使动句对应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语言学 蒙汉语 使动句
下载PDF
朝鲜族小学生使动句习得偏误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金锦玉 尹英梅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73-75,78,共4页
本文运用语料测试的方法考察了朝鲜族小学生汉语使动表达情况,分析、统计了朝鲜族小学生在使动句的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偏误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 朝鲜族 小学生 使动句 习得偏误
下载PDF
汉泰语显性使动句的对比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华维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02-104,共3页
汉泰语显性使动句使用频率高,但在句法结构形式上存在差异,泰语显性使动句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不局限于某一种句式,对应情况较复杂,分布在"把"字句、兼语句等多种句法结构形式中。汉泰语显性使动句的语义结构都包括使动词、施... 汉泰语显性使动句使用频率高,但在句法结构形式上存在差异,泰语显性使动句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不局限于某一种句式,对应情况较复杂,分布在"把"字句、兼语句等多种句法结构形式中。汉泰语显性使动句的语义结构都包括使动词、施事、受事、谓词四个部分,且施事是否出于主观故意造成使动结果受到句法形式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句 汉语 泰语 显性
下载PDF
事件语义视野下的汉韩使动句对比研究
11
作者 刘云海 崔顺姬 《外文研究》 2017年第1期28-32,共5页
使动句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近3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虽然这些研究角度各异,理论框架不同,它们都对使动句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刻画,拓展了人们对使动句的认识,但是这些研究侧重于语言事... 使动句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近3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虽然这些研究角度各异,理论框架不同,它们都对使动句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刻画,拓展了人们对使动句的认识,但是这些研究侧重于语言事实的描写和语言现象的归类分析,对使动句出现的动因及统一性的理论解释重视程度稍显不够。本文从汉韩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以事件语义学理论为框架,探讨二者用法的共性与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句 事件语义 对比
下载PDF
基于三维语法的汉语使动句研究
12
作者 崔冠华 《河南工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78-80,共3页
现代汉语使动句的使动词常为兼类词,非使动词活用为使动词的特点丰富了使动句的句法特征。使动句的“使1……V 2”结构在不同的句法结构中能更简洁地反映出致使义。这些不同于其底层结构——使字句的剖析,进一步丰富了现代汉语致使句的... 现代汉语使动句的使动词常为兼类词,非使动词活用为使动词的特点丰富了使动句的句法特征。使动句的“使1……V 2”结构在不同的句法结构中能更简洁地反映出致使义。这些不同于其底层结构——使字句的剖析,进一步丰富了现代汉语致使句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句 法特点 语义特征 语用功能
下载PDF
一种特殊的使动句略说
13
作者 何德胜 《语文知识》 1994年第6期31-31,共1页
先看例句: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②公子吕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③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壁而秦不予赵... 先看例句: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②公子吕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③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壁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上面的例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句 公子吕 公元年 现代汉语 名词性短语 赵城 使动用法 近指 市朝 法上
下载PDF
现代汉语使动句及其运用探讨
14
作者 刘丽丹 《品位·经典》 2022年第11期46-49,共4页
使动句作为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本文首先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描写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语使动句的使用情况。通过论述发现,使动句并不是简单依据是否含有标志性词语“使”“令”“让”“叫”等判断的,而是根... 使动句作为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本文首先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描写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语使动句的使用情况。通过论述发现,使动句并不是简单依据是否含有标志性词语“使”“令”“让”“叫”等判断的,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一种句型的分析既要考虑原文上下文的语境意义,也要照顾到表达的句法结构特征以及表达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句 现代汉语 使动用法
下载PDF
简析使动句的汉维翻译
15
作者 帕丽旦·阿布都热衣木 《丝路视野》 2019年第25期22-23,共2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交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尤其在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社交沟通开始越来越频繁,而民族语言的翻译能够确保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融洽、和谐。维汉翻译就是其中之一。维汉翻译中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交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尤其在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社交沟通开始越来越频繁,而民族语言的翻译能够确保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融洽、和谐。维汉翻译就是其中之一。维汉翻译中关于语言的动词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为维汉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本篇文章将针对汉维翻译中使动句的翻译做出简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句 翻译 汉语
下载PDF
使动句致使意义实现的机制及其语用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豫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60,共9页
现代汉语使动句是指由使役动词带上宾语作谓语,表致使意义的句子。本文首先对《动词用法词典》中2117条动词义项逐一排查,在描写的基础上归纳出四组与使动句致使意义相匹配的使役动词,提出使役动词的三种形式特征;然后从使动句语义角色... 现代汉语使动句是指由使役动词带上宾语作谓语,表致使意义的句子。本文首先对《动词用法词典》中2117条动词义项逐一排查,在描写的基础上归纳出四组与使动句致使意义相匹配的使役动词,提出使役动词的三种形式特征;然后从使动句语义角色和动词的论元成分交叉融合的角度,指出使动句是通过保留、丢弃、增添等表现方式分派句式的表达要素,从而达到句式致使意义的实现;最后结合实例,分析了使动句的语用价值,提出使动句为我们确切表达致使意义提供了句式选择,丰富了汉语致使意义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句 使役 致使意义 式论元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形容词使动句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光婷 《汉字文化》 2010年第6期53-57,共5页
形容词使动句指的是由形容词充当具有致使意义的使动词,后带宾语作谓语的句子。就整个人类语言来看,致使结构是一种很普遍的句法结构类型。Comrie(1981)从形态上将致使结构分为分析型、形态型和词汇型三种类型。
关键词 形容词 使动句 现代汉语 致使结构 人类语言 结构类型 使动 形态
原文传递
使动句与“使”字句致使意义之辨——基于“无介入致使”理论的认知实证新探
18
作者 袁毅敏 楚军 王诚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4期39-43,共5页
根据"无介入致使"理论,使动句表达直接致使,"使"字句表达间接致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证明了这一论断。研究同时发现:"无介入致使"理论在分析汉语致使意义时存在局限,无法将直接和间接致使完全区... 根据"无介入致使"理论,使动句表达直接致使,"使"字句表达间接致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证明了这一论断。研究同时发现:"无介入致使"理论在分析汉语致使意义时存在局限,无法将直接和间接致使完全区分开来;同时,英汉兼语式致使结构对其中使事的要求不同:"使"字句要求使事必须为有生命的物体或者与人相关,而英语中则无此限制。该差异或与"使"的动词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介入致使”理论 使动句 “使”字 直接致使 间接致使
原文传递
古汉语使动双宾语语句的逻辑语义分析
19
作者 林胜强 付豪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4-87,共4页
利用范畴类型逻辑对古汉语使动双宾语语句进行逻辑分析时,句法和语义的组合可以同时在树结构中展示出来,句法组合伴随了语义方面的函数应用。文章列举了古汉语"晋侯饮赵盾酒"和"殴民而归之农"两例进行逻辑语义分析... 利用范畴类型逻辑对古汉语使动双宾语语句进行逻辑分析时,句法和语义的组合可以同时在树结构中展示出来,句法组合伴随了语义方面的函数应用。文章列举了古汉语"晋侯饮赵盾酒"和"殴民而归之农"两例进行逻辑语义分析,以说明这一研究方法具有普适性,能够对中文信息处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句双宾语语 范畴类型逻辑 逻辑语义
下载PDF
古汉语被动句的语义范畴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奇瑞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27-31,共5页
关于古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已有不少研究,但对其语义范畴却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其实,所谓主动、被动,本来也就是语义范畴的概念,被动句的研究如果脱离了语义范畴,最终将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古汉语被动句中... 关于古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已有不少研究,但对其语义范畴却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其实,所谓主动、被动,本来也就是语义范畴的概念,被动句的研究如果脱离了语义范畴,最终将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古汉语被动句中名词与动词的关系,不但可以弥补单纯从句子结构形式方面研究的不足,还会发现许多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现象和一些规律,也将为我们研究被动句打开一个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被 语义范畴 施事者 领属关系 使动句 语义特点 子结构 递系 词类活用 歧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