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携带凶器抢夺”性质的刑法教义学分析
1
作者 王志祥 王艺丹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5期64-72,共9页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和通行的学理解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理解为法律拟制。这样的理解不但违背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而且抹杀了抢劫罪与抢夺罪之间的界限。将"携带凶器抢夺...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和通行的学理解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理解为法律拟制。这样的理解不但违背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而且抹杀了抢劫罪与抢夺罪之间的界限。将"携带凶器抢夺"规定定性为注意规定,在学理上具有合理性。但是,这不但要求在"携带凶器"之外添加"显示、威胁使用甚至使用凶器"的客观行为要素,而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使用凶器的目的。对"携带凶器抢夺"的以上两种解释方式均有缺陷,修改立法是彻底解决争议的必要途径。对于"携带凶器抢夺",可以考虑作为抢夺罪的基本行为方式之一或加重情形之一加以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法律拟制 注意规定 显示凶器 使用凶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