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新界定清代宫廷侉戏内涵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岩 李玫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87-94,共8页
清代前期内府题纲、剧本中所承认的"侉戏"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系统的声腔:其一是标注为"吹腔"、"秦腔"、"梆子腔"的吹腔系统的声腔,用笛子伴奏;其二是演唱俗曲及标注为"柳子腔"、"... 清代前期内府题纲、剧本中所承认的"侉戏"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系统的声腔:其一是标注为"吹腔"、"秦腔"、"梆子腔"的吹腔系统的声腔,用笛子伴奏;其二是演唱俗曲及标注为"柳子腔"、"南锣"或"弦子腔"等弦索系统声腔,用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伴奏。此即清代内府"侉戏"概念与"侉调"、"侉腔"概念之间的区别,也是内府"侉戏"概念与民间"侉调"概念的区别,即无论是民间的"侉调"概念还是清内府"侉调"、"侉腔"概念,指的都主要是演唱俗曲的弦索腔系统的腔调;而内府"侉戏"概念则包含了弦索腔和吹腔两个不同的声腔系统。因此,侉戏并不能等同于早期"乱弹"概念,更与皮黄戏相距甚远,它是清代前期演唱吹腔或弦索腔的玩笑类小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宫廷 侉戏 俗曲
下载PDF
从承应制度看古代乐籍制度和西方赞助制度——以清代“侉戏”和“京剧”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宋康 颜婷婷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144,共4页
"承应"一词并非清代专有,但是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期来说,"承应"在清代更加术语化,更加体系化。本文主要以探寻承应制度下的侉戏和京剧为例,并进一步阐述承应制度与古代乐籍制度下的轮值轮训制和西方赞助制度的关系。
关键词 侉戏 京剧 轮值轮训制 赞助制度
原文传递
南府、景山承应戏声腔考 被引量:1
3
作者 范丽敏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6-69,共4页
据现有文献资料 ,清内廷演剧机构南府、景山约成立于康熙朝 ,而终止于道光七年 ,共约一百四十一、二年的历史 ,基本上反映了清代“盛世”期间的演剧状况。在南府、景山共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 ,内廷所演戏不外昆、弋二种。据现有文献资... 据现有文献资料 ,清内廷演剧机构南府、景山约成立于康熙朝 ,而终止于道光七年 ,共约一百四十一、二年的历史 ,基本上反映了清代“盛世”期间的演剧状况。在南府、景山共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 ,内廷所演戏不外昆、弋二种。据现有文献资料 ,从嘉庆朝开始有极零星的“侉戏”(乱弹 )出现在内廷的舞台上 ,而其时的民间舞台“侉戏”已蓬勃发展 ,呈现出和“雅部”昆剧平分秋色之势 ,从这一点上———戏剧声腔的发展流变上说 ,内廷大大滞后于民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演剧机构 南府 景山 昆腔 弋腔 侉戏 剧声腔 考证
原文传递
清宫吹腔演出史及其剧本形态研究
4
作者 王岩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25,共7页
总体来看,作为地方腔调的吹腔进入宫廷,是以乾隆帝南巡观剧、民间戏班晋京祝贺万寿、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等戏曲史上的重要事件为背景,同时又与乾隆朝以来帝后欣赏习惯的转变以及乾隆帝“引俗入雅”的礼乐观念紧密相关。据现存史料可知,... 总体来看,作为地方腔调的吹腔进入宫廷,是以乾隆帝南巡观剧、民间戏班晋京祝贺万寿、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等戏曲史上的重要事件为背景,同时又与乾隆朝以来帝后欣赏习惯的转变以及乾隆帝“引俗入雅”的礼乐观念紧密相关。据现存史料可知,演唱吹腔的短剧最晚于乾隆中期前已进入宫廷,《劝善金科》康熙旧本与乾隆朝五色套印本在吹腔出目上的差别正好说明吹腔在乾隆时期的广泛应用。随着嘉庆以降吹腔短剧在宫廷的频繁演出,此类剧目的独立地位逐渐消弭,至同光朝已被归入昆弋杂戏中。清代中期以来,宫廷连台本戏、小轴子戏、杂戏等不同长度的剧目类型中均有吹腔唱段或出目,在连台本戏中,吹腔以零星出目的形式出现,在演唱吹腔的小轴子戏和杂戏中,“花雅同本”与诸腔杂陈的现象则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宫演剧 吹腔 侉戏 “花雅同本”
原文传递
《建太平》考
5
作者 冯花花 《中华戏曲》 2023年第1期218-235,共18页
乾隆时期清宫出现过隋唐故事连台本戏《建太平》,《建太平》可能是以《说唐全传》的故事情节为参考,进行改编形成的。《建太平》出现后,清宫又以其为蓝本,先后编创了《兴唐传》等24段故事戏、《兴唐外史》、21段无剧名隋唐故事连台本戏。
关键词 乾隆朝 《建太平》 隋唐故事 连台本 侉戏
原文传递
《乾隆添减底账》涉及南府演剧史料探微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岩 《兰台世界》 2017年第8期115-118,共4页
据《乾隆添减底账》记录,乾隆三十一至三十五年间有四次于上元佳节前后上演侉戏,其演出所用黑炭数量与唱曲所用炭煤总量相当,说明二者所演剧目数量相差不大,能够连演十四日也说明侉戏在当时的宫中已经存在一批帝后认可的常演剧目。另外... 据《乾隆添减底账》记录,乾隆三十一至三十五年间有四次于上元佳节前后上演侉戏,其演出所用黑炭数量与唱曲所用炭煤总量相当,说明二者所演剧目数量相差不大,能够连演十四日也说明侉戏在当时的宫中已经存在一批帝后认可的常演剧目。另外,宫中冬季取暖烧水以红罗炭为佳,黑炭次之,煤又次之。侉戏演出全用黑炭而唱曲则主要用煤,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侉戏在乾隆中期宫内受关注的程度已经超越昆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添减底账》 南府 连台本 侉戏 南府总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