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供给-需求”视角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框架 被引量:4
1
作者 庄华 廖广军 《公安研究》 2023年第2期24-28,共5页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在2022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我国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有了新的法律依据。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提出可通过“供给-需求”模型重新认识电信网络犯罪的犯罪模式和犯罪要素。根据该模型,通过宏观...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在2022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我国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有了新的法律依据。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提出可通过“供给-需求”模型重新认识电信网络犯罪的犯罪模式和犯罪要素。根据该模型,通过宏观上控制供给与需求,微观上阻断信息与资金,对综合治理犯罪具有积极意义。该模型视域下,提出在供给侧挤压犯罪空间、控制犯罪主体、堵截网络账户和洗钱渠道;在需求侧通过被害群体的削减、涉诈信息的反制、资金支持的干预和资金转移的预警,从两个维度阐释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总体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信网络诈骗 犯罪治理 供给-需求”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原文传递
以分级诊疗破解“看病难看病贵”困局——基于供给-需求视角 被引量:22
2
作者 孙慧哲 刘永功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98,共6页
从"供给-需求"视角看,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服务制度设计中给予供给侧的规范较为充足而对需求侧的引导则相对不足。破解医疗服务供给-需求脱节、失衡这一难题的基本路径是实施能够统筹兼顾医疗服务... 从"供给-需求"视角看,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服务制度设计中给予供给侧的规范较为充足而对需求侧的引导则相对不足。破解医疗服务供给-需求脱节、失衡这一难题的基本路径是实施能够统筹兼顾医疗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建立在医院分级、病种分类基础上,并且对患者就医选择进行制度安排,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在配置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时更具稳定性。推进分级诊疗实践,可实施强制性基层首诊,建立双向转诊的激励机制,多渠道引导群众就近就医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诊疗 “看病难看病贵” 供给-需求 医院分级管理
下载PDF
动态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无模型控制律设计 被引量:5
3
作者 孙剑飞 孙佰清 +1 位作者 冯英浚 王新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99-901,共3页
由于宏观经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没有考虑经济中的许多动态因素,因此把动态分析引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更能对经济作出深入分析.无模型控制具有自适应能力强、跟踪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克服时滞等众多优点,很适... 由于宏观经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没有考虑经济中的许多动态因素,因此把动态分析引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更能对经济作出深入分析.无模型控制具有自适应能力强、跟踪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克服时滞等众多优点,很适合宏观经济动态分析.无模型控制律的最省“能量”的性质更为国家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节省大量资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供给模型 无模型控制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下载PDF
基于供给-需求层面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博弈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周丽萍 何东慧 《生产力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19,共3页
文章针对当前我国房产价格形成机制,尝试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理清各种博弈关系,剖析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背后动机,从供给、需求层面建立地方政府一开发商一消费者的三方博弈模型,以房价为主线,以房地产的价格形成机制为重点,探索房地产... 文章针对当前我国房产价格形成机制,尝试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理清各种博弈关系,剖析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背后动机,从供给、需求层面建立地方政府一开发商一消费者的三方博弈模型,以房价为主线,以房地产的价格形成机制为重点,探索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的根本症结所在,并对房地产市场的交易主体的利益得失进行分析,找出相关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需求层面 房地产市场价格 博弈 均衡
下载PDF
供给-需求匹配视角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分异识别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济南西部新城为例 被引量:21
5
作者 肖华斌 盛硕 +1 位作者 安淇 施俊婕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5-69,共5页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耦合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社会福祉,是可持续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已有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集中在其本体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质量、服务范围、可达性等方面(供给)...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耦合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社会福祉,是可持续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已有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集中在其本体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质量、服务范围、可达性等方面(供给),缺乏对城市居民活力分布及行为特征(需求)的探讨,容易造成绿色基础设施的供给与需求空间不匹配。在构建城市居民行为空间分布与绿色基础设施服务范围及水平空间耦合途径的基础上,识别并分类其供需空间分异情况。以济南市西部新城为例,从供需空间匹配角度将绿色基础设施供需分异区划分为服务盲区、绿地休闲空间缺失区及街道步行意愿缺失区。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从满足居民游憩活动、步行空间两方面,分别针对西客站片区、长清老城区提出优化策略。模拟验证后发现,新增及转化的绿色基础设施服务范围可覆盖80%以上的服务缺失区,可有效提升绿色基础设施服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 人居环境优化 供给-需求匹配 空间分异 济南市西部新城
下载PDF
基于“知识-能力”需求供给视角的MPH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夏青 马骏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5-136,共2页
在医教协同的背景下,提出"知识能力"需求供给培养模式,并将其延伸到公共卫生硕士的教学培养中,分析"知识能力"需求供给培养模式各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式,讨论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策略。
关键词 “知识-能力”需求供给 公共卫生硕士 培养模式
下载PDF
西部-东部人才需求-供给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
7
作者 赵兴联 姚冠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455-458,共4页
以西部人才需求、东部(沪苏浙等高校集中地区)人才供给为背景,从动力学角度出发,建立西部-东部人才需求-供给系统,定量研究人才西输及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西、东联动双赢战略,从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两方面讨论了系统平衡态的稳定性。并... 以西部人才需求、东部(沪苏浙等高校集中地区)人才供给为背景,从动力学角度出发,建立西部-东部人才需求-供给系统,定量研究人才西输及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西、东联动双赢战略,从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两方面讨论了系统平衡态的稳定性。并且数值模拟的结果与理论推导的结论基本吻合。分析表明,通过调节参数可以使系统处于稳定发展的区域中,即人才需求-供给系统可以通过政策调控等手段达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东部 人才需求-供给模型 平衡点 动力学行为分析
下载PDF
考虑供给-需求调控成本动态变化的园区供用能综合优化模型 被引量:3
8
作者 栾凤奎 唐艳梅 +2 位作者 金璐 李克成 刘志渊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0-148,共9页
对于包含柔性负荷的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可通过调整各能源转换设备的出力改变冷、热、电、蒸汽等能源产品的供给量,也可通过需求侧管理调整各类能源产品的实时需求量。各能源转换设备出力调节及需求管控措施均需相应的成本,有必要对冷... 对于包含柔性负荷的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可通过调整各能源转换设备的出力改变冷、热、电、蒸汽等能源产品的供给量,也可通过需求侧管理调整各类能源产品的实时需求量。各能源转换设备出力调节及需求管控措施均需相应的成本,有必要对冷、热、电及蒸汽等能源产品的生产侧和需求侧进行综合协调。通过构建冷热电气各类能源转换系统与需求调节措施动态成本的数学模型,以供用能综合成本最低为目标,对能源转换设备出力和需求调节进行综合优化。结果表明:同单纯调节能源转换设备出力相比,园区能源转换设备出力与需求综合调控可进一步降低供用能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综合能源 能源站 供给-需求综合调控 需求侧管理系统 综合优化
下载PDF
对中国总需求-总供给函数的实证研究——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
9
作者 袁靖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3年第4期43-48,51,共7页
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对中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进行估计及分解结果显示,中国总需求曲线陡峭而总供给曲线平坦,说明中国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最大,而总供给冲击作用较小。影响中国总需求、总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对未来经济波动的预期。... 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对中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进行估计及分解结果显示,中国总需求曲线陡峭而总供给曲线平坦,说明中国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最大,而总供给冲击作用较小。影响中国总需求、总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对未来经济波动的预期。今后中国在操作货币政策时应注重规则使用,同时增加政策透明度,使公众能够形成与政策制定者相同的预期,从而提高政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凯恩斯经济学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需求-供给分析
下载PDF
远程教育服务需求-供给匹配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H开放大学的实证分析
10
作者 王秀凤 赵国栋 《现代远距离教育》 CSSCI 2023年第3期48-56,共9页
远程教育学生需求有其独特性,可构建涵盖学习条件、认知、发展、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结构模型。以管理学领域匹配理论为基础,从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维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某开放大学2791份样本数据进行需求-供给匹配影响因... 远程教育学生需求有其独特性,可构建涵盖学习条件、认知、发展、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结构模型。以管理学领域匹配理论为基础,从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维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某开放大学2791份样本数据进行需求-供给匹配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学习动机是需求-供给匹配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其影响因动机不同而异。(2)人际交互中,提高师生之间交流频率和师生关系紧密程度能够提高五层次需求-供给匹配度,但生生交互的影响不显著。(3)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五层次需求-供给匹配度就越高。据此,远程教育院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提供差异化服务,着力促进师生交互质量提升,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供给匹配 需求层次结构模型 学习动机 人际交互 社会支持
下载PDF
基于自我调节理论需求-供给匹配对新员工早期组织适应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于维娜 张旭 王占浩 《珞珈管理评论》 2019年第2期35-54,共20页
基于员工与组织交互的研究视角,考察需求-供给匹配对早期组织适应的影响机制,论证主动行为在这一作用机制中的中介效应。运用二次响应面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职前期和适应期两个不同阶段所收集的33... 基于员工与组织交互的研究视角,考察需求-供给匹配对早期组织适应的影响机制,论证主动行为在这一作用机制中的中介效应。运用二次响应面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职前期和适应期两个不同阶段所收集的331份有效样本的分析,验证了基于研究模型下的假设:对于归属需求,只有当组织供给弱于个人需求时,新员工做出主动行为的可能性更强;对于自主/成就需求,当组织供给与个人需求不相匹配时,新员工做出主动行为的可能性更强;新员工的主动行为正向预测早期组织适应;新员工的主动行为中介归属/自主/成就需求-供给匹配与早期组织适应之间的关系。以上研究结论为提升新员工组织适应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供给匹配 早期组织适应 主动行为 自我调节理论
下载PDF
江苏沿江旅游开发等级配置研究——基于需求—供给匹配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小波 侯兵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1,共6页
江苏沿江应重点推动南京、扬州、镇江、常州旅游发展,大力加强南通、泰州、常熟、江阴旅游开发;设定南京等7个沿江主要游憩开发节点,泰州等5个二级游憩开发节点,启东等3个三级游憩开发节点,丹阳等6个四级游憩开发节点;提出沿江城市应遵... 江苏沿江应重点推动南京、扬州、镇江、常州旅游发展,大力加强南通、泰州、常熟、江阴旅游开发;设定南京等7个沿江主要游憩开发节点,泰州等5个二级游憩开发节点,启东等3个三级游憩开发节点,丹阳等6个四级游憩开发节点;提出沿江城市应遵从客源分布特征和旅游者行为规律,统筹旅游开发和游憩开发,形成合理有序的旅游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沿江 旅游开发 等级配置 需求-供给匹配
下载PDF
我国通货紧缩经济形成的供给──需求分析及政策反思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广军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1-23,共3页
从经济周期波动的角度分析,通货紧缩是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形成这一局面的供给和需求原因应该探讨,近几年出台的政策还存在的诸如滞后效应、力度不当、认识错位等缺陷有待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反思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 通货紧缩 经济波动 供给-需求分析 政策 中国
下载PDF
农业技术“需求—供给”矛盾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涛 《经济研究导刊》 2008年第4期41-42,共2页
种田农民"求技若渴",而往往只能"望梅止渴"。由于科研专家的高深理论、技术推广者的语言障碍,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需求—供给"矛盾突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种田农民是最基本的利益相关者。只有遵循市... 种田农民"求技若渴",而往往只能"望梅止渴"。由于科研专家的高深理论、技术推广者的语言障碍,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需求—供给"矛盾突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种田农民是最基本的利益相关者。只有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树立"种田农民有什么样的需求,安排什么样的供给"的新理念,才可能有效规避农业技术"需求—供给"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 需求-供给 矛盾
下载PDF
法官员额制度变迁的“需求—供给”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屈向东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57-65,共9页
改革实际上就是制度变迁。因此,有必要借鉴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法官员额制进行分析。一方面,分析法官员额制的制度需求,将宪法秩序、公众司法需求、法官员额制的预期收益作为法官员额制度需求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分析法官... 改革实际上就是制度变迁。因此,有必要借鉴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法官员额制进行分析。一方面,分析法官员额制的制度需求,将宪法秩序、公众司法需求、法官员额制的预期收益作为法官员额制度需求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分析法官员额制的制度供给,将改革方法论、法院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倾向、现有法官队伍构成作为制度供给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供给 法官员额制 制度变迁 制度成本 制度收益
下载PDF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当前经济的影响分析
16
作者 何雍泽 《嘉兴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21-24,51,共5页
该文拟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需求、供给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分析需求、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并据此对如何改善当前经济状况 。
关键词 需求-供给模型 经济状况 有效需求 经济结构 财政政策
下载PDF
科技政策组合的技术创新协同效应研究——供给侧—需求侧视角 被引量:19
17
作者 豆士婷 刘佳 庞守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18-126,共9页
利用2013-2016年中关村园区企业数据,将创新划分为创新倾向、技术绩效和经济绩效,以政策供给侧的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及需求侧的政府采购为研究对象,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分析供需两侧科技政策组合的技术创新协同效应。结果表明:政策支... 利用2013-2016年中关村园区企业数据,将创新划分为创新倾向、技术绩效和经济绩效,以政策供给侧的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及需求侧的政府采购为研究对象,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分析供需两侧科技政策组合的技术创新协同效应。结果表明:政策支持对技术创新存在激励效应,供给侧政策对创新倾向的激励效应最强,而需求侧政策对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更显著;不同的科技政策组合形式均对技术创新具有激励作用,并且科技政策组合对技术创新存在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需求 科技政策组合 创新倾向 创新绩效 协同效应
下载PDF
基于需求与供给理论的甘肃省人口土地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白东北 王建民 杨亚琴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5年第3期153-157,共5页
从供给和需求平衡的经济学视角,运用生态能值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06年-2012年甘肃省农业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取消农业税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发现近年来甘肃省农业土地能值供给无法满足人口能值需求,但供... 从供给和需求平衡的经济学视角,运用生态能值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06年-2012年甘肃省农业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取消农业税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发现近年来甘肃省农业土地能值供给无法满足人口能值需求,但供需差距在缩小,预计未来十数年内随着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农业科技的提高,甘肃省将实现农业土地产出和人口能值需求的自给自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承载力 人口承载力 能值分析 供给-需求
下载PDF
运动式治理的中国逻辑:“需求—供给”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连伟 刘士竹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60,共8页
运动式治理作为一种国内比较典型、反复出现的治理模式,与西方所流行的治理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国内研究主要从治理主体的治理资源、工具、体制和动员能力入手,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社会问题的复杂特性以及社会公众的心理和需求。借助经... 运动式治理作为一种国内比较典型、反复出现的治理模式,与西方所流行的治理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国内研究主要从治理主体的治理资源、工具、体制和动员能力入手,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社会问题的复杂特性以及社会公众的心理和需求。借助经济学"需求—供给"的分析框架,探讨社会问题的产生增长过程和问题严重程度之间的非均衡性及其导致的社会风险非规则性累积,国家和政府的常态管理模式疲于应付,社会治理危机日益加剧。运动式治理是党和政府主动回应社会公众的治理需求,短期内努力达成社会治理供需平衡的一种尝试。从长期看,运动式治理有功能限度,必须走科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式治理 社会治理 需求-供给 非均衡性
下载PDF
当前中国国内需求的变化特点、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0
作者 姚明霞 《生产力研究》 2024年第4期7-11,共5页
自2020年以来,国内需求总量呈现了明显的疤痕效应以及微弱且不稳定的恢复效应,其中,最终消费需求的恢复效应强于资本形成总额需求的恢复效应。最终消费需求的构成部分中,居民最终消费需求总量呈现微弱的疤痕效应但恢复效应明显,政府最... 自2020年以来,国内需求总量呈现了明显的疤痕效应以及微弱且不稳定的恢复效应,其中,最终消费需求的恢复效应强于资本形成总额需求的恢复效应。最终消费需求的构成部分中,居民最终消费需求总量呈现微弱的疤痕效应但恢复效应明显,政府最终消费需求没有明显的疤痕效应。国内资本形成总额需求的构成部分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具有明显的疤痕效应而恢复效应并不明显。根据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国内需求呈现疤痕效应是因为总需求和总供给都减少但总需求的减少更加明显,国内需求呈现微弱的恢复效应,是因为前期总需求和总供给都可能增加但总需求的增加弱于总供给,近期总需求在增加而总供给在减少。由此提出了提升内需的应对措施,包括激励最终消费需求以带动整个国内需求、提升国内总需求和提升国内总供给要并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需求 疤痕效应 恢复效应 需求-供给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