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元宇宙发展:媒介想象、价值依归与实践进路
1
作者 袁侃 古珍晶 《新闻世界》 2024年第9期10-13,共4页
伴随元宇宙由概念建构向实践应用的加速落地,超脱技术理路,以更宽视野探索元宇宙特别是中国的元宇宙发展可能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技术与社会双重视角,指出元宇宙在信息技术、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的综合作用下已具... 伴随元宇宙由概念建构向实践应用的加速落地,超脱技术理路,以更宽视野探索元宇宙特别是中国的元宇宙发展可能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技术与社会双重视角,指出元宇宙在信息技术、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的综合作用下已具备实现可能,并呈现强虚拟性、沉浸性、交互性等特征,同时对元宇宙媒介想象中的主体缺失、空间失序等表示担忧。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应以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性、中国价值、规约与秩序三个圈层作为中国特色元宇宙发展的价值依归,并以此指引未来元宇宙发展的产品创新、产业开发与规制规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媒介想象 价值依归 实践进路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哲学依归和实践品格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亚军 徐曼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115,共8页
自我革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总结出对历史周期率之问的第二个回答,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党治国、执政理政的智慧结晶。自我革命蕴含着深刻的马... 自我革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总结出对历史周期率之问的第二个回答,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党治国、执政理政的智慧结晶。自我革命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理,充分依归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符合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在哲学层面,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逻辑与认识逻辑的互动呈现,一方面,以认识论指导实践,不断突破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深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以实践彰显认识,将管党治党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执政规律认识。就思维方法和价值旨归而言,辩证思维和人民立场始终贯穿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尺度、群众路线为方法,在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中深化自我革命理论、深入自我革命实践。自我革命的实践表征主要为以反腐行动坚守执政底线、以制度治党科学配置权力、以民主监督有效规约权力,既包括中国共产党改造对象性世界的实践活动,也包括“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主体力量自我增强的实践活动。自我革命在理论与实践耦合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解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密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革命 哲学依归 实践品格 执政规律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体教融合的价值依归与实践向度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龙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111,共9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促进体教融合最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基于这一科学理论,分析了体教融合的学理基础和价值意含,揭示了体教融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明确了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实践向度。应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促进体教融合最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基于这一科学理论,分析了体教融合的学理基础和价值意含,揭示了体教融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明确了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实践向度。应深入学习、理解和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把握体教融合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构建体育教育社会共同体,完善全周期体育教育体系,强化体育教育保障体系,推动体育切实回归教育本原、与教育深度融合,为青少年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教融合 价值依归 实践向度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核心要义与价值依归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开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14,共6页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有机构成,是一个贯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而不断向纵深跃迁的演化过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时代新题需要从多重维度进行系统阐释,尤其应从理论层...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有机构成,是一个贯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而不断向纵深跃迁的演化过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时代新题需要从多重维度进行系统阐释,尤其应从理论层面进行学理探讨,即以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为基本前提,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优良的物质条件;以人民精神世界的充实丰盈为核心要义,表现在认知能力的增进、审美水平的提升、道德修养的臻善以及理想信念的培植层面;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依归,在文明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精神需求的满足和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富裕。逐步加深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实践层面的跟进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基本前提 核心要义 价值依归
下载PDF
行政文化的价值依归与设计逻辑:中西比较与自我重塑 被引量:5
5
作者 胡庆亮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3-55,共3页
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的巨大差异,中西方对行政文化的核心价值有着明显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中国受根深蒂固的官僚政治影响,其传统行政文化未能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型。当前的行政改革,中国除应向西方学习成功经验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强化执... 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的巨大差异,中西方对行政文化的核心价值有着明显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中国受根深蒂固的官僚政治影响,其传统行政文化未能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型。当前的行政改革,中国除应向西方学习成功经验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强化执行力和内外监督来整肃官纪,并在此基础上重塑自己的行政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文化 价值依归 设计逻辑 比较 重塑
下载PDF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依归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园园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2期92-96,共5页
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根本宗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民群众的福祉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依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是为了人民。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来源是... 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根本宗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民群众的福祉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依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是为了人民。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来源是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待,改革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通过法治建设,在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人民福祉,维护人民权益。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最终的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全面” 价值依归 人民福祉 伟大复兴
下载PDF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价值依归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谋琛 《兵团党校学报》 2017年第1期38-42,共5页
怎样发展、为谁发展,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给予明确回答。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依归,原因在于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怎样发展、为谁发展,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给予明确回答。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依归,原因在于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实现共享发展,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一是科学发展机制,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二是共享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等方面的共享;三是精准扶贫脱贫机制,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四是规则保障机制,加快共享发展的规则供给,实现规则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价值依归 长效机制
下载PDF
论教育竞争的失衡及其应然依归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国军 《煤炭高等教育》 2007年第5期45-47,共3页
失衡的教育竞争导致了诸多负面效应,致使人际关系出现了冷漠、疏离乃至敌对的倾向,人与人之间缺乏应有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关怀他人的情怀。改变这种局面应使教育立足全球共同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基于相互依存的理念,以共生为核心,... 失衡的教育竞争导致了诸多负面效应,致使人际关系出现了冷漠、疏离乃至敌对的倾向,人与人之间缺乏应有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关怀他人的情怀。改变这种局面应使教育立足全球共同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基于相互依存的理念,以共生为核心,追求和谐发展,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共生和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竞争 失衡 共生 依归
下载PDF
明清讽刺小说研究的艺术范畴和价值依归
9
作者 金鑫荣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30,共10页
明清讽刺小说是中国小说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明清人情(世情)小说、神魔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等小说形式共时与交叉发展的一种独立艺术形态。本文将明清讽刺小说视为完整的研究概念,对其研究范畴和价值依归作了探讨。
关键词 讽刺小说 艺术范畴 价值依归
下载PDF
困境与突围:生活哲学之依归
10
作者 黄谋琛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58-63,共6页
迄今为止,生活哲学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成为新生长点,但仍然面临一种不容忽视的困境,即:哲学似乎远离生活,生活仿佛抛弃哲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漠视现实问题、思想僵化保守、行为有失偏颇等。可见,哲学要摆脱困境,成为生活的真正哲... 迄今为止,生活哲学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成为新生长点,但仍然面临一种不容忽视的困境,即:哲学似乎远离生活,生活仿佛抛弃哲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漠视现实问题、思想僵化保守、行为有失偏颇等。可见,哲学要摆脱困境,成为生活的真正哲学,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思想引领,规范社会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哲学 依归 困境 突围 问题导向 思想引领 规范行为
下载PDF
脱节时代的应然全球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建构——基于逻辑演进:语境、路径与样态、价值依归
11
作者 南文化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75-80,共6页
2008年以来,全球性经济、社会特别是信仰危机标示着这是一个新的断裂的"脱节的时代"。新时代语境呼唤全球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理论。然而,危机前曾一度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后现代主义精神有机整体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幽灵依然在场、... 2008年以来,全球性经济、社会特别是信仰危机标示着这是一个新的断裂的"脱节的时代"。新时代语境呼唤全球企业社会责任的新理论。然而,危机前曾一度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后现代主义精神有机整体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幽灵依然在场、在游荡,或者企图(再次)肉身登场。我们认为,当下时代的终极原因在于全球活动的局部过度与总体不平衡:西方在消费等方面的绝对"过度活动"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以及西方对欠发达地区的盘剥、封锁和掠夺。然而,出场于并企望维持这种不平衡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有机整体企业社会责任话语言说着、暗含并麻醉着落后地区的人们服鹰、保持当下的经济、社会以及潜在的深层次精神文化秩序——西方依然享受丰富的物质利益,同时剥夺、抹杀欠发达地区的利益诉求如物质等发展权,要求并误导、毒化他们满足于物质匮乏的单一精神性生活。我们还认为,当下应该打破这种物质生产、分配以及话语的"单向度"全球秩序,重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到物质与精神均衡进步,使落后地区享受双重文明生活。这样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方才是应然的在场理论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时代 发展权 价值依归 应然 理论建构
下载PDF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依归(1895—1949)
12
作者 李聪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4-36,共3页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承担着"知识人"和"政治人"双重社会身份,有着"政治自我"的本性,独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理想。但受外界强权环境和自身弱小力量的制约,使得他们的信念、追求和理想的实现必须借助统治阶级...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承担着"知识人"和"政治人"双重社会身份,有着"政治自我"的本性,独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理想。但受外界强权环境和自身弱小力量的制约,使得他们的信念、追求和理想的实现必须借助统治阶级的社会力量,才能实现自身政治抱负,也充分表现出他们安身立命的社会政治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知识分子 政治依归
下载PDF
试析功绩制的价值依归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程 《理论观察》 2007年第5期70-71,共2页
功绩制从发端至今,无论是从工具层面还是价值层面来说,都发生了概念或目的的位移。从政治——行政二分法标榜的的价值中立,到"官僚制"的精细建构,再到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带来的政治与行政的"融合"或是"归位&qu... 功绩制从发端至今,无论是从工具层面还是价值层面来说,都发生了概念或目的的位移。从政治——行政二分法标榜的的价值中立,到"官僚制"的精细建构,再到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带来的政治与行政的"融合"或是"归位",功绩制从原始的整体性概念演化为碎片化的多元论域,功绩制传统正在受到"前卫"理论的挑战。新近的公共行政理论在多个层面对功绩制的消解现象或重建努力,使得功绩制受到不同的价值拷问,功绩制的价值只能在现代性中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绩制 价值空间 后现代语境 价值依归
下载PDF
以人为本:和谐行政的执政依归
14
作者 付振华 侯宪来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3-34,共2页
和谐行政离不开人的活动,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对中国政府管理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于其为和谐行政确立了执政目标、执政准则、执政基础。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和谐行政 执政依归
下载PDF
“中国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依归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欢 《南方论刊》 2020年第4期4-6,10,共4页
“中国梦”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它能够为民族复兴凝聚广泛力量。在新时代,“中国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了目标导向、凝聚了主体力量,并以二者之间的内在同构性为它明确了... “中国梦”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它能够为民族复兴凝聚广泛力量。在新时代,“中国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了目标导向、凝聚了主体力量,并以二者之间的内在同构性为它明确了铸牢路径,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依归,为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于整个复兴进程中,实现二者的统一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梦 理论依归
下载PDF
人民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依归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慢慢 《喀什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12-15,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提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七十年来从未忘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需求、人民满意、人民向往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和实践导向,在党的执政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提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七十年来从未忘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需求、人民满意、人民向往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和实践导向,在党的执政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人民性”特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继续弘扬和彰显“人民性”特质,书写新时代的美好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价值依归
下载PDF
公共精神与公共利益:新时期中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依归 被引量:24
17
作者 张国庆 王华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5,共7页
公共精神是外显也是内隐的,是与国家的强弱相关的"软力量"。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的失衡导致部分政府机构、政府官员丧失公共精神,假借公共利益之名滥权谋私,不仅造成了"政府病症",扭曲了组织... 公共精神是外显也是内隐的,是与国家的强弱相关的"软力量"。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的失衡导致部分政府机构、政府官员丧失公共精神,假借公共利益之名滥权谋私,不仅造成了"政府病症",扭曲了组织与制度,而且严重侵蚀了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正当性的基础,也严重危害了公共利益。本文以公共精神和公共利益为着眼点讨论新时期中国政府的品格重塑问题,目的在于重温和反思这一被资本、权力、技术遮蔽的研究主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提供价值与精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公共利益 服务型政府 价值依归
原文传递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自然依归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爱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4-87,共4页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志性事件。技术—经济范式下资本主义创新经历了动力技术创新、生产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创新三个阶段,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社会往往突破生态阀值,...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志性事件。技术—经济范式下资本主义创新经历了动力技术创新、生产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创新三个阶段,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社会往往突破生态阀值,高熵废弃物导致生态超载。人类经济活动应当在生态阀值范围内活动,我国需要向稳态经济技术创新进路演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坚持自然本位,保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吞吐量的生态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经济范式 生态足迹 技术进路 自然依归
原文传递
伦理规范的价值依归 被引量:4
19
作者 甘绍平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8-78,共11页
作为一种行为约束的伦理规范,其存在的目的在于保障每位当事人的利益,捍卫个体自主性的权利。更准确地讲,伦理规范的终极价值基础是个体的意志自由。维护个体意志,大体上可体现为消极与积极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消极层面上,应允许每一个... 作为一种行为约束的伦理规范,其存在的目的在于保障每位当事人的利益,捍卫个体自主性的权利。更准确地讲,伦理规范的终极价值基础是个体的意志自由。维护个体意志,大体上可体现为消极与积极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消极层面上,应允许每一个人享有独处、不被打扰的自由,也应尊重其不容强制的品格;在积极层面上,不仅允许每一个人形成自己对好生活的看法,而且也允许每位个体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个体意志作为伦理规范的价值依归,说明伦理规范来自于自由,故自由是道德规范的依据;同时也意味着伦理规范存在的目的在于为所有人的自由提供保障,故自由是伦理规范的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规范 个体自主 意志自由 价值依归
原文传递
论先秦儒家对“家”的执守、突破及依归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友广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8-96,共9页
"家"(包括家庭、家族、村落及由此所彰显的精神与文化),对于先秦儒家而言,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基本场所,同时还是儒家修养心性、砥砺德性的重要起点。基于由家庭、家族、村落所构成的基本生存共同体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 "家"(包括家庭、家族、村落及由此所彰显的精神与文化),对于先秦儒家而言,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基本场所,同时还是儒家修养心性、砥砺德性的重要起点。基于由家庭、家族、村落所构成的基本生存共同体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稳定性与安全感,儒家在进入公领域的时候,往往以情感性、体验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来认知、把握和应对较之基本生存共同体更为复杂的社会事务、人群构成与社会结构,呈现出了对"家"精神与文化的执守之特点。但是,由于公、私领域之间的较大差异性,先秦儒家在处理和应对带有一定伦理性的公共事务时,往往在突破和依归"家"精神与文化之间徘徊,从而集中彰显了血缘亲情维护与社会公义伸张之间存在的张力与复杂性,以及儒家视野当中政治与伦理之间的纠缠,致使两者之间在价值、功能及边界等方面呈现出了含混、杂糅的历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共同体 执守 突破 依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