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托泊苷长循环亚微乳的制备和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华龙 尹东东 王杏林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2期164-169,共6页
目的制备依托泊苷长循环亚微乳,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研究。方法在依托泊苷亚微乳处方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乳粒表面固有水化层厚度与聚乙二醇2000-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2000-DSPE)用量的关系,确定PEG2000-DSPE用量,从而确定了依托泊苷... 目的制备依托泊苷长循环亚微乳,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研究。方法在依托泊苷亚微乳处方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乳粒表面固有水化层厚度与聚乙二醇2000-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2000-DSPE)用量的关系,确定PEG2000-DSPE用量,从而确定了依托泊苷长循环亚微乳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进行了理化性质研究。结果依托泊苷长循环亚微乳的浓度为0.8mg/mL,平均粒径为(185.4±5.7)nm,Zeta电位为(?51.6±0.8)mV,药物包封率为97.52%。结论得到了包封率在95%以上的依托泊苷浓度为0.8mg/mL的依托泊苷长循环亚微乳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泊苷长循环亚微乳 依托泊苷 循环 聚乙二醇2000-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2000-DSPE)
原文传递
依托泊苷静脉注射亚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内外评价 被引量:16
2
作者 田玲玲 唐星 +1 位作者 何海冰 王静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92-897,共6页
本文旨在制备依托泊苷静脉注射亚微乳(ESE)并考察其体内外性质。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载药亚微乳,单因素试验考察处方工艺中影响制剂质量的因素,激光散射法和超滤离心法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长期留样观察其物理稳定性,恒温加速试... 本文旨在制备依托泊苷静脉注射亚微乳(ESE)并考察其体内外性质。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载药亚微乳,单因素试验考察处方工艺中影响制剂质量的因素,激光散射法和超滤离心法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长期留样观察其物理稳定性,恒温加速试验-威布尔分布拟合法考察其化学稳定性;以依托泊苷溶液为参比制剂,考察其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测得亚微乳平均粒径(189.9±54.6)nm,zeta电位-32.6 mV,包封率91.7%。4℃长期留样9个月物理稳定性无显著变化,加速试验预测4℃有效期(T0.9)约为665 d。亚微乳和溶液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曲线均符合双隔室模型,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18.30±8.74)和(19.32±6.45)μg.h.mL-1。结果表明ESE避免了有机增溶剂的使用,物理化学稳定性较溶液显著提高,且未改变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泊苷 高压均质法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HPLC法测定依托泊苷亚微乳中的药物含量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萌 王杏林 +1 位作者 葛志强 尹东东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390-1392,共3页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依托泊苷亚微乳中依托泊苷的含量。方法:采用盐破乳,混合溶剂提取药物的方法,实现药物与亚微乳中油脂的分离,用甲醇定容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亚微乳中依托泊苷的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InertsilODS-3柱(250m...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依托泊苷亚微乳中依托泊苷的含量。方法:采用盐破乳,混合溶剂提取药物的方法,实现药物与亚微乳中油脂的分离,用甲醇定容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亚微乳中依托泊苷的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InertsilODS-3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pH值4.0醋酸盐缓冲液(32∶68);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5nm。结果:依托泊苷亚微乳中其他物质对依托泊昔的测定无干扰,在0.80~4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9%,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结论:本法去除了亚微乳中的油脂,保护了色谱柱,适用于依托泊苷亚微乳的长期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泊苷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长循环亚微乳的制备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卫晶 赵永星 +1 位作者 华海婴 王有琼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30-433,共4页
以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SPE-PEG)2000共聚物、大豆磷脂S75、硬脂酰胺、泊洛沙姆188为辅料制备羟基喜树碱长循环亚微乳,所得长循环亚微乳平均粒径为(170.7±10.0)nm,ζ电位为(28.98±1.06)mV。同法制备了未PEG修饰的... 以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SPE-PEG)2000共聚物、大豆磷脂S75、硬脂酰胺、泊洛沙姆188为辅料制备羟基喜树碱长循环亚微乳,所得长循环亚微乳平均粒径为(170.7±10.0)nm,ζ电位为(28.98±1.06)mV。同法制备了未PEG修饰的亚微乳。以喜树碱为内标,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大鼠分别单剂量尾静脉注射给予羟基喜树碱长循环亚微乳、未PEG修饰的亚微乳和注射液。药动学研究表明,长循环亚微乳的t1/2β和MRT均较未修饰亚微乳和注射液显著延长,提示PEG修饰的亚微乳在体内有较好的长循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 循环 药动学
下载PDF
依托泊苷亚微乳注射液制备方法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彦生 唐哲 +1 位作者 曾滨阳 王刚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依托泊苷亚微乳注射液处方成分配比及制备工艺。方法以依托泊苷亚微乳注射液的粒径与分布、包封率及外观稳定性为评价指标,对其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处方成分配比等进行考察。结果依托泊苷亚微乳注射液pH在4.0~6.5之间,高压... 目的探讨依托泊苷亚微乳注射液处方成分配比及制备工艺。方法以依托泊苷亚微乳注射液的粒径与分布、包封率及外观稳定性为评价指标,对其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处方成分配比等进行考察。结果依托泊苷亚微乳注射液pH在4.0~6.5之间,高压均质操作在25℃下进行,均质压力为800bar,均质6~10次可以得到粒径200nm以下且分布较均匀的亚微乳注射液。结论该法制备的依托泊苷亚微乳注射液性质稳定,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泊苷 注射液 工艺 处方
下载PDF
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在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冯丽萍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333-336,共4页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在新西兰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静脉注射给药后,采用HPLC法测定多西他赛在兔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以市售多西他赛注射液作为对照,绘制两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2.1软件计算药动...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在新西兰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静脉注射给药后,采用HPLC法测定多西他赛在兔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以市售多西他赛注射液作为对照,绘制两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2.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和多西他赛注射液在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β分别为(17.65±0.35) h和(2.28±0.14) h,MRT0-∞分别为(5.28±1.56) h和(2.13±1.14) h,AUC0-t分别为(31.86±1.30)(mg·h)/L和(5.72±0.74)(mg·h)/L。结论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与多西他赛注射液相比,延长了药物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滞留时间,能达到长循环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循环 药动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冯丽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年第9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的制备及其稳定性。方法以大豆油、大豆卵磷脂、硬脂酰胺、泊洛沙姆188、聚乙二醇2000-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2000-DSPE)为辅料,制备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并以制剂的外观性状、粒径、Zeta电位及药物...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的制备及其稳定性。方法以大豆油、大豆卵磷脂、硬脂酰胺、泊洛沙姆188、聚乙二醇2000-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2000-DSPE)为辅料,制备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并以制剂的外观性状、粒径、Zeta电位及药物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影响因素试验、留样观察试验考察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的稳定性。结果 (1)所制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的浓度为10 mg/ml,平均粒径为(197.4±8.6)nm,Zeta电位为(36.1±0.48)mV。多西他赛在0.125~4.000 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RSD的标准偏差均小于2%。回收率分别为97.85%、98.46%、98.11%,符合要求。3批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样品中多西他赛的含量(标示量%)分别为98.54%、97.30%、96.82%。(2)3种温度条件对该乳剂的外观性状、粒径和Zeta电位的影响均不大,但30℃条件下放置10 d后多西他赛的质量分数下降4.9%。(3)4 500 Lx光照下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的外观性状、粒径和Zeta电位均无明显变化,但放置10 d后多西他赛的质量分数下降7.2%。(4)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在6个月内,外观性状、粒径、Zeta电位以及药物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制剂各项性质稳定。结论多西他赛长循环亚微乳受温度、光照影响较大,在遮光和低于20℃条件下,留样观察6个月能维持稳定,可作为多西他赛的新型给药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循环 制备 稳定性
下载PDF
阿霉素微乳的制备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孟俐丽 王俊平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57-158,共2页
关键词 循环阿霉素 急性毒性 抗癌作用
下载PDF
依托泊苷亚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寨 陆榕 +1 位作者 李荣珊 冉瑞雪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8期938-942,共5页
目的研究依托泊苷亚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并与依托泊苷注射剂比较。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尾iv依托泊苷亚微乳2.5、5.0、10.0 mg/kg以及依托泊苷注射剂5 mg/kg,于给药后0.033、0.167、0.333、0.667、1、1.5、2、2.5、... 目的研究依托泊苷亚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并与依托泊苷注射剂比较。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尾iv依托泊苷亚微乳2.5、5.0、10.0 mg/kg以及依托泊苷注射剂5 mg/kg,于给药后0.033、0.167、0.333、0.667、1、1.5、2、2.5、3、3.5、4、5、6 h取血。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全血中依托泊苷。结果大鼠iv依托泊苷亚微乳2.5、5、10 mg/kg后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0.37、0.43、0.46 h;C0:4.72、8.7、15.5 mg/L;AUC0-t:1.57、2.84、6.21 mg·h/L。大鼠尾iv依托泊苷注射剂5 mg/L后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为0.34 h,C0为7.53 mg/L,AUC0-t为2.63 mg·h/L。依托泊苷亚微乳给药剂量在2.5-10 mg时,t1/2无显著差异,C0、AUC0-t呈剂量相关性,符合线性药动学特点。与注射剂比较,依托泊苷亚微乳的t1/2延长,AUC增大。结论依托泊苷亚微乳的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但半衰期仍然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泊苷 依托泊苷注射剂 依托泊苷 血药浓度 药动学
原文传递
依托泊苷过饱和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丹丹 黄挺 黄绳武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2-831,共10页
目的制备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过饱和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upersaturatable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MEDDS),增加难溶性药物VP-16的溶解度,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VP-16 ... 目的制备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过饱和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upersaturatable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MEDDS),增加难溶性药物VP-16的溶解度,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VP-16 S-SMEDDS的处方及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从不同油相、表面活性剂的配伍情况以及不同助表面活性剂伪三元相图中微乳区域的大小,确定自微乳化浓缩液的基本处方组成;以VP-16的溶解度和析晶情况为考察指标进行处方优化,筛选适宜的促过饱和物质和最佳处方载药量;进行VP-16 S-SMEDDS的制备工艺研究,以自微乳化速率为指标,考察制备工艺对过饱和自微乳液自乳化能力的影响,并对VP-16 S-SMEDDS进行理化性质、溶出度、稳定性的考察。结果确定最优处方为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聚乙二醇400(PEG 400)-辛酸葵酸三甘油酯(GTCC)-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 K30)(20∶20∶10∶1),其中药物用量为2%。最佳工艺条件为37℃,20 r/min磁力搅拌20 min。VP-16 S-SMEDDS的平均粒径为(82.7±3.3)nm,粒径分布较集中,3批VP-16 S-SMEDDS中VP-16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9.98 mg/g;溶出实验结果表明,在60 min时累积溶出率接近100%。稳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高温与光照均影响VP-16 S-SMEDDS的稳定性与自微乳化能力,而冷热循环对其无影响,初步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VP-16 S-SMEDDS的稳定性良好。结论优化处方的VP-16 S-SMEDDS能显著增加VP-16的溶解度,且质量稳定,可进一步提高VP-16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饱和自化释药系统 依托泊苷 制备工艺 溶解度 伪三元相图 冷热循环
原文传递
长循环紫杉醇微乳用于肿瘤小剂量化疗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俊平 王玮 赵丽妮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11-914,共4页
以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PEG-DSPE)为表面活性剂,以维生素E为油相,研制长循环紫杉醇微乳(paclitaxel carried by long circulating microemulsions,TXL-M),并评价其抗肿瘤作用。采用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zeta电位分析仪,观... 以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PEG-DSPE)为表面活性剂,以维生素E为油相,研制长循环紫杉醇微乳(paclitaxel carried by long circulating microemulsions,TXL-M),并评价其抗肿瘤作用。采用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zeta电位分析仪,观察了TXL-M的形态,测定了TXL-M的粒度分布和zeta电位。用昆明种小鼠评价了TXL-M的毒性。采用小剂量化疗方案和动物肿瘤模型,评价了TXL-M的抗肿瘤作用。通过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和肿瘤中的药物含量,评价了TXL-M的长循环效果及其在肿瘤中的分布。结果表明,TXL-M呈圆球形,粒径为(98.6±11.2)nm,zeta电位为(?32.4±6.8)mV。采用小剂量给药方案,静脉注射后,与紫杉醇相比长循环微乳显著延长了紫杉醇的血液循环时间,显著提高了紫杉醇的抗肿瘤作用,同时显著减轻了紫杉醇的毒性。总之,TXL-M比紫杉醇更适用于肿瘤的小剂量化疗,有可能成为一种较好的抗肿瘤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紫杉醇 小剂量化疗 毒性 抗肿瘤作用
原文传递
阿克拉霉素A长循环微乳用于肿瘤小剂量化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俊平 王玮 +1 位作者 赵丽妮 李昭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645-1648,共4页
目的:制备阿克拉霉素A的长循环微乳(aclacinomycin A long circulation micoremulsions,ALM)用于肿瘤的小剂量化疗。方法:以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ALM,并测定了其理化性质。通过比较ALM与阿克拉霉素A(ACA... 目的:制备阿克拉霉素A的长循环微乳(aclacinomycin A long circulation micoremulsions,ALM)用于肿瘤的小剂量化疗。方法:以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ALM,并测定了其理化性质。通过比较ALM与阿克拉霉素A(ACA)的血药浓度和急性毒性,评价了ALM的长循环及其降低ACA毒性的作用。采用小剂量化疗方案给药,评价了ALM的抗肿瘤作用。结果:ALM的粒径为(118.4±8.2)nm,Zeta电位为(-32.6±7.2)mV,载药率为(98.2±1.6)%(n=3)。与ACA相比,ALM的血药浓度显著提高,急性毒性较低,抗肿瘤作用较强,且更适用于肿瘤的小剂量化疗(P<0.01)。结论:ALM有可能成为一种适用于肿瘤小剂量化疗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拉霉素A 循环 小剂量化疗
原文传递
Microwave induced mutagenesis of Lactobacillus casei subsp. rhamnosus for enhancing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13
作者 徐伟 王鹏 +3 位作者 张兴 张悦 林海龙 施雪华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9年第5期673-677,共5页
Mutagenesis of Lactobacillus casei subsp, rhamnosus Xl-12 after low pow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was investigated. Under a microwave power of 400 W and irradiation length of 3 min, a mutated strain W4-3-9 with high-yie... Mutagenesis of Lactobacillus casei subsp, rhamnosus Xl-12 after low pow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was investigated. Under a microwave power of 400 W and irradiation length of 3 min, a mutated strain W4-3-9 with high-yield L-lactic acid was obtained by screening. Compared with the starting strain X1-12, the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of W4-3-9 was increased by 58.0% at a concentration of 115.8 g/L. The strain maintained the capability of producing a high L-lactic acid level after 10 generations. Cell surface morphology and DNA structures of parental and mutated strains were observ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 AFM ).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analysis suggested the difference in AFLP band pattern between the mutated and non-mutated strains. Sequencing and BLAS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atalytic site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DHL) was changed due to the microwave induced mu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ave irradiation LACTOBACILLUS L-lactic acid AFM AFLP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