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生之美: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审美范式——以广西壮族嘹歌英译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周艳鲜 《民族翻译》 2016年第4期29-35,共7页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蕴含丰富的生态哲学美学思想,是具有和谐特性的一种审美活动。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审美场的生态圈结构是良性循环的翻译审美活动生态圈,它以原文审美价值的实现和发展为目的。这种本质特征,规约了生态圈自身的结构关系、...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蕴含丰富的生态哲学美学思想,是具有和谐特性的一种审美活动。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审美场的生态圈结构是良性循环的翻译审美活动生态圈,它以原文审美价值的实现和发展为目的。这种本质特征,规约了生态圈自身的结构关系、组织形式和生态过程,范生出客体本体、客体本源的审美理式,生发了依生之美的审美范式。从广西壮族嘹歌壮语英译的"以原文为本""忠实原文"和"再现原文审美价值"等3个原则阐释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审美活动生态圈的运行和依生之美的审美范式的生发规律,为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理论构建与实践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 壮族嘹歌壮语英译 审美范式 依生之美
下载PDF
壮族文化生态从依生美到竞生美的过渡——壮族文化生态美研究系列论文之五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秉生 《百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6,共6页
壮族文化生态有一个从依生美向竞生美过渡的阶段 ,主要表现在壮族的神话传说和铜鼓艺术。壮族关于人与自然斗争的神话传说 ,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竞生的愿望 ,但它们只是一种幻想 ,在现实中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生 ,体现的只能是一种悲壮之... 壮族文化生态有一个从依生美向竞生美过渡的阶段 ,主要表现在壮族的神话传说和铜鼓艺术。壮族关于人与自然斗争的神话传说 ,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竞生的愿望 ,但它们只是一种幻想 ,在现实中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生 ,体现的只能是一种悲壮之美。壮族的铜鼓 ,开始体现的是依生与竞生并存 ,神性与人性交织 ,形成了高大厚重而繁缛瑰丽之美。到后来铜鼓的神性因素逐渐消褪 ,人性因素逐渐加强 ,形成一种精巧平实的审美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文化生态 神话 铜鼓 依生 竞生 过渡
下载PDF
从依生到竞生——“跳岭头”的审美生态学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唐虹 《传承》 2010年第27期154-155,159,共3页
用审美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广西南部地区盛行的"跳岭头"这一民俗活动进行剖析,则能见出其性质有一个从仪式到节日的变化,其目的有一个从敬神娱神到敬人娱人的变化,有一个从神的人格化到人的神格化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就表征出&... 用审美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广西南部地区盛行的"跳岭头"这一民俗活动进行剖析,则能见出其性质有一个从仪式到节日的变化,其目的有一个从敬神娱神到敬人娱人的变化,有一个从神的人格化到人的神格化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就表征出"跳岭头"从人与自然的依生关系到竞生关系的逻辑轨迹。依生之美神秘而诡异,竞生之美世俗而欢愉。其也能预示着"跳岭头"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走向整生,体现出天人中和的整生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岭头 审美生态学 依生 竞生
下载PDF
依生之美与原始崇高:《麽经布洛陀》生态审美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卢静宝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年第11期194-197,共4页
《麽经布洛陀》全称《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文章运用生态美学的理论为指导,结合壮族先民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对《麽经布洛陀》生态审美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认为《麽经布洛陀》的内容当为丘陵稻作农耕文化,《麽经布洛陀》的生态... 《麽经布洛陀》全称《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文章运用生态美学的理论为指导,结合壮族先民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对《麽经布洛陀》生态审美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认为《麽经布洛陀》的内容当为丘陵稻作农耕文化,《麽经布洛陀》的生态审美特征是依生之美;此依生美,主要表现在对大自然的间接依生及其代表布洛陀的强烈崇拜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麽经 稻作农耕文化 布洛陀 依生 原始崇高
下载PDF
试论“依生之美”范式在侗族民歌中的体现
5
作者 管兵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65-167,共3页
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是在民族生态审美活动中以主客体的关系为轴心而形成的审美类型、美学范畴。它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笔者试图用民族生态审美的"依生之美"范式从微观角度来... 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是在民族生态审美活动中以主客体的关系为轴心而形成的审美类型、美学范畴。它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笔者试图用民族生态审美的"依生之美"范式从微观角度来论述侗族之审美范式民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生态美 审美范式 依生
下载PDF
桂林龙舟习俗的依生之美
6
作者 唐韵萌 《河池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38-41,共4页
桂林龙舟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完整、严谨而又独具特色的流程仪式成为了桂林民间传统习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民间,成长在桂林的青山秀水之中,从产生到传承与发展都与桂林的自然、环境、社会的发展以及桂林人民相依共... 桂林龙舟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完整、严谨而又独具特色的流程仪式成为了桂林民间传统习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民间,成长在桂林的青山秀水之中,从产生到传承与发展都与桂林的自然、环境、社会的发展以及桂林人民相依共融,和谐生发,蕴含与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依生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龙舟习俗 依生之美
下载PDF
古代中西“天人合一”、“神人合一”对“依生之美”审美范式的体现
7
作者 覃志航 梁军涛(校对) +1 位作者 陆彦毓(校对) 荣远伟(校对) 《广西社会科学》 2006年第11期156-158,共3页
在古代中西“天人合一”、“神人合一”两种审美理想中,人作为主体,都明显地只是作为客体———天或神的派生和对象,主体人的潜能的自由实现,只能表现为对作为客体的天、神的顺从与趋同。可以说,中西古代的美只是大自然、天、神之美。... 在古代中西“天人合一”、“神人合一”两种审美理想中,人作为主体,都明显地只是作为客体———天或神的派生和对象,主体人的潜能的自由实现,只能表现为对作为客体的天、神的顺从与趋同。可以说,中西古代的美只是大自然、天、神之美。这完全符合“依生之美”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依生之美”的审美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范式“依生之美”“竞争生美”“整生之美”
下载PDF
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论 被引量:5
8
作者 黄秉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17,27,共6页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依次形成为依生美、竞生美和共生美三大范式。依生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直接依赖和对神灵的祈求 ,也表现为民族间的依从关系 ;竞生则是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民族间的冲突 ,竞生美一般经历“幻想”、...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依次形成为依生美、竞生美和共生美三大范式。依生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直接依赖和对神灵的祈求 ,也表现为民族间的依从关系 ;竞生则是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民族间的冲突 ,竞生美一般经历“幻想”、“高扬”、“迷茫”阶段 ;而共生美则是人类对竞生美的一种反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 范式 依生 竞生 共生
下载PDF
超循环:生态美育的生发 被引量:2
9
作者 秦初生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3-136,共4页
美育是一个历史概念和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在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着其内涵和意义,进行着范式的转变和螺旋性的发展,形成超循环的生发特性。美育在其历史性和逻辑性的发展中,依次经历了原始生存性生态美育、古代伦理性的依... 美育是一个历史概念和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在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着其内涵和意义,进行着范式的转变和螺旋性的发展,形成超循环的生发特性。美育在其历史性和逻辑性的发展中,依次经历了原始生存性生态美育、古代伦理性的依生美育、近代取得独立地位的竞生美育、现代向生存性复归的共生美育,之后螺旋性地回归和发展到当代整生性的生态美育,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理论体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模式以及整体变更的超循环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育 依生 竞生 共生 整生
下载PDF
生态审美对策与主体际生命意义建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翟鹏玉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98-102,共5页
天人合一是社会 -生态理想的审美对策。它能导致人对当代社会中象征资本的反思 ,尊重生态多样性 ,在劳动意义的改变中达成社会 -生态系统本质意义的形成与提升 ,拓展人的生存空间 ,舒解生态灾难 ,在时间与能量的最优化分布中形成主体际... 天人合一是社会 -生态理想的审美对策。它能导致人对当代社会中象征资本的反思 ,尊重生态多样性 ,在劳动意义的改变中达成社会 -生态系统本质意义的形成与提升 ,拓展人的生存空间 ,舒解生态灾难 ,在时间与能量的最优化分布中形成主体际性空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审美对策 竞生模式 社会-生态依生模式 自组织理论
下载PDF
壮族神话的民族生态审美范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莹莹 赵民威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40-42,共3页
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态的破坏日趋严重,人们不得不重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民族生态审美范式是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民族生态审美范式——依生、竞生、共生的角度来分析壮族神话,探讨人与自然生态审美范式的变化及其发展... 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态的破坏日趋严重,人们不得不重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民族生态审美范式是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民族生态审美范式——依生、竞生、共生的角度来分析壮族神话,探讨人与自然生态审美范式的变化及其发展,从而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指出共生的生态审美范式是人类生态的最终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神话 民族 生态 审美范式 依生 竞生 共生
下载PDF
论生态环境与审美意识——青海审美文化研究之一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景隆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8-45,共8页
从文化生态学来看,审美文化是在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中发育起来的文化形态。早期青海先民在与自然的依生关系中,形成了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审美意识。同时青海自然环境的多样化促成了各民族审美意识的多元化。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审美意识 依生之美 多元化
下载PDF
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三人谈——钱宗范、唐凌、袁鼎生三教授在’99右江民族师专科研座谈会上的学术报告
13
作者 钱宗范 唐凌 袁鼎生 《百色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关键词 社会科学研究 原则和方法 师专科研 宗法制度 核心范畴 广西各民族 依生之美 审美范式 座谈会 学术研究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历史生态
14
作者 许莹莹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研究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历史生态,揭示其依生之美、竞生之美、共生之美三大审美范式,有利于掌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历史生态 审美范式 依生之美 竞生之美 共生之美 民族政策
下载PDF
刘三姐歌谣文化的生命美学解读 被引量:2
15
作者 欧造杰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6-39,共4页
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歌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命美学的视角来分析刘三姐歌谣文化中体现出的依生之美、竟生之美、共生之美等审美内容及其产生原因等。
关键词 刘三姐 歌谣文化 生命美学 依生 竟生 共生
下载PDF
第二届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维富 李启军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47-149,共3页
第二届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综述由山东大学美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于1997年8月21—24日在桂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就中国古典美学的性质和特... 第二届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综述由山东大学美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于1997年8月21—24日在桂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就中国古典美学的性质和特点、范畴和体系、研究方法、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研讨会综述 中国美学 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家》杂志 中国当代美学 人与自然 现代转型 依生之美 美学范畴
下载PDF
第二届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纪要
17
作者 李耕熙 方正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7年第6期91-94,共4页
第二届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纪要李耕熙方正今天,中国美学在经过自律而封闭的自然生长阶段之后,正处于从它律而开放的异化阶段向自律而开放的复归阶段转换的历史中介点上,美学研究实践必然历史地转移到对中国美学自身发展传统的关注和... 第二届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纪要李耕熙方正今天,中国美学在经过自律而封闭的自然生长阶段之后,正处于从它律而开放的异化阶段向自律而开放的复归阶段转换的历史中介点上,美学研究实践必然历史地转移到对中国美学自身发展传统的关注和发掘。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美学 依生之美 研讨会纪要 美学思想 审美意境 转型 审美关系 生命体验 社会科学家
下载PDF
生态观视野中的文艺活动——兼论袁鼎生的“整生论”文艺理论思想
18
作者 张少委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99-104,共6页
按照袁鼎生教授的"整生论"思想,文学活动各部分组成的整体文学活动系统形成一个超循环整体结构。各个部分互相生发共生成新的整体质,整体新质反哺各个部分,各个部分不断生成新的整体质,并在结构张力与结构聚力对立统一的共生... 按照袁鼎生教授的"整生论"思想,文学活动各部分组成的整体文学活动系统形成一个超循环整体结构。各个部分互相生发共生成新的整体质,整体新质反哺各个部分,各个部分不断生成新的整体质,并在结构张力与结构聚力对立统一的共生审美态势中,形成文学活动的立体圈进式整体螺旋回升的动态平衡发展。从这一理论出发,文学活动的发展经历可以分外三个阶段,古代时期以依生为基础、以再现说为范式的客体文学观,近代时期以竞生为基础、以表现说为范式的主体文学观,当代时期以整生为基础、以同构说为范式的整体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活动 依生 竞生 整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