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社联动”中社会工作的专业缺位与补位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大维 赵彦静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6-61,共6页
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创新催生了"三社联动"的实践探索和政策设计。"三社"中起步晚却最具能动力的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的发挥对于"三社联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社会工作(者)在"三社联动&qu... 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创新催生了"三社联动"的实践探索和政策设计。"三社"中起步晚却最具能动力的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的发挥对于"三社联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社会工作(者)在"三社联动"中尽管就提供特色服务、策划社区活动、链接组织资源等呈现出专业优势,但专业缺失仍较明显,主要体现为"依附—庇护"模式下的专业知识转化欠缺、发挥空间不足等问题。归根结底,这种"依附—庇护"模式存在内因方面的专业自觉性不够和外因方面的优势主导性缺位。因此,"三社联动"应从"依附—庇护"模式向"优势—权变"模式转变,从政府取向、三社关系、社工自觉等方面采取导向性补位策略,即政府需采取包容性扶持式态度,促进"三社"各方平等协作,建设自觉的"四型"社会工作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三社"摆脱盲目性联动,实现权变性联动,达到1+1+1>3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社联动 社会工作 依附庇护 优势—权变
下载PDF
毛泽东时代国营企业内部日常权力关系的再探讨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怀印 张一平 张春龙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73,共15页
本文利用对不同城市近百位退休工人的访谈,重新考察改革前30年国营企业内部的政治生活,重点探讨工厂车间干部与群众之间以及积极分子与普通工人之间的日常关系。本文质疑"新传统主义"理论在解释改革以前中国国营企业内部微观... 本文利用对不同城市近百位退休工人的访谈,重新考察改革前30年国营企业内部的政治生活,重点探讨工厂车间干部与群众之间以及积极分子与普通工人之间的日常关系。本文质疑"新传统主义"理论在解释改革以前中国国营企业内部微观政治生活的有效性,认为干部与工人之间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庇护与依赖关系,但强调当时车间内部的日常权力关系也受到诸多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的制约。文章最后提出"单位社群主义"的概念,用来解读毛泽东时代国营企业的日常治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营企业 权力关系 庇护-依附”关系 单位社群主义
下载PDF
把头包工制:近代中国工业化中的雇佣和生产方式 被引量:17
3
作者 马学军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2-122,共21页
本文着重从组织形成的历史过程与维系的社会基础来分析我国近代工业化中把头包工制这种重要的劳工雇佣及生产作业组织。基于近代工业史、企业史、工运史的相关历史资料及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方式的历史渊源、层级结构与改革... 本文着重从组织形成的历史过程与维系的社会基础来分析我国近代工业化中把头包工制这种重要的劳工雇佣及生产作业组织。基于近代工业史、企业史、工运史的相关历史资料及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方式的历史渊源、层级结构与改革过程。本研究认为,这种方式最先在洋务派兴办的厂矿企业中出现,后又扩展到近代其他类型的重工业厂矿企业中;这种方式固然受到西方包工制的影响,但其中把头的组织实则来源于湘军组织,二者内在共通之处是带领者和被带领者之间结成的依附庇护关系,而这种关系很大程度上又根源于秘密社会;这种方式虽不符合西方科学理性的生产管理标准,且是近代工人运动努力废除的目标,但在近代却长期存续并非常有效。深入研究这种具有传统社会历史基础的组织,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劳动方式演变的轨迹,及其与现代机械化生产和科学管理方式的交汇与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把头包工制 劳工雇佣 生产作业 科学管理 依附庇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