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寰枢椎侧块融合器用于治疗颅底凹陷伴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赵亮 李云龙 +4 位作者 杨浩 牛竣槭 刘子汭 李金峰 陈宵扬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66-1869,共4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融合器用于治疗颅底凹陷(BI)伴寰枢椎脱位(AAD)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后路植入寰枢椎侧块融合器联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共22例,其中男4例,女18例。术前及术后测量...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融合器用于治疗颅底凹陷(BI)伴寰枢椎脱位(AAD)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后路植入寰枢椎侧块融合器联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共22例,其中男4例,女18例。术前及术后测量寰齿间距(ADI)和延髓颈髓角(CMA),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术后定期随访X线、CT及MRI,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手术前后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获得有效复位。手术时间(167.72±34.51)min;出血量(180.45±78.65)ml。术后ADI为(2.02±0.42)mm,较术前明显缩小(7.62±1.96)mm;CMA由术前(129.00±6.39)°恢复至术后(151.00±4.73)°;JOA评分从术前(11.14±2.27)分上升至术后(15.27±1.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61、19.402、11.615,P<0.05)。所有患者神经压迫症状均予以解除,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3~18个月,随访(8.62±3.85)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良好,融合器位置满意,临床疗效满意。结论经后路置入寰枢椎侧块融合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并发症风险小,寰枢融合率良好,安全性和远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块融合器 颅底凹陷 寰枢椎脱位 枕颈融合
原文传递
胸1倾斜角在3D打印寰枢侧块融合器植入术后矢状位平衡中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泽源 王玉强 +6 位作者 赵耀 张书豪 艾鑫 徐远志 刘宏建 王利民 刘屹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7-570,共4页
目的分析胸1倾斜角在3D打印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中的临床意义,讨论该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3D打印融合器植入手术的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共25例... 目的分析胸1倾斜角在3D打印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中的临床意义,讨论该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3D打印融合器植入手术的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共25例)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及3、6、12个月随访时的症状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测量矢状位径线:C0~C2角(C0~C2 angle)、C2~C7角(C2~C7 angle)、C2~C7矢状面垂直轴(SVA)、颈倾角(NT)、胸1倾斜角(T1S)、胸廓入射角(TIA),使用SPSS2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前术后VAS(7.64±2.38比3.32±2.62,t=6.896,P<0.05)、mJOA(7.84±3.63比14.40±3.31,t=-7.954,P<0.05)、NDI(63.60±18.61比11.72±16.57,t=11.2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刻C0~C2角,术前与术后1~3 d C2~C7角、T1S、NT,术前与术后各时刻C2~C7 SVA、TI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8、-1.596、-1.534、1.230、-1.613、-0.122,P>0.05),术前与术后各时刻C0~C2角[(14.66±10.46)°比(10.55±8.07)°,t=2.974、2.407、2.642、3.198,P<0.05),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C2~C7角、T1S、NT[(17.35±14.92)°比(24.06±4.81)°,(18.07±6.26)°比(24.13±4.36)°,(54.93±11.90)°比(50.36±10.10)°,t=-3.253、-3.121、-2.180,-5.047、-4.937、-5.715,3.023、3.110、2.8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ΔC2~C7角与ΔT1S之间明显相关(r=0.498,P<0.05);ΔT1S与ΔVAS、ΔNDI评分之间正向相关(r=0.447、0.467,P<0.05),与ΔmJOA评分具有负向相关性(r=-0.501,P<0.05)。结论3D打印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患者矢状位平衡得到改善,T1S的改变与临床疗效改变相关,T1S在衡量脊柱矢状位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1倾斜角 3D打印寰枢侧块融合器 矢状位平衡
原文传递
基于国人颈椎CT数据测量设计寰枢椎椎间融合器的研究
3
作者 肖衡 罗明薇 谢世伟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545-548,共4页
目的:利用CT测量颈椎相关参数,探讨设计单纯前路寰枢椎椎间融合器的可能性及思路。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3月到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0例,排除发育畸形患者,其中男27例,女33例,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进行颈椎CT平扫和三维重建,在PACS... 目的:利用CT测量颈椎相关参数,探讨设计单纯前路寰枢椎椎间融合器的可能性及思路。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3月到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0例,排除发育畸形患者,其中男27例,女33例,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进行颈椎CT平扫和三维重建,在PACS系统上测量颈椎CT参数。分别测量寰枢椎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等相关参数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男(54.86±12.26)岁,女(56.60±7.43)岁,寰椎侧块最大径线男左侧为(18.82±2.22)mm、右侧为(18.86±0.89)mm,女左侧为(18.72±2.18)mm、右侧为(19.32±1.36)mm;其中,最大径线与矢状位所形成的夹角男左边为(33.66±5.16)°、右边为(37.53±4.79)°,女左边为(37.20±4.49)°、右边为(38.40±3.50)°;冠状位上,枢椎侧块横径男女左右相当,男左边为(15.86±1.46)mm、右边为(16.22±1.09)mm,女左边为(17.05±1.63)mm、右边为(16.48±1.74)mm,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椎冠状位及矢状位上侧块间隙高度则呈现内外低,中间相对较高的趋势,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侧块间隙数据相对恒定,有足够空间来容纳椎间融合器。基于寰枢椎侧块的影像学测量,可设计一体化钢板螺钉椎间融合器,为单纯前路固定融合寰枢椎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侧块融合器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置入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胜华 汪康 +2 位作者 夏良政 徐宏光 吴连仲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年第5期385-388,共4页
目的了解国人寰枢椎侧块关节周围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为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准确、安全置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标本20具,冠状面上观察寰枢椎侧块关节后缘周围解剖关系;平枢椎侧块上关节面后缘测量C1、2间椎动... 目的了解国人寰枢椎侧块关节周围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为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准确、安全置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标本20具,冠状面上观察寰枢椎侧块关节后缘周围解剖关系;平枢椎侧块上关节面后缘测量C1、2间椎动脉内缘至颈髓硬脊膜外缘的距离,确定手术冠状位的“安全操作空间”;测量枢椎下关节突后内缘的纵垂线与枢椎椎弓上缘交点(G点)至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延长线的水平距离,确定手术切入点。结果“安全操作空间”为(19.72±1.84)mm,水平距离为(2.23±0.45)mm。寰枢椎后膜下的静脉丛主要集中在寰枢椎侧块关节的外缘、上方和内缘,其下方尤其枢椎椎弓根上缘的静脉丛稀疏。位于寰椎椎弓根下方、寰枢椎侧块关节内上侧的C2神经根,距颈硬脊膜外缘5~7mm处膨大成颈神经节,并发出前、后支。结论G点恒定在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延长线的内侧2.5mm处,以此点向外水平旁开2.5mm,向上推开寰枢后膜,内上骨膜下剥离并沿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一并剥离枢椎椎弓根骨膜和寰枢椎侧块关节囊,即可显露寰枢椎侧块关节并置入融合器。以此人路在“安全操作空间”内置入融合器,可避免切开寰枢后膜而损伤血管和神经。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关节 侧块融合器置入术 应用解剖 定量测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