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苎麻疫霉雄器侧生性状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高智谋 郑小波 陆家云 《菌物系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0-278,共9页
在来自江苏、江西棉花、芒麻和构树的12个些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菌株中均观察到侧生雄器,其比率为4.0%~16.5%。在以菌株JS-5和PM-8(雄器侧生比率分别为16.5%和9.5%)为亲本所建立的连续2~3代单游动孢... 在来自江苏、江西棉花、芒麻和构树的12个些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菌株中均观察到侧生雄器,其比率为4.0%~16.5%。在以菌株JS-5和PM-8(雄器侧生比率分别为16.5%和9.5%)为亲本所建立的连续2~3代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中,雄器侧生性状可以遗传,但单孢株间雄器侧生比率有一定差异,其分布范围分别为9.0%~34.0%和2.5%~15.5%。进一步诱导菌株JS-5的单游动孢子株的卵孢子萌发,分别对具侧生雄器和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卵孢子)进行单孢分离,检测雄器位置性状在由上述不同来源卵孢子萌发所形成的单卵孢株后代的遗传与变异。结果表明,无论是由具侧生雄器的藏卵器中的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还是由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中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其有性器官均具有雄器侧生与雄器围生两种类型,但侧生比率在各代菌株间有很大差异。S1代单卵孢株的雄器侧生比率分布范围为1.0%~79.0%,其中具侧生雄器的藏卵器中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雄器侧生比率较高(分布范围7.0%~79.0%,平均33.6%),而来自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中的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雄器侧生比率较低(分布范围1.0%~32.0%,平均1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疫霉 雄器着位置 侧生雄器 遗传
下载PDF
苎麻疫霉雄器侧生性状的遗传研究
2
作者 高智谋 郑小波 陆家云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35-135,共1页
在来自江苏、江西棉花、苎麻和构树的12个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ae Sawa-da)菌株中均观察到侧生雄器,其比率4.0%~16.5%.在以菌株JS-5和PM-8(雄器侧生比率分别为16.5%和9.5%)为亲本所建立的连续 2~3代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中,... 在来自江苏、江西棉花、苎麻和构树的12个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ae Sawa-da)菌株中均观察到侧生雄器,其比率4.0%~16.5%.在以菌株JS-5和PM-8(雄器侧生比率分别为16.5%和9.5%)为亲本所建立的连续 2~3代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中,雄器侧生性状可以遗传.单抱株间雄器侧生比率有一定差异,其分布范围分别为9.0%~34.0%和2.5%~15.5%.进一步诱导菌株JS-5的单游动孢子株的卵孢子萌发,分别对具侧生雄器和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卵孢子)进行单孢分离,检测雄器位置性状在由上述不同来源卵孢子萌发所形成的单卵孢株后代的遗传与变异.结果表明,无论是由具侧生雄器的藏卵器中的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孢株,还是由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中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其有性器官均具有雄器侧生与雄器围生两种类型,但侧生比率在各代菌株间有很大差异.S_1代单卵孢株的雄器侧生比率分布范围为1.0%~79.0%,其中来自具侧生雄器的藏卵器中的卵孢子的单卵孢株形成的雄器侧生比率较高(分布范围7.0%~79.0%,平均33.6%),而来自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中卵孢子的单卵孢株形成的雄器,侧生比率较低(分布范围1.0%~32.6%,平均11.52%).S_2代单卵孢株的雄器侧生比率为1.0%~91.0%,其变化趋势与S_1代相似.此外,雄器侧生性状在同一亲本的有性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麻疫霉 雄器侧生 遗传
下载PDF
宽叶兔儿风花序侧生分枝的变异式样以及分枝兔儿风的分类地位问题
3
作者 高天刚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1,共7页
宽叶兔儿风Ainsliaealatifolia花序主轴上的侧生分枝通常被描述为由单个或2–4个头状花序聚集而组成的簇生花序。作者在野外和标本馆中仔细研究了该种居群内侧生分枝花序形态的变异,依据其简化和集中的程度在居群内区分出3种花序类型:... 宽叶兔儿风Ainsliaealatifolia花序主轴上的侧生分枝通常被描述为由单个或2–4个头状花序聚集而组成的簇生花序。作者在野外和标本馆中仔细研究了该种居群内侧生分枝花序形态的变异,依据其简化和集中的程度在居群内区分出3种花序类型:简单的复合聚伞花序、复杂的复合聚伞花序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具有后面两种类型的个体在居群内少见。这一发现不仅为探讨兔儿风属内各种花序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而且为理清宽叶兔儿风这一地理广布种的分类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居群内有些侧生分枝为复杂的复合聚伞花序类型的个体整个花序的主轴折断了,这是由于整个主轴顶端部分被昆虫蛀食或者其他外力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分枝兔儿风Ainsliaealatifoliavar.ramifera的主模式就属于这种情况。分枝兔儿风和宽叶兔儿风原变种之间在分布区、生境以及物候上并没有明显的分化,因此分枝兔儿风被处理成宽叶兔儿风的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侧生分枝 分枝兔儿风 分类学 新异名
下载PDF
同源多倍体化对植物侧生器官形态建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晁亚琮 武荣花 +1 位作者 蒋卉 张和臣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共6页
同源多倍体化过程可以产生不同倍性的整倍体或非整倍体,其植株在侧生器官形态建成上可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且同源多倍体化后植株定殖能力和远源杂交能力增强。系统阐述了整倍体化对叶片、花萼、花瓣等侧生器官形态建成的影响及非整倍体... 同源多倍体化过程可以产生不同倍性的整倍体或非整倍体,其植株在侧生器官形态建成上可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且同源多倍体化后植株定殖能力和远源杂交能力增强。系统阐述了整倍体化对叶片、花萼、花瓣等侧生器官形态建成的影响及非整倍体化对植物侧生器官形态建成的影响,为今后通过同源多倍体化改良作物性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多倍体化 侧生器官 形态建成 整倍体化 非整倍体化 植物
下载PDF
杨梅侧生器官边界域基因组鉴定及进化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梁健翔 吴进樟 +1 位作者 张尧 曹世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179,共8页
为探究杨梅侧生器官边界域基因(LBD)在杨梅全基因组中的数量和结构,利用杨梅最新基因组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基因蛋白进行结构、系统进化和共线性分析,对杨梅LBD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分析其分子质量和等电点,为今后研究LBD基... 为探究杨梅侧生器官边界域基因(LBD)在杨梅全基因组中的数量和结构,利用杨梅最新基因组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基因蛋白进行结构、系统进化和共线性分析,对杨梅LBD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分析其分子质量和等电点,为今后研究LBD基因家族在杨梅成长过程和逆境调节中的详细功能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从杨梅基因组中共鉴定出33个杨梅LBD(MrLBD)基因,根据染色体分布对其进行重命名。根据其LBD结构域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的特征,杨梅LBD家族基因分为ClassⅠ和ClassⅡ两类,各有28个和5个LBD基因。杨梅LBD家族基因的结构并不复杂,其中内含子总数不超过2。在对保守域的研究中,通过对LBD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三级结构的同源建模和种内与种间共线性分析,发现同一组的基因往往具有相似的外显子-内含子、基序和蛋白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侧生器官边界域基因组 系统进化分析 转录因子 物信息学
下载PDF
舞草侧生小叶旋转的生态意义——感性运动还是防御行为?
6
作者 樊玥妮 董梓豪 +1 位作者 邓子菁 巩岩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2年第1期57-66,共10页
舞草复叶的运动兼具昼夜节律性和次昼夜节律性(周期<24 h),两者运动机制显著不同。舞草侧生小叶叶枕运动细胞呈环状排列,协调可逆的体积变化形成侧生小叶的旋转运动。侧生小叶叶枕可对多种环境因子进行响应,但生态功能不明。对舞草... 舞草复叶的运动兼具昼夜节律性和次昼夜节律性(周期<24 h),两者运动机制显著不同。舞草侧生小叶叶枕运动细胞呈环状排列,协调可逆的体积变化形成侧生小叶的旋转运动。侧生小叶叶枕可对多种环境因子进行响应,但生态功能不明。对舞草侧生小叶叶枕解剖学、电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进行整合,结合最新的植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及生物力学相关研究进展,对舞草侧生小叶次昼夜节律行为的生态意义进行科学推测,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草 侧生小叶 昼夜节律 次昼夜节律 态意义
下载PDF
卷丹侧生器官边界域基因LlLBD18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7
作者 殷小雨 何国仁 +8 位作者 毕蒙蒙 唐玉超 郝春莲 渠雨潇 郝泽慧 徐雷锋 胡凤荣 杨盼盼 明军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17-2127,共11页
以卷丹(Lilium lancifolium)为试材,克隆了1个LBD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LlLBD18(GenBank序列号ON455210)。其开放阅读框为684 bp,编码227个氨基酸,含有1个典型的LOB结构域。进化树分析发现LlLBD18与姜(Zingiber officinale)ZoLBD18的亲缘... 以卷丹(Lilium lancifolium)为试材,克隆了1个LBD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LlLBD18(GenBank序列号ON455210)。其开放阅读框为684 bp,编码227个氨基酸,含有1个典型的LOB结构域。进化树分析发现LlLBD18与姜(Zingiber officinale)ZoLBD18的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LlLBD18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LlLBD18在卷丹初生珠芽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根中,在叶片中最低。在珠芽形成过程中,LlLBD18的整体表达情况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且在珠芽原基启动前期(离体诱导4 d)最高。功能研究发现,在卷丹中过表达LlLBD18可以促进珠芽形成,而沉默LlLBD18后的珠芽形成受到显著抑制,表明LlLBD18在卷丹珠芽形成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丹 侧生器官 珠芽形成 基因克隆 功能分析
原文传递
一个控制水稻侧生小穗形成基因的遗传定位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冯志赟 符德保 +3 位作者 张亚芳 马玉银 李玲梅 吴昌银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3-490,共8页
水稻的穗是一个典型的圆锥花序,其发育形态直接影响水稻产量。本研究利用本课题组创建的水稻"中花11号"T-DNA插入突变体库,通过表型筛选鉴定了一个稀穗突变体。该突变体在营养生长阶段表现为分蘖数减少,生殖生长阶段稻穗一次... 水稻的穗是一个典型的圆锥花序,其发育形态直接影响水稻产量。本研究利用本课题组创建的水稻"中花11号"T-DNA插入突变体库,通过表型筛选鉴定了一个稀穗突变体。该突变体在营养生长阶段表现为分蘖数减少,生殖生长阶段稻穗一次枝梗发育正常、但二次枝梗数和侧生小穗数目显著减少,表现为明显的稀穗表型。分子检测结果表明该突变体不是由T-DNA插入导致的。通过与籼稻品种"珍汕97"构建F2遗传定位群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个隐性基因所控制。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将目标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16880和RM1205之间约120 kb范围内。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是由于LAX2基因序列缺失60 bp所导致。该突变体是LAX2的一个新的等位突变体,命名为lax2-4。lax2-4为研究LAX2控制水稻穗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积累了遗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生小穗 基因定位 LAX2
原文传递
上颌腭侧埋伏阻生尖牙CBCT导引下的牵引治疗 被引量:14
9
作者 于剑南 王林 +3 位作者 王震东 邵胜 李媛 赵春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三维(3D)重建在上颌腭侧埋伏阻生尖牙牵引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22例上颌尖牙(共26颗)腭侧埋伏阻生的青少年患者行CBCT检查。CBCT三维重建观察尖牙形态、腭侧埋伏状况,测量分析与邻近组织的位置关系及相邻...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三维(3D)重建在上颌腭侧埋伏阻生尖牙牵引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22例上颌尖牙(共26颗)腭侧埋伏阻生的青少年患者行CBCT检查。CBCT三维重建观察尖牙形态、腭侧埋伏状况,测量分析与邻近组织的位置关系及相邻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结果:CBCT能够真实再现颌骨内埋伏的上颌尖牙。埋伏尖牙均近中倾斜,与平面平均成角61.1°±18.1°,近中异位分别为Ⅰ类埋伏尖牙8颗、Ⅱ类5颗、Ⅲ类3颗、Ⅳ类10颗。3颗相邻侧切牙及2颗中切牙因严重牙根吸收而拔除;26颗上颌腭侧埋伏尖牙均成功牵引至平面排入牙弓并建立正常咬合。结论:CBCT能立体再现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特征及与邻近牙的关系等,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开窗牵引具有指导作用,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尖牙 埋伏阻 指引 物力学 CBCT
下载PDF
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的锥形束CT定位诊断 被引量:11
10
作者 于剑南 顾月光 +5 位作者 赵春洋 刘可 莫仕成 李琥 潘成琼 王林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5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探讨上颌腭侧埋伏阻生尖牙的埋伏特征及邻牙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的青少年患者22例,获取CBCT三维数据,应用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分析腭...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探讨上颌腭侧埋伏阻生尖牙的埋伏特征及邻牙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的青少年患者22例,获取CBCT三维数据,应用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分析腭侧埋伏尖牙的埋伏状况、与邻牙位置关系并分类,观察邻牙牙根的吸收情况。结果 :上颌腭侧埋伏尖牙大多近中、腭向倾斜阻生,近中异位以Ⅰ类和Ⅳ类较为多见,分别占30.8%和38.5%;近中倾斜角度多在53.8°~68.5°,腭侧异位距正中矢状面多在5.4~8.4 mm。年龄越大,上颌腭侧埋伏尖牙近中腭向异位越远,近中倾斜角度越大。84.6%的相邻侧切牙及19.2%的中切牙牙根与埋伏尖牙接触;50%的相邻侧切牙及15.4%的邻中切牙牙根吸收,相邻侧切牙吸收多位于根尖1/3,而相邻中切牙吸收多位于根中1/3;相邻切牙牙根吸收概率与腭侧埋伏尖牙与切牙间的最小距离呈反比关系。结论:CBCT能在三维方向诊断上颌尖牙埋伏状况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准确判断邻牙根吸收情况,准确测量埋伏尖牙倾斜度及埋伏深度,为上颌腭侧埋伏尖牙的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尖牙 埋伏阻 锥形束CT 定位诊断
下载PDF
单侧腭侧阻生尖牙闭合式、开放式导萌的美学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玉如 白颖 +3 位作者 宋宇宁 杨雅娴 苑瑾瑾 李敬谦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8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腭侧阻生尖牙经开放式或闭合式导萌后的美学效果。方法选择28例上颌单侧腭侧阻生尖牙者,随机分为闭合组、开放组,每组14例,分别采用闭合式和开放式开窗方法导萌,并进行常规正畸治疗。成功矫治结束3个月时,由正畸医生对导萌... 目的探讨单侧腭侧阻生尖牙经开放式或闭合式导萌后的美学效果。方法选择28例上颌单侧腭侧阻生尖牙者,随机分为闭合组、开放组,每组14例,分别采用闭合式和开放式开窗方法导萌,并进行常规正畸治疗。成功矫治结束3个月时,由正畸医生对导萌后的阻生尖牙行红色美学分值(PES)评定;对40名非口腔专业领域人员(在校大学生)行问卷调查,获得其对导萌后尖牙的美学评价。结果开放组中唇侧龈缘曲度、唇侧龈缘高度PES分值均低于闭合组(P均<0.05),其余变量评分及总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闭合组及开放组非专业人员美学评分分别为(1.688±0.015)、(1.634±0.918)分,两组比较P>0.05。结论单侧腭侧阻生尖牙行闭合式导萌和开放式导萌后的PES差异不大,但闭合式导萌的阻生尖牙在唇侧龈缘高度和唇侧龈缘曲度方面的美学效果优于开放式导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牙 开放式导萌 闭合式导萌 红色美学分值
下载PDF
超声骨刀开窗术与正畸牵引联合治疗成人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瑛 李景辉 +1 位作者 朱振林 张方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9期734-737,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骨刀开窗术与正畸牵引联合治疗成人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骨凿开窗法进行对比,以期为成人埋伏尖牙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成人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骨刀开窗+正畸牵引... 目的观察超声骨刀开窗术与正畸牵引联合治疗成人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骨凿开窗法进行对比,以期为成人埋伏尖牙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成人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骨刀开窗+正畸牵引组15例,传统手术开窗+正畸牵引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超声骨刀开窗+正畸牵引组和传统手术开窗+正畸牵引组的总有效率均为93.3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骨刀开窗+正畸牵引组舌侧扣的一次粘结成功率高于传统手术开窗+正畸牵引组(P<0.05)。超声骨刀开窗+正畸牵引组的术后疼痛及面部肿胀程度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开窗+正畸牵引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骨刀开窗术与正畸牵引联合治疗成人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效果明确,术后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上颌唇埋伏阻尖牙 超声骨刀 开窗术 正畸牵引
下载PDF
腭侧阻生尖牙闭合式助萌与开放式助萌后牙周状况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玉如 杨雅娴 +2 位作者 乔爱丽 姚海亮 宋宇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30-1933,共4页
目的:探讨腭侧阻生尖牙开放式助萌和闭合式助萌后.尖牙及邻牙牙周状况的差异。方法:选择30例单侧上颌腭侧阻生尖牙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一组采用开放式助萌法,另一组采用闭合式助萌法。去除矫治器3~6个月后进行牙周... 目的:探讨腭侧阻生尖牙开放式助萌和闭合式助萌后.尖牙及邻牙牙周状况的差异。方法:选择30例单侧上颌腭侧阻生尖牙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一组采用开放式助萌法,另一组采用闭合式助萌法。去除矫治器3~6个月后进行牙周状况的检查。结果:开放组与闭合组的阻生尖牙及邻牙的牙周袋深度、龈退缩量、牙龈出血指数、角化龈宽度和骨支持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开放组阻生尖牙的牵引萌出时间及正畸治疗时间要短于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窗方法的选择对助萌后腭侧阻生尖牙和邻牙的牙周状况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牙 开放式助萌 闭合式助萌 影像学检查 牙周临床检查
下载PDF
腭侧埋伏阻生上颌尖牙改良辅弓矫治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泽标 张莹 +1 位作者 曾金表 黄少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2036-2037,共2页
目的:观察腭侧埋伏阻生的上颌尖牙通过手术导萌和改良辅弓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全口曲面断层片和CT选出18例腭侧埋伏阻生的尖牙,采用翻瓣、开窗导萌,并利用改良辅弓牵引出腭侧阻生的尖牙。结果:18例腭侧埋伏阻生尖牙在改良辅弓的... 目的:观察腭侧埋伏阻生的上颌尖牙通过手术导萌和改良辅弓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全口曲面断层片和CT选出18例腭侧埋伏阻生的尖牙,采用翻瓣、开窗导萌,并利用改良辅弓牵引出腭侧阻生的尖牙。结果:18例腭侧埋伏阻生尖牙在改良辅弓的帮助下均能顺利出龈,纳入牙列。结论:改良辅弓对有一定牵引难度的腭侧埋伏阻生尖牙的矫治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伏阻 上颌尖牙 改良辅弓
下载PDF
开放式与闭合式助萌对腭侧阻生尖牙助萌后牙周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玉如 杨雅娴 +2 位作者 乔爱莉 宋宇宁 姚海亮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6-72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外科暴露术式的选择对助萌后腭侧阻生尖牙和邻牙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单侧上颌腭侧阻生尖牙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分别采用开放式和闭合式方法助萌。在去除矫治器3个月后进行牙周状况的检查,测量阻生尖牙及... 目的:探讨不同外科暴露术式的选择对助萌后腭侧阻生尖牙和邻牙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单侧上颌腭侧阻生尖牙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分别采用开放式和闭合式方法助萌。在去除矫治器3个月后进行牙周状况的检查,测量阻生尖牙及邻牙的牙周袋深度(PPD)、龈退缩量(GR)、牙龈出血指数(BI)、角化龈(KG)宽度和骨支持量(BS)。结果:开放组与闭合组的阻生尖牙及邻牙的PPD、GR、BI、KG宽度和B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开放组阻生尖牙的牵引萌出时间及正畸治疗时间短于闭合组(t=3.422和2.351,P<0.05)。结论:外科暴露术式的选择对助萌后腭侧阻生尖牙和邻牙的牙周状况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牙 开放式助萌 闭合式助萌 牙周状况
下载PDF
手术与正畸联合治疗唇侧和腭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尚峰 《中国医药导刊》 2013年第S1期41-42,共2页
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是常见的牙齿畸形,是第三磨牙后出现的埋伏阻生的牙齿,发生率约在1%~3%之间,不能影响了患者面部美观,也影响了患者正行的咀嚼能力,在治疗中,保存尖牙并将其引导入正常牙弓十分重要,本次研究选择了于我院治疗的46例上颌... 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是常见的牙齿畸形,是第三磨牙后出现的埋伏阻生的牙齿,发生率约在1%~3%之间,不能影响了患者面部美观,也影响了患者正行的咀嚼能力,在治疗中,保存尖牙并将其引导入正常牙弓十分重要,本次研究选择了于我院治疗的46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目的是观察手术与正畸联合治疗唇侧和腭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疗效和恢复时间,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2011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埋伏阻生尖牙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为单颗埋伏阻生尖牙,共46颗牙。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正畸 联合治疗 和腭上颌埋伏阻尖牙 疗效比较
下载PDF
腭侧埋伏阻生尖牙与鞍桥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澜月 赵阳 +3 位作者 郑博文 陈艳娜 安娜 刘奕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5-297,共3页
目的:比较腭侧埋伏阻尖牙生和尖牙正常萌出患者的蝶鞍大小,检测鞍桥和腭侧埋伏阻生尖牙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选择腭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实验组,共103例,尖牙正常萌出者作为对照组,共103例。测量蝶鞍的长度、深度、直... 目的:比较腭侧埋伏阻尖牙生和尖牙正常萌出患者的蝶鞍大小,检测鞍桥和腭侧埋伏阻生尖牙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选择腭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实验组,共103例,尖牙正常萌出者作为对照组,共103例。测量蝶鞍的长度、深度、直径,依据蝶鞍的钙化程度将其分为Ⅰ、Ⅱ、Ⅲ型。结果:除蝶鞍深度外,蝶鞍长度、直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男性的蝶鞍深度大于女性,蝶鞍长度及蝶鞍直径男女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男性与女性间蝶鞍的大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鞍桥部分和完全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41.75%和15.53%,但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鞍桥部分和完全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8.73%和4.85%。实验组鞍桥发生率是对照组的8.52倍。结论:腭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的蝶鞍长度、直径均较对照组大,其鞍桥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但无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鞍 鞍桥 埋伏阻尖牙
下载PDF
腭侧埋伏阻生尖牙与颈椎骨骼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澜月 牛磊 +2 位作者 陈艳娜 郑博文 刘奕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7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 :通过头影测量片、曲面平展片、锥形束CT检测腭侧埋伏阻生尖牙与颈椎骨骼异常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选取103例腭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作为实验组,103例尖牙正常萌出的安氏I类患者作为对照组,头影测量片记录前4个颈椎融合和环椎后... 目的 :通过头影测量片、曲面平展片、锥形束CT检测腭侧埋伏阻生尖牙与颈椎骨骼异常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选取103例腭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作为实验组,103例尖牙正常萌出的安氏I类患者作为对照组,头影测量片记录前4个颈椎融合和环椎后弓缺陷的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包对腭侧埋伏阻生尖牙与颈椎骨骼异常之间的关系进行χ~2检验。结果:实验组的颈椎融合发生率为71.84%(74例),而对照组为15.53%(16例),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的环椎后弓缺陷发生率为10.68%(11例),而对照组为4.85%(5例),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腭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颈椎骨骼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颈椎骨骼异常可以配合其他诊断参数,确认尖牙埋伏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伏阻尖牙 颈椎融合 后弓缺陷
下载PDF
皮质内胆碱能纤维损伤后的再生和侧支生芽 被引量:5
19
作者 窦环宇 姚志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7-21,共5页
大鼠顶皮质切一宽2mm的冠状切口,用染AChE纤维的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网格计算分析切口嘴、尾侧区的胆碱能纤维的再生和侧支生芽状况。主要结果是:1.损伤后切口嘴侧胆硷能纤维先轻度减少,然后迅速增加超过正常20%以上,并沿切口嘴侧缘形成... 大鼠顶皮质切一宽2mm的冠状切口,用染AChE纤维的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网格计算分析切口嘴、尾侧区的胆碱能纤维的再生和侧支生芽状况。主要结果是:1.损伤后切口嘴侧胆硷能纤维先轻度减少,然后迅速增加超过正常20%以上,并沿切口嘴侧缘形成一片密集的纤维丛;2.4周以后发现少量纤维直接穿过切口进入尾侧区;3.损伤后切口尾侧胆硷能纤维明显减少,第4周后纤维数量逐渐增加,6周时恢复到正常的87%,提示成年哺乳类皮质胆硷能纤维有很强的再生和侧支生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硷能纤维 损伤
下载PDF
超声骨刀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的效果及并发症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朝兴 文茜 +1 位作者 彭海鹰 朱亚利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8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究对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实施超声骨刀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60例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超声骨刀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和对照组(传... 目的:探究对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实施超声骨刀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60例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超声骨刀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和对照组(传统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各30例。比较两组疗效、舌侧扣一次粘结成功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脸部肿胀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舌侧扣一次粘结成功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脸部肿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实施超声骨刀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的疗效和传统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较相似,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及面部肿胀问题,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唇埋伏阻尖牙 超声骨刀开窗术 正畸牵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