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00-20 16PR轮胎早期肩空和胎侧脱层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1
作者 孟耀文 石滨 《轮胎工业》 CAS 2006年第8期469-471,共3页
针对9.00-2016PR轮胎早期肩空和胎侧脱层问题,采取解决措施:断面水平轴位置取值由0.8645增至0.8981,胎冠帘线角度由51.5°减至49.5°;胎体帘线采用1400dtex/2加密锦纶66帘布,缓冲层采用单宽结构,胎面采用四方六块结构;胎面胶采... 针对9.00-2016PR轮胎早期肩空和胎侧脱层问题,采取解决措施:断面水平轴位置取值由0.8645增至0.8981,胎冠帘线角度由51.5°减至49.5°;胎体帘线采用1400dtex/2加密锦纶66帘布,缓冲层采用单宽结构,胎面采用四方六块结构;胎面胶采用NR/BR/SBR并用,胎肩胶和缓冲胶的补强体系采用炭黑N330/N660并用;胎面挤出采用机内复合与机外热贴相结合方式;缩短硫化时间等。改进后有效提高了轮胎的综合性能,轮胎早期损坏率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重轮胎 肩空 侧脱 结构设计 配方设计 施工设计
下载PDF
全镜下单纯前入路与后内侧辅助入路治疗Meyers-McKeeverⅡ型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鹏 郝建学 +3 位作者 李正 刘根玮 杨斐 李辉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48-52,共5页
目的 通过两种手术入路数据对比,探究全关节镜下单纯前入路和后内侧辅助入路弹性固定在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止点撕脱骨折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治疗的56例Meyers-MckeeverⅡ型... 目的 通过两种手术入路数据对比,探究全关节镜下单纯前入路和后内侧辅助入路弹性固定在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止点撕脱骨折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治疗的56例Meyers-MckeeverⅡ型后交叉胫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病例,分别采取全关节镜下单纯前入路(28例,单纯前入路组)和后内侧辅助入路(28例,后内侧辅助入路组),通过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对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数字分级量表(NRS)疼痛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指标进行统计,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优良性。结果 两组均随访6个月,单纯前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后2周、1个月、3个月的Lysholm评分、NRS疼痛评分及ADL评分优于后内侧辅助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6个月的Lysholm评分、NRS疼痛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关节镜下单纯前入路弹性固定治疗Meyers-McKeeverⅡ型后交叉韧带胫骨侧止点撕脱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痛苦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镜下 前入路 弹性固定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骨折
下载PDF
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合并肘关节内侧或后内侧脱位的临床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罗浩 朱勇 成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目的分析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合并肘关节内侧或后内侧脱位的损伤机制,并探讨其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4例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合并肘关节内侧或后内侧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13~32岁... 目的分析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合并肘关节内侧或后内侧脱位的损伤机制,并探讨其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4例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合并肘关节内侧或后内侧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13~32岁,平均20.7岁。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合并肘关节内侧脱位2例,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冠突前内侧面骨折合并肘关节后内侧半脱位2例。3例新鲜骨折合并脱位患者先闭合复位,然后2例予以张力带固定,1例予以张力带结合Acumed冠突解剖钢板固定;1例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患者先用螺钉固定冠突,再清除肱骨硬化骨块,最后修复外侧副韧带并添加铰链外固定架。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周围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20.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70~90 d,平均79.5 d。术后6个月,1例右肘关节后方可见异位骨化形成,患者ALP检测水平正常(67 U/L),拆除张力带清除异位骨化并行肘关节松解;其余患者均无异位骨化形成。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Mayo评分为85~100分,平均92.5分,优良率为100%。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0°~135°、伸直活动度为10°~20°,旋前、旋后活动度均为75°~85°。结论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合并肘关节内侧或后内侧脱位可能为单纯内翻应力所致,如果伴冠突前内侧面骨折,则可能为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所致,与Osborne-Cotterill损伤机制相反。对于新鲜肱骨小头背侧撕脱性骨折可采用张力带固定,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肱骨小头背性骨折 损伤机制 Osborne-Cotterill损伤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指间关节侧副韧带闭合性撕脱伤的效果
4
作者 田会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14期130-131,共2页
目的探讨微型骨锚钉技术联合中药外洗治疗指间关节侧副韧带闭合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4例指间关节侧副韧带闭合性撕脱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微型骨锚钉技术,观察组... 目的探讨微型骨锚钉技术联合中药外洗治疗指间关节侧副韧带闭合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4例指间关节侧副韧带闭合性撕脱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微型骨锚钉技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外洗,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优良率、关节肿胀恢复程度、炎症及氧化应激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骨锚钉技术联合中药外洗能有效治疗指间关节侧副韧带闭合性撕脱伤,缓解关节肿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骨锚钉技术 中药外治法 指间关节副韧带闭合性撕
下载PDF
可吸收钉治疗同侧髋臼骨折并胫骨后缘撕脱骨折
5
作者 王亮 黄相杰 +1 位作者 周志高 王友强 《中医正骨》 2005年第9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髋臼骨折并胫骨后缘撕骨折/治疗 骨折内固定术 可吸收钉 临床研究 内固定治疗 髋臼骨折 骨折 胫骨 骨折不愈合 切开复位
下载PDF
双侧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并一侧髌韧带断裂1例报道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青松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36期537-538,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7岁,学生,2012年7月20日在跳绳时捧伤右膝部,伤后肿痛,右膝部活动受限。伤后未作特殊处理,来我院就诊,门诊拍双侧膝关节对比片示:右侧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
关键词 胫骨结节撕性骨折 髌韧带断裂
下载PDF
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性骨折钢丝内固定的新经验 被引量:2
7
作者 管英杰 《中国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1年第4期246-246,共1页
关键词 末节指骨基底背性骨折 钢丝内固定法 治疗方法 功能恢复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
8
作者 梁国富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395-395,共1页
关键词 远节指骨 基底背骨折 手术治疗 克氏针
下载PDF
帘布反包端点与胶料粘合性能的改善
9
作者 庞俊 冯海鹰 石滨 《轮胎工业》 CAS 2008年第9期554-556,共3页
针对轮胎使用中出现胎侧脱层和反包端点处帘布层脱层的问题,提出改善反包端点与胶料粘合性能的解决措施。帘布反包端点在周期性应变作用下发生胎侧脱层和反包端点处帘布层脱层问题,为此设计专用胶浆配方,在胎坯成型过程中使用该胶浆对... 针对轮胎使用中出现胎侧脱层和反包端点处帘布层脱层的问题,提出改善反包端点与胶料粘合性能的解决措施。帘布反包端点在周期性应变作用下发生胎侧脱层和反包端点处帘布层脱层问题,为此设计专用胶浆配方,在胎坯成型过程中使用该胶浆对帘布反包端点进行涂刷处理。改进后轮胎胎侧脱层和反包端点处帘布层脱层的缺陷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胎 帘布反包端点 H抽出力 侧脱 帘布层
下载PDF
12.00-20载重汽车轮胎的优化设计
10
作者 石滨 《山西化工》 2005年第4期59-61,共3页
针对12.00-20载重汽车轮胎存在的肩空、侧脱、子口爆等质量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技术设计方面,采取了减小轮廓尺寸等措施。在施工设计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刚性胎肩的概念,减少肩空率;采用三钢丝圈结构,解决子... 针对12.00-20载重汽车轮胎存在的肩空、侧脱、子口爆等质量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技术设计方面,采取了减小轮廓尺寸等措施。在施工设计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刚性胎肩的概念,减少肩空率;采用三钢丝圈结构,解决子口爆问题;适当提高胎体帘布反包高度,减少侧脱的发生。解决了轮胎质量问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胎 肩空 侧脱 子口爆 刚性胎肩
下载PDF
克氏针扣压联合经骨折块内固定治疗中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并中央腱止点损伤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焕友 王斌 +3 位作者 王伟 张剑锋 部文茜 杨浩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3期321-322,共2页
目的探讨克氏针扣压联合经骨折块内固定治疗中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并中央腱止点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3—2019-04采用克氏针扣压联合经骨折块内固定治疗的15例中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并中央腱止点损伤,比较术前... 目的探讨克氏针扣压联合经骨折块内固定治疗中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并中央腱止点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3—2019-04采用克氏针扣压联合经骨折块内固定治疗的15例中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并中央腱止点损伤,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伤指总主动活动度。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1~30个月,平均18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纽扣指畸形。骨折愈合时间4~6周,平均4.2周。末次随访时伤指总主动活动度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3例,良2例。结论克氏针扣压联合经骨折块内固定治疗中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并中央腱止点损伤能重建中央腱止点稳定性,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手术时间短,临床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节指骨基底背骨折 中央腱止点损伤 克氏针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克氏针丝线张力带治疗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撕脱骨折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顺红 冯仕明 焦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66-1468,共3页
目的探讨克氏针丝线张力带治疗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10月,收治14例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撕脱骨折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23~55岁,平均40.8岁。致伤原因:机器扭转伤5例,人力扭转伤4例,跌... 目的探讨克氏针丝线张力带治疗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10月,收治14例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撕脱骨折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23~55岁,平均40.8岁。致伤原因:机器扭转伤5例,人力扭转伤4例,跌伤4例,运动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 h~14 d。患者拇指掌指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掌指关节尺侧侧方应力试验阳性。采用克氏针丝线张力带固定骨折,2周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拇指掌指关节尺侧侧方应力试验阴性。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1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折复位、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4~10周,平均7周。末次随访时,患指掌指关节屈伸活动稳定,对指功能正常,手指抓捏功能正常。按照Saetta等标准评价术后功能,获优11例,良3例,优良率达100%。结论克氏针丝线张力带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功能锻炼早、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是治疗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韧带撕骨折 拇指掌指关节 克氏针 丝线张力带
原文传递
3例肝性脊髓病患者的护理
13
作者 蒋巧 王新丹 《护理与康复》 2004年第6期377-378,共2页
关键词 肝性脊髓病 护理 脊髓髓鞘病变 治疗
下载PDF
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中的意义
14
作者 王进军 于昊 +2 位作者 韦慧仙 沈谦 刘斌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3-249,I0002,共8页
目的探究与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发生反应的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克隆能够表达BCOADC-E2蛋白抗原表位同源目的基因序列BCKD, 与工程质粒pGEX-... 目的探究与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发生反应的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克隆能够表达BCOADC-E2蛋白抗原表位同源目的基因序列BCKD, 与工程质粒pGEX-4T1进行DNA重组, 通过PCR获得15个点突变质粒, 转入原核表达菌株中进行蛋白表达与纯化;ELISA法、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其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并进行分析比较, 定位出对BCOADC-E2蛋白和AMA-M2特异性反应有关键影响的氨基酸, 探讨其在PBC诊断中的价值。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共获得14个突变型蛋白、1个野生型蛋白。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和pGEX-BCKD-C3A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1.634±0.328)和pGEX-BCKD-C3A(1.744±0.345)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E4A(0.157±0.067)、pGEX-BCKD-V5A(0.057±0.029)、pGEX-BCKD-Q6A(0.580±0.166)、pGEX-BCKD-S7A(0.744±0.125)、pGEX-BCKD-D8A(0.351±0.135)、pGEX-BCKD-S10A(0.496±0.158)、pGEX-BCKD-V11A(0.149±0.089)、pGEX-BCKD-T12A(0.061±0.043)、pGEX-BCKD-I13A(0.007±0.017)、pGEX-BCKD-T14A(0.198±0.101)、pGEX-BCKD-S15A(0.156±0.087)、pGEX-BCKD-R16A(0.884±0.099)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低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蛋白。结论 BCOADC-E2蛋白的1号和3号位半胱氨酸是提高蛋白BCOADC-E2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4、5、6、7、8、10、11、12、13、14、15、16号位氨基酸被丙氨酸代替后形成突变型蛋白会降低其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5号位和13号位氨基酸是影响蛋白BCOADC-E2与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 对BCOADC-E2蛋白功能有着重要影响, 对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进行深入研究对PBC诊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类 诊断 胆管炎 链二氧酸氢酶复合体E2蛋白
原文传递
显微镜下双侧颈动脉鞘交感神经剥脱术结合迷走神经孤立术治疗脑性瘫痪儿童流涎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封志强 《社区医学杂志》 2015年第2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鞘交感神经剥脱术结合迷走神经孤立术治疗脑性瘫痪儿童流涎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脑性瘫痪流涎首儿童73例,随机分为A组34例和B组39例,A组采用显微手术行双侧颈动脉鞘交感神经剥脱术结合迷走...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鞘交感神经剥脱术结合迷走神经孤立术治疗脑性瘫痪儿童流涎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脑性瘫痪流涎首儿童73例,随机分为A组34例和B组39例,A组采用显微手术行双侧颈动脉鞘交感神经剥脱术结合迷走神经孤立术治疗,B组采用口腔功能训练治疗。随访6周后,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脑性瘫痪儿童流涎症的疗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流涎程度有效率64.7%高于B组的4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流涎频率有效率70.6%高于对照组的5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起效时间为(8.00±3.18)d,B组为(24.00±7.0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双侧颈总动脉外周交感神经剥脱术结合迷走神经孤立术治疗脑性瘫痪儿童流涎症效果较好,起效时间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流涎症 颈动脉鞘交感神经剥 迷走神经孤立术
原文传递
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的治疗体会
16
作者 赵敦旭 朱志红 郝尧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6-266,共1页
2004年6月-2008年8月,我科采用骨折复位后用克氏针和抽出钢丝固定的方法解剖复位。术后不用外固定,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末节指骨基底背骨折 治疗 体会 X线片
原文传递
双侧股骨内髁剥脱性骨软骨炎3例X线分析
17
作者 卢发祥 王兆坚 张延成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4年第5期71-72,共2页
例1:女30岁。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用激素治疗两年,双膝关节疼痛一个月。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双膝关节股骨内髁关节面局限性骨质缺损、硬化、密度不均,于缺损的凹窝内均见大小不等的游离骨块,内髁上部的骨皮质外侧局限性骨膜增生,... 例1:女30岁。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用激素治疗两年,双膝关节疼痛一个月。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双膝关节股骨内髁关节面局限性骨质缺损、硬化、密度不均,于缺损的凹窝内均见大小不等的游离骨块,内髁上部的骨皮质外侧局限性骨膜增生,双侧对称性改变。x线诊断:双侧股骨内髁剥脱性骨软骨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内髁剥性骨软骨炎 X线检查 诊断 局限性软骨下边缘性骨坏死
原文传递
Long-term outcome of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a report of 32 cases 被引量:1
18
作者 顾玉东 徐建光 +2 位作者 陈亮 王欢 胡韶楠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6期866-868,151-152,共3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long-term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METHODS: From August 1986 to July 2000, 224 patients with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injuries were treated with contralateral C7 trans... OBJECTIVE: To observe long-term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METHODS: From August 1986 to July 2000, 224 patients with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injuries were treated with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in our department. Thirty-two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over 2 years for evaluation of the following items: 1 influence on healthy limb function; 2 sensory and motor recovery of the recipient nerves in the affected limb; and 3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healthy and affected limbs. RESULTS: There was no impairment of healthy limb function.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recipient area reached > or =M3 in 8 patients (8/10, 80%) after musculocutaneous nerve neurotization, > or =M3 in 4 patients (4/6, 66%) after radial nerve neurotization, > or = M3 in 7 patients (7/14, 50%) and > or = M3 in 12 patients (85.7%) after median nerve neurotization, and > or = M3 in 1 patients (1/2, 50%) after thoracodorsal nerve neurotization. Synchronic contraction of the affected limb with the healthy limb occurred within 2-3 years in 12 patients, within 5 years in 13 patients, and over 5 years in 7 patients. CONCLUSION: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is an ideal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injury. Selection of the whole root or the posterior division as neurotizer and a staged operation are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reatment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OLESCENT ADULT Brachial Plexus CHILD FEMALE Follow-Up Studies Humans Male Middle Aged Motor Activity Nerve Transfer
原文传递
Posterolateral dislocation of the knee joints:analysis of 9 cases
19
作者 顾敏琪 邓磊 刘沂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4年第4期210-216,共7页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aumatic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erolateral dislocation of knee joints and its treatment.Methods: Nine cases of posterolateral dislocation of knee joint ,5 cases of fresh injurie...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aumatic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erolateral dislocation of knee joints and its treatment.Methods: Nine cases of posterolateral dislocation of knee joint ,5 cases of fresh injuries (the fresh injury group) and 4 cases of old injuries ( the old injury group)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In the fresh injury group 4 cases failed in close reduction due to "buttonholing" through the medial jo int,among them 3 cases underwent repair of the damaged ligaments. In the old in jury group 2 cases underwent ACL and MCL repair only in acute stage,but re-dis located. Of the rest 2 cases 1 was associated with peroneal nerve injury and the other was not treated in acute stage. One case was associated with comminuted f racture of the tibial condyle and popliteal artery injury. Open reduction was pe rformed in 3 cases. One case was fixed with 2-crossed pin and another was fixe d with one pin through the tibial and femoral condyle and second pin with olecra nization fixation. Plaster immobilization for 6-8 weeks respectively was requir ed. In the old injury group in 1 case ACL and PCL repair (Augustine method) and posterolateral structure were performed and olecranization fixation and plaster immobilization for 6 weeks was needed. Arthrodesis of the knee was done for the patient with comminuted fracture of the tibial condyle and popliteal artery inj ury. Results: All th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3 years (averag e 6 years). Knee stability in 4 cases with repair of the ligaments was improved,although PDT showed (+) with different degrees. The results of the patients tre ated with ligamentous reconstruction were much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patients without any repair. Conclusions: Well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umatic pathological c haracteristics,repair of the damaged ligaments,augmentation of olecranization fixation and postoperative immobilization for 6 weeks are the key points of succ essful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ee joint Dislocations LIGAMENTS Repair and re 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