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腰椎侧方融合加后路固定治疗退变性侧凸 被引量:3
1
作者 施进兴 柯庆峰 +2 位作者 黄启明 施劲楠 柳晓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141-2145,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腰椎退变性侧凸冠状位和矢状位失衡矫正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36例,一期行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治疗,二期经椎旁肌间隙植入椎弓...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腰椎退变性侧凸冠状位和矢状位失衡矫正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36例,一期行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治疗,二期经椎旁肌间隙植入椎弓根螺钉,必要时选择性减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时间点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背VAS评分以及SF-36评分,以及腰椎侧凸角度(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LL)、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及椎管面积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2次手术,其中4例二期同时行神经根减压。随访3~1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腰痛症状明显缓解,腿痛症状消失。术后ODI评分和腰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并随术后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术后6个月SF-36因子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术后侧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前凸角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直接侧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可同时纠正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失稳并增加椎管容积,二期后路固定到达360°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 侧路矫形 腰椎融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