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一带一路”战略看典籍英译的重要性——以19世纪“侨居地翻译”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君君 张辩辩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0期126-127,共2页
泱泱大国,历史浩瀚。对中国而言,19世纪,本应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普通时期,却让这座古老的国家承载了意义重大的变迁。这一世纪的中国曾一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停滞不前,人们的封建残存思想依旧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一大桎梏。但之后鸦... 泱泱大国,历史浩瀚。对中国而言,19世纪,本应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普通时期,却让这座古老的国家承载了意义重大的变迁。这一世纪的中国曾一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停滞不前,人们的封建残存思想依旧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一大桎梏。但之后鸦片战争的爆发,正如"导火索"般打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为中国带来第一批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文明成果。西方传教士、外交官等对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也把中国文化传到了西方。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译者大都来自英美的传教士、外交官、商人等,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侨居地翻译"。可以说,侨居地翻译是典籍英译发展的基石。而近年来习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即"一带一路")正可以作为典籍英译发展的重要思想导向,同丝绸之路一样,不仅加深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突出两种文化的共性,更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一个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典籍翻译 侨居地翻译 “一带一路”
下载PDF
翻译断代史研究之“三景”——评《十九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伟 《民族翻译》 2018年第4期84-89,共6页
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研究中国文化典籍译出史既是总结外译经验教训,也是观照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理论建设的有益探索。《十九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一书采用断代史的写作体例,在概述该书写作背景... 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研究中国文化典籍译出史既是总结外译经验教训,也是观照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理论建设的有益探索。《十九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一书采用断代史的写作体例,在概述该书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以19世纪前的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史为前景,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为主景,20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走势作为远景对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进行了极为严谨的论述,并首次提出"侨居地翻译"概念,对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史研究以及文化典籍外译的理论建设意义斐然。文章结合该书内容,从三个主要方面归纳其知识框架,探讨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现状,解析该书的贡献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断代史 侨居地翻译 理论建设
下载PDF
审美意识形态与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沙博理的“侨居地”翻译思想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军 《东方丛刊》 2018年第1期251-264,共14页
'侨居地翻译'活动研究对于厘清译者文化身份多重性与在其审美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译者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后侨居翻译家悉尼·沙博理(Sidney Shapiro)的翻译人生及翻译实践作为考察对象,探讨其翻译思... '侨居地翻译'活动研究对于厘清译者文化身份多重性与在其审美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译者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后侨居翻译家悉尼·沙博理(Sidney Shapiro)的翻译人生及翻译实践作为考察对象,探讨其翻译思想在侨居者审美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变化过程,及其在翻译实践中体现出的侨居地翻译家的译者主体性。此研究对于解决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居地翻译 审美意识形态 沙博理 译者主体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