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学术圆桌笔谈之二
1
作者 刘耘华 张华 +6 位作者 李莉薇 王纹 刘春勇 丰景 林盼 顾年茂 吴礼敬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2期5-69,共65页
多年来侨易学研究一直围绕理论批评、案例互释、概念构建持续推进相关讨论,得到了学界支持与学者的呼应,本期七篇文章既在宏观理论层面、微观案例层面、中观方法概念层面展开笔谈,又体现出各学科学者共“侨易学理论”、跨“研究领域”... 多年来侨易学研究一直围绕理论批评、案例互释、概念构建持续推进相关讨论,得到了学界支持与学者的呼应,本期七篇文章既在宏观理论层面、微观案例层面、中观方法概念层面展开笔谈,又体现出各学科学者共“侨易学理论”、跨“研究领域”、统“思维方式”所进行的持续阐发。从侨易学草创到方法观念的推衍、再到案例融合与思想互通,当下的侨易学研究逐渐显现出横向铺陈和纵向构架的清晰思路,这更与全球视野、通观视域、文明共生等学者的基本立场相生,笔谈也为验证侨易学方法和探求实证研究提供了宝贵机会。本刊将继续支持学界的相关讨论,促进构建开放、自由、严谨的公共学术平台建设,推动侨易学学理构建的稳步、踏实、渐进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平台 渐进式发展 理论批评 易学 概念构建 全球视野 实证研究 持续推进
下载PDF
侨易学视角下的《倾城之恋》——白流苏的五次侨移
2
作者 张晓玲 崔峰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206-214,共9页
侨易学不仅可以用于现实世界真实人物的分析,也可以发展为“文学侨易学”来探究文学虚构世界。采用侨易学的视角和方法对《倾城之恋》进行人物分析,白流苏的人生际遇被看作“侨易现象”,从中可以发现其从因侨致易引发的命运变迁。利用... 侨易学不仅可以用于现实世界真实人物的分析,也可以发展为“文学侨易学”来探究文学虚构世界。采用侨易学的视角和方法对《倾城之恋》进行人物分析,白流苏的人生际遇被看作“侨易现象”,从中可以发现其从因侨致易引发的命运变迁。利用侨易学理论中具体的侨易条件和侨易量的概念,结合文本详细阅读,整理出一条清晰完整的精神质变逻辑线索,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主人公心态变化及其原因,丰富《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这一人物形象的内涵。引入侨易学理论到文学领域不仅可以观察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联系,还能在时间和地理维度进行分析,展现时间、空间和思想这三种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新的阐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易学 文学易学 易现象
下载PDF
侨易学理论与华侨华人研究:维系、演变与创新
3
作者 张慧梅 刘宏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4期40-45,共6页
侨易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叶隽教授于2014年出版的著作《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中所提出的。他指出侨易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因“侨”致“易”,其中包括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形成与创生。其思路则在于如何通过一种... 侨易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叶隽教授于2014年出版的著作《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中所提出的。他指出侨易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因“侨”致“易”,其中包括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形成与创生。其思路则在于如何通过一种有效的观念、理论、方法的整体形成,通过实证性的可操作性,来考察具有关键性的文化、思想、精神的具体形成问题(尤其是创生)[45]。受侨易学这一概念的启发,笔者曾于2017年发表文章《侨易学之思考对海外华人研究的启示》,探讨侨易学对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所提供的启示[46]。当时,笔者倾向于将之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对于这一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如迁移、交互、变迁等,能够提供思考和解释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研究 海外华人研究 易学 思想观念 物质位移 精神漫游 思考方式 实证性
下载PDF
跨界的实践可能——《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呈现的思想意义
4
作者 袁剑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4期45-50,共6页
一、“侨易”的思想空间在学术史上,李石曾围绕中国历史上的移民现象,曾经提出过“侨学”的理论框架,认为:“移民的现象为属于侨学与侨术的一种最重要的材料,我所新创的侨学与侨术这两个名称,与移民学非同义者,譬如人、动物、植物,皆为... 一、“侨易”的思想空间在学术史上,李石曾围绕中国历史上的移民现象,曾经提出过“侨学”的理论框架,认为:“移民的现象为属于侨学与侨术的一种最重要的材料,我所新创的侨学与侨术这两个名称,与移民学非同义者,譬如人、动物、植物,皆为生物;由人有人类学,由植物有植物学,由动物有动物学,然此三者皆不与生物学为同义,因生物学有它自己的领域,侨学与侨术之于移民学,正是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石曾 生物学 动物学 易学 植物学 学术史 理论框架
下载PDF
侨易学——立足中国思想的一种理论创造
5
作者 张西平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4期5-8,共4页
叶隽的侨易学理论在先后出版了《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显然,侨易理论的提出与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有关,从顾明栋在论文中所列举西方近年来所提出的“旅行理论”“文化移动... 叶隽的侨易学理论在先后出版了《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显然,侨易理论的提出与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有关,从顾明栋在论文中所列举西方近年来所提出的“旅行理论”“文化移动理论”“互动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叶隽的可贵之处在于并不想追随西方的这些文化理论,而是希望从中国自身的文化资源中创造出有别于西方文化理论的学说,甚至可以用自己的理论来包含西方流行的文化理论,他所写的《作为侨易个体的赛义德及其理论形成》,就表现出这样的理论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理论 赛义德 易学 西方文化理论 理论勇气 叶隽 全球化时代
下载PDF
社会学视角下的侨易学:中国智慧的新呈现
6
作者 周忠贤 何蓉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6期162-172,共11页
侨易学以《易经》中的“易”为核心,以因“侨”而致“易”为基本理念切入被现代性割裂的碎片化世界,关照现实世界中侨易主体的“变”与“常”,在对“变”之关注以及“变”之发生、过程与内在机制分析的意义上,与社会学有内在的呼应。通... 侨易学以《易经》中的“易”为核心,以因“侨”而致“易”为基本理念切入被现代性割裂的碎片化世界,关照现实世界中侨易主体的“变”与“常”,在对“变”之关注以及“变”之发生、过程与内在机制分析的意义上,与社会学有内在的呼应。通过阐述社会学与侨易学之间的内在呼应,试图表明侨易学的理论可以为社会学的一些经典主题提供饶有新意的视角,即侨易学以“变化”与“如何变化”为关注点,以流变之下“不易”之“大道”为支撑,以微观为起点,涵盖中观、直指宏观历史巨流;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学的具体研究亦可对侨易学的理论与方法建设有所启发、有所推动,藉此有助于侨易学与一般社会学研究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新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隽 易学 社会学 现代性
下载PDF
“物质位移”还是“主体位移”?——对侨易学理论的一点看法
7
作者 顾明栋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4期9-17,共9页
不久前,叶隽教授从中国给我惠寄了他的新著《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这是他在2014年《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出版之后又发表的一部力作,也是在首倡“侨易学”之说以后经过数年的思考,积淀的续作。笔者曾经认真拜读过2014... 不久前,叶隽教授从中国给我惠寄了他的新著《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这是他在2014年《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出版之后又发表的一部力作,也是在首倡“侨易学”之说以后经过数年的思考,积淀的续作。笔者曾经认真拜读过2014年那本立意高远、构思宏大、学贯中西、富有创新精神的著作,并有机会参加2015年在同济大学文学院召开的侨易学研讨会,还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发表过一篇学习、评点和反思那本书的心得体会。因此,在收到新著以后,笔者放下手头正在忙碌的活儿饶有兴致地拜读了新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学报 易学 创新精神 物质位移 主体位移 立意高远 同济大学
下载PDF
侨易视角下的赵必振与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传播
8
作者 仲玉花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231-241,共11页
作为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传播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近代知识分子,赵必振在20世纪初译介了《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近世社会主义》等早期社会主义学说著作,是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先行者。赵必振从接触维新思想,到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其一生若... 作为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传播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近代知识分子,赵必振在20世纪初译介了《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近世社会主义》等早期社会主义学说著作,是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先行者。赵必振从接触维新思想,到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其一生若干重要节点的思想转变与其早年从家乡常德至长沙,再从长沙流亡日本等数次地域性位置变更密切相关。通过对侨易学视角下赵必振跨地区、跨国间的位置位移轨迹的梳理,在历史语境下更为立体地展现了其思想变化的全貌,充实了清末留日知识分子群体与个体研究的“留学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赵必振 早期社会主义思潮 《近世社会主义》
下载PDF
侨易学的观念 被引量:11
9
作者 叶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4,共12页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侨易学的观念,一是在广义的理论/哲学层面,所谓"理论"乃是指一种相对普适意义的概念运用,具有跨学科的学术宏观层面意义,而"哲学"则更是最高端的理论境界,即能尝试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解释人类、世界、宇宙的基本规律问题。建构起最基本的"乾元—坤贞"的二元结构,同时在各自的内部建立三维(上、中、下;始、中、终)、六步(起、承、持、转、合、极)的基本层次,强调"限止"、"断念"等核心概念;二则下降到学科/领域层面,即作为一般意义的侨易学,它也可以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和研究对象,提出学科概念、核心内容、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易学 学术史 理论/哲学 学科/领域
下载PDF
侨易学理论体系建构——以《变创与渐常》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振环 刘宏 +1 位作者 张慧梅 韩子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53,共13页
侨易学是叶隽教授在其近期完成的《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理念是因“侨”而致“易”,即由个体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的创生、变化,也蕴含不同的文化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与精神变形。本期... 侨易学是叶隽教授在其近期完成的《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理念是因“侨”而致“易”,即由个体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的创生、变化,也蕴含不同的文化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与精神变形。本期邀请四位学者对侨易学及其理论体系进行对话,以期在此问题上进一步廓清认识。邹振环教授从文化生命体层面、物质技术层面、社会规范层面、心理认知层面、话语象征代码层面梳理了侨易学的研究范围,并深入探讨了话语象征代码在侨易群体的转换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刘宏与张慧梅教授主要讨论侨易学理论对海外华人研究的启示:一是可以把海外华人研究从以民族国家指向为依据转向关注海外华人的迁移性与变异性;二是海外华人研究学者本身的侨易现象能够引发他们原有学术观点的变化,并影响整个海外华人研究学术史的走向。韩子奇教授则重点论述了侨易学在互联网时代的意义,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侨易学可以扩大研究范围,包含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并且不止研究人的乔迁,还研究各式各样的位移渠道,另外,也可以打通物质与精神、在地与非在地、直接与间接等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处理互联网时代“非在地性位移”所造成的自我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海外华人研究 话语象征代码 物质位移 精神漫游
下载PDF
侨易学与比较文学 被引量:5
11
作者 曾艳兵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7-154,共8页
近年来,有关侨易学的观念和理论已有诸多讨论,但尚未有讨论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关系的著述。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同、相似或交叉,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和差异。二者之间很可以互识、互释、互证、互补,由此得到某些启... 近年来,有关侨易学的观念和理论已有诸多讨论,但尚未有讨论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关系的著述。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同、相似或交叉,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和差异。二者之间很可以互识、互释、互证、互补,由此得到某些启示和启发。侨易学很接近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但它比影响研究更加灵活、多变和宽泛。侨易学的跨学科特征使它难以成为一门具体的研究学科,它具有综合科学的特征,这使它与比较诗学的理念非常接近。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流亡文学亦可成为侨易学研究和分析的典型对象。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其收获或许可以是双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比较文学 影响研究 流亡文学
下载PDF
跨文化研究:从“侨易学”学习什么?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云龙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5,71,共6页
跨文化研究的基本诉求在于挑战"中心主义"的逻辑,诚实地发展出一套"互为他者"的、文化间的超越视点和对话框架。"侨易学"的提出意味着面对当代比较文学的建制危机和中国学者的理论自觉,它是一种在方法论... 跨文化研究的基本诉求在于挑战"中心主义"的逻辑,诚实地发展出一套"互为他者"的、文化间的超越视点和对话框架。"侨易学"的提出意味着面对当代比较文学的建制危机和中国学者的理论自觉,它是一种在方法论上对既往比较文学研究的思考与拓展。"侨易学"的基本观念就是主体在空间上位移,在思想上变易,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其变化的表象来把握其不变与变异的本质。"侨易学"理论中蕴含着可以为跨文化研究所借用的思想资源。用"侨易学"的观念去思考跨文化现象,具有一种全面而彻底的批判潜力,它可以消解中心,对困扰跨文化研究的诸如主体、他者等概念进行重置和解构。在"侨动"、"交易"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互为他者的间性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研究 易学 消解中心 间性智慧
下载PDF
歌德、诗画与意大利——一种侨易学与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锡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6,24,共8页
文章尝试从侨易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歌德成长过程中"侨"、"易"、"学"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梳理,着重考察其艺术成长中诗歌与绘画两种才能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对歌德的价值观与艺术观进行反思,提出歌... 文章尝试从侨易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歌德成长过程中"侨"、"易"、"学"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梳理,着重考察其艺术成长中诗歌与绘画两种才能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对歌德的价值观与艺术观进行反思,提出歌德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美与和谐"。同时对于歌德与"狂飙突进运动"的关系问题提出质疑,认为歌德并非真正的"狂飙突进者",他在所谓的"狂飙突进"时期的表现其实乃是诗人在寻找自己风格和探索艺术道路时的积极尝试而已。虽然其风格的真正形成开始于意大利之行,但事实上,歌德一直没有背离自己对于最高价值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 诗与画 意大利情结 易学 心理学
下载PDF
文化复兴语境下的“侨易学”现象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川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4-70,共7页
叶隽的侨易学在观念方法、学术关切、理论用语以及操作归限等方面堪称新见迭出,这契合了当下应对西学的挑战、注重文化复兴、提倡理论创新的学术大气候。在长久接纳异域文化的浸润和侵蚀、长期通过自我革命瓦解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情形下... 叶隽的侨易学在观念方法、学术关切、理论用语以及操作归限等方面堪称新见迭出,这契合了当下应对西学的挑战、注重文化复兴、提倡理论创新的学术大气候。在长久接纳异域文化的浸润和侵蚀、长期通过自我革命瓦解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情形下,文化复兴何以可能?侨易学以求"通识"为归宿来回应西方现代性的理论挑战。就其整体理论框架而言,叶隽的探索值得肯定,而侨易学也大有可为,只是需要一个跳出西方二元论的宏大视野。回归古典、走向世界或许是实现中国现代理论自觉、发皇侨易学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复兴 叶隽 易学 现象 理论
下载PDF
侨易学理论之内涵与启发 被引量:2
15
作者 段江丽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0-63,共4页
叶隽在李石曾"侨学"的基础上引入《易经》的智慧创建了侨易学理论,其哲理思维模式为"二元三维",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侨阐理、取象说易、察变寻异等,其主要研究对象为由于物质位移而导致精神质变的侨易现象。该理... 叶隽在李石曾"侨学"的基础上引入《易经》的智慧创建了侨易学理论,其哲理思维模式为"二元三维",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侨阐理、取象说易、察变寻异等,其主要研究对象为由于物质位移而导致精神质变的侨易现象。该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建构性、整合性、超越性等特点;同时,在研究对象、理论命题以及学科特殊性等方面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阐释与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内涵 启发
下载PDF
从文化转移到作为理论资源的侨易学观念——以德风东渐为基础的讨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叶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66-72,共7页
本文在宏观视域中借鉴各类理论资源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强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易经》的元思维方式来理解文明史进程,具体则分析德风东渐与异国资源之侨易的关系。通过从德国文学之东传到中国的过程变化来呈现文化转移的复... 本文在宏观视域中借鉴各类理论资源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强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易经》的元思维方式来理解文明史进程,具体则分析德风东渐与异国资源之侨易的关系。通过从德国文学之东传到中国的过程变化来呈现文化转移的复杂面相,辨析"原相变形"与"向度变型"的区分与意义,进而提出侨易学观念可以作为比较文学理论的学术资源。这要把握三点:1、凸显《易经》的思维,就是"易"为天下之恒理的几层关键性含义。2、强调"侨动"过程的重要性,也就是主张物质位移的枢纽性意义。3、尤其注意"侨-易"之间的二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比较文学 文化转移
下载PDF
提高理论解释力的两条路径——侨易学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盼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8-23,共6页
作为"中层理论"的侨易学,其价值与意义,需要在各种领域反复尝试,甚至进行试错式探索,方能了解到侨易学的作用与局限究竟在哪里。随着实践的深入,反过来会推进与完善侨易学理论。而要增强其理论解释力,侨易学需从以下两条路径... 作为"中层理论"的侨易学,其价值与意义,需要在各种领域反复尝试,甚至进行试错式探索,方能了解到侨易学的作用与局限究竟在哪里。随着实践的深入,反过来会推进与完善侨易学理论。而要增强其理论解释力,侨易学需从以下两条路径着手加以突破:一是了解自己在理论层次中的位置,回应其他理论的挑战;二是在实证部分进行拓展与细化,使之更具有说服力,减少可能存在的含糊与自相矛盾之处。而在进行实证分析过程中,侨易学应当借鉴"新文化史""微观史"的研究成果,注重使用平民文本和口述材料,这样能够让饱含精英文化色彩的侨易学研究更"接地气",更具有深入而丰富的理论解释效力。侨易学的研究成果目前绝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了解理论边界和适用范围,是现今侨易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理论解释力 实证研究
下载PDF
“侨易学”视域下“道”的别样话语再现--论“道”之德语迻译中的本体论含义变迁 被引量:1
18
作者 华少庠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8,共7页
《道德经》的核心概念"道"在迻译为德语的过程中呈现了一种"侨易"现象。"道"的本体论含义在不同时期的德语语境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道"的德译,成为一种由于语义符号物质层面上的"位移... 《道德经》的核心概念"道"在迻译为德语的过程中呈现了一种"侨易"现象。"道"的本体论含义在不同时期的德语语境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道"的德译,成为一种由于语义符号物质层面上的"位移"而导致精神内涵变异的过程。这种因"侨"而致的"易"具有双重含义,既体现了"道"在德语语境中的变迁,也表现了"道"由神学本体论转为哲学本体论这一变迁所体现的德国思想历史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本体论
下载PDF
侨易学的古典路径:通观立场与侨易学述思转向的可能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川 《社会科学论坛》 2021年第4期227-235,共9页
如何寻求到"一种可以操作的方式来切入这个已被分科割裂得过于破碎的世界",是现代学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共同焦虑。侨易学试图将当下的碎片世界整合为一个纲举目张的系统。这个系统关心的是"知识的融通",此种知识... 如何寻求到"一种可以操作的方式来切入这个已被分科割裂得过于破碎的世界",是现代学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共同焦虑。侨易学试图将当下的碎片世界整合为一个纲举目张的系统。这个系统关心的是"知识的融通",此种知识融通不唯兼容东西,而且并包古今。侨易学的知识论建构是否可能?这就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自然、人文之分的问题。自然、人文之分本来就是一种现代性划分。现代知识的分化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西方认识论立场。知识本身是问题而非答案,欲要突破现代学术困境,欲要解决现代世界的破碎状态,就首先要对知识本身予以彻底的、根本的反省。侨易学如果试图和前赋系统论的、百科全书式的问学样式相区别的话,就应当果断地摒弃其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论诉求。这里就势必预设侨易学的两个转向:从外铄的知识论向内省的德性论转向,从对东西文化的通观而转向到对古典文化的重勘。在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全面清理、重新评估基础之上,进一步介入当下世界文化的纷纭现象,或许能够另辟一方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知识论 古典学
下载PDF
从侨易学看《黑孩子》中赖特语言意识的流变
20
作者 蒋展 何辉斌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43-47,共5页
理查德·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记述了其辗转于各地的生活经历所导致的语言意识的流变,将这个过程置于侨易学的理论框架下,能更好地阐释以赖特为主体的侨易现象。从初步体验语言的魅力,到感知语言作为武器的力量从而塑造自己... 理查德·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记述了其辗转于各地的生活经历所导致的语言意识的流变,将这个过程置于侨易学的理论框架下,能更好地阐释以赖特为主体的侨易现象。从初步体验语言的魅力,到感知语言作为武器的力量从而塑造自己的写作风格,最后形成独立思考的写作理念,赖特在物质位移中不断寻求文字的真谛,思想在本质上发生变化。将赖特的语言意识置于一个动态的侨易过程中,探究小说中所显示的辗转的生活经历与语言的意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便能发现赖特成为一名作家的思想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赖特 《黑孩子》 易学 语言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