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侨词来归与近代中日文化互动——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3-39,共7页
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术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传输日本-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术语又传输回中国。此种"侨词来归",正是中日文化面对西方文化东渐而发生互动的一种表... 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术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传输日本-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术语又传输回中国。此种"侨词来归",正是中日文化面对西方文化东渐而发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阐述此一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词 卫生 物理 小说
下载PDF
谈谈侨归词
2
作者 黎良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3期36-42,51,共8页
汉语中的侨归词是一种特殊的、有着曾被别种语言借用的经历的本族词。译词(意译词)不管是旧词之义的引申,还是新词的创造,都得利用本族语的材料,因而都是本族词,而不是借词(外来词)。所谓"日语借形词"是个不合理的概念,这类... 汉语中的侨归词是一种特殊的、有着曾被别种语言借用的经历的本族词。译词(意译词)不管是旧词之义的引申,还是新词的创造,都得利用本族语的材料,因而都是本族词,而不是借词(外来词)。所谓"日语借形词"是个不合理的概念,这类词的主体是用汉语的材料构成的表达西语的词义或短语义的译词。当它们处在日语中时,日语语言学也承认它们是汉语借词,即承认其源头在汉语之中。它们回归汉语之后,则已恢复了其本有的汉语词的身份,成为汉语本族词中的侨归词。因此,汉语词典不应把这类词标注为外来词,汉语外来词词典则不应收入这类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借形
下载PDF
“艺”与Art:中西艺术观念的比较及会通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建中 孙盼盼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8-115,共8页
中西艺术观念的比较及会通,应首选最难言说的"艺术"。汉语的"艺术"属于"艺"系统,西语的"艺术"则是"Art"体系。"艺"与"Art"具有某种全息性特征,包含着中西艺术... 中西艺术观念的比较及会通,应首选最难言说的"艺术"。汉语的"艺术"属于"艺"系统,西语的"艺术"则是"Art"体系。"艺"与"Art"具有某种全息性特征,包含着中西艺术观念的大量信息。19世纪"艺"与"Art"邂逅,日本学者借用古汉语的"艺术"一词对译"Art",再以侨词形式返回中国。对汉语的"艺术"作观念史考察,不难发现迻译过程中的"削足适履":对"Art"的关注远大于"艺",对"Skill"的热情远高于"文",其重"西"轻"中"之倾向最终导致对中国艺术传统及艺术精神的遮蔽。反思观念性"艺术"的历史流变,检讨侨词"艺术"的利弊得失,既能激活被搁置的中国艺术之传统,亦可在中西比较及会通之中重新发现汉语"艺术"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 侨词 会通
下载PDF
论日文中的汉源借形词及其回归——《论侨归词》续补
4
作者 黎良军 《汉字文化》 2018年第20期3-9,共7页
把现代汉语中的"本质""广场""饱和"之类判为日源借形词不符合实际,日文中的这类词才是真正的汉源借形词。一个词的构词成分的语源,是判定该词所属语种的决定性因素。日文中的汉源借形词的"形"... 把现代汉语中的"本质""广场""饱和"之类判为日源借形词不符合实际,日文中的这类词才是真正的汉源借形词。一个词的构词成分的语源,是判定该词所属语种的决定性因素。日文中的汉源借形词的"形",不止是个书写符号,还是形中有义的汉文原词或新词。这才是当年中国人把它们从日文中直接搬回来的真正原因。日文中用形中有义的汉字书写而其字音为训读的词(词素),既是形义结合的汉语书语词(词素),又是音义结合的和语词(词素)。"日製漢語"是一种有一定程度"和化"的汉语词。借词在贷方语言中仍然存在,一般无需回归。日文中的汉源借形词回归汉语的条件是:或者它的词义有引申,或者它已降格为词素参与了第二代汉源借形词——新的复合词——的组合。回归的汉源借形词可以叫侨归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源借形 日构 语源和义源 训读汉源借形
原文传递
Collecting and Collection: Local Chinese Culture in Robert Morrison's Dictionary
5
作者 Si Jia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9年第4期104-122,共19页
Taking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Robert Morrison into accou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apport between the author and his works. As the first Protestant missionary to China, Robert Morrison endeavored to learn the ... Taking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Robert Morrison into accou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apport between the author and his works. As the first Protestant missionary to China, Robert Morrison endeavored to lear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o collect local cultural information, so as to encyclopedically present his knowledge of Chinese through the language reference books he compile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ange of linguistic registers of the represented examples from Morrison's dictionaries, so as to discuss the way in which various registers are combined into the text and how they are related with different social arenas. Placing Morrison's works in a wider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issues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Robert Momson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local Chinese cul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