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始侯古堆出土青铜器中的饮食文化
1
作者 龚平 《理财(经济)》 2022年第10期40-43,共4页
河南固始县东南的侯古堆,于1978年发现一座春秋晚期的“甲”子形大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乐器、车马器、竹木漆器、玉器等,墓主人是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在陪葬坑中出土了一件带铭文的铜簠,其内容为“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乍(作)其妹勾... 河南固始县东南的侯古堆,于1978年发现一座春秋晚期的“甲”子形大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乐器、车马器、竹木漆器、玉器等,墓主人是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在陪葬坑中出土了一件带铭文的铜簠,其内容为“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乍(作)其妹勾敔夫人季子滕□(簠)”,表明墓主人名为勾敔夫人,是宋国国君嫁至吴国的妹妹。墓主人究竟是谁,学术界仍存争论,但其丰富的随葬品,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鉴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主人 饮食文化 车马器 宋国 吴国 侯古堆 竹木漆器 春秋晚期
下载PDF
周代青铜乐钟制度与族属身份判定——以固始侯古堆一号墓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闻捷 刘太远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5-183,共9页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青铜乐钟包括9件钮钟和8件镈钟,乐钟的陈设整体上采用了90度的折曲摆放形式,镈钟则采用了“6+2”的分置模式。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乐钟在音乐性能上同于淅川下寺十号墓等楚墓。这种特殊的乐钟组合、陈设形式...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青铜乐钟包括9件钮钟和8件镈钟,乐钟的陈设整体上采用了90度的折曲摆放形式,镈钟则采用了“6+2”的分置模式。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乐钟在音乐性能上同于淅川下寺十号墓等楚墓。这种特殊的乐钟组合、陈设形式及音列结构皆表明侯古堆一号墓采用的是典型的楚国乐钟制度,墓主深谙并恪守楚国礼制,所以该墓应为楚墓而非吴墓。同时结合对乐钟铭文的考察,推测其墓主或为楚国番县贵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古堆一号墓 乐钟制度 楚墓
原文传递
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年代与墓主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闻捷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9-108,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铜器的考察,判断其年代应在战国初年吴亡之后,墓中出土的九件铜鼎并非为一套列鼎,而是由箍口鼎、兽钮子母口鼎、三环钮子母口鼎等多套鼎制组合而成,是东周时期十分普遍的礼制变革现象。墓主人的身份等级... 本文通过对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铜器的考察,判断其年代应在战国初年吴亡之后,墓中出土的九件铜鼎并非为一套列鼎,而是由箍口鼎、兽钮子母口鼎、三环钮子母口鼎等多套鼎制组合而成,是东周时期十分普遍的礼制变革现象。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应在三鼎规格,且主要使用鼎、簠、缶的基本礼器组合,同时从铜器铭文、其他随葬品和丧葬习俗的角度综合考虑,墓主人应为楚国番县贵族而非吴王夫人季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古堆一号墓 战国楚墓 吴王夫人
原文传递
侯古堆一号墓编镈“■”字补释 被引量:3
4
作者 谢明文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3-124,共2页
本文以为侯古堆一号墓所出编镈的末尾一字应释作"■"(shi),与以往研究不同。又根据"■"在东周古文字中的用字习惯,认为它应读为"逝",在铭文中讳称死亡。
关键词 侯古堆 编缚
原文传递
敬事天王钟与侯古堆M1所出编钟、编镈为曾器说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锦前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0年第1期152-156,共5页
据相关文例,从铭文内容、措辞及有关用语如"敬事天王""江汉之阴阳"等所体现的作器者身份及地理等信息来看,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敬事天王钟当非楚器,而应系曾器,作器者为春秋晚期前段的某一位曾侯,约与楚康... 据相关文例,从铭文内容、措辞及有关用语如"敬事天王""江汉之阴阳"等所体现的作器者身份及地理等信息来看,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敬事天王钟当非楚器,而应系曾器,作器者为春秋晚期前段的某一位曾侯,约与楚康王年代相当,此套编钟或即"楚康王时"以战争途径掳掠自曾人。据器物形制、纹饰、铭文字体及内容如"保此钟鼓与楚""百岁外,遂以之遣"等来看,固始侯古堆一号春秋墓所出鄱子成周编钟和编镈亦应系曾器,与敬事天王钟为同人所作,其来源亦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事天王钟 鄱子成周编钟 侯古堆编镈 曾器 曾侯
原文传递
番国青铜器及其历史地理论考
6
作者 金荣权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32-137,共6页
番国,为祝融八姓中己姓的一支,春秋以前在中原北部立国,至春秋前期南迁至淮河上游的信阳市平桥区一带,或称"鄱"、"潘"。后世出土为数较多的番国青铜器,铜器铭文多自称"番君"、"番伯"、"番... 番国,为祝融八姓中己姓的一支,春秋以前在中原北部立国,至春秋前期南迁至淮河上游的信阳市平桥区一带,或称"鄱"、"潘"。后世出土为数较多的番国青铜器,铜器铭文多自称"番君"、"番伯"、"番子"等。番国在春秋时期较早归于楚国,从信阳市的平桥区向东迁移至固始县。公元前504年吴人伐楚,获潘子臣,取番地,番国最终灭亡。番国贵族在春秋中期便入楚王室为官,如潘崇、潘尫、潘党等。尤其是潘崇,在春秋时期楚国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番国文化呈现出中原文化、淮河流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国 番国青铜器 潘姓 固始县 侯古堆
下载PDF
周代番国青铜器及其历史地理论考 被引量:1
7
作者 金荣权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0-67,125,共9页
番国,为祝融八姓中己姓的一支,春秋以前在中原北部立国,至春秋前期南迁至淮河上游的信阳市平桥区一带,或称"鄱"、"潘"。后世出土为数较多的番国青铜器,铜器铭文多自称"番君"、"番伯"、"番... 番国,为祝融八姓中己姓的一支,春秋以前在中原北部立国,至春秋前期南迁至淮河上游的信阳市平桥区一带,或称"鄱"、"潘"。后世出土为数较多的番国青铜器,铜器铭文多自称"番君"、"番伯"、"番子"等。番国在春秋时期较早归于楚国,从信阳平桥区向东迁移至固始县。公元前504年吴人伐楚,获潘子臣,取番地,番国最终消失。番国贵族在春秋中期便入楚王室为官,如潘崇、潘尫、潘党等。尤其是潘崇,在春秋时期楚国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番国文化呈现出中原文化、淮河流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国 番国青铜器 潘姓 固始县 侯古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