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淀粉粒证据
被引量:
5
1
作者
罗武宏
禤华丽
+5 位作者
姚凌
杨玉璋
易文文
阚绪杭
张居中
张爱冰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2-305,共14页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中东部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新石器时代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分布的交错地带。现有植物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淮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从单一的稻作农业转变为稻旱兼作农业的关键阶段。...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中东部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新石器时代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分布的交错地带。现有植物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淮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从单一的稻作农业转变为稻旱兼作农业的关键阶段。然而,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中游地区,尤其是淮干以南地区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该地区农业结构何时发生转变等问题至今依然不清楚。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6.2~5.6 kaBP)出土的22件陶器残片表面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先民利用的植物性食物资源具有多样性,包括稻属(Oryza spp.)、小麦族(Triticeae)、薏苡属(Coix spp.)、粟(Setaria italica(L)P.Beauv.)、黍(Panicum miliaceum L.)、栎属(Quercus spp.)、莲属(Nelumbo spp.)以及块根块茎类植物等。稻属淀粉粒的发现证明,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末期,淮河中游地区先民对水稻利用基本上是延续的。粟、黍淀粉粒是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迄今为止已报道发现最早的旱生农作物的证据,意味着早在6.2~5.6 kaBP期间,北方旱作农业文化与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可能就存在着食物的交流与传播。该结果对于了解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演变历程以及中国中东部稻作、粟作农业传播的时空路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游地区
侯家寨遗址
二期
淀粉粒分析
植物性资源
农业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淮河中游地区的史前生业经济考察——安徽省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
被引量:
13
2
作者
戴玲玲
陶洋
阚绪杭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4,65-70,共9页
近几年,淮河中游地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陆续开展,揭示出这一地区在中国史前文化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生业经济作为史前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全面认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和研究视角,成为现今考古研究的重要...
近几年,淮河中游地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陆续开展,揭示出这一地区在中国史前文化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生业经济作为史前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全面认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和研究视角,成为现今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安徽定远县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遗骸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探讨该遗址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结合双墩等遗址的已有研究,可对淮河流域史前先民的生业经济活动等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家寨遗址
动物考古
淮河流域
史前生业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淀粉粒证据
被引量:
5
1
作者
罗武宏
禤华丽
姚凌
杨玉璋
易文文
阚绪杭
张居中
张爱冰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徽大学历史系
出处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2-305,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KG001)。
文摘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中东部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新石器时代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分布的交错地带。现有植物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淮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从单一的稻作农业转变为稻旱兼作农业的关键阶段。然而,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中游地区,尤其是淮干以南地区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该地区农业结构何时发生转变等问题至今依然不清楚。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6.2~5.6 kaBP)出土的22件陶器残片表面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先民利用的植物性食物资源具有多样性,包括稻属(Oryza spp.)、小麦族(Triticeae)、薏苡属(Coix spp.)、粟(Setaria italica(L)P.Beauv.)、黍(Panicum miliaceum L.)、栎属(Quercus spp.)、莲属(Nelumbo spp.)以及块根块茎类植物等。稻属淀粉粒的发现证明,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末期,淮河中游地区先民对水稻利用基本上是延续的。粟、黍淀粉粒是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迄今为止已报道发现最早的旱生农作物的证据,意味着早在6.2~5.6 kaBP期间,北方旱作农业文化与淮河中游淮干以南地区可能就存在着食物的交流与传播。该结果对于了解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演变历程以及中国中东部稻作、粟作农业传播的时空路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
淮河中游地区
侯家寨遗址
二期
淀粉粒分析
植物性资源
农业结构
Keywords
Middle Huai River valley
Phase II of the Houjiazhai Site
Starch
Plant Utilization
Agricultural structure
分类号
Q914.2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淮河中游地区的史前生业经济考察——安徽省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
被引量:
13
2
作者
戴玲玲
陶洋
阚绪杭
机构
安徽大学历史系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4,65-70,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KG001)的资助
文摘
近几年,淮河中游地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陆续开展,揭示出这一地区在中国史前文化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生业经济作为史前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全面认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和研究视角,成为现今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安徽定远县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遗骸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探讨该遗址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结合双墩等遗址的已有研究,可对淮河流域史前先民的生业经济活动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
侯家寨遗址
动物考古
淮河流域
史前生业经济
Keywords
Houjiazhai site
zooarchaeology
the Huai River valley
prehistoric subsistence
分类号
K871.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淀粉粒证据
罗武宏
禤华丽
姚凌
杨玉璋
易文文
阚绪杭
张居中
张爱冰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淮河中游地区的史前生业经济考察——安徽省侯家寨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
戴玲玲
陶洋
阚绪杭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