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言说背后的欲望交缠,优雅身后的侵凌反应——从拉康理论看《有产业的人》中老乔里恩和索米斯的言与行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瑾 马慧 赵刚 《昆明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98-102,共5页
雅克·拉康认为言语是精神分析的唯一通道。因为言语是精神世界里意识和无意识的共同产物,是受控和屈服于内心自恋欲望的结果,是向他者的完美自我不断靠近的外显形式。小说《有产业的人》中老乔里恩和索米斯在各自的镜像带来的异化... 雅克·拉康认为言语是精神分析的唯一通道。因为言语是精神世界里意识和无意识的共同产物,是受控和屈服于内心自恋欲望的结果,是向他者的完美自我不断靠近的外显形式。小说《有产业的人》中老乔里恩和索米斯在各自的镜像带来的异化压力之下,在言语和行为上均体现出侵凌意向,而且不论这种侵凌反应被包裹在何种优雅和慈善的外表之下,都改变不了它们自恋、嫉妒和偏执的本质,是对自我缺失的安慰与掩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产业的人 言说理论 精神分析法 自恋欲望 侵凌反应
下载PDF
评拉康说话主体的侵凌性
2
作者 孙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2期69-71,共3页
整个20世纪,主体间性成为一种受到来自哲学、文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广泛关注的话语,尽管不同学科的思想家们以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它,但是他们都有一种倾向,强调语言主体的地位,并消解了主体的中心地位。在拉康的说话主体的侵凌性理论中,... 整个20世纪,主体间性成为一种受到来自哲学、文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广泛关注的话语,尽管不同学科的思想家们以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它,但是他们都有一种倾向,强调语言主体的地位,并消解了主体的中心地位。在拉康的说话主体的侵凌性理论中,强调的是说话主体,而不是表述主体,对说话主体言说的客体和个体的侵凌。这种侵凌性直接关涉到作家、作家创作心理而且影响到文本的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说话主体 侵凌
下载PDF
论《奇异的插曲》中人物主体的侵凌性
3
作者 冯娟 《新余高专学报》 2009年第5期36-38,共3页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写于1927年并第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一部现实主义戏剧。该剧是美国有史以来最长的戏剧,情节复杂,人物角色极具张力,特别是贯穿于其中的人物的自恋、侵凌性体现了法国精神学派哲学家拉康的自我分裂...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写于1927年并第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一部现实主义戏剧。该剧是美国有史以来最长的戏剧,情节复杂,人物角色极具张力,特别是贯穿于其中的人物的自恋、侵凌性体现了法国精神学派哲学家拉康的自我分裂的主体结构,体现了人物复杂的精神心理路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的插曲》 尤金.奥尼尔 自恋 侵凌 自我分裂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小学“校园侵凌”行为及其治理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帛芊 刘建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2-78,共7页
在民国时期,尽管尚未真正形成"校园侵凌"之概念,相关文献中却已有对其治理的记载。将民国时期中小学校园侵凌研究从时间与内容两个维度进行梳理,并从侵凌治理方式、对待侵凌的态度、具体侵凌案例的社会背景三方面总结民国时... 在民国时期,尽管尚未真正形成"校园侵凌"之概念,相关文献中却已有对其治理的记载。将民国时期中小学校园侵凌研究从时间与内容两个维度进行梳理,并从侵凌治理方式、对待侵凌的态度、具体侵凌案例的社会背景三方面总结民国时期校园侵凌的特点。民国时期校园侵凌的治理路径包括重视并发挥教师作用、对教师提出针对性要求、设置校规校纪与惩戒条例、增设专门人员监管侵凌、利用学生组织进行监管、开设专项课程与活动以及营造温馨校园环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校园侵凌 校园治理 校园欺凌
原文传递
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科学的生命思维方式 被引量:1
5
作者 操奇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共4页
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医学生的生命化思维方式,因为只有生命化思维方式才能帮助医学生真正地对抗生命侵凌的元凶,即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生命化思维方式崇尚生命间性,反对各种把不同生命体同一化、等级化的"生命中心主... 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医学生的生命化思维方式,因为只有生命化思维方式才能帮助医学生真正地对抗生命侵凌的元凶,即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生命化思维方式崇尚生命间性,反对各种把不同生命体同一化、等级化的"生命中心主义"物种思维方式;崇尚生命尊严,反对把生命物化、工具化、单一化的"拜物教"物化思维方式;崇尚生命超越,反对把生命静止化、抽象化、低等化的"本原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生命化思维方式还意味着学会"生命地"理解人。其最终目标是建构生命化文化模式,重筑和谐生命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人文教育 逻各斯中心主义 生命侵凌 生命化 生命化思维方式
下载PDF
试析《黑孩子》主人公的主体建构
6
作者 苏冬凉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13-115,共3页
理查·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揭示了美国种族主义制度下"黑孩子"的成长与经历。小说以悲剧性的论调开始,却以乐观性的基调结束。本文主要采用拉康关于主体建构的理论,分析理查的成长史及其得以在美国象征界文化生存... 理查·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揭示了美国种族主义制度下"黑孩子"的成长与经历。小说以悲剧性的论调开始,却以乐观性的基调结束。本文主要采用拉康关于主体建构的理论,分析理查的成长史及其得以在美国象征界文化生存下去的原因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侵凌 欲望 症状 对象a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下的自我认同幻象——以拉康“镜像理论”解读电影《塔洛》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晓婷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48-51,共4页
电影《塔洛》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万玛才旦以黑白的影像形式打破了传统对藏族瑰丽风景或神秘文化的期待,将影片的重心聚焦在主人公塔洛进城拍摄证件照的经历,呈现了塔洛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影片中多次使用了镜子/镜像,不仅... 电影《塔洛》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万玛才旦以黑白的影像形式打破了传统对藏族瑰丽风景或神秘文化的期待,将影片的重心聚焦在主人公塔洛进城拍摄证件照的经历,呈现了塔洛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影片中多次使用了镜子/镜像,不仅隐喻了杨措与塔洛二者关系的虚幻性,同时也预示着塔洛自我身份认同的悲剧性结局。以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尝试对电影《塔洛》进行解读,可以将影片中的镜像理解为主人公塔洛所认同的是投射在"小他者"(other)身上的理想自我(Ideal-I),也即是一种自我误认。自我误认以及镜像与自我之间的侵凌性关系造成了主体无法避免的异化与悲剧性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洛》 拉康 镜像理论 小他者 自我认同 侵凌
下载PDF
言情影视剧中的残障角色叙事分析
8
作者 常凌 《文化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254-265,共12页
在言情影视剧中,作为主角的残障人物的爱情、友情、亲情叙事体现着关于自恋人格的侵凌性本质,“侵凌性”概念来自拉康的自恋认同学说。残障角色无私奉献、忠诚善良,与无条件之爱是一体化的关系,其中蕴含着残酷的权力话语。剧中的残障隐... 在言情影视剧中,作为主角的残障人物的爱情、友情、亲情叙事体现着关于自恋人格的侵凌性本质,“侵凌性”概念来自拉康的自恋认同学说。残障角色无私奉献、忠诚善良,与无条件之爱是一体化的关系,其中蕴含着残酷的权力话语。剧中的残障隐喻实质上是一种健全者对于残障者的否定,这种否定同时有性别差异。少数影视剧叙述的残障角色呈现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情剧 残障角色 侵凌 权力话语
下载PDF
《我作为男人的一生》中男性主体性形象的建构
9
作者 张雪迟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69-73,共5页
在现代向后现代转向的时代文化变局中,寻找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文化哲学命题。向来多产的罗斯历时五年之久创作的《我作为男人的一生》试图用语言来揭示那根本不可言说的男人的主体性。小说主人公塔诺普由男孩到男人的... 在现代向后现代转向的时代文化变局中,寻找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文化哲学命题。向来多产的罗斯历时五年之久创作的《我作为男人的一生》试图用语言来揭示那根本不可言说的男人的主体性。小说主人公塔诺普由男孩到男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想象界中父母和周围人的侵凌,在象征界的自我建构中遭遇大写他者的异化,最后在语言表述的断裂处窥见了真实的自我。塔诺普反抗侵凌,试图表述自我时失去自我,而在他放弃追寻自我时却发现了真实的自我,因此,主体只有在语言表述的断裂处才能透过象征界窥见真实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侵凌 大写他者 象征界
下载PDF
女性作者身份焦虑与修正策略——以西尔维娅·普拉斯为例
10
作者 王冉 王楠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7,共9页
"作者身份焦虑"是用于研究女性作家创作心理的重要理论概念。它表现为女性作家身处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缺乏作者身份的主体性,担心自己无法创造,无法成为文学史中的强者。本文以西尔维娅·普拉斯为例,探讨文学创作中"... "作者身份焦虑"是用于研究女性作家创作心理的重要理论概念。它表现为女性作家身处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缺乏作者身份的主体性,担心自己无法创造,无法成为文学史中的强者。本文以西尔维娅·普拉斯为例,探讨文学创作中"作者身份焦虑"问题。普拉斯的自恋心理源自她的"作者身份焦虑",她采用了"疯女人"的修正策略来纾解"作者身份焦虑"。她隐匿于"疯女人"神秘面纱之下,遮蔽自己的真实性别面目,用迷狂式的书写方式,通过对阳具"菲勒斯"的想象,体验男性的生活境遇,反抗菲勒斯中心的传统文化,展示诗性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身份焦虑 普拉斯 修正策略 自恋心理 侵凌现象
原文传递
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表征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以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为中心
11
作者 郑礼琼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09-111,共3页
《金阁寺》以发生于1950年的"金阁纵火事件"为题材,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沟口)回述了灰暗的童年以及自己从迷恋到焚毁金阁的异常过程。其中,不可靠叙述突显了主人公沟口无意识的压抑,固着于金阁这一理想意象。最终,沟口的纵火行... 《金阁寺》以发生于1950年的"金阁纵火事件"为题材,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沟口)回述了灰暗的童年以及自己从迷恋到焚毁金阁的异常过程。其中,不可靠叙述突显了主人公沟口无意识的压抑,固着于金阁这一理想意象。最终,沟口的纵火行为带有强烈的侵凌倾向,揭示了日本战后青年个体处于精神真空而面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 同一性危机 无意识 侵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