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拉康说话主体的侵凌性
1
作者 孙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2期69-71,共3页
整个20世纪,主体间性成为一种受到来自哲学、文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广泛关注的话语,尽管不同学科的思想家们以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它,但是他们都有一种倾向,强调语言主体的地位,并消解了主体的中心地位。在拉康的说话主体的侵凌性理论中,... 整个20世纪,主体间性成为一种受到来自哲学、文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广泛关注的话语,尽管不同学科的思想家们以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它,但是他们都有一种倾向,强调语言主体的地位,并消解了主体的中心地位。在拉康的说话主体的侵凌性理论中,强调的是说话主体,而不是表述主体,对说话主体言说的客体和个体的侵凌。这种侵凌性直接关涉到作家、作家创作心理而且影响到文本的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 说话主体 侵凌性
下载PDF
论《奇异的插曲》中人物主体的侵凌性
2
作者 冯娟 《新余高专学报》 2009年第5期36-38,共3页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写于1927年并第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一部现实主义戏剧。该剧是美国有史以来最长的戏剧,情节复杂,人物角色极具张力,特别是贯穿于其中的人物的自恋、侵凌性体现了法国精神学派哲学家拉康的自我分裂...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写于1927年并第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一部现实主义戏剧。该剧是美国有史以来最长的戏剧,情节复杂,人物角色极具张力,特别是贯穿于其中的人物的自恋、侵凌性体现了法国精神学派哲学家拉康的自我分裂的主体结构,体现了人物复杂的精神心理路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的插曲》 尤金.奥尼尔 自恋 侵凌性 自我分裂
下载PDF
试析《黑孩子》主人公的主体建构
3
作者 苏冬凉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13-115,共3页
理查·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揭示了美国种族主义制度下"黑孩子"的成长与经历。小说以悲剧性的论调开始,却以乐观性的基调结束。本文主要采用拉康关于主体建构的理论,分析理查的成长史及其得以在美国象征界文化生存... 理查·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揭示了美国种族主义制度下"黑孩子"的成长与经历。小说以悲剧性的论调开始,却以乐观性的基调结束。本文主要采用拉康关于主体建构的理论,分析理查的成长史及其得以在美国象征界文化生存下去的原因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侵凌性 欲望 症状 对象a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下的自我认同幻象——以拉康“镜像理论”解读电影《塔洛》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晓婷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48-51,共4页
电影《塔洛》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万玛才旦以黑白的影像形式打破了传统对藏族瑰丽风景或神秘文化的期待,将影片的重心聚焦在主人公塔洛进城拍摄证件照的经历,呈现了塔洛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影片中多次使用了镜子/镜像,不仅... 电影《塔洛》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万玛才旦以黑白的影像形式打破了传统对藏族瑰丽风景或神秘文化的期待,将影片的重心聚焦在主人公塔洛进城拍摄证件照的经历,呈现了塔洛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影片中多次使用了镜子/镜像,不仅隐喻了杨措与塔洛二者关系的虚幻性,同时也预示着塔洛自我身份认同的悲剧性结局。以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尝试对电影《塔洛》进行解读,可以将影片中的镜像理解为主人公塔洛所认同的是投射在"小他者"(other)身上的理想自我(Ideal-I),也即是一种自我误认。自我误认以及镜像与自我之间的侵凌性关系造成了主体无法避免的异化与悲剧性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洛》 拉康 镜像理论 小他者 自我认同 侵凌性
下载PDF
言情影视剧中的残障角色叙事分析
5
作者 常凌 《文化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254-265,共12页
在言情影视剧中,作为主角的残障人物的爱情、友情、亲情叙事体现着关于自恋人格的侵凌性本质,“侵凌性”概念来自拉康的自恋认同学说。残障角色无私奉献、忠诚善良,与无条件之爱是一体化的关系,其中蕴含着残酷的权力话语。剧中的残障隐... 在言情影视剧中,作为主角的残障人物的爱情、友情、亲情叙事体现着关于自恋人格的侵凌性本质,“侵凌性”概念来自拉康的自恋认同学说。残障角色无私奉献、忠诚善良,与无条件之爱是一体化的关系,其中蕴含着残酷的权力话语。剧中的残障隐喻实质上是一种健全者对于残障者的否定,这种否定同时有性别差异。少数影视剧叙述的残障角色呈现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情剧 残障角色 侵凌性 权力话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