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学习作品的著作权法分析——非作品性使用、合理使用与侵权使用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安 《电子知识产权》 CSSCI 2020年第6期60-70,共11页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是以数据训练算法为特征的机器学习。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是算法训练的重要数据资源,机器批量化学习作品面临着著作权侵权问题。仅以合理使用制度来消解机器学习作品的著作权责任,是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处理,存在...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是以数据训练算法为特征的机器学习。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是算法训练的重要数据资源,机器批量化学习作品面临着著作权侵权问题。仅以合理使用制度来消解机器学习作品的著作权责任,是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处理,存在不足。未经许可的作品使用分为“非作品性使用、合理使用、侵权使用”三种类型,机器学习有“非表达型、普通的表达型、特殊的表达型”三个类别。非表达型机器学习不是在著作权法意义上使用作品(非作品性使用),不负著作权侵权责任;表达型机器学习虽是在著作权法意义上使用作品,但原则上可构成合理使用免除著作权侵权责任;不过,以模仿特定作者为目的的表达型机器学习除外,未经授权使用作品应负侵权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非作品性使用 合理使用 侵权使用
下载PDF
个体主义方法论与使用人侵权责任的重构 被引量:9
2
作者 蔡立东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22,共5页
使用人的侵权责任构造是侵权责任立法过程中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现行法律及立法草案的相关制度安排均立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在执行使用人职务的自然人实施侵权行为场合,仅以使用人作为责任主体,而未规定行为人的个人责任。学者起草... 使用人的侵权责任构造是侵权责任立法过程中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现行法律及立法草案的相关制度安排均立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在执行使用人职务的自然人实施侵权行为场合,仅以使用人作为责任主体,而未规定行为人的个人责任。学者起草的专家建议稿亦因循这一路径。从个体主义方法论出发,在上述场合向行为人配置个人责任既具有正当性,又具有必要性,应对立法草案相关条文进行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侵权责任 法人侵权责任 雇主责任 替代责任 方法论
下载PDF
摄影作品侵权赔偿问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晓津 《电子知识产权》 CSSCI 2004年第3期33-36,共4页
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涉及侵犯摄影作品著作权的案件,但通过对笔者所搜集到的各地法院相关司法判决的比较分析,不同的法院和法官所确定的赔偿数额存在很大的差别.
关键词 摄影作品 侵权赔偿 赔偿数额 著作权 侵权使用方式
下载PDF
侵权不停止在著作权侵权案件中的适用研究
4
作者 廖宗翠 《法学(汉斯)》 2023年第4期2238-2243,共6页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停止侵害请求权予以一定程度的限制,在特殊情形下需采用侵权不停止的做法。对于侵权不停止在著作权侵权纠纷中的适用条件等应作出相应规定,同时还要探寻侵权不停止的替代措施,对著作权人的权利进行补救。在讨...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停止侵害请求权予以一定程度的限制,在特殊情形下需采用侵权不停止的做法。对于侵权不停止在著作权侵权纠纷中的适用条件等应作出相应规定,同时还要探寻侵权不停止的替代措施,对著作权人的权利进行补救。在讨论适用条件时,要考虑侵权人主观上是否是善意、适用侵权不停止是否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是否涉及到公共利益以及是否能以其他替代措施对著作权人的权利进行弥补。对于替代措施则需要细分是货币性措施还是非货币性措施,在救济时要遵循全面救济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权不停止、合理使用费、公共利益
下载PDF
美国国会图书馆软件保存立法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蒋林君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37,共9页
考察美国国会图书馆关于软件保存的最新行政立法,旨在透析美国禁止规避技术措施例外制度如何平衡软件作品版权人与图书馆、档案馆或博物馆等负有公共服务使命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分析利益攸关方在立法质证环节的博弈焦点,解读该立... 考察美国国会图书馆关于软件保存的最新行政立法,旨在透析美国禁止规避技术措施例外制度如何平衡软件作品版权人与图书馆、档案馆或博物馆等负有公共服务使命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分析利益攸关方在立法质证环节的博弈焦点,解读该立法文本的逻辑结构,可知在法定情形下,图书馆等机构规避软件作品之上的技术保护措施系非侵权使用。该项立法体现美国政府与图书馆行业间已形成良性助推关系,多重立法模式有助构建有效社会利益平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MS 软件保存 侵权使用 美国国会图书馆 利益平衡
下载PDF
商标使用:商标侵权先决条件的检视与设定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士林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5-155,共11页
商标使用是评价商标法上行为不法的准绳,被告只有构成商标使用,才有进一步形成商标侵权的可能。为此需要沿着两个路径展开论证:其一,商标制度的实然解读证实商标使用为侵权认定的先决条件,但为与之呼应,需要建立与第57条相适应的侵权性... 商标使用是评价商标法上行为不法的准绳,被告只有构成商标使用,才有进一步形成商标侵权的可能。为此需要沿着两个路径展开论证:其一,商标制度的实然解读证实商标使用为侵权认定的先决条件,但为与之呼应,需要建立与第57条相适应的侵权性使用情形;其二,商标理论检视后的应然选择:审视商标发展史,考虑到制度促进竞争之目的,定位于商标的非完全财产性,得出商标使用为商标侵权先决条件的论断。继而,为了克服商标使用本身的不确定性,应当确立侵权性商标使用的具体规则,明确其与混淆可能性的分界。对于同一术语不同内涵的问题,可以采用"获权性使用"、"侵权性使用"、"合理性使用"的多样表达予以解决,并就不同类别使用的不同情形分别罗列,然后以"产生来源性使用"作为一般标准予以"兜底",以保持商标法规范的适用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权性商标使用 混淆可能性 侵权先决条件 商标使用的模糊性
原文传递
专利法中合法来源抗辩制度的司法运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祝建军 《电子知识产权》 CSSCI 2008年第6期54-56,共3页
我国《专利法》为保护交易的安全,基于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则,规定了使用商或销售商虽构成专利侵权,但应被免除民事赔偿责任的合法来源抗辩制度,即当使用商或销售商能举证证明其使用或销售的专利侵权产品有合法来源,且满足主观上为善意... 我国《专利法》为保护交易的安全,基于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则,规定了使用商或销售商虽构成专利侵权,但应被免除民事赔偿责任的合法来源抗辩制度,即当使用商或销售商能举证证明其使用或销售的专利侵权产品有合法来源,且满足主观上为善意的条件时,其只需承担停止侵权的民事责任,而无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销售侵权 合法来源 善意 免除赔偿
下载PDF
商标使用侵权认定中混淆可能性理论的适用
8
作者 祁媛 《各界》 2017年第2期30-30,共1页
近年来关于商标侵权的纠纷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商标侵权中商标使用侵权是数量最多,是最常见的商标侵权行为。判定商标使用侵权的核心标准是混淆可能性。本文从混淆可能性理论在商标侵权认定中的功能、混淆可能性理论与相似性理论的... 近年来关于商标侵权的纠纷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商标侵权中商标使用侵权是数量最多,是最常见的商标侵权行为。判定商标使用侵权的核心标准是混淆可能性。本文从混淆可能性理论在商标侵权认定中的功能、混淆可能性理论与相似性理论的关系以及混淆可能性理论在商标使用侵权中的适用三个方面来予以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标使用侵权 混淆可能性 相似性
原文传递
商标使用地域性原理的理解立场及适用逻辑 被引量:40
9
作者 黄汇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96,共17页
法律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仍然是各国商标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使用地域性问题是商标法中的难点问题。对注册维持使用,因其系商标注册赋权的反面表达,原则上必须在注册保护国的境内完成。对在先使用而言,则应区分积极和消极的在先使用... 法律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仍然是各国商标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使用地域性问题是商标法中的难点问题。对注册维持使用,因其系商标注册赋权的反面表达,原则上必须在注册保护国的境内完成。对在先使用而言,则应区分积极和消极的在先使用,前者因其同样具有一定赋权性质,基于一国知识产权收益最大化的考量,这种使用也必须在本国境内完成;而后者更多体现对公平竞争秩序的维护,应平等地开放给境内外所有符合条件的在先使用者。侵权使用更多强调的是对境内相关公众混淆误认行为的遏制,为境内的商标权人创造商誉的劳动努力提供激励。在标准的定牌加工情形下,当贴牌加工产品全部销往境外时,不会引致商标法激励功能制度性失灵,所以不将其作为侵权来对待不至影响我国商标法功能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标使用地域性 注册维持使用 在先使用 侵权使用
原文传递
涉外定牌加工中商标符号使用行为的性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德芬 《公民与法(综合版)》 2014年第8期9-11,22,共4页
涉外定牌加工中商标符号的使用,不具有"商标使用"的性质,既不构成商标侵权,也不构成不正当竞争,而是商标权效力不及的正常使用行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标权的保护领域均限于商业活动或市场交... 涉外定牌加工中商标符号的使用,不具有"商标使用"的性质,既不构成商标侵权,也不构成不正当竞争,而是商标权效力不及的正常使用行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标权的保护领域均限于商业活动或市场交易活动,商标符号在生产环节中的使用则不在其保护范围内。《商标法》将商标直接侵权、间接侵权与不正当竞争混同规定,显然不利于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标符号 商标使用 侵权使用 不正当竞争使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