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白菜根肿病抗感品种间的侵染过程及生理生化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苏贺楠 秦六月 +6 位作者 杨双娟 魏小春 赵艳艳 王志勇 张文静 张晓伟 原玉香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1,共7页
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专性侵染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对大白菜等蔬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以抗根肿病大白菜DH系(DH40R)和感病大白菜DH系(DH199S)为试验材料,通过观察根肿菌侵染的差异、防御酶活性、MDA和可溶性... 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专性侵染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对大白菜等蔬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以抗根肿病大白菜DH系(DH40R)和感病大白菜DH系(DH199S)为试验材料,通过观察根肿菌侵染的差异、防御酶活性、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研究大白菜根肿病抗性机制。结果表明,DH40R和DH199S的根毛侵染发生在接种后第2天,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出现皮层侵染,但DH40R的皮层侵染在接菌第8天后被阻断,对根肿病具有完全的抗性,而DH199S在接菌8 d后,根部有肿瘤产生。在接菌后2、8和13 d,分别对抗、感材料接菌和未接菌根部的防御酶活性、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发现DH40R在这3个时间点接菌后SOD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未接菌对照组,在第8天达到最高峰值,显著高于DH199S;DH40R接菌后的CAT活性在第8天达到最高峰值1572.68μmol·mL^(-1)·min^(-1),显著高于DH40R未接菌对照组和接菌及未接菌处理的DH199S;在接菌后8和13 d,抗根肿病大白菜DH系DH40R的MDA含量显著低于接菌后的感病DH系DH199S;接菌后DH40R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接菌后8和13 d均显著高于DH199S。研究结果可为后期解析大白菜根肿病抗性相关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根肿病 侵染过程 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桃拟茎点霉的侵染过程及其致病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丽娜 郝靖璞 +1 位作者 曹军 纪兆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4-679,共6页
[目的]桃枝枯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南方桃产业的发展,南方桃园中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属于桃枝枯病菌流行优势种,但其侵染过程及致病影响因子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文旨在探究P.amygdali侵染过程及其致病影响因子。[方法]探究桃... [目的]桃枝枯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南方桃产业的发展,南方桃园中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属于桃枝枯病菌流行优势种,但其侵染过程及致病影响因子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文旨在探究P.amygdali侵染过程及其致病影响因子。[方法]探究桃拟茎点霉分生孢子的萌发过程,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点分生孢子侵染桃嫩枝的部位,并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的处理下探究该菌致病力的强弱,进一步运用商品化壳梭孢素对其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桃拟茎点霉的甲型分生孢子在PDA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 h萌发率为66.4%,9 h后分生孢子萌发率为97.6%,24 h后分生孢子产生单根较长的芽管,30 h后菌丝产生隔膜,36 h后产生有分支的营养菌丝。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侵染菌丝主要入侵桃嫩枝木质部导管及中央髓部,并且破坏木质部导管的结构,然而,在韧皮部并没有观察到侵染菌丝的存在。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桃拟茎点霉致病力的主要因子,且病害流行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相对湿度为98%。桃拟茎点霉产生的壳梭孢素是其致病因子。[结论]本文首次探究了桃拟茎点霉的侵染过程,并发现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该菌致病力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枝枯病 桃拟茎点霉 侵染过程 致病影响因子 致病力
下载PDF
葡萄褐纹病菌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特性研究
3
作者 李杰 陈浩宇 +4 位作者 郝敬喆 钟海霞 张付春 伍新宇 范咏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2-1398,共7页
为明确褐纹病菌侵染葡萄叶片的过程,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葡萄褐纹病菌在‘无核白’和‘克瑞森无核’葡萄叶片上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葡萄褐纹菌分生孢子在‘无核白’‘克瑞森无核’葡萄叶片接种1 ... 为明确褐纹病菌侵染葡萄叶片的过程,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葡萄褐纹病菌在‘无核白’和‘克瑞森无核’葡萄叶片上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葡萄褐纹菌分生孢子在‘无核白’‘克瑞森无核’葡萄叶片接种1 d后均可萌发;后期发育过程,‘克瑞森无核’葡萄叶片上菌丝细长,生长停滞;‘无核白’葡萄叶片表面初生菌丝密布,持续在寄主体表生长扩展;接种3 d,‘无核白’葡萄叶片的表面形成了密集的菌丝网,同时观察到菌丝从气孔或直接入侵方式进入叶片表皮组织内部,随后,菌丝以胞间和胞内生长的方式扩展;接种6 d,菌丝达到上表皮,随菌丝在叶片组织内不断地生长扩展,使得寄主细胞坏死、解体。可见:‘无核白’是亲和葡萄褐纹病菌品种,而‘克瑞森无核’葡萄非亲和褐纹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褐纹菌 ‘无核白’ 克瑞森无核 侵染过程 细胞学研究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驴豆根瘤象的侵染过程电镜观察
4
作者 李楠 辛明 +1 位作者 顾欣 王新谱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2-1339,共8页
为了解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驴豆根瘤象Sitona callosus的致病机制,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了球孢白僵菌菌株B1对驴豆根瘤象成虫体壁的侵染过程。接种白僵菌后,其分生孢子选择性地在驴豆根瘤象体表粗糙部位和凹陷区域附着... 为了解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驴豆根瘤象Sitona callosus的致病机制,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了球孢白僵菌菌株B1对驴豆根瘤象成虫体壁的侵染过程。接种白僵菌后,其分生孢子选择性地在驴豆根瘤象体表粗糙部位和凹陷区域附着;接种后12 h在两小眼凹陷处观察到了白僵菌萌发产生芽管,在机械压力和酶的作用下开始侵入根瘤象体壁;接种48 h在足跗节处观察到了白僵菌完全侵入,正式建立了寄生关系;接种后72 h,表皮层变形,与皮细胞层开始分离,脂肪体和肌肉组织被破坏。菌丝遍布鞘翅,深入刚毛窝;接种96 h后,菌丝体继续在虫体内向其他组织渗透扩张,虫体内充满菌丝和孢子,寄主开始死亡;120 h菌丝生长出虫体外,包裹虫尸;144 h,体外的菌丝出现凋亡。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的附着受根瘤象体表物理结构的影响,其在接种后96 h左右完成了对驴豆根瘤象的寄生并导致虫体发病死亡,B1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驴豆根瘤象 侵染过程 显微观察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在小麦穗部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康振生 黄丽丽 +2 位作者 H.BUCHENAUER 韩青梅 蒋选利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9-335,共7页
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地观察了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在小麦穗部的侵染过程。接种后 6~12h ,分生孢子在小麦穗部的任何部位均可萌发 ,每个孢子可产生 1至多个芽管 ,新产生的芽管并不立即入侵寄主组织 ,而是在寄主体... 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地观察了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在小麦穗部的侵染过程。接种后 6~12h ,分生孢子在小麦穗部的任何部位均可萌发 ,每个孢子可产生 1至多个芽管 ,新产生的芽管并不立即入侵寄主组织 ,而是在寄主体表生长扩展 ;接种后 36~ 4 8h观察 ,小穗颖片、外稃、内稃的内侧和子房的表面形成了密集的菌丝网 ,然而在小麦穗轴表面、颖片和内稃的外表面 ,菌丝生长缓慢、分布稀疏 ,但颖片外表边缘的菌丝可跨越边缘扩展到颖片的内表皮上 ;接种后 36h ,寄主体表菌丝产生入侵菌丝 ,以直接入侵方式由颖片、外稃、内稃的内侧及子房的顶部侵入寄主组织体内 ,随后 ,菌丝以胞间和胞内生长的方式向下扩展 ;接种后 4~ 5d ,菌丝由上述组织扩展到达穗轴后 ,在穗轴内沿微管束组织和皮层组织向上和向下扩展 ,延伸到相邻小花 ,随菌丝在小麦穗部组织内不断地生长扩展 ,使得寄主细胞坏死、解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小麦 穗部侵染过程 细胞学 赤霉病
下载PDF
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侵染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2 位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78,共8页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杨叶锈病菌 (Melampsora larici- populina Kleb.)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夏孢子萌发产生 1~ 3个芽管 ,且具较多的树杈状分枝。芽管由气孔侵入 ,侵入前不形成明显的附着胞或仅个别芽管形成附着胞。芽管...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杨叶锈病菌 (Melampsora larici- populina Kleb.)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夏孢子萌发产生 1~ 3个芽管 ,且具较多的树杈状分枝。芽管由气孔侵入 ,侵入前不形成明显的附着胞或仅个别芽管形成附着胞。芽管侵入气孔后在气孔腔内形成气孔下囊 ,再分化出圆形的膨大体而产生 1~ 2支初生菌丝。初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扩展 ,与叶肉细胞壁接触后分化出吸器母细胞 ,吸器母细胞中的细胞器与胞间菌丝相同 ,双核。吸器母细胞产生侵入钉侵入叶肉细胞内部形成吸器 ,成熟吸器由细长具颈环的管状颈部和膨大的吸器体组成 ,此时胞间菌丝在吸器母细胞处分化出次生菌丝 ,在叶肉细胞间扩展形成次生菌落 ,产生孢子堆。病菌在寄主细胞间隙或沿寄主细胞壁延伸时 ,寄主细胞仍保持正常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杨 叶锈病菌 侵染过程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玉米纹枯病病菌侵染过程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陈捷 唐朝荣 +3 位作者 高增贵 薛春生 牛小帆 宋佐衡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研究了纹枯病菌侵入玉米叶鞘的显微和超微过程 ,结果表明 :在接种病菌后12~24h,病菌可通过表皮、气孔和自然孔口3种途径侵入寄主 ,其中以表皮直接侵入为主。侵染垫是病菌主要侵入结构。接种12h,可在叶鞘表面形成少量近圆形的侵染垫。接... 研究了纹枯病菌侵入玉米叶鞘的显微和超微过程 ,结果表明 :在接种病菌后12~24h,病菌可通过表皮、气孔和自然孔口3种途径侵入寄主 ,其中以表皮直接侵入为主。侵染垫是病菌主要侵入结构。接种12h,可在叶鞘表面形成少量近圆形的侵染垫。接种24h ,则有大量侵染垫形成 ,侵染垫下可见侵入钉直接侵入寄主表皮。接种24h后叶鞘组织细胞内可见大量侵入的菌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纹枯病菌 侵染过程
下载PDF
大豆疫霉菌对大豆下胚轴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左豫虎 康振生 +1 位作者 黄丽丽 韩青梅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5-241,共7页
接种后1.5~24 h,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2个大豆品种与大豆疫霉菌Ps411的亲和性和非亲和性互作.观察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对大豆下胚轴的侵染过程可分为侵入前、侵入、皮层组织中的扩展和进入维管束组织4个连续阶段.大豆下胚轴接种后在25℃... 接种后1.5~24 h,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2个大豆品种与大豆疫霉菌Ps411的亲和性和非亲和性互作.观察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对大豆下胚轴的侵染过程可分为侵入前、侵入、皮层组织中的扩展和进入维管束组织4个连续阶段.大豆下胚轴接种后在25℃保湿培养,1.5 h后游动孢子即形成休止孢并萌发产生附着孢,3 h后侵入表皮细胞,6 h后进入皮层组织,24 h后进入维管束组织.病原菌主要以侵染菌丝直接侵入表皮,表皮细胞间隙是主要侵入部位.皮层细胞是病原菌定殖和发展的主要场所,胞间菌丝侵入皮层细胞并形成吸器.在菌丝与寄主细胞接触部位的寄主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常有胞壁沉积物的形成.在抗病品种上病菌的侵染事件与感病品种基本一致,但不能形成正常的吸器,胞壁沉积物明显多于感病品种,菌丝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明显受到抑制.利用β-1,3-葡聚糖免疫金标记单克隆抗体进行的免疫细胞化学的研究表明,胞壁沉积物内含有大量的β-1,3-葡聚糖,在大豆疫霉菌菌丝壁中也存在β-1,3-葡聚糖.以上结果表明,病原菌的侵染可诱导抗病寄主细胞内β-1,3-葡聚糖迅速的合成与积累、并形成胞壁沉积物,以抵御病菌的侵染与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菌 大豆 侵染过程 超微结构 β-1 3-葡聚糖
下载PDF
白粉菌在不同抗病性葡萄叶片上的侵染过程比较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军科 罗世杏 +1 位作者 李小伟 王跃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1-165,170,共6页
【目的】探明葡萄白粉病侵染过程中病原与植物互作的关键时期。【方法】以抗白粉病的中国野生葡萄白河-35-1、感病欧洲葡萄品种佳丽酿及其F1代抗病株系6-12-4和感病株系6-12-2为材料,通过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和解剖观察统计叶片的自然... 【目的】探明葡萄白粉病侵染过程中病原与植物互作的关键时期。【方法】以抗白粉病的中国野生葡萄白河-35-1、感病欧洲葡萄品种佳丽酿及其F1代抗病株系6-12-4和感病株系6-12-2为材料,通过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和解剖观察统计叶片的自然带菌率。采集田间白粉病发病葡萄叶片,人工接种试验叶片,于接种后0,1,3,5和7d分别采集接种叶片,制片后显微观察,研究白粉菌在葡萄叶片表面的生长和侵染过程。【结果】田间自然条件下和田间人工套袋隔离2周后,葡萄抗、感白粉病植株的新稍叶片均存在自然带菌现象,但抗病植株带菌率较低。人工压片接种后,菌丝和分生孢子成功附着在感病和抗病植株的叶片表面。随着接种后时间的延长,不同抗病性葡萄叶片表面白粉菌的数量均增加,接种3 d后感病植株叶片表面的菌丝数量快速增加,并表现出白粉症状;抗病葡萄植株叶片表面的菌丝数量增加较慢,不表现白粉症状。感病材料上葡萄白粉病的侵染过程为: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然后在芽管顶端萌发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下方长出侵染丝并侵入叶片,完成侵染过程。【结论】葡萄白粉病菌与寄主识别反应的关键时期在接种后3 d内。白粉病人工接种前,葡萄叶片保持至少2周的隔离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白粉病 人工接种 侵染过程
下载PDF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侵染过程的显微结构观察与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被引量:14
10
作者 拓宁 张君 +4 位作者 邱慧珍 张文明 张春红 刘星 朱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4-82,共9页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马铃薯茎溃疡病(黑痣病)已成为限制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本研究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将病原菌接种于马铃薯植株的茎基部,显微观察侵染过程,并测定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中接种...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马铃薯茎溃疡病(黑痣病)已成为限制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本研究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将病原菌接种于马铃薯植株的茎基部,显微观察侵染过程,并测定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中接种病原菌后,马铃薯侵染顺序依次为:芽-茎-根-匍匐茎-块茎;接菌12 h后菌丝开始附着寄主表面,36 h后形成附着胞,48 h后形成侵染垫;电镜下可见,细胞壁变形、断裂,细胞膜破损,质体结构变形,细胞质溶解和质壁分离等;纤维素酶(Cx)、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的活性高达1.7,2.9和3.1μg/(h·g),显著高于对照,尤其是PG和PMG的活性,为对照的两倍。这些酶活性的提高可能与组织坏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侵染过程 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 胞壁降解酶
下载PDF
影响水稻稻瘟病菌侵染过程的生态因子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丁克坚 檀根甲 +1 位作者 高智谋 季伯衡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698-700,共3页
通过田间和室内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水稻生长阶段、品种抗性、温度、降雨量和施N量等因子对稻瘟病菌侵染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水稻叶表单位面积病菌孢子附着量与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呈负相关关系 ;稻瘟病潜育期与温度关系密切 ,在 10℃~ 3... 通过田间和室内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水稻生长阶段、品种抗性、温度、降雨量和施N量等因子对稻瘟病菌侵染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水稻叶表单位面积病菌孢子附着量与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呈负相关关系 ;稻瘟病潜育期与温度关系密切 ,在 10℃~ 33℃范围内 ,以 2 8℃条件下潜育期最短 ,小于 2 8℃ ,大于2 8℃的潜育期相应延长 ;病菌孢子侵染比值与水稻生长阶段呈负相关关系 ;稻叶表病菌孢子附着率在孢子与叶表接触后的 5h内 ,与降水强度和降水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5h后影响变小 ;在一定条件下 ,稻瘟病扩展性病斑与非扩展性病的比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侵染过程 生态因子
下载PDF
小麦雪霉叶枯病菌的侵染过程 被引量:12
12
作者 商鸿生 王树权 +1 位作者 齐艳红 牛永春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55-159,共5页
本文报道了小麦雪霉叶枯病菌Gerlachia nivalis的叶面侵染过程。该菌分生孢子发芽后相互结合,形成网状复合体,产生粗壮的叶面菌丝,经由气孔保卫细胞间隙侵入,不产生特化的侵染机构。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也可由气孔逸出在... 本文报道了小麦雪霉叶枯病菌Gerlachia nivalis的叶面侵染过程。该菌分生孢子发芽后相互结合,形成网状复合体,产生粗壮的叶面菌丝,经由气孔保卫细胞间隙侵入,不产生特化的侵染机构。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也可由气孔逸出在叶面蔓延。分生孢子梗由分生孢子座上产生,由气孔抽出。产孢细胞顶端有环痕。叶面菌丝亦能产孢。寄主组织病变特点表明该菌产生活性很强的胞外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雪霉 叶枯病菌 侵染过程
下载PDF
铁皮石斛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和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敬泽 郑小军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2-94,共3页
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ium Wall. ex Lindl.)是名贵的中药材.随着大面积的人工栽培,石斛黑斑病在移植苗上普遍发生,已是石斛栽培中的一个重要病害.石斛黑斑病在义乌地区开始发生于4月下旬或5月初,主要为害移植苗的叶片,引起黑褐色... 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ium Wall. ex Lindl.)是名贵的中药材.随着大面积的人工栽培,石斛黑斑病在移植苗上普遍发生,已是石斛栽培中的一个重要病害.石斛黑斑病在义乌地区开始发生于4月下旬或5月初,主要为害移植苗的叶片,引起黑褐色病斑(图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黑斑病 病原菌 鉴定技术 侵染过程 细胞学
下载PDF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小琴 罗一凡 +3 位作者 张蕾 刘勇 伍文宪 周西全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15-1120,共6页
借助水培法,观察芸薹根肿菌侵染结球白菜过程,确定芸薹根肿菌早期侵染部位及侵染时间;以结球白菜根毛被侵染数为指标,比较休眠孢子提取前处理方式、培养液p H值,孢子接种浓度、光照时间对根肿菌早期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芸薹根肿菌早... 借助水培法,观察芸薹根肿菌侵染结球白菜过程,确定芸薹根肿菌早期侵染部位及侵染时间;以结球白菜根毛被侵染数为指标,比较休眠孢子提取前处理方式、培养液p H值,孢子接种浓度、光照时间对根肿菌早期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芸薹根肿菌早期侵染0~3 cm段根毛,1~2 cm段皮层,根毛与皮层均在第5天观察到游动孢子囊,皮层侵染点峰值晚于根毛。肿根腐烂、光照12 h/d、接种孢子浓度1×105个/m L、p H值4.2为芸薹根肿菌最佳侵染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薹根肿菌 结球白菜 侵染过程 根毛 皮层
下载PDF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及侵染过程 被引量:13
15
作者 贺伟 沈瑞祥 王晓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6-39,共4页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的病原菌有 5种 .在板栗怀黄品种处于不同活力状态的种子上接种 ,表明这些病原菌的致病性有差异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致病性最强 ,受种子活力状态的影响较小 ;Dothiorellagregaria致病性较强 ,潜育期的长... 北京地区板栗实腐病的病原菌有 5种 .在板栗怀黄品种处于不同活力状态的种子上接种 ,表明这些病原菌的致病性有差异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致病性最强 ,受种子活力状态的影响较小 ;Dothiorellagregaria致病性较强 ,潜育期的长短受种子活力的影响较明显 ;Fusariumsolani,Phomopsissp .和Rhizopusstolonifer致病性较弱 ,仅在种子活力水平较低时致病 ,且发病率也低 .在栗果不同发育阶段和种子贮藏时期分离检查花器和栗果组织带菌状况 ,病原菌在板栗雌花受粉期以后开始侵入花柱和栗苞外壳 ,8月中旬花柱和果皮上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增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实腐病 致病性 侵染过程 病原菌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 被引量:20
16
作者 赵凤轩 戴小枫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86-792,共7页
深入揭示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为培育高抗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是有效控制黄萎病的根本。本文系统探讨了土壤中微菌核或孢子受寄主根系分泌物的刺激,开始萌发、产生的菌丝在寄主根表面定殖、穿过表皮、在皮层中发生及在寄主体... 深入揭示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为培育高抗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是有效控制黄萎病的根本。本文系统探讨了土壤中微菌核或孢子受寄主根系分泌物的刺激,开始萌发、产生的菌丝在寄主根表面定殖、穿过表皮、在皮层中发生及在寄主体内扩展和症状形成等黄萎病菌侵染棉花的过程,阐述了寄主植物形成多级防御反应阻击病原菌的入侵。对黄萎病菌侵染寄主植物过程及其机理下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内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侵染过程
下载PDF
褐藻酸降解菌侵染过程中海带超微结构及多酚和多酚氧化酶的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健 唐学玺 +3 位作者 刘涛 严小军 姜明 李永祺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2年第9期74-77,共4页
用褐藻酸降解菌侵染海带并跟踪了侵染过程中海带的超微结构变化 ,同时测定了海带体内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色素体是海带受侵染初期最为敏感的细胞器。在侵染初期 ,海带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受伤害较轻 ,多酚... 用褐藻酸降解菌侵染海带并跟踪了侵染过程中海带的超微结构变化 ,同时测定了海带体内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色素体是海带受侵染初期最为敏感的细胞器。在侵染初期 ,海带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受伤害较轻 ,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表现为骤然升高 ,推测多酚类化合物是海带体内的重要化学防御物质 ,并且此积极防御发生在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酸降解菌 侵染过程 海带 病害 超微结构 多酚化合物 多酚氧化酶 养殖 防治
下载PDF
稻粒黑粉菌对水稻不育系的侵染过程 被引量:5
18
作者 陶家凤 周开达 朱建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8-72,共5页
用Neovossia horrida的次生小孢子,在田间和离体接种水稻不育系的试验证明,病菌以菌丝从柱头直接侵入,经花柱到达子房的珠心组织。接种后8小时在子房中发现菌丝,第7天在种皮和糊粉层之间形成初生冬孢子,第9天冬孢子成熟。病菌在4... 用Neovossia horrida的次生小孢子,在田间和离体接种水稻不育系的试验证明,病菌以菌丝从柱头直接侵入,经花柱到达子房的珠心组织。接种后8小时在子房中发现菌丝,第7天在种皮和糊粉层之间形成初生冬孢子,第9天冬孢子成熟。病菌在4个不育系上的侵染过程相似。病菌在无需授粉的条件下就能侵入、但只在胚乳能正常发育的水稻子房中形成冬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粒黑粉菌 侵染过程 冬孢子 子房
下载PDF
绿僵菌侵染椰心叶甲的部位及侵染过程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12
19
作者 卢辉 张礼生 +3 位作者 张泽华 沈有孝 吴坤宏 龙瑞军 《植物检疫》 2005年第4期201-204,共4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绿僵菌侵染椰心叶甲的部位及侵染过程进行研究,从超微结构对绿僵菌侵染椰心叶甲体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绿僵菌侵染椰心叶甲的主要部位是腹部节间膜,侵染过程可以分为分生孢子附着、出现分枝、长出芽管、大量聚合和...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绿僵菌侵染椰心叶甲的部位及侵染过程进行研究,从超微结构对绿僵菌侵染椰心叶甲体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绿僵菌侵染椰心叶甲的主要部位是腹部节间膜,侵染过程可以分为分生孢子附着、出现分枝、长出芽管、大量聚合和入侵体内,最终绿僵菌分生孢子附着在节间膜上进入椰心叶甲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心叶甲 绿僵菌 分生孢子 超微结构 侵染过程 电镜观察 部位 扫描电子显微镜 节间
下载PDF
枸杞炭疽病对成熟果实侵染过程的显微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宗山 张丽荣 +1 位作者 刘静 张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4,共3页
以往研究认为,枸杞炭疽病菌(C.gloeosporioides Penz)仅侵染花、花蕾、青果,一般不会对成熟果实进行侵染。笔者近期研究证明枸杞炭疽病可对成熟果实造成严重侵染,显微观察进一步证实:孢子接种后4 h开始入侵,48 h细胞消融,几无正常细胞,... 以往研究认为,枸杞炭疽病菌(C.gloeosporioides Penz)仅侵染花、花蕾、青果,一般不会对成熟果实进行侵染。笔者近期研究证明枸杞炭疽病可对成熟果实造成严重侵染,显微观察进一步证实:孢子接种后4 h开始入侵,48 h细胞消融,几无正常细胞,在切片中可清楚地观察到大量繁殖的菌丝体断面和枸杞炭疽病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碳疽病菌 孢子接种 侵染过程 成熟果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