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土地切沟侵蚀的成因与危害 被引量:30
1
作者 于章涛 伍永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01-705,共5页
探讨了黑土地切沟侵蚀的成因 ,如地形、降水、土壤、植被以及人为等因素 ,还从土地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治理费用高昂等角度详细分析了切沟侵蚀的危害性 ,提出要深入研究切沟侵蚀发生发展规律 。
关键词 黑土地 切沟侵蚀 侵蚀成因 侵蚀危害
下载PDF
云南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与演变趋势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正发 史东梅 +3 位作者 何伟 夏建荣 金慧芳 娄义宝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9-219,共11页
由于生态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云南地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土壤侵蚀强度大,侵蚀程度严重。降雨侵蚀力(R)是采用USLE/RUSLE模型进行土壤侵蚀评估的重要参数,但目前针对云南地区R值的计算模型及适宜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昆明... 由于生态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云南地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土壤侵蚀强度大,侵蚀程度严重。降雨侵蚀力(R)是采用USLE/RUSLE模型进行土壤侵蚀评估的重要参数,但目前针对云南地区R值的计算模型及适宜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昆明气象站1951—2010年共60 a逐日降雨数据,对中国南方地区常用的5种R计算模型在云南地区的适宜性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宜云南地区的R计算模型,并基于均匀分布于云南省的36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51—2012年降雨观测数据,分析云南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在5种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中,模型B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有效系数(Ef)最大,相对偏差系数(Er)最小,在云南地区有较好的适宜性。云南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106.84 mm,7个分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分布在745.83~1 533.33 mm之间,不同地区降雨量分布不均匀,季节分布集中在夏季,降雨空间分布呈现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云南地区多年平均R为2 719.31 MJ·mm/(hm2·h),7个分区多年平均R分布在1 837.23~3 949.12 MJ·mm/(hm2·h)之间,季节分布集中在夏季,空间分布也表现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7个分区降雨侵蚀力趋势系数分布在-0.34^-0.02之间,各分区近60 a来降雨侵蚀力均呈现出减小趋势。本研究可为云南水土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壤侵蚀模型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 时空分布 土壤侵蚀 侵蚀危害性评价 云南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广宇 王继增 +2 位作者 陈楚龙 吴志峰 卓慕宁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1年第2期104-107,共4页
以广州市为例,重点分析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广州市的水土流失类型可分为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其中自然侵蚀主要有面蚀、沟蚀两种形式,在广州市范围面积分布相对较广,但侵蚀强度内并不严重;而人为侵蚀突出,侵蚀类型... 以广州市为例,重点分析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广州市的水土流失类型可分为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其中自然侵蚀主要有面蚀、沟蚀两种形式,在广州市范围面积分布相对较广,但侵蚀强度内并不严重;而人为侵蚀突出,侵蚀类型和强度也更为复杂多样。人为侵蚀的成因主要有:采石取土、交通道路建设、开发区建设以及坡耕地。人为侵蚀已经成为广州市水土流失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人为侵蚀 侵蚀危害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云南省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陈正发 龚爱民 +3 位作者 宁东卫 张刘东 王建雄 相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4,共8页
准确评估区域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空间分布特征,是开展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治理的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RUSLE模型,对云南省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特征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土壤侵蚀面积为1835.91×10^(4)hm^(2),... 准确评估区域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空间分布特征,是开展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治理的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RUSLE模型,对云南省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特征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土壤侵蚀面积为1835.91×10^(4)hm^(2),占总面积的48.07%,平均侵蚀模数为15.65 t/(hm^(2)·a),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为主,但极强烈侵蚀、剧烈侵蚀是区域侵蚀产沙的主要来源。滇西南区土壤侵蚀强度较大,而滇西北区土壤侵蚀强度较小。区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夏季,旱地是区域侵蚀产沙的主要策源地。流失土层厚度集中分布在0~2 mm/a,平均土层流失厚度为1.19 mm/a。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速效钾(AK)、有效磷(AP)的平均流失模数分别为820.00,55.19,3.32,0.32 kg/(hm^(2)·a),4种养分流失量空间分布均存在一定的聚集特征,总体表现为滇西区等西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模型 土壤侵蚀 侵蚀危害性评价 养分流失 GIS 云南
下载PDF
大比例尺制图中土地评价方法和内容的探讨——以新疆呼图壁县绿洲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百明 《资源科学》 1987年第4期9-17,共9页
本文以新疆呼图壁县绿洲为例,对大比例尺制图中的土地评价方法作一初步探讨。该县位于天山中段北麓,绿洲面积1131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2%。
关键词 诊断因子 质量因子 土地评价 大比例尺制图 土地质量 侵蚀危害 保水保肥 新疆呼图壁 绿洲 限制型
下载PDF
砒砂岩区平茬对灌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安布克 张长寿 《内蒙古林业》 2013年第10期10-11,共2页
砒砂岩的岩性为砾岩、砂岩及泥岩,交错层理发育,颜色混杂,有棕红色、紫红色、黄绿色、白色、灰白色等。由于成岩程度低、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水如泥、遇风成砂,治理难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其危害如砒霜,故称为“砒砂... 砒砂岩的岩性为砾岩、砂岩及泥岩,交错层理发育,颜色混杂,有棕红色、紫红色、黄绿色、白色、灰白色等。由于成岩程度低、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水如泥、遇风成砂,治理难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其危害如砒霜,故称为“砒砂岩”,也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地球环境癌症”。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是我国砒砂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砒砂岩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由于砒砂岩岩基裸露和极易风化,所以在雨水冲刷的作用下,砒砂岩地区会产生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危害,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区 水土流失 半干旱地区 生长 灌木 平茬 鄂尔多斯高原 侵蚀危害
下载PDF
Spatial Scale Effects of Water Erosion Dynamics:Complexities, Variabilities, and Uncertainties 被引量:2
7
作者 WEI Wei CHEN Liding +2 位作者 YANG Lei FU Bojie SUN Ranhao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2期127-143,共17页
Severe water erosion is notorious for its harmful effects on land-water resources as well as local societies. The scale effects of water erosion, however, greatly exacerbate the difficulties of accurate erosion evalua... Severe water erosion is notorious for its harmful effects on land-water resources as well as local societies. The scale effects of water erosion, however, greatly exacerbate the difficulties of accurate erosion evaluation and hazard control in the real world. Analyzing the related scale issues is thus urgent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rosion variations as well as reducing such erosion. In this review article, water erosion dynamics across three spatial scales including plot, watershed, and regional scales were selected and discussed. For the study purposes and objectiv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scales all demonstrate clear spatial-scale dependence. Plot scale studies are primarily focused on abundant data collection and mechanism discrimination of erosion generation, while watershed scale studie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watershed management and hazard control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quantitatively distributed models. Regional studies concentrate more on large-scale erosion assessment, and serve policymakers and stakeholders in achieving the basis for regulatory policy for comprehensive land us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driving forces and mechanisms of water erosion variations among the scales are quite different. As a result, several major aspects contributing to variations in water erosion across the scales are stressed: differences in the methodologies across various scales, different sink-source roles on water erosion processes, and diverse climatic zones and morphological regions. This variability becomes more complex in the context of accelerated global change. The changing climatic factors and earth surface features are considered the fourth key reason responsible for the increased variability of water erosion across spatial sc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erosion spatial variation scale effect driving force UNCERTAINTY COMPLEX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