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绵阳-长宁“侵蚀槽”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1
作者 李春阳 李书兵 +2 位作者 冯晓明 闫亮 王东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281-283,共3页
四川盆地绵阳-长宁“侵蚀槽”对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天然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基于最新钻井和地震资料进一步明确了绵阳-长宁“侵蚀槽”具有“北深南浅、南北分段、向南北开口”的平面展布特征和类似于现代侵蚀地貌的剖... 四川盆地绵阳-长宁“侵蚀槽”对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天然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基于最新钻井和地震资料进一步明确了绵阳-长宁“侵蚀槽”具有“北深南浅、南北分段、向南北开口”的平面展布特征和类似于现代侵蚀地貌的剖面特征。绵阳-长宁“侵蚀槽”可分为灯二段和灯四段两期“槽盆”,充填了较为完整的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麦地坪组~筇竹寺组三段表现为超覆充填沉积,筇竹寺组四段表现为广覆式填平补齐沉积。对比研究表明绵阳-长宁“侵蚀槽”明显控制了优质烃源岩、规模优质储层和气藏的分布,“侵蚀槽”内部和两侧具备“上生下储”和“旁生侧储”的成藏配置关系,阆中、资阳和知新场地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阳-长宁“侵蚀槽 发育特征 油气成藏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威远—安岳拉张侵蚀槽特征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78
2
作者 李忠权 刘记 +7 位作者 李应 杭文艳 洪海涛 应丹琳 陈骁 刘冉 段新国 彭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3,共8页
基于沉积、构造综合分析,利用露头、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研究四川盆地震旦系威远—安岳拉张侵蚀槽的平面、剖面特征,并根据地层、岩性、构造及区域演化等特征对震旦系进行剥蚀恢复,再现桐湾运动时期拉张侵蚀槽各阶段发育演化及其改造... 基于沉积、构造综合分析,利用露头、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研究四川盆地震旦系威远—安岳拉张侵蚀槽的平面、剖面特征,并根据地层、岩性、构造及区域演化等特征对震旦系进行剥蚀恢复,再现桐湾运动时期拉张侵蚀槽各阶段发育演化及其改造过程。威远—安岳拉张侵蚀槽沿蓬莱—安岳—荣昌一线呈北西向展布,具有东陡西缓的特征。研究横跨拉张侵蚀槽中部的威远—龙女寺地震剖面发现,威远—安岳拉张侵蚀槽是震旦纪期间基底断裂多幕堑垒式活动导致灯影组地层差异抬升、差异侵蚀和差异溶蚀等多种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可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通过剖面剥蚀恢复,定量测算了拉张侵蚀槽侵蚀、溶蚀量,最大可达6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系 威远—安岳 拉张侵蚀槽 形成演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槽侵蚀与泥沙输移监测方法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飞 杨勤科 +1 位作者 李锐 张晓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87-89,共3页
沟槽是径流与输沙通道和侵蚀主体,沟槽侵蚀监测对揭示水土流失规律和进行流域产沙模拟有重要意义。在对黄土高原相关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沟槽侵蚀进行了初步确定。同时对与沟槽侵蚀关系密切的泥沙输移比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沟槽侵... 沟槽是径流与输沙通道和侵蚀主体,沟槽侵蚀监测对揭示水土流失规律和进行流域产沙模拟有重要意义。在对黄土高原相关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沟槽侵蚀进行了初步确定。同时对与沟槽侵蚀关系密切的泥沙输移比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沟槽侵蚀与泥沙输移比监测和估算的沟道特征监测法、坡面产沙—出口站泥沙比较法、稀土元素示踪法、坝库泥沙还原法和经验公式拟合法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泥沙输移比 监测方法 水土保持
下载PDF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分段性演化分析和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6
4
作者 马奎 文龙 +8 位作者 张本健 李勇 钟佳倚 王云龙 彭瀚霖 张玺华 严威 丁一 陈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基于野外、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恢复四川盆地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形成演化过程,并对勘探领域进行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①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及周缘震旦系灯影组沉积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侵蚀裂陷槽北段灯影组发育深水沉积,盆地北部灯... 基于野外、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恢复四川盆地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形成演化过程,并对勘探领域进行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①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及周缘震旦系灯影组沉积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侵蚀裂陷槽北段灯影组发育深水沉积,盆地北部灯影组发育盆地—斜坡—台地边缘—局限台地沉积模式,中—南段灯影组为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②德阳—安岳侵蚀裂陷槽是伸展裂陷和岩溶侵蚀作用叠加改造而成,侵蚀裂陷槽北段以拉张裂陷作用为主,中段和南段为桐湾多幕次侵蚀作用改造而成。基于侵蚀裂陷槽分段性成因,将其及周缘灯影组划分为盆地北部台缘岩性丘滩体、中部台内岩溶丘滩体和中—南部槽内岩溶残丘3大勘探领域,其中盆地中—南部槽内岩溶残丘是盆地天然气勘探战略突破新领域,北部台缘岩性丘滩体是盆地天然气万亿立方米资源增储新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系灯影组 深水沉积 侵蚀裂陷 分段性成因 内岩溶残丘 台缘岩性丘滩体
下载PDF
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以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 被引量:39
5
作者 唐大海 肖笛 +5 位作者 谭秀成 李海云 谢继容 刘宏 杨迅 张本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9-695,共7页
在沉积与构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残厚法对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区内古岩溶地貌为溶丘平原特征,可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沟槽3个二级岩溶地貌单元。岩溶台地上的溶丘、残丘与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岩... 在沉积与构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残厚法对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区内古岩溶地貌为溶丘平原特征,可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沟槽3个二级岩溶地貌单元。岩溶台地上的溶丘、残丘与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岩溶储集岩发育区,是下一步勘探部署的有利地区。地震剖面显示剥蚀作用导致岩溶沟槽的茅口组顶部地层缺失,岩溶沟槽地层多剥蚀至茅三段或茅二段。岩溶台地地层保存有茅三段或茅四段。横跨岩溶台地和岩溶沟槽的地震剖面显示,北西和北东向侵蚀槽是中二叠世末期基底断裂活动导致的地层差异抬升与侵蚀所致,继承性发展形成了长兴组沉积期北西向的广元—旺苍和北东向的江油—广元海槽。建议重视那些与较深水台洼、台槽毗邻的浅水型碳酸盐台地发育区的地质研究与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二叠统 茅口组 古岩溶 古地貌 侵蚀槽
下载PDF
A flume test on erosion mechanism for an abandoned section of the Huanghe(Yellow)River Delta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涛 李广雪 +2 位作者 史经昊 DONG Ping 刘杰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684-692,共9页
The erosion mechanisms of abandoned coastal section are understood detailedly by flume experiment,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the offshore engineering facilities. A movable-bed physical model has been used to inv... The erosion mechanisms of abandoned coastal section are understood detailedly by flume experiment,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the offshore engineering facilities. A movable-bed physical model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astal erosion of an abandoned section o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The theory of physical scale models is discussed and 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the representative seabed section is develop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ring the period initially after the abandonment of the delta the entire bed experienced rapid erosion because the seabed was steep and prone to liquefaction that resulted from storm wave action. After this initial period, a balance of erosion and accre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beach profllc equilibrated with a point of balance present on the profil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olume of deposition was about half that of the erosion. Wave action may also induce significant stratal changes through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soft seabed. The major morphological features developed in the model delta section were found to be qualitatively comparable with those observed in the prototype. A distorted modeling law that maintains the similarity of the modeled and prototype equilibrium beach profiles is propos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orted modeling is able to reproduce the beach-face slope in nature, and the model also successfully reproduced three historical evolutionary stages of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andoned Huanghe (Yellow) River Delta flume simulation WAVE pore pressure ERO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