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榆林侏罗纪煤系基底古侵蚀面的地貌特征及其对富县组沉积作用的控制 被引量:5
1
作者 葛道凯 杨起 +1 位作者 付泽明 李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65-73,共9页
基底古侵蚀面特征是盆地分析的基本参数之一。本文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内榆林地区煤系基底古侵蚀面的地貌特征、富县组的沉积特征及二者的关系。研究表明:基底古侵蚀面在工作区东部为潜谷,西部呈潜山,其形态控制着区内沉积相间的配置关... 基底古侵蚀面特征是盆地分析的基本参数之一。本文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内榆林地区煤系基底古侵蚀面的地貌特征、富县组的沉积特征及二者的关系。研究表明:基底古侵蚀面在工作区东部为潜谷,西部呈潜山,其形态控制着区内沉积相间的配置关系和地层厚度的变化;而潜山、潜谷在盆地中的配置关系则决定着潜谷中总的沉积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基底 侵蚀面 地质特征 沉积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地段现代岩土侵蚀对古侵蚀面的继承性 被引量:1
2
作者 石建省 叶浩 +2 位作者 程彦培 侯宏冰 石迎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5-108,共4页
该文阐述黄土高原地区侏罗系、第三系地层古剥蚀面对现代岩土侵蚀的影响,对预测岩土侵蚀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岩土侵蚀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陕西一小流域利用GPS测量了新第三系、侏罗系地层界线点的三维空间数据,根据测量数据... 该文阐述黄土高原地区侏罗系、第三系地层古剥蚀面对现代岩土侵蚀的影响,对预测岩土侵蚀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岩土侵蚀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陕西一小流域利用GPS测量了新第三系、侏罗系地层界线点的三维空间数据,根据测量数据建立了古剥蚀面数字高程模型,目的是与现代侵蚀地形进行对比,分析现代岩土侵蚀与古侵蚀面之间是否有继承性。结果显示现代主要的侵蚀沟形成是在古剥蚀面的低洼处,发育的方向沿剥蚀面坡面倾斜方向,基本上是在古地形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研究和预测现代岩土侵蚀趋势时,应把岩土侵蚀对古剥蚀面的继承性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岩土侵蚀 古剥蚀面 侵蚀面 GPS 数字高程模型
下载PDF
基于可侵蚀面类型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丽萍 叶碎高 《浙江水利科技》 2011年第6期1-3,共3页
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方法现状,在充分考虑建设项目扰动堆积体物质特殊性的前提下,引入了土壤可侵蚀面的概念,并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可侵蚀面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应用组合数学原理,利用侵蚀产沙函数和可侵蚀面的模块组合,建立基... 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方法现状,在充分考虑建设项目扰动堆积体物质特殊性的前提下,引入了土壤可侵蚀面的概念,并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可侵蚀面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应用组合数学原理,利用侵蚀产沙函数和可侵蚀面的模块组合,建立基于可侵蚀面类型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模型。该模型的最大特点就是精度高、计算方便,所用参数容易获得,所得结果符合客观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建设项目 侵蚀面 水土流失 预测模型 产沙函数
下载PDF
陕甘宁盆地不整合侵蚀面对油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孝汉 秦伯平 +1 位作者 刘显阳 王同和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5年第3期415-421,共7页
构造运动造成的不整合侵蚀面及古地貌控制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是本区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加里东期形成的沉积间断与奥陶系顶部侵蚀-岩溶古地貌和印支期形成的沉积间断与延长组顶部侵蚀古地貌,分别对盆内古生界天然气和中生界石油聚集与... 构造运动造成的不整合侵蚀面及古地貌控制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是本区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加里东期形成的沉积间断与奥陶系顶部侵蚀-岩溶古地貌和印支期形成的沉积间断与延长组顶部侵蚀古地貌,分别对盆内古生界天然气和中生界石油聚集与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油气运移 油气分布 油气聚集 侵蚀面
下载PDF
川南二里场地区中三叠统侵蚀面压力场特征及裂缝分布规律研究
5
作者 秦启荣 胡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33-34,40,共3页
川南地区是我国勘探较早的含气区,主产层二选系阳新统和中、上三叠统地层都是较致密的碳酸盐岩,基质孔隙度小、渗透率低,裂缝是油气的主要储渗空间,多年勘探经验表明,要在该地区寻找油气藏,首先得找到有效的裂缝系统。
关键词 侵蚀面 里场 分布规律研究 中三叠统 阳新统 碳酸盐岩 基质孔隙 油气藏 渗透率 三叠
下载PDF
大型流槽侵蚀面与浊流水道的形成
6
作者 冷鹏华(编译) 《中外科技情报》 2007年第14期16-21,共6页
本文所用的大型流槽侵蚀面指特殊的、横向广泛分布的侵蚀面,提供了浊流体系中分布广泛的侵蚀面和沉积物支流的证据,并且提出了小型浊流河道能够形成的机理。极大的大型水道掩盖了侵蚀进砂岩中的侵蚀面,并且被超覆在起伏的侵蚀面上细... 本文所用的大型流槽侵蚀面指特殊的、横向广泛分布的侵蚀面,提供了浊流体系中分布广泛的侵蚀面和沉积物支流的证据,并且提出了小型浊流河道能够形成的机理。极大的大型水道掩盖了侵蚀进砂岩中的侵蚀面,并且被超覆在起伏的侵蚀面上细粒相所覆盖。这些侵蚀面在横向上可以追踪到确定砂岩充填浊积河道的更深的侵蚀面。这些水道一旦形成,就为后来的浊流提供了通道,而侧面略抬高的大型侵蚀面沉积了经由岸上的细粒沉积,并且开始了流动剥蚀过程。这些观察意味着,单个、高等级、低频浊流形成了水下河道,并且被后继的较低量级、较高频率流动的层序所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面 水道 浊流 流槽 水下河道 沉积物 剥蚀过程 高等级
下载PDF
丁村组底界的侵蚀面 被引量:5
7
作者 陶富海 解晓勇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11-314,共4页
我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丁村遗址,是1953年发现1954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下进行系统发掘的。除获得三枚人牙化石和2005件石制品外,还有28种哺乳动物化石、5种鱼类、30种软体动物化石。经研究,人类化石... 我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丁村遗址,是1953年发现1954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下进行系统发掘的。除获得三枚人牙化石和2005件石制品外,还有28种哺乳动物化石、5种鱼类、30种软体动物化石。经研究,人类化石处于早期智人阶段,文化期为旧石器时代文化中期亦即地史上的更新世晚期早一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 化石 丁村组 底界 侵蚀面
原文传递
浙江金塘水道南部更新世侵蚀顶面及其意义
8
作者 刘阿成 《东海海洋》 1993年第4期23-29,共7页
浅地层剖面的初步研究表明,金塘水道南部更新世古侵蚀顶面的深度在海面下约25~70m。研究区东、西部之间的差异较大。在西部该顶面向海倾斜,发育近岸浅冲沟、斜坡和陡坎;东部发育大冲沟,侵蚀面起伏大。现代海底一般受到顶面形态的影响,... 浅地层剖面的初步研究表明,金塘水道南部更新世古侵蚀顶面的深度在海面下约25~70m。研究区东、西部之间的差异较大。在西部该顶面向海倾斜,发育近岸浅冲沟、斜坡和陡坎;东部发育大冲沟,侵蚀面起伏大。现代海底一般受到顶面形态的影响,研究区中部海底的显著变浅,正是该面上凸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塘水道 更新世 侵蚀面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30
9
作者 马新华 杨雨 +1 位作者 文龙 罗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海相大中型气田基本特征分析,结合海相克拉通阶段主要成藏地质单元划分及其对关键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探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指出勘探方向。通过周期性拉张-隆升背景的分析,提出四川海相克拉通阶段... 基于四川盆地海相大中型气田基本特征分析,结合海相克拉通阶段主要成藏地质单元划分及其对关键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探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指出勘探方向。通过周期性拉张-隆升背景的分析,提出四川海相克拉通阶段发育形成了5个大型古裂陷、3个大型古隆起、5个大型古侵蚀面等大型地质单元,这些地质单元控制了大中型气田的关键成藏要素:(1)大型古裂陷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生烃中心展布;(2)大型古裂陷边缘、古隆起高部位、古侵蚀面控制了优质储集层的展布;(3)大型古裂陷、古隆起、古侵蚀面和现今构造背景联合控制了多类大中型圈闭的形成;(4)大型地质单元内圈闭继承性演化控制天然气规模聚集。通过大中型气田展布特征与大型成藏地质单元的对比分析,提出单个或多个成藏地质单元与现今构造的叠合关系控制了大中型气田的分布,"三古"叠合区最为有利。德阳—安岳古裂陷周缘、龙门山古裂陷东缘、开江—梁平海槽及城口—鄂西海槽边缘带、环川中水下古隆起高部位、川东—蜀南地区茅口组顶界古侵蚀面、川中—川西雷口坡组顶界古侵蚀面等,是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勘探主要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海相碳酸盐岩 大中型气田 地质单元 成藏要素 古裂陷 古隆起 侵蚀面
下载PDF
长庆气田奥陶系古沟槽展布及其对气藏的控制 被引量:81
10
作者 何自新 郑聪斌 +1 位作者 陈安宁 王飞雁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38,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风化壳已找到的天然气田 ,属于大型古地貌气藏。其含气面积与奥陶系侵蚀面古沟槽展布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气田勘探开发实践 ,分析了古沟槽形成条件 ,提出了古沟槽判识方法。根据已识别出的古沟槽发育特征 ,指出主沟...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风化壳已找到的天然气田 ,属于大型古地貌气藏。其含气面积与奥陶系侵蚀面古沟槽展布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气田勘探开发实践 ,分析了古沟槽形成条件 ,提出了古沟槽判识方法。根据已识别出的古沟槽发育特征 ,指出主沟槽展布的总趋势主要为近东西向 ,改变了以往南北向展布的认识。并通过古沟槽与气藏分布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侵蚀面 古沟槽 展布特征 溶丘块体 气藏分布
下载PDF
数字高程模型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1
11
作者 刘少峰 王陶 +3 位作者 张会平 程三友 孙亚平 雷国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309,共7页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人们研究地表过程、构造地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DEM是地形表面的数字表达,易于三维可视化和统计分析。DEM作为一种空间数据,可以进行各种空间分析,编制平均高程图、山顶面图、谷地面图、局部地形图、平均...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人们研究地表过程、构造地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DEM是地形表面的数字表达,易于三维可视化和统计分析。DEM作为一种空间数据,可以进行各种空间分析,编制平均高程图、山顶面图、谷地面图、局部地形图、平均坡度图和剖面图,从而有效地显示地形特征,预测地表侵蚀量和地形发展趋势。特定盆地充填面的DEM分析是探讨特定地质时期(新生代)以来地表由沉积转入侵蚀、沉积之后隆升过程、隆升速率和剥蚀量、剥蚀速率等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它与大地构造、深部地球物理相结合,可以揭示隆升机制和大陆动力学背景。低起伏侵蚀面的DEM分析有利于定量揭示山脉夷平面分布,结合基岩地质等其他资料综合分析,可揭示侵蚀面的成因,揭示大地构造与地表过程相互关系是未来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地表过程 古充填面 侵蚀面
下载PDF
塔中16-24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邬长武 蒋春雷 +1 位作者 郑志祥 刘伟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9-73,共5页
塔中 16 - 2 4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主要分为侵蚀面岩溶和深部岩溶。侵蚀面岩溶在垂向上具有良好的分带性 ,自上而下大致可以分为 5个带 :风化壳 (地表岩溶 )、垂直渗流带、季节变化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 ,在地质历史上主要... 塔中 16 - 2 4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主要分为侵蚀面岩溶和深部岩溶。侵蚀面岩溶在垂向上具有良好的分带性 ,自上而下大致可以分为 5个带 :风化壳 (地表岩溶 )、垂直渗流带、季节变化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 ,在地质历史上主要发育了 3期。深部岩溶对本区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发育程度有很大的影响 ,同样也发育了 3期。塔中 16 - 2 4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的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岩性、沉积相、构造、温度和古水系对古岩溶的发育起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碳酸盐岩 侵蚀面岩溶 深部岩溶 风化壳 垂直渗流带 孔隙
下载PDF
太湖地区多剖面地层学分析与良渚期环境事件 被引量:19
13
作者 史威 马春梅 +2 位作者 朱诚 王富葆 李世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29-1138,共10页
太湖地区多剖面地层学分析和环境考古研究表明:本区良渚期为全新世大暖期中气候逐渐向干凉转变的时期,但大部分时间里仍略比今天暖湿。良渚期末气候走入低谷并剧烈波动,良渚期侵蚀面反映一次较长时间的海面下降过程,气候剧烈波动的转型... 太湖地区多剖面地层学分析和环境考古研究表明:本区良渚期为全新世大暖期中气候逐渐向干凉转变的时期,但大部分时间里仍略比今天暖湿。良渚期末气候走入低谷并剧烈波动,良渚期侵蚀面反映一次较长时间的海面下降过程,气候剧烈波动的转型期与海面下降至低海面过程相一致。此时本区洪积层、埋藏遗址及遗址地层中文化间歇层等发育皆反映古洪水泛滥事件的存在;而良渚期侵蚀面上的铁锰结核聚集现象及现没于水下的众多良渚期开挖的古井等遗迹还反映出这一时期也曾发生过气候干燥事件。分析认为良渚文化繁荣发展期陆地面积扩大,气候略好于今天;而良渚文化衰亡期则处于4300~3800aB.P.间的水、旱灾丛生的低海面气候异常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良渚时期 典型遗址及剖面 侵蚀面 环境变迁 突变事件
下载PDF
在构造和气候因素制约下的雅鲁藏布江的演化 被引量:42
14
作者 王二七 陈良忠 陈智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5-373,共9页
雅鲁藏布江位于印度和欧亚大陆汇聚带内 ,其形成受到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差异性抬升的控制。冈底斯山抬升在先 ,发生在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一系列起源于冈底斯山和青藏高原的水系向南先是流入特提斯海 ,在特提斯海关闭后流入印度... 雅鲁藏布江位于印度和欧亚大陆汇聚带内 ,其形成受到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差异性抬升的控制。冈底斯山抬升在先 ,发生在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一系列起源于冈底斯山和青藏高原的水系向南先是流入特提斯海 ,在特提斯海关闭后流入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山构造抬升要晚于冈底斯山 ,大规模抬升发生在中新世早期 ,其抬升阻断了这些河流的通道 ,水流开始汇聚在这两个造山带之间 ,雅鲁藏布江由此形成。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 ,在海拔 45 0 0m处存在一个平坦的侵蚀面 ,并构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高的一级谷肩 ,这表明雅鲁藏布江在下切前就在该面上流动 ,而且流速不大。在大拐弯以南 ,雅鲁藏布江的下游———布拉马普特拉河位于印度洋热带季风带内 ,其下切和溯源侵蚀速率很大。印度洋热带季风形成于 6~ 9MaB .P .。因此 ,该河流很可能形成于该时期 ,要比雅鲁藏布江年轻 ,它在向北的溯源侵蚀的过程中袭夺了雅鲁藏布江 ,袭夺处可能就在大拐弯的北端 ,因此大拐弯是袭夺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气候 雅鲁藏布江 差异性抬升 早中新世 侵蚀面 形成年代
下载PDF
贵州沫阳剖面二叠纪末浅水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飞 吴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9-688,共10页
处于大贵州滩南缘的罗甸沫阳剖面在晚二叠世时发育典型的浅水相沉积组构,包括长兴期生物礁、生物灭绝事件界面附近的不连续面以及可能的古岩溶堆积物。其中长兴组为典型的钙质海绵礁,造礁生物主要包括古石孔藻、Tubiphytes和纤维海绵,... 处于大贵州滩南缘的罗甸沫阳剖面在晚二叠世时发育典型的浅水相沉积组构,包括长兴期生物礁、生物灭绝事件界面附近的不连续面以及可能的古岩溶堆积物。其中长兴组为典型的钙质海绵礁,造礁生物主要包括古石孔藻、Tubiphytes和纤维海绵,同时大量的栉壳状胶结物填充礁体孔隙并具有世代性。在沫阳剖面的不连续面,可识别标志包括缝合线和侵蚀面两种,分布于上二叠统顶部泥粒岩—颗粒岩(类、海绵、钙藻以及Tubiphytes为主)与鲕粒灰岩之间。在部分露头上还可见一类特殊的角砾岩:角砾类型既包括生屑团块和泥晶团块,还包括硅质岩碎块,数量众多,大小不一且磨圆很差。大量含巨鲕的鲕粒灰岩直接上覆于角砾岩,以及角砾岩顶部的裂隙之中。除此之外,包括垮塌角砾岩和洞穴堆积物等特征的发现,都指示了沫阳剖面在当时岩溶发育。这类沉积物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晚二叠世时,沫阳地区持续发育的生物礁形成了突出的古地貌单元,随着相对海平面的下降晚二叠世沉积物发生暴露。在大气淡水—渗流成岩作用影响下,暴露地表的突出地形上岩溶作用发育;非突出地形受风化剥蚀及随后海侵过程的双重影响,与上覆地层之间显示侵蚀面或缝合线接触的特征。从野外露头情况来看,沫阳剖面并没有像其他浅水台地一样在生物灭绝事件之后发育微生物岩,而是直接出露一套含核形石和巨鲕的鲕粒灰岩。以鲕粒灰岩为主的"灾难沉积物"紧邻长兴组生物碎屑灰岩的情况在华南比较少见,这对于进一步了解生物灭绝事件起因以及当时特殊的海洋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长兴期 侵蚀面 古岩溶 鲕粒岩
下载PDF
根据临汾盆地的演化过程分析“丁村组”的年代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小猛 杨景春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16-622,共7页
自 195 4年发现“丁村人”化石至今 ,“丁村组”的年代长期存在很大争论。通过对S5以来临汾盆地地貌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 ,揭示出“丁村组”的堆积是在S1早期的一次区域构造抬升引起盆地湖退后才开始发生的 ,时间距今大约 13万年。结合... 自 195 4年发现“丁村人”化石至今 ,“丁村组”的年代长期存在很大争论。通过对S5以来临汾盆地地貌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 ,揭示出“丁村组”的堆积是在S1早期的一次区域构造抬升引起盆地湖退后才开始发生的 ,时间距今大约 13万年。结合上覆“丁村组”的黄土古土壤分析 ,发现其堆积结束于距今约 5 2万年。“丁村组”的堆积与气下S1古土壤的发育和L1黄土下半段的堆积几乎是同期的 ,其形成时代横跨了中、晚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组 丁村剖面 侵蚀面 湖退 古土壤
下载PDF
采用沉积地貌学方法分析“丁村组”的年代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小猛 曾杜玲 杨景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2-76,共5页
自 195 4年发现“丁村人”化石至今 ,“丁村组”的年代长期存在很大争论。作者通过对S5以来临汾盆地地貌和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的研究 ,揭示出“丁村组”的堆积是在S1早期的一次区域构造抬升引起盆地湖退后才开始发生的 ,时间距今大约 13... 自 195 4年发现“丁村人”化石至今 ,“丁村组”的年代长期存在很大争论。作者通过对S5以来临汾盆地地貌和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的研究 ,揭示出“丁村组”的堆积是在S1早期的一次区域构造抬升引起盆地湖退后才开始发生的 ,时间距今大约 13万年。结合上覆“丁村组”的黄土古土壤分析 ,发现其堆积结束于距今约 5 .3万年。“丁村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貌学 “丁村组” 丁村剖面 侵蚀面 湖侵湖退 古土壤 沉积环境 地质年代 更新世
下载PDF
安县运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地层划分对比与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35
18
作者 罗启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27,122-123,共7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包括原来川西北地区所称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煤系(组)和盆地其余地区所称香溪群。一直以来,对这2套地层各段间的对比关系存在着激烈争论,有多种对比意见,但都缺乏有力证据。安县运动的发现并被证实广泛存在于四川盆地中西...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包括原来川西北地区所称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煤系(组)和盆地其余地区所称香溪群。一直以来,对这2套地层各段间的对比关系存在着激烈争论,有多种对比意见,但都缺乏有力证据。安县运动的发现并被证实广泛存在于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为解决上述问题找到了一条路径。分析认为:盆地中西部地区上三叠统原来划分的香一段中海相化石层的广泛分布以及孢粉的组合特征,表明这些地区存在卡尼克—诺利克期的沉积;香一段顶部侵蚀面的被发现、香二段砂岩超覆在香一段的不同层位上,以及区域地震大剖面解释成果,均表明安县运动也强烈影响到这些地区。以安县运动所形成的侵蚀面为界,可将该区上三叠统划分为上、下两部分沉积。由此可知,川西北地区的须二段砂岩应在川中和川西地区南部香二段砂岩之下,改变了原来"砂对砂"、"泥对泥"的格局,出现了须二段大套砂岩往川中方向尖灭,往川西地区南部变为原香一段中上部的粉、细砂岩夹泥岩的现象;须四、须五段横向上的岩性也有明显变化,并往川西北方向尖灭。这一对比结果,为在该区寻找地层尖灭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指示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县运动 四川盆地 中西部 晚三叠世 侵蚀面 划分对比 地层尖灭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下载PDF
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俊文 熊金红 +4 位作者 李其荣 杜本强 隆辉 杨坚 谢红兵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51-354,共4页
通过对须家河组构造演化、成藏过程、圈闭与烃源岩的时空配置关系等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控制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包括:充足的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中三叠统侵蚀面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印... 通过对须家河组构造演化、成藏过程、圈闭与烃源岩的时空配置关系等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控制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包括:充足的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中三叠统侵蚀面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印支末期古构造带的发育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其中后2个因素通过沟通油气源、有利沉积相带和形成圈闭等作用控制着油气的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川南过渡带 须家河组 古构造带 侵蚀面 成藏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广东阶地的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尚仁 黄瑞红 张治邦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33-41,共9页
在全面论述广东阶地的特征后指出,第一级阶地的上更新统堆积时间可长达10万年,反映这期间广东相当大的面积无明显构造抬升.在基面长期类高条件下,在上更新统内发育了许多侵蚀面,是造成同一高程的阶地沉积物年龄差异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广东 河流阶地 晚更新世 半埋藏阶地 阶地变形 侵蚀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