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不同有机碳水平侵蚀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超华 许明祥 +2 位作者 冉宜凡 陈盖 张亚锋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284-3291,共8页
通过分析5种不同有机碳水平侵蚀坡面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了不同土壤有机碳水平下侵蚀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压力-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土壤有机碳水平的增加而增加.0-10 c... 通过分析5种不同有机碳水平侵蚀坡面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了不同土壤有机碳水平下侵蚀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压力-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土壤有机碳水平的增加而增加.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比10-20 cm土层更易受坡面有机碳背景的影响,且对侵蚀的响应较敏感;2土壤微生物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少,当坡面有机碳水平为5.68 g·kg-1时,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剖面分布差异最大.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水平分布表现为沉积区〉对照区〉侵蚀区,当坡面有机碳含量在4.92-5.65 g·kg-1范围内,其水平分布差异较大.即在中等有机碳水平的侵蚀坡面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对侵蚀的响应较敏感;3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坡面土壤有机碳水平的影响;其次受坡位、土壤平均含水量、土壤容重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沉积区 土壤微生物量碳 有机碳水平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侵蚀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2
作者 覃乾 朱世硕 +2 位作者 夏彬 赵允格 许明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73-1980,共8页
以黄土丘陵区具有典型侵蚀和沉积部位的5个有机碳水平的侵蚀坡面为对象,通过对雨季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研究,辨析了侵蚀-沉积条件下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土壤侵蚀导致坡面侵蚀-沉积区土壤温湿度、... 以黄土丘陵区具有典型侵蚀和沉积部位的5个有机碳水平的侵蚀坡面为对象,通过对雨季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研究,辨析了侵蚀-沉积条件下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土壤侵蚀导致坡面侵蚀-沉积区土壤温湿度、有机碳含量出现明显的时空分异,分异程度与土壤有机碳水平有关;②雨季末土壤微生物量碳相比雨季前显著增加,增幅可达91. 08%~286. 83%.坡面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大于侵蚀区,随着土壤有机碳水平升高,侵蚀-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增大,空间分异加剧;③坡面侵蚀-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雨季前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湿度变化最敏感,而雨季末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温度变化最敏感,在侵蚀区对土壤有机碳变化更为敏感.土壤侵蚀和季节变化是导致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时空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差异主要是不同时空条件下限制性要素的转换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水平 侵蚀-沉积区 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 土壤温湿度 敏感性
原文传递
黑土坡耕地有机碳变化及固碳潜力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翟国庆 韩明钊 +1 位作者 李永江 王恩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751-5760,共10页
东北黑土区自开垦以来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有机碳库长期处于亏缺状态,理论上也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以典型黑土区长期传统作业的坡耕地(30—60 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坡位(坡上侵蚀区和坡下沉积区)、不同土层(表土和底土)有机碳分... 东北黑土区自开垦以来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有机碳库长期处于亏缺状态,理论上也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以典型黑土区长期传统作业的坡耕地(30—60 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坡位(坡上侵蚀区和坡下沉积区)、不同土层(表土和底土)有机碳分布特征,估算不同开垦年限黑土固碳潜力及其恢复至固碳潜力所需的时间。结果表明:(1)总有机碳、有机碳密度以及碳饱和水平均表现为沉积区显著大于侵蚀区,表土显著大于底土,且均在开垦30a坡耕地达到最大值;(2)固碳潜力表现为侵蚀区(1.24—2.89 kg/m^2)显著大于沉积区(0.79—1.04 kg/m^2),底土(0.83—3.59 kg/m^2)显著大于表土(0.6—2.53 kg/m^2),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开垦30 a显著小于开垦40 a、60 a;(3)黑土坡耕地(30—60 a)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0—50 cm)达到固碳潜力分别需要20—181 a和13—66 a。黑土坡耕地固碳潜力的时空变异性在农业经营以及修复管理过程中需引起重视,以实现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垦年限 表土和底土 侵蚀-沉积区 有机碳密度 固碳时间
下载PDF
不同开垦年限坡地黑土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分配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翟国庆 李永江 +1 位作者 韩明钊 王恩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27-4134,共8页
因耕作和侵蚀的共同作用,农田坡地景观多为坡上侵蚀、坡下沉积的空间格局,同时伴随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稳定机制的差异.为探明长期耕作的农田黑土有机碳库积累-损耗特征,采用Stewart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以典型黑土... 因耕作和侵蚀的共同作用,农田坡地景观多为坡上侵蚀、坡下沉积的空间格局,同时伴随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稳定机制的差异.为探明长期耕作的农田黑土有机碳库积累-损耗特征,采用Stewart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以典型黑土区不同开垦年限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侵蚀-沉积作用的不同稳定机制碳库(游离未保护碳、物理保护碳、化学保护碳、生物化学保护碳)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长期耕作与侵蚀导致坡下沉积区显著富积SOC,4种碳库含量整体表现为沉积区显著大于侵蚀区;黑土区坡耕地SOC以化学保护碳库和生物化学保护碳库为主(>90%),侵蚀区主要积累化学保护有机碳(84.6%),沉积区主要积累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51.4%);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4种碳库积累速率随着碳稳定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为生物化学保护碳库(48%)>化学保护碳库(42.2%)>物理保护碳库(6.4%)>游离未保护碳库(3.4%);游离未保护有机碳库占比和积累速率最小,但其对外界干扰最敏感,在黑土管理过程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耕作 稳定机制 碳库 碳积累速率 侵蚀-沉积区 Stewart物理-化学联合分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