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心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侯英荣 刘静 +1 位作者 李红心 王凤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1040-1041,共2页
目的:探讨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检测在不同离心时间时的结果差异,以明确最佳离心时间。方法:采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及PT、APTT、FIB、TT试剂。结果:FIB检测结果在离心5 min与离心15 mi... 目的:探讨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检测在不同离心时间时的结果差异,以明确最佳离心时间。方法:采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及PT、APTT、FIB、TT试剂。结果:FIB检测结果在离心5 min与离心15 min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余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标本应至少3 000r/min,离心10 min后进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血液凝固试验/方法 纤维蛋白原 时间因素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孝桢 王雨涵 《实用医技杂志》 2014年第2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试验对象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2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和有血管并发症组。用Sysmex CA 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测定3组试验对象的PT、A...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试验对象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2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和有血管并发症组。用Sysmex CA 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测定3组试验对象的PT、APTT;用Olympus AU 640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有血管并发症者体内常有凝血功能障碍,其PT、APT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PT、APTT的缩短与HbA1c水平呈负相关。无血管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血管病变可能使患者PT、APTT缩短,且缩短水平与患者体内HbA1c呈负相关,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并发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血管病变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氯化钙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闫朝春 安仲武 薄维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6期1870-1872,共3页
目的探讨氯化钙(CaCl2)溶液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025、0.017、0.013mol/L3个浓度的CaCl2溶液分别以鞣花酸和白陶土2种激活剂检测APTT;同时将0.025mol/L的CaCl2溶液暴露于空气中不同天数,在2种原理... 目的探讨氯化钙(CaCl2)溶液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025、0.017、0.013mol/L3个浓度的CaCl2溶液分别以鞣花酸和白陶土2种激活剂检测APTT;同时将0.025mol/L的CaCl2溶液暴露于空气中不同天数,在2种原理的血凝仪上对临床样本和质控品进行APTT检测。结果 (1)随着CaCl2溶液浓度的降低,以鞣花酸或白陶土为激活剂测定APTT结果与浓度为0.025mol/L的CaCl2溶液组比较均延长(P<0.05),且以白陶土为激活剂的变化大于以鞣花酸为激活剂测定的变化(P<0.05)。(2)随着CaCl2溶液在空气中暴露天数的增加,在2台血凝仪上测定APTT的结果较0d(即刻)检验的APTT结果均延长(P<0.05),且在SysmexCA-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测定的APTT小于在LG-Paber-1型血凝分析仪测定的结果(P<0.05)。结论临床检测APTT时,应严格控制CaCl2的浓度和开瓶暴露天数,应根据各实验室应用的激活剂和仪器建立参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促凝血酶原时间 氯化钙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凝血四项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梁庆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061-1061,共1页
目的观察标本放置于不同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F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的影响,为合理有序安排实验和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将同一标本分别置于室温(18... 目的观察标本放置于不同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F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的影响,为合理有序安排实验和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将同一标本分别置于室温(18~25℃)及4℃条件下4h、8h、10h、24h,采用日本东亚SysmexCA50型半自动血凝分析仪和美国太平洋凝血试剂测定PT、APTT、TT和FIB,并将所得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配对比较分析。结果室温下,标本放置8h PT差异无显著性(P〉0.05),放置4h APTT差异无显著性(P〉0.05),放置24hTT和FIB差异无显著性(P〉0.05)。4℃下,标本放置24hPT、APTT、TT和FIB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即、APTT的测定结果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试验 常规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血常规及凝血相关指标与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早期病情进展关系的研究
5
作者 云静 邓春颖 +4 位作者 左俊琴 崔啸宇 郑娇 刘斌 毛文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6-910,共5页
目的探讨血常规相关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meam platelet volume,MP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及凝血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 目的探讨血常规相关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meam platelet volume,MP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及凝血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早期病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入2021年10月至2023年9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03例,根据患者发病7 d内病情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89例)和未进展组(214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血常规相关指标(MPV、NLR)及凝血相关指标(PT、APTT、FIB),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常规及凝血相关指标与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病情进展的关系,用ROC曲线分析其对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进展组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史、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NLR、D-二聚体、FIB等高于未进展组,凝血酶时间、PT、APTT低于未进展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PT、APTT、FIB、NLR均是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病情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ROC曲线显示,MPV、NLR、PT、APTT、FIB 5项联合检测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病情进展的曲线下面积为0.859(95%CI:0.813~0.905)。结论血常规相关指标(MPV、NLR)及凝血相关指标(PT、APTT、FIB)与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早期病情进展密切有关,以上指标联合预测早期病情进展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平均血小板体积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应用凝血酶生成试验评估肝硬化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卓 杨飞兰 +4 位作者 李三清 王志荣 邹莉 孙婉贞 李莹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559-561,共3页
目的研究抗凝血因子和促凝血因子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生成试验(TGA)结果的影响,探讨TGA用于评估肝硬化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价值。方法收集93名肝硬化患者和50名健康人群的血液标本,分别进行凝血象、... 目的研究抗凝血因子和促凝血因子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生成试验(TGA)结果的影响,探讨TGA用于评估肝硬化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价值。方法收集93名肝硬化患者和50名健康人群的血液标本,分别进行凝血象、凝血活酶、抗凝因子和抗凝血酶的测定。TGA利用荧光读数仪测定,通过软件监测绘制样本的凝血酶生成曲线。结果 PT受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Ⅸ和蛋白C浓度的影响,而APTT结果主要由FⅡ、FⅨ和FⅩ决定。在5pmol/L组织因子(TF)的TGA反应体系中,凝血酶生成潜力(ETP)比值受FⅡ、抗凝血酶和蛋白C水平的影响,并且肝硬化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而在1pmol/L TF反应体系中ETP比值主要由FⅨ和蛋白C决定,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的ETP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和TGA受凝血和抗凝因子的调控,并且TGA实验对于蛋白C浓度变化较为敏感;TGA能够在PT延长的情况下,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TGA可作为临床评估肝硬化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生成试验 血栓形成 肝硬化
下载PDF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结果重新采血复查的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薛海鲸 王静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58-559,共2页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异常结果的真实性及对策。方法对20例住院患者凝血检验APTT异常的标本,重新静脉采血复查,并比较两次检验结果。结果首次测量结果与复查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6.21,P<0.05),有统计学...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异常结果的真实性及对策。方法对20例住院患者凝血检验APTT异常的标本,重新静脉采血复查,并比较两次检验结果。结果首次测量结果与复查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6.2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标本采集时,标本及时充分摇匀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异常结果,有重新采血复查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对比研究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凝血检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异常结果的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顾正航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2期211-212,共2页
目的探讨了解常规检验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异常的概率,分析凝血实验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14例患者凝血检验APTT异常的标本,进行重新静脉采血复查,并将两次检验结果做具体... 目的探讨了解常规检验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异常的概率,分析凝血实验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14例患者凝血检验APTT异常的标本,进行重新静脉采血复查,并将两次检验结果做具体比较。结果首次检验结果与复查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验标本采集过程中,标本进行及时充分处理对检验结果准确应具有很大影响,异常结果需要进行重新采血确保检测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对比研究 质量控制
下载PDF
PT和APTT标本留存时间与结果稳定性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顾国安 唐鸣 +2 位作者 边希廷 王鸿霞 杨成芳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标本的待测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APTT)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在室温下分别于采样后即刻、2、4、6、24h测定了40例志愿者的PT、AFTT,同时进行了血浆留存和全血留存结果的比较。结果:6h内无论... 目的探讨标本的待测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APTT)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在室温下分别于采样后即刻、2、4、6、24h测定了40例志愿者的PT、AFTT,同时进行了血浆留存和全血留存结果的比较。结果:6h内无论全血留存标本还是血浆留存标本,其PT值和APPT值与初始值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24h全血留存标本PT值略升高(P>0.05),血浆留存标本较初始值延长14%,有显著差异(P<0.05)。APTT值两类标本在6h内与初始值相比也无明显变化(P>0.05),24h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血浆留存标本或全血留存标本PT或APTT测定宜在采集标本后6h内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促凝血酶原时间 血浆 全血
下载PDF
泮托拉唑联合凝血酶对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及对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伟伟 《药品评价》 CAS 2021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联合凝血酶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效果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治...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联合凝血酶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效果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治疗,观察组给予泮托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共治疗7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止血时间、输血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活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TT(17.49±1.20)s、APTT(34.15±2.89)s、PT(12.03±0.84)s,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29.83±3.66)h,短于对照组,输血量(523.26±31.53)mL,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患者,能有效缩短TT、APTT、PT及止血时间,减少输血量,临床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出血 泮托拉唑 凝血酶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时间 输血量
下载PDF
凝血功能检测在临产孕妇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1
作者 崇慧峰 唐吉斌 +2 位作者 曹春鸾 高继兵 杨月霞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8年第21期1296-1296,1298,共2页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81例临产孕妇和83例非孕健康妇女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检测和分...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81例临产孕妇和83例非孕健康妇女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的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及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以及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血液凝固因子 临产妇女
下载PDF
术前纤维蛋白原单次目标给药对PLIF术中出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卜文豪 吴群林 +1 位作者 骆喜宝 屠伟峰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34-1336,1339,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FIB)单次目标给药,对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LIF)术中出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择期做PLIF的患者60例,依据术前FIB水平分为FIB≥3.0g/L组(NC组,n=20)和低FIB组(FIB<3.0... 目的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FIB)单次目标给药,对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LIF)术中出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择期做PLIF的患者60例,依据术前FIB水平分为FIB≥3.0g/L组(NC组,n=20)和低FIB组(FIB<3.0g/L,n=40),低FIB组再分为低FIB对照组(LC组,n=20)和术前FIB单次给药组(PF组,n=20)。PF组于麻醉诱导完成后输入纤维蛋白原;LC、NC组于麻醉诱导完成后输入纤维蛋白原剂量所需溶媒等容积的生理盐水。3组患者于给药前、后测定凝血4项及用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激活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R)、血小板功能(PF),术毕称量出血量。结果 FIB在给药后PF组为(3.75±0.23)g/L,明显高于NC组(2.62±0.33)g/L和LC组(2.23±0.22)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值在给药后PF组为(21.42±7.15)U/min,高于NC组(18.21±5.62)U/min和LC组(15.21±5.63)U/min。PF组出血量为(516.74±135.53)g,低于NC组(660.71±119.34)g和LC组(726.72±160.47)g,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FIB单次目标给药可以有效提高FIB水平及凝血功能,减少围术期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手术期间 出血 凝血酶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结肠癌患者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君 郑晓莉 刘蕊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05-606,共2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与其病理分型、分化程度、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结肠癌患者109例,对照组41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与其病理分型、分化程度、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结肠癌患者109例,对照组41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imer)。结果:PT、APTT随病情加重稍有延长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Dimer随病情加重而增高,AT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降低,此3项指标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抗凝及纤溶机制的异常且其变化与病情发展及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下载PDF
健康者混合血浆制备凝血质控物及其稳定性的探讨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曼辉 杨宇勤 姚元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809-810,共2页
目的探讨健康者凝血混合血浆的制备、稳定性和精密度,能否作为日常凝血室内质控物。方法采集门诊健康者20例(男、女各半),制作混合血浆,分装于塑料小离心管,每支约0.3 mL,置-20℃低温冰箱速冻备用。每天从冷冻冰箱取出1支速溶后,同时复... 目的探讨健康者凝血混合血浆的制备、稳定性和精密度,能否作为日常凝血室内质控物。方法采集门诊健康者20例(男、女各半),制作混合血浆,分装于塑料小离心管,每支约0.3 mL,置-20℃低温冰箱速冻备用。每天从冷冻冰箱取出1支速溶后,同时复溶1瓶进口正常水平凝血质控物,随同当日凝血标本检测,记录每日结果。结果 PT、TT在22 d后,凝固时间延长,APTT延长更明显。以22 d为周期自制混合血浆,分别计算出正常混合血浆5个月的PT、APTT、TT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结果以第1个月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作为靶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月CV值小于5%。结论自制质控血浆保存在-20℃时,凝血3项在一定保存时间内相对稳定,可用于日常凝血室内质控,有效期2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混合质控血浆 稳定性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杜国有 顾向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2期1151-1151,F0003,共2页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意义。方法用STA-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和Aerose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意义。方法用STA-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和Aerose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高凝倾向,有微血管病变者更为明显,其血浆PT、APTT、TT结果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无微血管病变者(P〈0.01).FIB值明显大干健康对照组和无微血管病变者(P〈0.01~0.05);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者血浆PT、APTT、TT、FIB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的变化与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关。结论检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可了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凝血活化状态和血栓形成状况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的疗效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质 凝血酶时间 血糖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血液凝固
下载PDF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莉 李耀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4期1581-1581,1583,共2页
目的了解孕妇分娩前的凝血功能,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0例临产孕妇和130例健康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 目的了解孕妇分娩前的凝血功能,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0例临产孕妇和130例健康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与健康非孕妇女比较,PT、APTT、TT显著降低,Fi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凝血指标异常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松盛 刘捷 +1 位作者 何娅 王辉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96-197,共2页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检测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老年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检测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Fbg及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T、APTT较对照组缩短;TIA患者Fbg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是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动态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变化对防治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危险因素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计数 D-二聚体
下载PDF
种凝血机制抗凝管抗凝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义 郁施青 +5 位作者 安邦权 杨眉 张宇杰 黄凌 周湘红 杨家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1150-1151,共2页
目的探讨4种不同抗凝管的抗凝效果。方法采集83例无止、凝血功能异常的健康体检者静脉血,及时、准确注入不同抗凝管抗凝后,采用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液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 目的探讨4种不同抗凝管的抗凝效果。方法采集83例无止、凝血功能异常的健康体检者静脉血,及时、准确注入不同抗凝管抗凝后,采用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液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除抗凝管C的TT明显高于其他抗凝管(P<0.05),其余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验证的市售商品抗凝管基本可取代常规抗凝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时间 抗凝管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窦征岳 杨渤彦 +8 位作者 王志宇 张兰风 韩强 栾天燕 王雅茹 程魏 毕雪冰 贾琳 邓洪宇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1期7608-7609,共2页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使用德国BE公司Compact血凝仪对70例非肿瘤者对照,6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恶...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使用德国BE公司Compact血凝仪对70例非肿瘤者对照,6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PT、Fib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异常。PT明显缩短(P<0.01),Fib明显升高(P<0.05)。APTT、TT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恶性肿瘤患者Fib明显增高,PT明显缩短,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液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出凝血指标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谭明娟 潘玉琴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2490-249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服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对机体出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7月间80例PCI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服用替格瑞洛或者氯吡格雷这两种药物后血小板、凝...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服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对机体出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7月间80例PCI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服用替格瑞洛或者氯吡格雷这两种药物后血小板、凝血常规、血栓弹力图的变化情况。其中替格瑞洛组病人50例,氯吡格雷组病人30例。替格瑞洛组病人服用剂量90 mg,一次1片,每日两次;氯吡格雷组病人服用剂量25 mg,一次3片,每日1次。均选择用药1周后的各项检测指标。结果服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治疗后均能引起血小板计数[治疗后分别为(177±45)×10^9/L和(179±52)×10^9/L]下降,与治疗前[(192±59)×10^9/L和(191±60)×10^9/L]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氯吡格雷在治疗后引起血小板分布宽度[治疗前后分别为(13.7±2.6)%和(14.6±2.2)%]增加(P<0.05)。进一步分析两组药物治疗前后血小板基础值的差值,发现氯吡格雷引起血小板计数、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以及血小板比积这4个参数变化的幅度均大于替格瑞洛(P<0.05)。在凝血常规方面,替格瑞洛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治疗前后分别为(30.9±3.80)s和(33.1±4.40)s]和凝血酶时间(TT)[治疗前后分别为(18.8±1.76)s和(21.0±2.60)s]值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氯吡格雷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PTT和TT值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通过分析血栓弹力图发现,替格瑞洛[治疗前后分别为(59.1±6.31)mm和(48.2±5.90)mm]和氯吡格雷[治疗前后分别为(57.7±6.05)mm和(50.5±5.65)mm]治疗均能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替格瑞洛治疗后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幅度更大。结论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有更强的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同时其不引起血小板破坏性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心脏外科手术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聚集 凝血酶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