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戴闺柱 《医师进修杂志》 1995年第8期7-9,共3页
一百多年以前,已认识到洋地黄中毒可引起心律失常.“奎尼丁晕厥”亦早为众所周知,然而,直到1964年,Selzer和Wray才强调是奎尼丁的促心律失常效应所引起的室速.近十余年来,由于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制和应用,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 一百多年以前,已认识到洋地黄中毒可引起心律失常.“奎尼丁晕厥”亦早为众所周知,然而,直到1964年,Selzer和Wray才强调是奎尼丁的促心律失常效应所引起的室速.近十余年来,由于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制和应用,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Ic类,有时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抑制心律失常的效果,反可促进心律失常,后者可很严重甚至致命.1989年CAST(Cardiac Arrythmia Suppression、Trial)的结果公布以后,引起临床医师极大的震惊.应用英卡胺和氟卡胺治疗组的死亡率较之安慰剂组约高3倍,并归之于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药物副作用 促心律失常作用
下载PDF
抗心律失常药物促心律失常作用若干认识
2
作者 宋仪利 庄鹏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5期318-319,共2页
1 命名和定义 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thmic drugs,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的加重或诱发了新的心律失常即可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1987年ACC会议将其命名为促心律失常(Prorrhythmia)。有译成“药源性心律失常”,有人称这类... 1 命名和定义 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thmic drugs,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的加重或诱发了新的心律失常即可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1987年ACC会议将其命名为促心律失常(Prorrhythmia)。有译成“药源性心律失常”,有人称这类药物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有解释为:致心律失常(arrythmogenesis)指任何原因产生的心律失常;促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专指药物,主要是AAD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药物产生的新的心律失常(Provocation of arrhythmia)和药物所致的原有心律失常的恶化(aggravation of arrhythmia)。 2 诊断 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促心律失常作用 诊断 心律失常
下载PDF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车峰远 张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5年第9期629-630,共2页
促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的恶化。这个定义排除了药物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对原有病窦综合征(SSS,Sick sinus syndrome)、房室缺损、室内传导异常疾病患者诱发的心律失常(常... 促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的恶化。这个定义排除了药物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对原有病窦综合征(SSS,Sick sinus syndrome)、房室缺损、室内传导异常疾病患者诱发的心律失常(常指慢性心律失常)。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使用不当,均有不同程度的促心律失常作用,甚至导致猝死。因此有人提出将“抗心律失常药物”改名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因为它们通过改变心脏组织的电生理作用,既可以“抗”,也可能“促”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药物副作用 促心律失常作用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时跨壁复极离散度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及其预防
4
作者 姚青海 吴尚勤 +4 位作者 孙姗 李鹏 丁军 杨培根 陈炳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59-861,共3页
以双心室同步为核心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但双心室同步起搏实际是右心室内膜和左心室外膜的同步起搏,这种非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增加了... 以双心室同步为核心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但双心室同步起搏实际是右心室内膜和左心室外膜的同步起搏,这种非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增加了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本文综述了CRT术后心衰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内在机制,并初步探讨了有关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跨壁复极离散度 促心律失常作用 双心室同步起搏 室性心律失常 预防 慢性心力衰竭 心室激动顺序
原文传递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40例临床观察
5
作者 王彦君 董永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12期1259-1259,共1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临床观察 稳心颗粒 治疗 促心律失常作用 临床医生 疗效满意 常见病
下载PDF
伊布利特安全性的再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新春 李延辉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8年第1期10-11,共2页
CAST试验对认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可以说,CAST试验公布后,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与该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就像一对双胞胎,或者说就像一... CAST试验对认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可以说,CAST试验公布后,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与该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就像一对双胞胎,或者说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也可以说就像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样,几乎不可分离,不可单独存在。直到目前为止,尚无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长期安全、有效地服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性 伊布利特 心律失常药物 促心律失常作用 心律失常作用 双胞胎 试验
下载PDF
胺碘酮常见的用药误区解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葛建国 《中国社区医师》 2014年第11期18-18,共1页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的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同时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仅及B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和轻度I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其促心律失常作用小、不影响室内传导、无负性...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的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同时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仅及B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和轻度I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其促心律失常作用小、不影响室内传导、无负性肌力反应、不增加起搏闽值、有良好的抗颤作用,能终止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可用于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用药误区 Ⅲ类抗心律失常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促心律失常作用 转复窦性心律 维持窦性心律 有效不应期
下载PDF
血压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是否需要CCB治疗?
8
《高血压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00-602,共3页
关键词 冠心病患者 血压正常 治疗 COB 抗动脉硬化作用 促心律失常作用 负性肌力作用 游离钙浓度 抑制血小板
下载PDF
心脏转复前服β-阻滞剂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
9
作者 余国膺(摘译)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5期470-470,共1页
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研究者报道,首次发生心房颤动(AF)后:先服β-阻滞剂,然后转复,若早期复发再次转复。这一方针明显改善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的维持时间,有望减少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避免了可能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关键词 Β-阻滞剂 心脏转复 心房颤动 Karolinska研究所 复发率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促心律失常作用 早期复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