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珠单抗对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M1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影响分析
1
作者 王东 苏泽华 +1 位作者 高建红 江枫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2期1849-1853,共5页
目的 分析雷珠单抗对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M1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眼科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82例严重PDR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 目的 分析雷珠单抗对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M1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眼科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82例严重PDR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前1周给予0.5 mg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比较两组术中新生血管出血次数、手术时间、临床疗效、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1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新生血管出血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65.85%)(P<0.05)。观察组治疗后CMT、血清VEGF均低于对照组(P<0.05),BCVA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IL-2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44%)低于对照组(19.51%)(P<0.05)。结论 雷珠单抗可有效缩短严重PDR患者PPV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新生血管出血次数,改善视力,抑制M1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表达,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及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M1巨噬细胞 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促炎细胞因子与卒中后抑郁:讨论与思考
2
作者 胡顺鑫 冯雷 杨中弘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2197-2210,共14页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为特征的心境障碍。它可能对患者生活的不同领域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炎症作为机体生长发育和疾病进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脑...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为特征的心境障碍。它可能对患者生活的不同领域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炎症作为机体生长发育和疾病进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脑卒中后抑郁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全身性炎症导致脑卒中风险增加和脑卒中后预后不良,这已被许多学者证实。当然,在炎症反应过程中有促炎细胞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参与,促炎细胞因子可以帮助激活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促进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它们与抑郁症的病因密切相关,如果与其他诱发因素结合,反应会导致炎症过程延长,长期各轴不平衡,导致压力、疼痛、情绪变化,进而加重焦虑和抑郁。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多样,脑卒中后抑郁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探讨促炎细胞因子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希望进一步解释脑卒中后抑郁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炎细胞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中风后抑郁症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下载PDF
白头翁汤对炎症性肠病中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于正 刘红菊 +2 位作者 顿桓桓 董倩 梁超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6-419,共4页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分子机制。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阳性药物对照组(美沙拉嗪)、模型+白头翁中、高剂量治疗组。阳性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分别灌胃给药。疗程结束后取大鼠...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分子机制。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阳性药物对照组(美沙拉嗪)、模型+白头翁中、高剂量治疗组。阳性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分别灌胃给药。疗程结束后取大鼠结肠组织提取RNA,利用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各组中的表达变化。结果:相对于模型组,阳性药物及白头翁汤治疗组尤其是高剂量组可有效抑制IL-1β、IL-6及TNFα-的表达。结论:白头翁汤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了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症性肠病 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咳喘停贴剂穴位贴敷对慢性哮喘大鼠肺组织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兰英 乔明 +2 位作者 高峰 王和生 孙建华 《江苏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观察咳喘停贴剂穴位贴敷治疗对慢性哮喘大鼠Th2下游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假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组、布地奈德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卵蛋白(... 目的:观察咳喘停贴剂穴位贴敷治疗对慢性哮喘大鼠Th2下游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假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组、布地奈德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来制备慢性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正常组和哮喘模型组正常喂养不做其他处理,地塞米松组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布地奈德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假穴位贴敷组予凡士林贴剂贴敷于双侧背俞穴,穴位贴敷组予咳喘停贴剂贴敷于双侧背俞穴。各组大鼠均予相应治疗14d后,观察肺组织细胞学变化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促炎细胞因子IL-4、IL-6、IL-13含量差异。结果:正常组大鼠肺泡形态规则,肺间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和假穴位贴敷组大鼠肺泡腔缩小,其内见炎性细胞浸润及黏液栓,肺间质增厚,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余各用药组均较模型组有所改善。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地塞米松组、布地奈德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IL-4、IL-6、IL-13含量明显降低;穴位贴敷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IL-13含量明显降低,而IL-4含量有降低趋势,与地塞米松组、布地奈德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咳喘停穴位贴敷可通过显著降低慢性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13含量来减轻慢性气道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喘停贴剂 慢性哮喘 穴位贴敷 促炎细胞因子 病理学 WISTAR大鼠
下载PDF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共感染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促炎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施开创 杨汉春 +4 位作者 郭鑫 邢华伟 盖新娜 陈艳红 查振林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3-370,共8页
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单感染和共感染6周龄健康仔猪,采用Real-ti me PCR技术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1β、IL-6、IL-8和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后,PRRS... 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单感染和共感染6周龄健康仔猪,采用Real-ti me PCR技术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1β、IL-6、IL-8和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后,PRRSV感染组、PCV2感染组IL-1β、IL-6、IL-8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均上调,其中PRRSV感染组的IL-6、IL-8显著上调,PCV2感染组的IL-6、IL-8和TNF-α显著上调;PRRSV/PCV2共感染组仅有IL-8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且差异显著;并且,PRRSV/PCV2共感染组IL-1β、IL-6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单独感染组,仅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单感染组。结果提示,TNF-α的过量表达可能在PRRSV和PCV2协同致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猪圆环病毒2型 共感染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丙泊酚和异氟醚麻醉对胰岛素抵抗及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薛纪秀 范隆 +3 位作者 徐国勋 陈宏 王克杰 魏立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异氟醚对胰岛素抵抗及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异氟醚组(I组)。于麻醉前、麻醉后2h及术后24h采静脉血测血糖(Glu)、胰岛素(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异氟醚对胰岛素抵抗及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异氟醚组(I组)。于麻醉前、麻醉后2h及术后24h采静脉血测血糖(Glu)、胰岛素(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2 h P组Glu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Glu明显升高(P<0.01);术后24h两组患者的Glu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麻醉后2 h、术后24 h两组患者IN、IRI、TNF-α、IL-6明显升高(P<0.05或P<0.01),ISI明显下降(P<0.05或P<0.01)。麻醉后2hⅠ组ISI明显低于P组(P<0.05),IRI、TNFα-、IL-6明显高于P组(P<0.05)。结论丙泊酚及异氟醚均不能完全抑制应激反应及胰岛素抵抗,但与异氟醚相比,丙泊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应激反应和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异氟醚 胰岛素抵抗 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慢性鼻窦炎上颌窦黏膜促炎细胞因子的免疫组化表达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延忠 房振胜 +1 位作者 杜志华 赵文波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65-466,I003,共3页
关键词 慢性鼻窦 上颌窦黏膜 促炎细胞因子 免疫组化
下载PDF
长链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肠上皮细胞促炎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志清 陈小玲 +2 位作者 陈代文 余冰 何军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84-1388,共5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长链n-3多不饱和脂肪酸(LC n-3PUFA)对肠上皮细胞促炎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大鼠肠上皮细胞系IEC-6细胞为模型,分为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脂多糖(LPS,1μg/mL)、LPS(1μg/mL)+二十二碳六烯酸(DHA,100μmol... 本试验旨在探讨长链n-3多不饱和脂肪酸(LC n-3PUFA)对肠上皮细胞促炎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大鼠肠上皮细胞系IEC-6细胞为模型,分为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脂多糖(LPS,1μg/mL)、LPS(1μg/mL)+二十二碳六烯酸(DHA,100μmol/L)和LPS(1μg/mL)+二十碳五烯酸(EPA,100μmol/L),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孔为1个重复。细胞先用DHA、EPA或等量二甲基亚砜(DHA和EPA的溶剂,对照)预处理48h,再用LPS处理3h,收集细胞提取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LPS极显著上调了细胞中TNF-α、IL-1β和IL-6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1),EPA均极显著或显著削弱了细胞内LPS诱导的TNF-α(P<0.01)、IL-1β(P<0.01)和IL-6的基因mRNA水平(P<0.05)的上调,而DHA仅显著削弱了细胞内LPS诱导的IL-1β的基因mRNA水平的上调(P<0.05)。结果提示,LC n-3PUFA在肠上皮细胞中具有抗炎作用,且在本试验条件下EPA的抗炎效果要优于D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n-3多不饱和脂肪酸 二十碳五烯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 IEC-6细胞 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氯喹抑制LPS和CpG DNA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丁国富 王良喜 +1 位作者 周红 刘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11,共3页
目的 观察氯喹对脂多糖(LPS)和CpG DNA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新鲜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hPBMC)。先用LPS和CpG DNA刺激hPBMC分泌TNF-α、IL-6,再加入不同浓度氯喹进行拮抗,... 目的 观察氯喹对脂多糖(LPS)和CpG DNA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新鲜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hPBMC)。先用LPS和CpG DNA刺激hPBMC分泌TNF-α、IL-6,再加入不同浓度氯喹进行拮抗,观察其量效关系;在不同时相点加入氯喹观察时效关系;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含量。采用甲基四唑蓝(MTT)法检测氯喹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氯喹在50μg/ml时显著抑制LPS和CpG DNA刺激hPBMC释放TNF-α和IL-6(P<0.01)。若先给氯喹,则其拮抗细胞因子释放的作用非常显著(P<0.01),提前给予LPS或CpG DNA,再给氯喹时也可观察到显著拮抗作用(P<0.05)。氯喹浓度小于100μg/ml时对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氯喹对LPS和CpGDNA诱导人外周血hPBMC释放促炎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喹抑制LPS CPGDNA 诱导 人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 释放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芪黄煎剂对上消化道肿瘤术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传思 于庆生 +3 位作者 潘晋方 王汉明 张琦 刘举达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芪黄煎剂对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术后第1d开始,采用肠内滴注中药芪黄煎剂;对照组只滴注生理盐水,疗程均为7d...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芪黄煎剂对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术后第1d开始,采用肠内滴注中药芪黄煎剂;对照组只滴注生理盐水,疗程均为7d。术后检测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及mRNA表达。结果:2组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术后1d均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术后第7d降低更明显,与术后1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7d,研究组IL-1α(98.29±3.67)pg/mL、IL-6(6.26±3.02)pg/mL、TNF-α(95.43±32.33)pg/mL分别较对照组IL-1α(120.61±2.89)pg/mL、IL-6(10.63±2.43)pg/mL、TNF-α(108.43±29.42)pg/mL降低明显(P<0.05)。结论: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小肠内滴注芪黄煎剂,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mRNA的表达,调节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恢复正常,对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炎症反应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黄煎剂 上消化道肿瘤 促炎细胞因子 mRNA 手术后
下载PDF
促炎细胞因子在胃癌前病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冬青 丁西平 殷实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5,共7页
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从正常胃组织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胃癌有很高的死亡率主要是由于其转移后才被诊断,故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胃癌前病变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一些... 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从正常胃组织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胃癌有很高的死亡率主要是由于其转移后才被诊断,故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胃癌前病变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一些促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 beta,IL-1β)、IL-8、IL-1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在胃癌前病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促炎细胞因子的详细作用机制,可能为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故本文针对几种促炎细胞因子在胃癌前病变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炎细胞因子 胃癌前病变 异型增生 肠上皮化生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旸 王雪 +1 位作者 刘倩汝 张桂青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971-975,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PTSD患者96例,随机分为低频治疗组、高频治疗组和假刺激组,每组各32例,低频和高频治疗组分别在右侧额叶背外侧区给予0.5 Hz和10Hz...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PTSD患者96例,随机分为低频治疗组、高频治疗组和假刺激组,每组各32例,低频和高频治疗组分别在右侧额叶背外侧区给予0.5 Hz和10Hz的rTMS,假刺激组不通电流,只有声音,治疗共3周。于治疗前1d及治疗3周后,采用PCL-C和MoCA量表评估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三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低频和高频刺激组PCL-C量表得分低于假刺激组,MoCA量表得分高于假刺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和高频治疗组血清IL-2、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假刺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和高频治疗组血清IL-2、IL-6和TNF-α水平与MoCA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呈负相关,而低频和高频治疗组在上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可有效改善PTS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可能是通过抑制血清促炎因子分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创伤后应激障碍 认知功能损害 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臭牡丹通过促炎细胞因子和NF-κB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4
13
作者 江茜 王英 黄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6-342,共7页
目的:探讨中药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CBS)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trl)、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 目的:探讨中药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CBS)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trl)、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NI)和给药组(30 g/kg CBS组)。CBS组于SNI术后第7天给予30 g/kg CBS,0.5 ml/100 g灌胃,持续28天;其它3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于术前1天、术后7、14、21、28、35天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灌胃28天后,应用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臭牡丹对NF-κB、TNF-α、IL-6和IL-1β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结果:与SNI组相比,CBS干预后的第14、21和28天,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显著上升(P<0.05);给予30 g/kg CBS灌胃后可使SNI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NF-κB、TNF-α、IL-6和IL-1β的mRNA和蛋白含量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结论:CBS对SNI模型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械痛敏具有缓解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与NF-κB信号通路来发挥其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臭牡丹 NF-ΚB 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促炎细胞因子对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调控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顾立立 李宁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8年第2期114-118,共5页
促炎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促进和调节炎性反应作用的小分子多肽,主要有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等。炎症性肠病病人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增高,并且能引起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改变。现就... 促炎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促进和调节炎性反应作用的小分子多肽,主要有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等。炎症性肠病病人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增高,并且能引起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改变。现就促炎细胞因子对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调控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旨在为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炎细胞因子 肠上皮 紧密连接 分子机制
下载PDF
促炎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丽娜 许小明 胡炜华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87-91,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或继发性损害或功能障碍直接导致的疼痛[1]。NP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外周神经损伤、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病毒感染、肿瘤及代谢性疾病。临床...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或继发性损害或功能障碍直接导致的疼痛[1]。NP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外周神经损伤、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病毒感染、肿瘤及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NP包括术后疼痛、脊髓损伤、疱疹后神经痛及糖尿病。NP临床上的具体症状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和诱发类型的疼痛(痛觉过敏、异常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发病机制 促炎细胞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正常皮肤与病理性瘢痕组织中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及两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丽 王林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71-73,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及二者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笔者医院切除的四肢瘢痕疙瘩组织标本为瘢痕疙瘩组;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为增生性瘢痕组;普通瘢痕组织标本为... 目的:研究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及二者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笔者医院切除的四肢瘢痕疙瘩组织标本为瘢痕疙瘩组;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为增生性瘢痕组;普通瘢痕组织标本为普通瘢痕组,同期因四肢外伤切除的正常皮肤组织作为正常组。研究采用HE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RT-qPCR检测病理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HIF-1α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瘢痕疙瘩观察组及增生性瘢痕组浸润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瘢痕组及正常皮肤组(P<0.05),普通瘢痕组与正常皮肤组浸润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瘢痕疙瘩组浸润水平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0.05)。瘢痕疙瘩组及增生性瘢痕组中HIF-1α、IL-6、IL-8、hs-CRP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P<0.05),瘢痕疙瘩组HIF-1α、IL-6、IL-8、hs-CRP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0.05)。HIF-1α的表达与炎性细胞因子IL-6、IL-8、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组织中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且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皮肤 病理性瘢痕组织 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乏氧诱导因子-1Α 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溴隐停、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胰岛素抵抗和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及调血脂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佳 刘广南 +3 位作者 潘竞锵 邝少松 黄小琼 饶子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91-396,共6页
目的:观察溴隐停、二甲双胍、罗格列酮分别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大鼠胰岛素抵抗、促炎细胞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及血脂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十一酸睾酮加绒促性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建立PCO... 目的:观察溴隐停、二甲双胍、罗格列酮分别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大鼠胰岛素抵抗、促炎细胞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及血脂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十一酸睾酮加绒促性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建立PCOS大鼠模型,连续口服给予溴隐停、二甲双胍、罗格列酮6周,观察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口服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OGTT-2 h BG)、胰岛素(insulin,Ins)、血清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NF-α、睾酮(testosterone,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growthfactor-1,IGF-I)、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reactive protein,hs-CRP)、瘦素(leptin,L)、脂联素(adiponectin,A)、抵抗素(resistin,R)等的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sensitivity index,ISI)的变化。结果:PCOS大鼠FBG、OGTT-2hBG、Ins、hs-CRP、TNF-α、leptin、resistin、IGF-I、TC、TG、LDL-C和T水平明显升高,而ISI和adiponectin、HDL-C含量显著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溴隐停、二甲双胍、罗格列酮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PCOS大鼠的上述病理改变(P<0.01~0.05)。结论:溴隐停、二甲双胍、罗格列酮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PCOS大鼠胰岛素抵抗(IR)、高胰岛素血症、高雄激素血症和血糖、血脂代谢异常,以及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隐停 二甲双胍 罗格列酮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血脂 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血糖控制对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玉兰 詹英 +1 位作者 陈军 杨建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540-541,共2页
目的研究控制血糖对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胰岛素治疗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于入ICU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胰岛素强化... 目的研究控制血糖对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胰岛素治疗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于入ICU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显著降低了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降低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有利于减轻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颅脑外伤 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应用对促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于庆生 潘晋方 +4 位作者 王汉明 帅剑锋 王传思 张琦 刘举达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年第8期674-677,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1例需要外科手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术后第1天开始,采用肠内滴注能全素联合中药芪黄煎剂;对照组同样方...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1例需要外科手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术后第1天开始,采用肠内滴注能全素联合中药芪黄煎剂;对照组同样方法只滴注能全素。疗程均为7d。手术前后分别观察: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水平;②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d,2组血清IL-1α、IL-6、TNF-α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7d,研究组血清IL-1α、IL-6、TNF-α均显著下降,与本组术后1d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术后第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1d,2组血清IL-1α、IL-6、TNF-αmRNA表达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术后7d,研究组血清IL-1α、IL-6、TNF-α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本组术后1d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术后第7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小肠内滴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通过促进促炎细胞因子(IL-2、IL-4、IL-10)mRNA的表达,调节血清抗炎细胞因子(IL-2、IL-4、IL-10)恢复正常,对胃癌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炎症反应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黄煎剂 胃癌 促炎细胞因子 MRNA
下载PDF
川芎嗪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对慢性应激大鼠外周促炎细胞因子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汪英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6-478,共3页
目的:考察川芎嗪联合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慢性应激大鼠外周促炎细胞因子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将慢性应激大鼠分为模型组、NAC组(60 mg/kg)和川芎嗪+NAC组(15 mg/kg+60 mg/kg),每组20只,ig相应药物15 d。... 目的:考察川芎嗪联合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慢性应激大鼠外周促炎细胞因子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将慢性应激大鼠分为模型组、NAC组(60 mg/kg)和川芎嗪+NAC组(15 mg/kg+60 mg/kg),每组20只,ig相应药物15 d。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检查情况,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水平,检测肠道菌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呈现慢性应激症状,血清中IL-6、IL-1β、TNF-α、INF-γ水平均增强;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增加,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NAC组和川芎嗪+NAC组大鼠慢性应激症状减轻,上述指标均改善(P<0.05),其中川芎嗪+NAC组效果优于NAC组(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NAC可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和改善肠道微生态来改善大鼠慢性应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乙酰半胱氨酸 慢性应激 大鼠 促炎细胞因子 肠道微生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