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静脉滴注促皮质素治疗婴儿痉挛 被引量:7
1
作者 胡雁 廖建湘 +4 位作者 黄铁栓 赵维玲 肖志田 陈黎 李冰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9-320,共2页
目的 促皮质素 (ACTH)作为治疗婴儿痉挛的一线药物尚无统一的剂量和治疗效果 ,该研究旨在观察持续静脉滴注ACTH治疗婴儿痉挛的疗效。方法  31例年龄 2个月至 3岁的婴儿痉挛患儿 ,用小剂量ACTH2 0~ 2 5U ,每日持续静脉滴注 8h以上 ,疗... 目的 促皮质素 (ACTH)作为治疗婴儿痉挛的一线药物尚无统一的剂量和治疗效果 ,该研究旨在观察持续静脉滴注ACTH治疗婴儿痉挛的疗效。方法  31例年龄 2个月至 3岁的婴儿痉挛患儿 ,用小剂量ACTH2 0~ 2 5U ,每日持续静脉滴注 8h以上 ,疗程 2周 ,然后口服泼尼松每日 1.5~ 2mg/kg,共 4周 ,再逐步减量直至停药。观察治疗后发作控制情况、EEG改变、血象、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及不良反应。结果  2 2例 (71.0 % )在静脉滴注ACTH 2周内发作得到完全控制及之后连续 30d无发作。治疗后EEG有改善 ,血象、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无异常改变。 11例患儿出现短暂的兴奋症状 ,1例出现高血压 ,1例出现骨质疏松表现 ,无 1例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持续静脉滴注ACTH治疗婴儿痉挛近期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痉挛 促皮质素 持续静脉滴注
下载PDF
婴儿痉挛症经促皮质素治疗后的痉挛发作与脑电图改变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余巍 翟琼香 +1 位作者 廖建湘 陈彦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94-195,200,共3页
目的探讨婴儿痉挛症经促皮质素治疗后的痉挛发作与脑电图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促皮质素治疗的74例婴儿痉挛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后患儿的临床发作与脑电图改变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痉挛发作控制率74.3%(55/74),脑电图高... 目的探讨婴儿痉挛症经促皮质素治疗后的痉挛发作与脑电图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促皮质素治疗的74例婴儿痉挛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后患儿的临床发作与脑电图改变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痉挛发作控制率74.3%(55/74),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消失率63.5%(47/74);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消失及痉挛发作停止之间呈正相关,χ2为15.264,P<0.01,r值为0.44。结论痉挛发作控制情况不能完全反映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消失情况,脑电图的改变可作为婴儿痉挛症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痉挛症 促皮质素 痉挛发作 脑电图
下载PDF
促皮质素静脉滴注治疗婴儿痉挛症副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何彩英 江静 +1 位作者 王建萍 罗重敏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745-746,共2页
促皮质素(ACTH)人们习惯肌肉注射作为患儿的给药途径,而关于静脉滴注ACTH副作用尚无报道, 为了探讨ACTH静脉滴注的副作用,采用多功能监护仪对12例患儿进行用药前后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同时测 量体温。结果表明(... 促皮质素(ACTH)人们习惯肌肉注射作为患儿的给药途径,而关于静脉滴注ACTH副作用尚无报道, 为了探讨ACTH静脉滴注的副作用,采用多功能监护仪对12例患儿进行用药前后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同时测 量体温。结果表明(1)用药前后心率有显著差异(P<0.01);(2)用药后末梢血氧饱和度较用药前低,但未低于 95%;(3)用药后的体温较用药前降低0.3-0.5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皮质素 静脉滴注 副作用
下载PDF
RDS早产儿临床分度与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皮质素水平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俊操 彭华保 +2 位作者 谭若锟 费淑兰 朱文军 《当代医学》 2014年第17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皮质素(ACTH)水平变化及RDS临床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4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47例RD...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皮质素(ACTH)水平变化及RDS临床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4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47例RDS早产儿作为观察组(RDS早产儿组),根据初次胸片结果(生后6h内)对观察组进行临床分度,分为轻度RDS(I^II级)和中重度RDS(III^IV级),分别于生后24h内及生后第7d清晨8∶00~9∶00采集其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值,对轻度、中重度RDS患儿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对比分析。结果轻度RDS组与中重度RDS组比较,生后24h内的血清基础皮质醇水平以及AC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第7 d血清基础皮质醇水平以及AC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胎龄在30~34周的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不能作为RDS临床分度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皮质 促皮质素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阿片黑素促皮质素原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为民 张利红 +1 位作者 马广智 张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5-630,共6页
通过构建斜带石斑鱼垂体cDNA文库和随机测序 ,克隆了其阿片黑素促皮质素原 (Proopiomelanocortin ,POMC)全长cDNA。斜带石斑鱼POMC全长cDNA为 86 3bp(含Poly(A) ) ,编码的POMC多肽前体为 2 19aa。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表明 :斜带石斑鱼POM... 通过构建斜带石斑鱼垂体cDNA文库和随机测序 ,克隆了其阿片黑素促皮质素原 (Proopiomelanocortin ,POMC)全长cDNA。斜带石斑鱼POMC全长cDNA为 86 3bp(含Poly(A) ) ,编码的POMC多肽前体为 2 19aa。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表明 :斜带石斑鱼POMC前体包含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n ,ACTH) ,α 促黑素 (α melanocytestim ulatinghormone ,α MSH) ,β 促黑素 ( β MSH) ,γ 促脂素 (γ lipotrophichormone,γ LPH) ,β 内啡肽 ( β endorphin)等 ,但缺失了γ 促黑素 (γ MSH)和大部分连接区。斜带石斑鱼POMC与哺乳动物POMC的同源性为 39%— 4 2 %左右 ,与鸟类的同源性为 4 2 %左右 ,与两栖类的同源性为 36 %— 4 1% ,与其他鱼类POMC的同源性为 38%— 77%。斜带石斑鱼和罗非鱼的POMC的ACTH功能区都为 4 0个氨基酸残基 ,而其他脊椎动物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阿片黑素促皮质素 CDNA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合成促皮质素及维生素B_6联合治疗婴幼儿癫痫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延平 廖卫平 +3 位作者 潘英 何小诗 谢海峰 邓宇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0年第6期348-350,共3页
目的 观察合成促皮质素 (Cortrosyn,长效确杜先 )及维生素 B6 (吡哆醇 )联合治疗婴幼儿癫痫的疗效。方法 对 2 0例年龄为 3个月至 4岁的患儿 (婴儿痉挛症 9例 ,顽固性癫痫 11例 )给予维生素 B6 5 0~10 0 m g/ d肌肉注射 10天后 ,再... 目的 观察合成促皮质素 (Cortrosyn,长效确杜先 )及维生素 B6 (吡哆醇 )联合治疗婴幼儿癫痫的疗效。方法 对 2 0例年龄为 3个月至 4岁的患儿 (婴儿痉挛症 9例 ,顽固性癫痫 11例 )给予维生素 B6 5 0~10 0 m g/ d肌肉注射 10天后 ,再以逐渐延长用药间隔的方式肌肉注射 Cortrosyn 0 .0 15~ 0 .0 2 5 mg/ kg· d,总疗程约 2个月 ,观察用药前后的癫痫发作情况、脑电图 (EEG)改变、血象、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变化。结果 治疗后 14例患儿癫痫发作停止 ,5例顽固性癫痫患儿发作减少 ,分别由每周 15~ 40次减少至每周 3~ 14次 ,1例顽固性癫痫患儿因不良反应明显而终止治疗。 EEG及一般临床情况有改善。治疗过程中部分患儿有低血钾、低血钙、浮肿等 ,但血液、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变化。结论  Cortrosyn及维生素 B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促皮质素 维生素B6 婴儿痉挛症 顽固性癫痫
下载PDF
合成促皮质素及维生素B6联合治疗婴幼儿癫痫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延平 廖卫平 +3 位作者 潘英 何小诗 谢海峰 邓宇红 《临床脑电学杂志》 2000年第4期205-207,共3页
目的 :探讨合成促皮质素 (Cortrosyn ,长效确杜先 )及维生素B6 (吡哆醇 )联合治疗婴幼儿癫的疗效。方法 :14例年龄为 3个月至 4岁的患儿 (婴儿痉挛症 6例 ,其它顽固性癫 8例 )给予维生素B6 5 0~ 10 0mg d肌肉注射 10天后 ,再以逐... 目的 :探讨合成促皮质素 (Cortrosyn ,长效确杜先 )及维生素B6 (吡哆醇 )联合治疗婴幼儿癫的疗效。方法 :14例年龄为 3个月至 4岁的患儿 (婴儿痉挛症 6例 ,其它顽固性癫 8例 )给予维生素B6 5 0~ 10 0mg d肌肉注射 10天后 ,再以逐渐延长用药间隔的方式肌肉注射Cortrosyn0 0 15~ 0 .0 2 5mg kg.d ,总疗程约 2个月 ,观察用药后的癫发作情况、脑电图 (EEG)改变、血像、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变化。结果 :治疗后 11例患儿癫发作停止 ,2例顽固性癫患儿发作减少 ,分别由每周 15次及 2 0次减少至每周 3次及 8次 ,1例顽固性癫患儿因不良反应明显终止治疗。EEG及一般临床情况有改善。治疗过程中部分患儿有低血钾、低血钙、浮肿等 ,但血液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变化。结论 :Cortrosyn及维生素B6联合治疗婴儿痉挛症及顽固性癫的近期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促皮质素 维生素B6 婴儿痉挛症 顽固性癫痫
下载PDF
合成促皮质素联合维生素B_6辅助治疗难治性婴幼儿癫癇
8
作者 王延平 廖卫平 +3 位作者 潘英 何小诗 谢海峰 邓宇红 《新医学》 2000年第11期669-670,共2页
目的:探讨合成促皮质素(corticotropin)联合维生素B6辅助治疗难治性婴幼儿癫 的疗效。方法:20例年龄为3个月至4岁的难治性癫 病儿(含婴儿痉挛症9例,其它类型癫 11例)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促皮质素,按... 目的:探讨合成促皮质素(corticotropin)联合维生素B6辅助治疗难治性婴幼儿癫 的疗效。方法:20例年龄为3个月至4岁的难治性癫 病儿(含婴儿痉挛症9例,其它类型癫 11例)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促皮质素,按0.015mg/(kg·d)至0.025mg/(kg·d)肌肉注射,第一个月 10日为 1个周期,第一周期每日1次,第二周期隔日1次,第三周期3日1次,之后再每周用药1次连续2周至3周,总疗程2个月,使用促皮质素前用维生素B610日。观察用药前后的癫 发作情况、脑电图改变、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变化。结果:14例癫 发作停止,5例发作减少,1例因不良反应显终止治疗.全部病例一般情况和脑电图有改善。治疗过程中12例病儿有低血钾、低血钙,10例浮肿等,但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变化。结论:促皮质素联合维生素B6辅助治疗难治性婴幼儿癫 的近期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Xian 药物疗法 促皮质素 维生素B6 婴幼
下载PDF
促皮质素治疗婴儿痉挛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苏军燕 汤丽范 吴娜 《吉林医学》 CAS 2009年第19期2282-2282,共1页
目的:观察促皮质素治疗婴儿痉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收集婴儿痉挛患者10例,观察应用促皮质素后患儿痉挛发作的次数及每次成串点头发作的次数变化。结果:应用促皮质素后短期内即可控制患儿痉挛发作,并且无一例复发。结论:... 目的:观察促皮质素治疗婴儿痉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收集婴儿痉挛患者10例,观察应用促皮质素后患儿痉挛发作的次数及每次成串点头发作的次数变化。结果:应用促皮质素后短期内即可控制患儿痉挛发作,并且无一例复发。结论:促皮质素治疗婴儿痉挛效果可靠,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皮质素 婴儿 痉挛 效果 观察
下载PDF
促皮质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
10
作者 李龙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年第20期7-7,共1页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性反应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对称的多发性小关节炎。早期可有红、肿、热、痛及关节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变形,致残率高...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性反应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对称的多发性小关节炎。早期可有红、肿、热、痛及关节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变形,致残率高。我院对未接受正规治疗、院外滥用激素以及皮质醇降低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促皮质素肌内注射治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促皮质素 不良反应 护理
下载PDF
泼尼松与促皮质素致未成熟脑损伤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晓宇 曹洁 蔡方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2316-2320,共5页
目的对泼尼松与促皮质素导致脑损伤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婴幼大鼠(7日龄)和成年大鼠(2月龄)各192只,分为泼尼松婴幼组、泼尼松成年组、促皮质素婴幼组和促皮质素成年组共4个大组(n=96),每大组再分为长、短程治疗剂量组以及相应用药... 目的对泼尼松与促皮质素导致脑损伤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婴幼大鼠(7日龄)和成年大鼠(2月龄)各192只,分为泼尼松婴幼组、泼尼松成年组、促皮质素婴幼组和促皮质素成年组共4个大组(n=96),每大组再分为长、短程治疗剂量组以及相应用药后停药4周组,长、短程小剂量组以及相应用药后停药4周组,及对照组等共计12个观察组(n=8)。对各组血清中NSE水平、脑内Bax与Bcl-2蛋白表达以及神经细胞进行检测。结果短、长程治疗剂量给予婴幼鼠泼尼松或促皮质素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其幅度达50.6%~103.2%;长程小剂量给药后其增高幅度为38.3%~60.3%(P>0.05),但这些NSE升高的组同时伴有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Bax/Bcl-2比值增高(1.91~2.40倍之间)和TUNEL阳性细胞表达的增多。而成年鼠仅在治疗剂量泼尼松或促皮质素长程给药后见血清NSE及免疫组化、TUNEL等各项指标有显著异常。停药4周后,婴幼鼠或成年鼠各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不再有显著差异。结论过度凋亡与坏死过程的激活是导致婴幼期激素脑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泼尼松 促皮质素 未成熟脑 大鼠
下载PDF
一例促皮质素静脉外渗至局部皮肤坏死的案例解析与改进 被引量:2
12
作者 卜丽君 陈丽 +5 位作者 周昀箐 王翠锦 王英燕 韩凤 王纪文 李浩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2年第9期49-51,80,共4页
对1例癫痫性痉挛患儿采用促皮质素静脉给药时发生静脉外渗至局部皮肤坏死的案例进行解析。针对事件发生原因,制定并采取措施:静脉穿刺难度事前评估,优化临床监护,加强相关知识培训,以肌肉注射代替静脉滴注等,避免了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对1例癫痫性痉挛患儿采用促皮质素静脉给药时发生静脉外渗至局部皮肤坏死的案例进行解析。针对事件发生原因,制定并采取措施:静脉穿刺难度事前评估,优化临床监护,加强相关知识培训,以肌肉注射代替静脉滴注等,避免了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提升了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了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性痉挛 促皮质素 静脉给药 护理质量 患者安全
下载PDF
促皮质素释放激素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超 肖坚孝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6-48,共3页
应激反应时,CRH释放增加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含碳酸氢盐的胃液分泌增多和胃排空减慢。其影响途径主要是通过一种以剂量依赖方式引起外周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而使外周血循环及胃组织的儿茶酚胺和血管加压素浓度升高,导致... 应激反应时,CRH释放增加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含碳酸氢盐的胃液分泌增多和胃排空减慢。其影响途径主要是通过一种以剂量依赖方式引起外周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而使外周血循环及胃组织的儿茶酚胺和血管加压素浓度升高,导致胃粘膜局部血液供应障碍。CRH也可通过增加脑内β-啡肽或其他纳洛酮敏感的鸦片肽类物质的释放而发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反应 促皮质素 放激素 胃酸 CRH
下载PDF
脑室注射组胺对下丘脑室旁核促皮质素释放激素神经元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静 高国全 +2 位作者 王竹立 李朝阳 卢光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12-515,共4页
目的 :观察第三脑室注射组胺对下丘脑室旁核促皮质素释放激素 (CRH)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 :Fos癌蛋白免疫组化LSAB法结合双抗原标记法 ;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结果 :第三脑室注射组胺后 ,(1)下丘脑室旁核Fos阳性... 目的 :观察第三脑室注射组胺对下丘脑室旁核促皮质素释放激素 (CRH)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 :Fos癌蛋白免疫组化LSAB法结合双抗原标记法 ;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结果 :第三脑室注射组胺后 ,(1)下丘脑室旁核F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 (P <0 .0 5 ) ;(2 )室旁核内的Fos阳性神经元中约有 31 78%同时呈CRH阳性反应 ;(3)室旁核CRHmRNA含量明显升高 ,且有量效关系。结论 :中枢组胺可以激活下丘脑室旁核的CRH神经元 ,并使CRH基因表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 下丘脑室旁核 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
下载PDF
泼尼松龙与促皮质素治疗婴儿痉挛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及对患儿脑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虎崇康 江逊 张薇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6期911-913,共3页
目的:探究泼尼松龙与促皮质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IS)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及对患儿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5月我院儿科住院的90例IS患儿,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泼尼松龙组(应用大剂量泼尼松龙治疗,n=42)与ACTH组(应用... 目的:探究泼尼松龙与促皮质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IS)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及对患儿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5月我院儿科住院的90例IS患儿,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泼尼松龙组(应用大剂量泼尼松龙治疗,n=42)与ACTH组(应用ACTH治疗,n=48)。比较两组治疗疗效、脑电图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展开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两组复发率。结果:泼尼松龙组治疗有效率为90.48%,ACTH组治疗有效率为9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3,P>0.05);泼尼松龙组脑电图改善有效率为95.83%,ACTH组脑电图改善有效率为9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9,P>0.05);泼尼松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ACT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0,P>0.05);泼尼松龙组复发率为7.14%;ACTH组复发率为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8,P>0.05)。结论:泼尼松龙与ACTH治疗IS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当,但泼尼松龙价格更低、操作简单,可在临床提倡以大剂量口服泼尼松龙替代ACTH治疗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痉挛症 泼尼松龙 促皮质素 脑电图
下载PDF
促皮质素联合盐酸氮芥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浮纪玲 贾新利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030-1031,共2页
关键词 促皮质素 盐酸氮芥 儿童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下载PDF
促皮质素治疗婴儿痉挛55例临床护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桂芬 《齐鲁护理杂志》 2010年第4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首次应用ACTH治疗婴儿痉挛5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痉挛发作显效为54.7%,好转为15.1%,无效30.2%,且疗效与起...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首次应用ACTH治疗婴儿痉挛5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痉挛发作显效为54.7%,好转为15.1%,无效30.2%,且疗效与起病年龄、病程及病因有关;不良反应有:睡眠周期改变(85.5%)、皮肤颜色变深(81.8%)、心律不齐(65.5%)、血压升高(38.2%)、低钾血症(21.8%)、感染(20.0%)等。结论:首次应用ACTH治疗婴儿痉挛疗效肯定,用药期间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应密切观察;正确的护理也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痉挛 肾上腺皮质素 不良反应 护理
下载PDF
促皮质素联合维生素B6对痉挛症患儿星形胶质细胞分子标志物S-100β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戴刚 《当代医学》 2019年第26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促皮质素联合维生素B6对痉挛症(IS)患儿星形胶质细胞分子标志物S-100β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本院确诊的60例痉挛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维生素B6联合促皮质素... 目的探讨促皮质素联合维生素B6对痉挛症(IS)患儿星形胶质细胞分子标志物S-100β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本院确诊的60例痉挛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维生素B6联合促皮质素(ACTH)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6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病情改善情况、脑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等变化及预后情况,并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β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100β、GFAP水平(0.47±0.15、2.01±0.32)显著低于对照组(0.69±0.12、3.37±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痉挛完全控制率、有效率(60.0%、96.7%)显著高于对照组(46.7%、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儿脑电图完全控制率(75.40±8.21、72.16±6.40)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60.42±5.35、52.25±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象、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均无严重异常反应;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6.67%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皮质素联合维生素B6能够降低痉挛症患儿星形胶质细胞分子标志物S-100β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有效改善痉挛症状,安全性高,预后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皮质素 维生素B6 痉挛症患儿 星形胶质细胞分子标志物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尿促皮质素同源肽诱导乳大鼠心肌细胞肥大作用的比较
19
作者 梁春光 黄雷 佟彤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16-20,共5页
目的比较尿促皮素(urocortion,UCN)同源肽与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乳大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并探讨与[Ca^(2+)]i瞬间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乳大鼠心肌细胞,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处理48 h后进行指标测定。指标测定... 目的比较尿促皮素(urocortion,UCN)同源肽与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乳大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并探讨与[Ca^(2+)]i瞬间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乳大鼠心肌细胞,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处理48 h后进行指标测定。指标测定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心肌细胞体积;[3 H]亮氨酸掺入法对心肌细胞蛋白的合成进行测定;使用Lowry等法对心肌细胞蛋白含量进行检测;使用Western blot对心钠素(atrialnatriureticpeptide,ANP)表达进行测定;采用Till阳离子测定系统,以Fura-2/AM为荧光探针,观察心肌细胞[Ca^(2+)]i瞬间变化。结果UCN同源肽及ISO均能使心肌细胞体积、蛋白合成、蛋白含量和ANP表达增加(P<0.01);与其他组相比较UCNⅡ组作用最强;UCN同源肽能够使心肌细胞内[Ca^(2+)]i瞬间变化幅度及频率增高,但对静息钙无影响。结论UCN同源肽能够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其中UCNⅡ致心肌细胞肥大作用最强,其心肌细胞肥大作用可能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稳态来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促皮质素同源肽 心肌细胞 肥大作用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瞬间变化
下载PDF
促皮质素制备工艺中病毒灭活能力的验证
20
作者 汪雅雯 孙源远 黄臻辉 《上海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69-71,79,共4页
目的:对促皮质素进行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方法:选择非脂包膜病毒EMCV、PPV和ReoV-3用于验证加热处理步骤的病毒灭活能力,选择脂包膜病毒PRV、VSV和BVDV用于验证丙酮沉淀处理步骤的病毒灭活能力。结果:加热处理步骤可有效灭活非脂包膜病毒... 目的:对促皮质素进行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方法:选择非脂包膜病毒EMCV、PPV和ReoV-3用于验证加热处理步骤的病毒灭活能力,选择脂包膜病毒PRV、VSV和BVDV用于验证丙酮沉淀处理步骤的病毒灭活能力。结果:加热处理步骤可有效灭活非脂包膜病毒,丙酮沉淀处理步骤可有效灭活脂包膜病毒。结论:本次验证为促皮质素的病毒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皮质素 制备工艺 病毒灭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