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阳还五汤及其组分促血管新生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史珊珊 刘炬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59-163,共5页
血管生成是从现有的毛细血管以芽或非芽形式形成新血管的过程,对于胚胎发育和伤口愈合等生理性过程至关重要。然而,病理性的血管生成不足则会引起缺血性脑损伤、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伤口愈合延迟等多种疾病。因此,促进血管生成对于缺... 血管生成是从现有的毛细血管以芽或非芽形式形成新血管的过程,对于胚胎发育和伤口愈合等生理性过程至关重要。然而,病理性的血管生成不足则会引起缺血性脑损伤、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伤口愈合延迟等多种疾病。因此,促进血管生成对于缺血性疾病来说可以起到缓解作用。补阳还五汤作为益气活血经典方,临床上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近年来药理研究发现该方也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故该文通过对补阳还五汤复方及其组分在促血管新生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分析,发现其单味药相关成分和复方直接或间接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通路发挥促血管新生作用。并且方中药物相互配伍也能作用于血管新生,这为补阳还五汤的应用拓展和开发促血管新生药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组分 促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药对
下载PDF
不同配伍比例当归补血汤化学成分及促血管新生作用比较 被引量:23
2
作者 谢瑞芳 林评兰 +1 位作者 王瑛 周昕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83-87,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配伍比例对当归补血汤化学成分和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配伍比例当归补血汤中的主要化学成分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苷、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含量;采用转基因斑马鱼模型比较不同配伍比例当归... 目的研究不同配伍比例对当归补血汤化学成分和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配伍比例当归补血汤中的主要化学成分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苷、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含量;采用转基因斑马鱼模型比较不同配伍比例当归补血汤的促血管新生作用。结果随着黄芪含量的增加,不同配伍比例煎液指标成分综合得分有上升趋势,且在黄芪与当归之比为8∶2与5∶1时综合得分最高。对于斑马鱼血管损伤模型,血管恢复率排名前3位的配比分别是黄芪与当归之比为5∶1、6∶1和2∶1。结论从化学成分及促血管新生疗效综合分析,黄芪与当归经典配伍比例(5∶1)好于其他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补血汤 化学成分 斑马鱼 促血管新生
下载PDF
促血管新生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平生 刘城 陶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3期9-11,共3页
目前,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和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的治疗在药物、经皮介入及外科手术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或者治疗策略。
关键词 促血管新生 缺血性 安慰剂 临床试验 空白剂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中医药促血管新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概述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静 《山东中医杂志》 2014年第7期615-617,共3页
总结中医对血管新生的认识、中医药促血管新生的方法,即补肾填精法、益气活血化、化瘀通络法、化痰祛瘀法。参考文献25篇。
关键词 促血管新生 中医药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综述
下载PDF
促血管新生治疗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
5
作者 杨文涛 金星 张大伟 《医学研究通讯》 2000年第10期29-30,共2页
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或称为肢体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chrionic arterial occlusion,CAO)包括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多种疾病。肢体因动脉的狭窄、闭塞、而失去血液供应,出现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甚... 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或称为肢体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chrionic arterial occlusion,CAO)包括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多种疾病。肢体因动脉的狭窄、闭塞、而失去血液供应,出现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甚至肢端坏死等症状,患者往往不得不面对截肢的痛苦。本类疾病具有较高的致亡、致残率,倍受学者们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 促血管新生 基因治疗 VEGF
下载PDF
血府逐瘀胶囊对CHDA患者炎性反应递质、促血管新生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高波 安然 孙妍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1055-1058,共4页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CHDA)患者炎性反应递质、促血管新生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淄博市中医医院收治的CHDA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CHDA)患者炎性反应递质、促血管新生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淄博市中医医院收治的CHDA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胶囊口服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和血栓素B2(TXB2)和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别。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8.9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7.8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TNF-α、hs-CRP、ET-1和TXB2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EGF、bFGF和NO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胶囊能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和血管新生,增加心肌供血供氧,改善心肌损伤,对CHDA有显著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血府逐瘀胶囊 炎性反应递质 促血管新生因子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人脐血内皮祖细胞促血管新生因子HIF1a和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白英楠 沈雳 +1 位作者 周京敏 邹云增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1-444,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内皮祖细胞(EPC)促血管新生主要因子HIF1a、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AT1受体阻滞剂的干预效果。方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VEGF和bFGF存在条件下培养7-8d得到EPC;随机分对照组、AngⅡ组(10^-6...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内皮祖细胞(EPC)促血管新生主要因子HIF1a、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AT1受体阻滞剂的干预效果。方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VEGF和bFGF存在条件下培养7-8d得到EPC;随机分对照组、AngⅡ组(10^-6mol·L^-1)、AngⅡ+氯沙坦预处理组。半定量RT-PCR检测EPC内血管紧张素原(ATG)mRNA表达情况;血管紧张素受体AT1、AT2以及HIF1a、VEGFmRNA表达水平。结果:人脐血EPC表达AT1受体、AT2受体,不表达ATG。外源性AngⅡ作用后,EPC的AT1受体、AT2受体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HIF1a、VEGF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用氯沙坦预处理细胞后再用AngⅡ刺激,与单纯AngⅡ刺激组比较,HIF1a、VEGF mRNA表达明显增加。结论:RT-PCR结果显示,人脐血来源的EPC不表达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因而不能产生内源性AngⅡ;外源性AngⅡ通过AT1/AT2受体下调EPC的促血管新生主要因子HIF1a和VEGF的表达,但详细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血管紧张素原 促血管新生
下载PDF
COX2通过HIF-1α/VEGFA/PDGFB信号通路增强炎性肌腱细胞的促血管新生能力 被引量:1
8
作者 邓斌 罗庆 宋关斌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88-188,共1页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及其转录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or B,PDGFB)的高表达造成肌...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及其转录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or B,PDGFB)的高表达造成肌腱损伤预后不良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成管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ChIP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COX2 肌腱损伤 预后不良 肌腱细胞 促血管新生
下载PDF
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早产鼠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模型鼠脑白质中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建民 薛梅 杨青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6期1710-1713,共4页
目的探究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在早产鼠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模型鼠脑白质中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繁育的3日龄早产大鼠126只,随机分为rh-EPO组、缺血缺氧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不建立脑损伤模型,假手术后腹腔注射0.12 m... 目的探究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在早产鼠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模型鼠脑白质中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繁育的3日龄早产大鼠126只,随机分为rh-EPO组、缺血缺氧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不建立脑损伤模型,假手术后腹腔注射0.12 ml/g生理盐水;缺血缺氧组:建立脑损伤模型,术后腹腔注射0.12 ml/g生理盐水;rh-EPO组:建立脑损伤模型,术后予5 U/g rh-EPO腹腔注射。三组术后第2天、第4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以及Western blot法测定微血管密度(MVD)、EphB4、CD34蛋白以及epbrinB2表达情况。结果术后2 d:未见微血管的形成;rh-EPO组的EphB4、CD34蛋白以及epbrinB2含量均较缺血缺氧组和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4 d:rh-EPO组MVD、CD34蛋白、EphB4、epbrinB2均较缺血缺氧组和对照组高(P<0.001)。结论rh-EPO具有促进早产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鼠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 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 促血管新生
下载PDF
经络综合治疗硬化症促血管新生机制的探讨——附5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春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5-47,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络综合治疗在硬化症治疗中的促血管新生机制。方法 :天麻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VitB12 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硬化症 5 8例。结果 :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控制与改善 ,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经络综合治疗在硬化症治疗中疗效确... 目的 :探讨经络综合治疗在硬化症治疗中的促血管新生机制。方法 :天麻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VitB12 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硬化症 5 8例。结果 :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控制与改善 ,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经络综合治疗在硬化症治疗中疗效确切 ,作用机制与促血管新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症 经络综合治疗 促血管新生
下载PDF
骨桥蛋白通过促血管新生调节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
11
作者 赵学 钟才进 +2 位作者 吴宗贵 Mahipal Singh Krishna Singh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PN)转基因小鼠(OPN -/- )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能力及其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采用OPN -/- 小鼠体外心肌内皮细胞管结构形成、体内心肌Matrigel植入及心肌梗死3种模型,以野生型小鼠(WT)作为对照.结果体外培养的OPN ... 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PN)转基因小鼠(OPN -/- )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能力及其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采用OPN -/- 小鼠体外心肌内皮细胞管结构形成、体内心肌Matrigel植入及心肌梗死3种模型,以野生型小鼠(WT)作为对照.结果体外培养的OPN -/- 小鼠心肌血管内皮细胞在Matrigel的管结构生成显著减弱,可溶性OPN能明显改善OPN -/- 内皮细胞的管结构生成能力.在OPN -/- 小鼠心肌Matrigel植入模型,毛细血管样结构生成的体积明显降低.OPN -/- 小鼠心肌梗死后7和14 d,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均明显降低.且在梗死后7~14 d,OPN -/- 小鼠小动脉的去血管化速率显著加快.OPN -/- 小鼠心肌梗死后,左室扩大及梗死区室壁变薄均较对照组显著.结论 OPN的促血管新生机制在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左室重构 心肌梗死 促血管新生 Matrigel 调节 白通 血管新生能力 血管内皮细胞 毛细血管密度 血管新生机制 结构生成 小鼠心肌 转基因小鼠 骨桥蛋白 体外培养 生成能力 左室扩大 OPN 小动脉 梗死区 死后 野生型 可溶性
下载PDF
缺血性心脏病的促血管新生治疗
12
作者 吴婧 沈丽霞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年第10期118-120,共3页
在成年人中,新血管的形成和生长受到机体严密的控制,该过程仅在某些特定情况比如伤口愈合时才被激活,这一系统的精确调节及其功能的稳定对机体十分重要,因为无论是过度激活还是抑制,都会诱发某些重要疾病。病理性血管新生是各种缺血性... 在成年人中,新血管的形成和生长受到机体严密的控制,该过程仅在某些特定情况比如伤口愈合时才被激活,这一系统的精确调节及其功能的稳定对机体十分重要,因为无论是过度激活还是抑制,都会诱发某些重要疾病。病理性血管新生是各种缺血性疾病、炎性疾病和癌症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治疗某些疾病过程中,如癌症、银屑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肥胖、风湿性关节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血管新生 缺血性心脏病 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缺血性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 过度激活 伤口愈合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促血管新生 被引量:3
13
作者 胥青梅 古远云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期147-148,共2页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在临床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尽管人类在脑缺血的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该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从促进血管新生角度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在临床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尽管人类在脑缺血的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该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从促进血管新生角度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一些使用中医药促血管新生的研究也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促血管新生 中医药
下载PDF
乳块消颗粒对乳腺增生患者临床体征及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的影响
14
作者 黄伟玲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第7期145-147,共3页
目的观察乳块消颗粒对乳腺增生患者临床体征及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4月-2022年3月收治的88例乳腺增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均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基于常规... 目的观察乳块消颗粒对乳腺增生患者临床体征及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4月-2022年3月收治的88例乳腺增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均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基于常规治疗予以乳块消颗粒治疗,治疗周期均为7周;对比两组疗效、临床体征评分、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周乳痛、乳腺肿块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周后,bFGF、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各指标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增生患者采用乳块消颗粒治疗效果较好,可减轻临床体征,降低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且药物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 乳块消颗粒 临床体征 促血管新生因子
原文传递
不同介入时间和不同疗程高压氧治疗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动物学行为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权瑜 王举波 +4 位作者 程格庆 李娜 李小冬 屈佩 王茂德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21期4045-405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时间和不同疗程高压氧治疗对脑出血大鼠动物学行为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2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高压氧组,每组各80只。采用胶原酶诱导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根据高压氧介入时...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时间和不同疗程高压氧治疗对脑出血大鼠动物学行为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2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高压氧组,每组各80只。采用胶原酶诱导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根据高压氧介入时间分为6 h介入组、1 d介入组、2 d介入组、3 d介入组等亚组。分别治疗1周、2周、3周、4周,采用Longa评分法、平衡木评分法、Berderson评分法评估大鼠动物学行为,采用qRT-PCR检测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 RNA表达。结果:不同介入时间、不同疗程,脑出血组、高压氧组脑出血大鼠动物学行为评分、脑组织VEGF m RNA与HIF-1αm RNA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1周、2周、3周、4周,不同介入时间高压氧组脑出血大鼠动物学行为评分低于脑出血组,脑组织VEGF m RNA、HIF-1αm RNA表达高于脑出血组(P<0.05)。高压氧介入时间越早,治疗疗程越长,脑出血大鼠动物学行为评分越低,脑组织VEGF m RNA、HIF-1αm RNA表达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够改善脑出血大鼠动物学行为、促进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且以脑出血后6 h介入、疗程4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压氧治疗 动物学行为 促血管新生因子
原文传递
超声介导微泡靶向传输基因促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忠江 侯玉清 +3 位作者 赖文岩 李利 吴平生 刘伊丽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81-38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微泡靶向传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促心肌血管新生即心肌“分子搭桥”的新途径。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VEGF165;制备载VEGF165基因脂质体微泡,分析其理化性质和功能,...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微泡靶向传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促心肌血管新生即心肌“分子搭桥”的新途径。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VEGF165;制备载VEGF165基因脂质体微泡,分析其理化性质和功能,在超声场利用超声辐射向大鼠梗死心肌靶向传输VEGF165;2周后取材,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评价大鼠心肌中人源VEGF165mRNA表达,蛋白印迹杂交(WesternBlot)观察大鼠心肌VEGF165的蛋白表达,CD34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半定量法评价超声介导微泡靶向传输VEGF165促梗死心肌血管新生效果。结果①成功构建、克隆血管内皮生长基因VEGF165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VEGF165,测序分析、酶切鉴定准确无误;②研制的脂质体微泡超微结构显示可粘附或包载DNA,粒度分析显示平均粒径<5μm;③在超声介导下该脂质体载基因微泡可靶向传输VEGF165至大鼠梗死心肌,超声介导靶向传输组VEGF165的mRNA、蛋白表达及促血管新生作用(MVD表示)仅次于VEGF165基因心肌注射组。结论超声介导微泡可向大鼠心肌靶向传输VEGF165基因并产生促血管新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血管新生 超声介导 靶向传输基因 微泡 VEGF165基因 实验研究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血管密度(MVD)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心肌血管新生 pcDNA3 真核表达质粒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搭桥” 大鼠心肌 mRNA表达 蛋白印迹杂交
原文传递
类风湿关节炎与促血管新生的细胞因子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育冬 靳洪涛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632-635,共4页
血管新生在胚胎发生和创伤愈合是一个基本生理过程,但在肿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银屑病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等病理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RA血管增殖确保了滑膜血管翳的发生和发展,维持血管翳的侵袭性,促进... 血管新生在胚胎发生和创伤愈合是一个基本生理过程,但在肿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银屑病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等病理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RA血管增殖确保了滑膜血管翳的发生和发展,维持血管翳的侵袭性,促进软骨和骨破坏及关节重塑,最终造成关节畸形和强直,功能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促血管新生 细胞因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滑膜血管 生理过程 创伤愈合 胚胎发生
原文传递
静脉人工血管桥再内皮化特点及洛伐他汀促血管新生的作用
18
作者 翟国君 姚伟娟 +4 位作者 程贤铭 韩金涛 赵军 李选 董国祥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2,共2页
改善人工血管桥再内皮化对提高远期通畅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静脉人工血管桥再内皮化研究尚不多。近年发现,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外,还具有多效性的调脂外作用,
关键词 再内皮化 血管 促血管新生 洛伐他汀 人工 静脉 他汀类药物 调脂外作用
原文传递
基于阴阳自和理论探讨血管新生调控机制在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
19
作者 宋宇 张蕾 +2 位作者 蔺琳 李运伦 李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65-571,共7页
从阴阳的角度观察血管生成与阴阳自和之间的关系,以血管新生的生理机制为切入点,探讨血管新生的调控机制在不同血管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从动态视角解读血管新生与阴阳自和之间的关系。在生理情况下,血管新生与阴阳自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从阴阳的角度观察血管生成与阴阳自和之间的关系,以血管新生的生理机制为切入点,探讨血管新生的调控机制在不同血管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从动态视角解读血管新生与阴阳自和之间的关系。在生理情况下,血管新生与阴阳自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病理情况下,机体内阴阳未达到平衡状态,阴盛阳衰或阴虚阳亢均会导致内蓄成邪,血管生成情况与之相同,促血管新生与抑制血管新生作用的增强与减弱,均能影响机体内血管生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自和 阴阳调节 血管新生 血管相关性疾病 缺血性疾病 血管新生相关因子 促血管新生因子 血管新生因子
下载PDF
塞莱昔布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凋亡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
20
作者 张彦芳 阮林海 +2 位作者 赵小强 王瑞丽 葛晓华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09-1012,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莱昔布对急性白血病(AL)原代细胞增殖、凋亡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初诊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加入浓度为20、40、60、80、100、120μmol/L的塞莱昔布培...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莱昔布对急性白血病(AL)原代细胞增殖、凋亡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初诊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加入浓度为20、40、60、80、100、120μmol/L的塞莱昔布培养24、48、72h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测定80μmol/L塞莱昔布作用48h前后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b-FGF、TGF-β)mRNA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塞莱昔布作用后,细胞增殖均受到明显抑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同一时点不同浓度和同一浓度不同时点的塞莱昔布对AL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的凋亡率(3.98±0.6)%相比,40、60、80μmol/L塞莱昔布作用24h后凋亡率明显增高,分别为(8.1±0.9)%、(10.97±1.4)%、(19.78±2.3)%,呈剂量依赖性(P<0.01),VEGF、b-FGF和TGF-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塞莱昔布能有效抑制AL原代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可能与下调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以抑制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莱昔布 急性白血病 促血管新生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