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府逐瘀胶囊对CHDA患者炎性反应递质、促血管新生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高波 安然 孙妍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1055-1058,共4页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CHDA)患者炎性反应递质、促血管新生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淄博市中医医院收治的CHDA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CHDA)患者炎性反应递质、促血管新生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淄博市中医医院收治的CHDA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胶囊口服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和血栓素B2(TXB2)和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别。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8.9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7.8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TNF-α、hs-CRP、ET-1和TXB2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EGF、bFGF和NO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胶囊能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和血管新生,增加心肌供血供氧,改善心肌损伤,对CHDA有显著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血府逐瘀胶囊 炎性反应递质 促血管新生因子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乳块消颗粒对乳腺增生患者临床体征及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黄伟玲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第7期145-147,共3页
目的观察乳块消颗粒对乳腺增生患者临床体征及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4月-2022年3月收治的88例乳腺增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均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基于常规... 目的观察乳块消颗粒对乳腺增生患者临床体征及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4月-2022年3月收治的88例乳腺增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均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基于常规治疗予以乳块消颗粒治疗,治疗周期均为7周;对比两组疗效、临床体征评分、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周乳痛、乳腺肿块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周后,bFGF、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各指标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增生患者采用乳块消颗粒治疗效果较好,可减轻临床体征,降低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且药物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 乳块消颗粒 临床体征 促血管新生因子
原文传递
不同介入时间和不同疗程高压氧治疗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动物学行为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权瑜 王举波 +4 位作者 程格庆 李娜 李小冬 屈佩 王茂德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21期4045-405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时间和不同疗程高压氧治疗对脑出血大鼠动物学行为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2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高压氧组,每组各80只。采用胶原酶诱导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根据高压氧介入时...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时间和不同疗程高压氧治疗对脑出血大鼠动物学行为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2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高压氧组,每组各80只。采用胶原酶诱导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根据高压氧介入时间分为6 h介入组、1 d介入组、2 d介入组、3 d介入组等亚组。分别治疗1周、2周、3周、4周,采用Longa评分法、平衡木评分法、Berderson评分法评估大鼠动物学行为,采用qRT-PCR检测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 RNA表达。结果:不同介入时间、不同疗程,脑出血组、高压氧组脑出血大鼠动物学行为评分、脑组织VEGF m RNA与HIF-1αm RNA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1周、2周、3周、4周,不同介入时间高压氧组脑出血大鼠动物学行为评分低于脑出血组,脑组织VEGF m RNA、HIF-1αm RNA表达高于脑出血组(P<0.05)。高压氧介入时间越早,治疗疗程越长,脑出血大鼠动物学行为评分越低,脑组织VEGF m RNA、HIF-1αm RNA表达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够改善脑出血大鼠动物学行为、促进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且以脑出血后6 h介入、疗程4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压氧治疗 动物学行为 促血管新生因子
原文传递
塞莱昔布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凋亡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张彦芳 阮林海 +2 位作者 赵小强 王瑞丽 葛晓华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09-1012,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莱昔布对急性白血病(AL)原代细胞增殖、凋亡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初诊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加入浓度为20、40、60、80、100、120μmol/L的塞莱昔布培...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莱昔布对急性白血病(AL)原代细胞增殖、凋亡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初诊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加入浓度为20、40、60、80、100、120μmol/L的塞莱昔布培养24、48、72h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测定80μmol/L塞莱昔布作用48h前后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b-FGF、TGF-β)mRNA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塞莱昔布作用后,细胞增殖均受到明显抑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同一时点不同浓度和同一浓度不同时点的塞莱昔布对AL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的凋亡率(3.98±0.6)%相比,40、60、80μmol/L塞莱昔布作用24h后凋亡率明显增高,分别为(8.1±0.9)%、(10.97±1.4)%、(19.78±2.3)%,呈剂量依赖性(P<0.01),VEGF、b-FGF和TGF-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塞莱昔布能有效抑制AL原代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可能与下调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以抑制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莱昔布 急性白血病 促血管新生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阴阳自和理论探讨血管新生调控机制在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宇 张蕾 +2 位作者 蔺琳 李运伦 李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65-571,共7页
从阴阳的角度观察血管生成与阴阳自和之间的关系,以血管新生的生理机制为切入点,探讨血管新生的调控机制在不同血管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从动态视角解读血管新生与阴阳自和之间的关系。在生理情况下,血管新生与阴阳自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从阴阳的角度观察血管生成与阴阳自和之间的关系,以血管新生的生理机制为切入点,探讨血管新生的调控机制在不同血管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从动态视角解读血管新生与阴阳自和之间的关系。在生理情况下,血管新生与阴阳自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病理情况下,机体内阴阳未达到平衡状态,阴盛阳衰或阴虚阳亢均会导致内蓄成邪,血管生成情况与之相同,促血管新生与抑制血管新生作用的增强与减弱,均能影响机体内血管生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自和 阴阳调节 血管新生 血管相关性疾病 缺血性疾病 血管新生相关因子 促血管新生因子 血管新生因子
下载PDF
丹参多种活性成分调节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30
6
作者 庄钦 毛威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506-510,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种活性成分对血管新生的调节机制,为丹参防治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脏病等血管新生异常引起的相关疾病奠定基础。[方法]从血管新生的相关机制出发,查阅近10年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多种丹参活性成分对内皮细胞、... [目的]探讨丹参多种活性成分对血管新生的调节机制,为丹参防治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脏病等血管新生异常引起的相关疾病奠定基础。[方法]从血管新生的相关机制出发,查阅近10年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多种丹参活性成分对内皮细胞、离体肿瘤细胞以及体内移植瘤的血管新生的调节机制。[结果]丹参的众多活性成分中,丹参酮IIA、丹酚酸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能促进或抑制血管新生。但调节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丹参酮IIA、丹酚酸B,表现在调节VEGF、bFGF等促血管新生因子、MMPs、HIF-α、PI3K/AKT/eNOS通路等几方面。并且,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对血管新生的调节具有双向性。[结论]丹参的多种活性成分,可作为一种血管新生调节剂,为防治血管新生异常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血管新生 促血管新生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缺氧诱导因子-1Α 丹酚酸B 丹参酮IIA 双向调节
下载PDF
Matrigel结合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血管新生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娜 黄亮 +1 位作者 周剑峰 周匡果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51-853,共3页
Padró等发现未经治疗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微血管的密度是正常对照组的2倍;Vaupel等发现肿瘤生长过程中处于低氧及酸中毒状态,可诱发肿瘤细胞本身和基质细胞产生和分泌促血管新生因子从而激发血管新生,新生的血管又可促... Padró等发现未经治疗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微血管的密度是正常对照组的2倍;Vaupel等发现肿瘤生长过程中处于低氧及酸中毒状态,可诱发肿瘤细胞本身和基质细胞产生和分泌促血管新生因子从而激发血管新生,新生的血管又可促进肿瘤的生长;因此基于抗肿瘤血管新生来治疗肿瘤的策略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现有的血管新生检测平台尚无法准确定量检测血管新生程度,对抗血管新生药物疗效评估及肿瘤血管新生检测等一系列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定量检测血管新生程度的平台,来满足临床科研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血管新生因子 定量检测 MATRIGEL 流式细胞术 肿瘤血管新生 肿瘤细胞 生长过程 正常对照组
原文传递
冠心病的“生物搭桥”疗法 被引量:4
8
作者 郭春雨 王永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2期222-224,共3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血管重建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靠侵入式恢复冠脉血流,存在费用高、术后再狭窄及无组织复流等问题。伴随血管新生分子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生物因子注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血管重建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靠侵入式恢复冠脉血流,存在费用高、术后再狭窄及无组织复流等问题。伴随血管新生分子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生物因子注射、干细胞移植和中药干预等多种疗法被应用于促进心肌血管再生和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上,人们把这种通过生物因子、细胞及药物对血管生成或发生进行调控和干预,以其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增加侧支循环,改善心肌组织血流供应的方法称为"生物搭桥"。目前,治疗性血管新生已成为冠心病研究普遍关注的焦点,为冠心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生物搭桥 促血管新生因子 干细胞 中药
下载PDF
外用溃疡油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林建建 余爱华 +1 位作者 毛茅 曾淑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62-0065,共4页
研究下肢静脉性溃疡治疗中,外用溃疡油的效果。方法 2018年08月-2023年08月,16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纳入研究,随机数字表形式划分,80例实施创面治疗方案;80例实施外用溃疡油治疗。分析上述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上述分别设置为研究组、... 研究下肢静脉性溃疡治疗中,外用溃疡油的效果。方法 2018年08月-2023年08月,16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纳入研究,随机数字表形式划分,80例实施创面治疗方案;80例实施外用溃疡油治疗。分析上述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上述分别设置为研究组、对照组。分析上述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3、7、14、21天时溃疡组织的各指标水平对比显示,前者优势更加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微循环障碍和组织修复水平优势更加显著(P<0.05);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数据显示对照组低于研究组(P<0.05);与研究组血管新生情况、淋巴管新生情况对比显示对照组较低,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外用溃疡油疗效显著,可以改善血管新生及淋巴管新生情况,提升微循环障碍和组织修复水平,溃疡组织得到有效改善,可以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性溃疡 外用溃疡油 溃疡组织 微循环障碍和组织修复水平 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