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KB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庄志刚 邵志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279-284,共6页
目的 研究LKB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理。方法 筛选LKB1基因转染的MDA -MB - 4 35乳腺癌细胞 ,随机取样一株高表达细胞株和一株低表达细胞株 ,同时与未转染细胞株和空质粒转染细胞株比较。用RT -PC... 目的 研究LKB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理。方法 筛选LKB1基因转染的MDA -MB - 4 35乳腺癌细胞 ,随机取样一株高表达细胞株和一株低表达细胞株 ,同时与未转染细胞株和空质粒转染细胞株比较。用RT -PCR观察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的基因表达和分泌情况 ,并用Westernblot对其蛋白定量分析。并采用Tramswell试验 (Matrigel胶侵袭力检测法 )对其进行膜穿透能力检测。结果 无论从mRNA还是蛋白水平上分析LKB1转染的乳癌细胞的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基因表达VEGF和bFGF较未转染细胞和空质粒细胞为低 ,且高表达LKB1的细胞较低表达者为低。相似的结果在Tramswell试验得到证实。结论 LKB1基因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在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 ,特别对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KB1基因 促进微血管生成的因子 乳腺癌细胞 侵袭和转移
下载PDF
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与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罗林香 姚建军 蔡云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2-1437,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与多发性骨髓瘤(MM)硼替佐米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200例MM患者的相关资料,并根据MM患者硼替佐米治疗期间耐药情况分为耐药组与未耐药组。单因素和... 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与多发性骨髓瘤(MM)硼替佐米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200例MM患者的相关资料,并根据MM患者硼替佐米治疗期间耐药情况分为耐药组与未耐药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MM患者硼替佐米治疗期发生耐药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通过验证校准图判断实际发生率和预测发生率的一致性;并采用H-L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200例MM患者中有68例在接受硼替佐米治疗期间出现耐药且临床疗效不佳的情况,硼替佐米临床耐药率为34.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M患者高骨髓微血管密度(MVD)、高骨髓上清VEGF、HGF、bFGF表达水平等血管相关生成因子均是接受硼替佐米治疗期间发生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由骨髓MVD、血清VEGF、HGF、bFGF和TNF-α水平联合构建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4,其敏感度为92.6%,特异度为78.8%联合预测模型AUC高于骨髓MVD(AUC=0.743)和血管相关生成因子(AUC=0.878)独立预测模型。绘制联合预测模型校准图当中校准曲线贴近于标准曲线,提示该模型一致性较好。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14.748,P=0.164,说明联合预测模型拟合度好。DCA曲线提示干预在0.0~1.0区间的临床净收益大于全干预和不干预。结论:以MM患者骨髓MVD和血管相关生成因子(VEGF、HGF、bFGF)联合构建的预测模型具备更高的临床评估效能和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微血管密度 血管生成因子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耐药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 被引量:5
3
作者 蔡施霞 余细勇 +2 位作者 林秋雄 单志新 符永恒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949-952,共4页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以及通过体内外血管生成实验证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为实验对象,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以及通过体内外血管生成实验证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为实验对象,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利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量化分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体外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作用后基底膜类似物栓子中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小鼠体内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结果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形成血管腔,在小鼠体内也能促进基底膜类似物栓子中新生微血管生成。结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有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新生微血管生成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下载PDF
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解友邦 方来福 +4 位作者 蒋白丽 韩国雄 沈括 李文倩 陈绍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79-1184,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就诊于本院就诊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和单纯骨折患者各20例并分别纳入MM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入院基本临床资料,通过改良的塑... 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相关生成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就诊于本院就诊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和单纯骨折患者各20例并分别纳入MM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入院基本临床资料,通过改良的塑料包埋骨髓活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ELISA法检测骨髓上清VEGF、TNF-α、HGF、TGF-α、TGF-β1、bFGF、ANG-Ⅰ、ANG-Ⅱ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水平;real-time-PCR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上述因子mRNA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MVD与骨髓上清VEGF、HGF、bFG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MM组MV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MM组骨髓单个核细胞VEGF、TGF-α、TGF-β1、HGF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MM组骨髓上清VEGF、HGF、bFGF和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MVD与骨髓VEGF、HGF、bFGF水平呈正相关(r=0.488,0.472和0.457)。结论:MM患者MVD和骨髓上清中血管相关因子水平升高,其中VEGF、HGF水平和骨髓单个核细胞mRNA表达水平一致,并且MVD和骨髓上清VEGF、HGF、bFGF水平呈正相关,提示骨髓微环境血管生成因子的变化在多发性骨髓瘤血管生成和疾病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微血管密度 血管相关生成因子
下载PDF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鼻咽癌微血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智 林素暇 +2 位作者 梁惠珍 梁英杰 何洁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M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探讨细胞因子在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M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探讨细胞因子在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999-2003年期间45例确诊未治的鼻咽原发癌活检组织标本,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MIF和VEGF表达,计数癌组织中新生血管热区的CD34阳性微血管密度(intratumoralmicrovesseldensity,IMD),并将各检测指标与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相联系。【结果】鼻咽原发癌组织中,癌细胞MIF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5/45)和71%(32/4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MIF和IMD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 =0.029,P=0.026,MIF阳性组的IMD计数为(35.1±13.3)/高倍视野,明显高于MIF阴性病例的(20.9±10.2)/高倍视野,P=0.003。以Schmincke型生长方式分布的癌细胞MIF表达水平(67.4%±35.2%)高于以Regaud型方式分布的癌细胞(32.9%±29.7%),P=0.007。癌细胞MIF与VEGF表达以及IMD计数均显示正相关关系,P<0.05。但癌细胞VEGF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组织学分型以及临床分期无统计学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F 癌细胞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VEGF表达 癌组织中 微血管生成 淋巴结转移 IMD 热区 生长方式
下载PDF
外泌体和细胞因子促进牙髓血管生成的作用与调控机制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婷 李心竹 徐稳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2263-2270,共8页
背景: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领域的应用,构建一种组织工程化的牙髓进行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再生治疗成为可能,而在牙髓再生过程中,形成有功能的血运系统是其必要条件。血管生成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中形成新的血管,对牙髓再生和维持牙... 背景: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领域的应用,构建一种组织工程化的牙髓进行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再生治疗成为可能,而在牙髓再生过程中,形成有功能的血运系统是其必要条件。血管生成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中形成新的血管,对牙髓再生和维持牙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综述外泌体和促进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在牙髓血管生成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英文关键词为"tissue engineering,pulp regeneration,regenerative endodontics,angiogenesis,neovascularization,angiogenic,signal molecules,exosomes,factors,role,mechanism",中文关键词为"牙髓再生,组织工程,血管生成,血管再生,信号分子,外泌体,因子,机制",重点查阅从2017至2019年的相关文献并总结。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中移植的牙髓组织能否存活取决于其能否快速形成有功能的血运系统。牙髓再生过程中血管生成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许多文献研究了外泌体和多种促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在促进牙髓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然而牙髓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牙髓再生 血管生成 促进血管生成 信号分子 外泌体 细胞因子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微血管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机制系统综述
7
作者 马天成 马剑雄 +5 位作者 马信龙 王岩 董本超 杨培川 李奕扬 孙亚迪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30-630,共1页
目的对微血管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 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ANFH)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ONFH发生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股骨头内微血管对ONFH发生作用相关研... 目的对微血管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 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ANFH)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ONFH发生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股骨头内微血管对ONFH发生作用相关研究进展。结果血运受损被认为是SANFH发生的关键。股骨头内存在大量微血管,其中H型血管在“血管生成-成骨耦合”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而在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会使得股骨头内的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型(PDGF-BB)、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ANG)表达减少,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MCS)活性降低等导致血管生成受损和抑制,尤其是H型血管的生成受抑制;股骨头微血管血运受损,成骨减少,成骨破骨平衡破坏,SANFH发生。结论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凝血功能障碍、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生成受损引起股骨头血运损伤,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降低HIF-1α、PDGF-BB、VGEF等因子的表达,抑制H型血管的生成,从而对股骨头“血管生成-成骨耦合”造成损害,降低股骨头坏死重建和修复能力,导致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内皮功能障碍 糖皮质激素 凝血功能障碍 股骨头血运 血管生成 微血管
下载PDF
MIF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蔡施霞 余细勇 +1 位作者 林秋雄 单志新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新生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 EA.hy926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新生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 EA.hy926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 MIF 在体内外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通过基因芯片实验检测 MIF 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通过 RT-PCR 检测 MIF 对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MIF 可以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形成血管腔,在小鼠体内也能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MIF 可以显著上调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基因21个,其中上调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MIF 有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并能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中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新生微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相关基因
下载PDF
P53、nm23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咽癌微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成伟 梁中敏 +3 位作者 刘维奇 李青 梁小泉 潘祖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p53、nm23基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咽癌微血管生成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64例鼻咽癌标本中p53、nm23蛋白、VEGF及CD34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鼻咽癌中P53、nm23蛋白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3%、53... 目的探讨p53、nm23基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咽癌微血管生成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64例鼻咽癌标本中p53、nm23蛋白、VEGF及CD34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鼻咽癌中P53、nm23蛋白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3%、53.12%和68.75%。p53蛋白表达和VEGF有一致性,呈正相关(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p53蛋白和VEGF阳性表达率及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5)。nm23基因和VEGF在鼻咽癌标本中无一致性和直接相关性,在nm23基因表达阴性和VEGF阳性标本中MVD较高,这种现象多见于有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中。结论p53基因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影响瘤内MVD,促使鼻咽癌发生转移;而nm23基因可能不是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而是通过其它途径影响鼻咽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P53蛋白 NM23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血管生成 颈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金荣 张艳梅 +2 位作者 付红 薛玉华 陈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93-295,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血管生成、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5 6例乳腺癌、5 9例食管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各 10例的VEGF表达 ,并记数微血管密度。对每种癌组织各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血管生成、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5 6例乳腺癌、5 9例食管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各 10例的VEGF表达 ,并记数微血管密度。对每种癌组织各 10例进行VEGFm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其正常组织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食管癌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P <0 0 5 )。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其VEGF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P <0 0 5 )。而且随着VEGF表达的增强 ,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癌组织VEGF表达增强在肿瘤血管生成及生长、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组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表达 微血管 生成关系 免疫组织化学 食管肿瘤 乳腺肿瘤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子宫腺肌病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朵朵 王宝玲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313-315,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中VEGF、MVD和EPO的表达。结果:VEGF、MVD和EPO在腺肌病...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中VEGF、MVD和EPO的表达。结果:VEGF、MVD和EPO在腺肌病组组织中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内膜。结论:VEGF、MVD和EPO参与调控血管生成,在子宫内膜侵袭种植及新生血管形成网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在组织中的表达反映了该组织的血管生成活性程度,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血管生成因子/分析 内皮 血管 子宫内膜异位症 @微血管密度 促红细胞生成
下载PDF
从微血管生成到肌性动脉生成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成血管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段惠娟 杨庭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47-349,共3页
关键词 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生长 肌性动脉生成 VEGF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及微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与解毒烧伤膏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柯昌能 利天增 +4 位作者 徐盈斌 赵李平 张涛 祁少海 谢举临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3-115,共3页
目的:观察有一定促进浅Ⅱ度、深Ⅱ度创面愈合作用的解毒烧伤膏在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对转化生长因子β、微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4-09/2004-12在中山大学动物中心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 目的:观察有一定促进浅Ⅱ度、深Ⅱ度创面愈合作用的解毒烧伤膏在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对转化生长因子β、微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4-09/2004-12在中山大学动物中心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取10只小香猪,制作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随机分为解毒烧伤膏观察组和空白对照组,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分别在伤后第3、5、7、9天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物法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在400倍光镜下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观察100个细胞,以胞浆或(和)胞核着棕色者为阳性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数。以CD34一抗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先后在低倍镜(10×10)下全面观察切片,以确定组织血管密度最高处,再在高倍镜(10×40)下计数并记录5个视野的微血管数,取其平均值,记数微血管密度。羟脯氨酸法检测每克组织胶原含量。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转化生长因子β的阳性表达率,创面微血管密度计数及胶原含量测定。结果:纳入动物1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观察组烫伤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11.0±1.5),(14.0±2.5)d,t=4.08,P<0.001]。②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主要在炎症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伤后第3、5天,观察组转化生长因子β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5.0±7.5)%,(11.0±4.6)%;(45.7±8.3)%,(24.6±7.4)%,t=3.61,6.34,P<0.01];观察组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高峰早于且强于对照组。③第5天微血管密度记数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40.6±2.4),(32.6±2.4)个,t=2.69,P<0.05]。④观察组第7、9天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45±0.72),(1.97±0.15)g/mg;(3.51±0.46),(2.85±0.13)g/mg;t=3.61,6.79,P<0.01]。结论:解毒烧伤膏能促进烫伤创面的愈合,可能与早期提高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促进血管增生和后期胶原的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药理学 烧伤创面 伤口愈合 胶原 毛细血管 微血管生成 胶原合成 解毒烧伤膏 深Ⅱ度烫伤 创面愈合
下载PDF
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苟文军 吕红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88-990,996,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与DR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致病因子。本文就...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与DR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致病因子。本文就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在DR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 血管生成促进因子
下载PDF
胆囊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微血管生成的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敏 马继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63-164,共2页
关键词 胆囊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生成 预后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2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肺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扬 《社区医学杂志》 2008年第21期4-6,共3页
目的研究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水平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相关性,探讨三者对肺癌生存率的影响及与生存期的相关性,为判断... 目的研究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水平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相关性,探讨三者对肺癌生存率的影响及与生存期的相关性,为判断肺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肺癌手术切除标本中VEGF、MVD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肺癌标本中Ang-2表达变化。结果肺癌标本中VEGF、Ang-2高表达,MVD高表达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7.2%、16.3%、15.5%,显著低于低表达组(37.5%、31.9%、36.8%)(P<0.01);VEGF、Ang-2基因表达,MVD与术后生存期负相关(P<0.05);VEGF、Ang-2基因表达水平与MVD正相关(P<0.05)。结论VEGF、Ang-2表达水平越高,MVD越大,肺癌患者生存率越低,生存期越短,是判断肺癌预后有价值的指标。抑制VEGF、Ang-2的表达来降低MVD可能成为治疗肺癌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2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大肠癌微血管生成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表达的临床意义
17
作者 陈江 谢勇 《胃肠病学》 2001年第C00期91-91,共1页
关键词 大肠癌 微血管生成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表达 临床意义 肿瘤转移 免疫组化SP法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小伟 李琳 +4 位作者 龚荧荧 方燕 杨琰 许家栋 储利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44-551,共8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促进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RBMEC经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孵育24 h后,构建OGD/R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补阳还五汤组(给予补阳...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促进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RBMEC经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孵育24 h后,构建OGD/R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补阳还五汤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和LY294002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前使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1 h]。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管腔形成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形成管腔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I3K、蛋白激酶B(AKT)、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RBMEC存活率、迁移能力及管腔形成能力显著增强(均P<0.01),磷酸化PI3K、磷酸化AKT、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而LY294002可阻断上述效应。结论: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可促进OGD/R损伤的RBMEC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HIF-1α和VE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微血管内皮细胞 氧糖剥夺再灌注 血管生成 PI3K-AKT通路 低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肿瘤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 被引量:6
19
作者 邱达泰 黄芝 +1 位作者 欧阳高亮 鲍仕登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5年第7期485-488,共4页
关键词 促进因子 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血小板反应素 血管系统 血管生成 正常组织 平衡状态 伤口愈合 转移过程 临床结果 肿瘤细胞 血管抑素 休眠状态 病理性 生理性 实体瘤 自身
下载PDF
京尼平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20
作者 苏杰 杨馥宇 +1 位作者 李猛 蒋利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03-707,711,共6页
目的探讨京尼平苷(Gen)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6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50只,将眼部正常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Gen低剂量组、Gen高剂量组和羟苯磺酸钙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 目的探讨京尼平苷(Gen)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6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50只,将眼部正常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Gen低剂量组、Gen高剂量组和羟苯磺酸钙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通过高糖高脂饲料饲养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DR大鼠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立即进行药物干预。Gen低剂量组和Gen高剂量组大鼠分别以25 mg·kg^(-1)和100 mg·kg^(-1)Gen灌胃,羟苯磺酸钙组大鼠给予5.8 mg·kg^(-1)羟苯磺酸钙灌胃,而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溶剂,每天1次,连续4周。给药期间正常组大鼠继续喂养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大鼠继续喂养高糖高脂饲料。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的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过碘酸雪夫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sFlt-1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药物干预结束(第4周),模型组大鼠血清中VEGF含量高于正常组,sFlt-1含量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Gen高剂量组和羟苯磺酸钙组大鼠血清中VEGF含量低于模型组,sFlt-1含量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Gen低剂量组大鼠以上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药物干预结束(第4周),正常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正常,内核层与外核层细胞排列整齐。模型组和Gen低剂量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内核层与外核层细胞排列松散,神经节细胞减少,毛细血管充血。Gen高剂量组和羟苯磺酸钙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内核层与外核层细胞排列趋于正常,神经节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增多。药物干预结束(第4周),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血管管径不均,出现节段性膨大,视网膜组织微血管生成数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en高剂量组和羟苯磺酸钙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数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Gen低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数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结束(第4周),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HIF-1α和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sFlt-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Gen高剂量组和羟苯磺酸钙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HIF-1α和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sFlt-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Gen低剂量组大鼠以上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Gen通过抑制VEGF表达,促进sFlt-1表达,从而抑制DR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生成,达到治疗DR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京尼平苷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微血管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