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俄罗斯域外文学中的自传性作品
1
作者 汪介之 《现代传记研究》 2016年第1期105-119,253-254,共16页
20世纪俄罗斯域外文学中,曾出现过一系列自传性作品,其中'第一浪潮'中的自传性作品成就最为突出,主要有作家布宁、什梅廖夫的自传体小说,诗人茨维塔耶娃的自传性散文和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思想自传'等。这些自传性作品... 20世纪俄罗斯域外文学中,曾出现过一系列自传性作品,其中'第一浪潮'中的自传性作品成就最为突出,主要有作家布宁、什梅廖夫的自传体小说,诗人茨维塔耶娃的自传性散文和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思想自传'等。这些自传性作品以其内容的真实、叙述风格的真切和作者心灵的真诚见长,无可非议地成为俄罗斯域外文学中最有价值和特色的作品类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域外文学 自传性作品 “第一浪潮”
原文传递
俄罗斯域外文学(1920-1940)年轻一代关于“自我存在价值”的两类思考
2
作者 颜宽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2年第3期82-91,共10页
上世纪20-40年代,一批出生于20世纪初的年轻作家登上俄罗斯域外文学的舞台。在特殊的流亡历史背景下,他们的作品浸透着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一方面,以加兹达诺夫与波普拉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作家致力于揭示现实生活的残酷,并... 上世纪20-40年代,一批出生于20世纪初的年轻作家登上俄罗斯域外文学的舞台。在特殊的流亡历史背景下,他们的作品浸透着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一方面,以加兹达诺夫与波普拉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作家致力于揭示现实生活的残酷,并以此凸显个体承担灾难的勇气与不惧死亡的崇高人格;另一方面,纳博科夫等人强调艺术想象力的作用,它令个体在生活的不幸中发现幸福,从对外在环境的附庸者转变为自为的创造者,令其变得独一无二。这种特殊性将人从集体中分离,标志并定义了“我是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域外文学 自我存在价值 崇高 特殊性
原文传递
纳博科夫与旅欧俄侨文学的记忆对话
3
作者 颜宽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20,共25页
在《O小姐》《天赋》与《彼岸》三部作品中,纳博科夫均讨论了记忆的叙述性本质与其伦理内涵。不同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广泛流行于旅欧俄侨作家群体中蕴含着历史悲观主义的记忆理念,纳博科夫认为记忆应该是一种借想象力重塑过去以... 在《O小姐》《天赋》与《彼岸》三部作品中,纳博科夫均讨论了记忆的叙述性本质与其伦理内涵。不同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广泛流行于旅欧俄侨作家群体中蕴含着历史悲观主义的记忆理念,纳博科夫认为记忆应该是一种借想象力重塑过去以达到内在和谐的行为。这两种记忆观的分歧反映了纳博科夫与旅欧俄侨作家身份认同观的差异,前者基于多元开放的文化身份观强调记忆对历史创伤的修复,而后者则基于民族主义的文化身份观,通过强化历史创伤维系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域外文学 纳博科夫 历史创伤 记忆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