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苏联的文学生产:俄罗斯帝国情怀下的文化产业 被引量:1
1
作者 林精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3-210,共8页
苏联是文学大国——作家队伍庞大,有许多著名的文学杂志和出版社,文学作品发行量动辄几十万和百万,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召唤力难以想象……苏联解体了,苏联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也就终结了。但是,这不意味着文学在后苏联俄国就消亡了,相反,... 苏联是文学大国——作家队伍庞大,有许多著名的文学杂志和出版社,文学作品发行量动辄几十万和百万,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召唤力难以想象……苏联解体了,苏联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也就终结了。但是,这不意味着文学在后苏联俄国就消亡了,相反,文学队伍仍然庞大(只不过少有职业作家)、出现了一批新的著名的文学杂志和出版社、产生了种类比过去多得多的文学奖项、文学产品的生产量比苏联时代是有增无减、文学生产的产值并不小、有若干作家的社会贡献力是政治家难以企及的,等等。人们担忧文学在后苏联俄国会消亡的现象没有发生。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之一是:文学在后苏联俄国不再是官方意识形态,却自动融入了重建俄罗斯帝国的大潮中;因为废除了苏联时代新闻报刊审查制度,因而更多的人有机会投入文学活动,且主流的文学生产者是满怀俄罗斯帝国情怀的;决定文学产品命运的,不是官方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市场,但文学作为文化产业得到社会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却不仅仅由于它具有市场效应,更因为它诉说了复兴俄罗斯帝国的国民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产品 俄罗斯帝国认同 文化产业
下载PDF
果戈理的尴尬:“乌克兰作家”或“俄罗斯文学”? 被引量:1
2
作者 林精华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4-239,共26页
果戈理以创作乌克兰故事题材的作品出名,但当他试图在《与友人书简》中坦承自己的观点时,却招致激烈的批判甚至否定。俄国人把他定位为俄罗斯经典作家,使他的乌克兰身份尤其是晚年对乌克兰的诉求无法得到彰显。
关键词 果戈理 乌克兰身份 俄罗斯帝国认同 俄罗斯东正教
原文传递
现代俄国自信始于何处:“19世纪俄罗斯文学”起源考
3
作者 林精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89,共15页
彼得一世改革肇始了俄国大规模效仿现代欧洲文明之风,以东正教信仰和东斯拉夫民间美学为主体的古罗斯文学,1740年代之后加速让位于翻译文学和模仿欧洲文学的现代俄罗斯文学。但18-19世纪之交,伴随着强调民族国家认同的欧洲浪漫主义运动... 彼得一世改革肇始了俄国大规模效仿现代欧洲文明之风,以东正教信仰和东斯拉夫民间美学为主体的古罗斯文学,1740年代之后加速让位于翻译文学和模仿欧洲文学的现代俄罗斯文学。但18-19世纪之交,伴随着强调民族国家认同的欧洲浪漫主义运动波及到俄国,尤其是拿破仑以武力推广法国启蒙主义在俄国的失败、试图践行欧洲政治制度的十二党人起义不成功,以及审查制度加强,引发俄国知识界和文坛反思欧洲文明和崇拜欧洲的历史,激发文学艺术家以主体性意识对待欧洲文学,面向俄国市民重新书写历史、想象帝俄不同于欧洲的伟大性,使受法国宫廷影响的贵族审美趣味影响力下降,世俗化流行文学生命力勃发。就这样,文学艺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机制得以重建,并在重建过程中日益彰显俄罗斯帝国之神奇、培育国民对帝俄的认同和文学自信,出现了所谓"19世纪俄罗斯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浪漫主义俄国化 俄罗斯帝国认同 文学世俗化
原文传递
陌生的邻居--后苏联时期俄国民族主义潮流下的中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林精华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155,共62页
自彼得大帝改革以降,历代沙皇就强行且快速引进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以期强盛俄国。此举刺激了俄罗斯帝国上流社会励精图治,却给社会下层和知识界以巨大压力,孕育出深沉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诉求。然而,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是17世纪... 自彼得大帝改革以降,历代沙皇就强行且快速引进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以期强盛俄国。此举刺激了俄罗斯帝国上流社会励精图治,却给社会下层和知识界以巨大压力,孕育出深沉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诉求。然而,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是17世纪以后大规模扩张而迅速形成的,这导致其疆域内族裔构成多元和宗教成分复杂。为了有效治理这样的国家,俄罗斯民族主义又被帝国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俄国民族主义"。而俄罗斯帝国在融合一部分现代欧洲文明因素之后变得更为强盛,在疆界上和中国发生越来越多的争端,在文化归属、价值观认同、精神追求等方面也和中国之间产生复杂的碰撞,俄罗斯民族主义随即成为帝俄时代和苏联时期理解中国问题、处理中俄关系的重要根据之一。在后苏联俄国重建历程中,这种民族主义是其重要推动力之一,同样延及到俄中关系领域:俄罗斯民族主义之于当代俄国对中国的认知、态度、情感、评价等,远不是临时的情绪表达,而是有着历史根据和理论基础的自觉行为,包括大众媒介关于中国形象塑造、知识界关于汉学研究、政界关于俄中双边关系的理解和处理等。这些行为既不能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限定,又在文化结构和精神深处导致俄国人折损中国所期待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俄罗斯帝国认同 汉学研究 双边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