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文本·大时间·大对话:巴赫金的俄罗斯性
1
作者 王文毓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2年第4期104-110,共7页
在“巴赫金学”已经成为全球显学的大背景下,王志耕的《俄罗斯民族文化语境下的巴赫金对话理论》一书由“大时间”切入思想层面、由“大文本”切入历史层面、由“大对话”切入文化层面,将巴赫金的“俄罗斯性”作为研究核心,置于俄罗斯... 在“巴赫金学”已经成为全球显学的大背景下,王志耕的《俄罗斯民族文化语境下的巴赫金对话理论》一书由“大时间”切入思想层面、由“大文本”切入历史层面、由“大对话”切入文化层面,将巴赫金的“俄罗斯性”作为研究核心,置于俄罗斯本土的大量历史文本语境中进行开垦式解读和原始性审辨,将其对话思想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现象与思想资源对接起来,揭示出巴赫金对话理论区别于西方现代思想的俄罗斯品格。对目前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的巴赫金学做出了突破,开辟出一个新的、有更多生发性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俄罗斯性 对话理论
下载PDF
美国性·俄罗斯性·世界性:纳博科夫文学理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汪小玲 《文学理论前沿》 CSSCI 2017年第1期50-69,共20页
纳博科夫在其文论思想和文学创作中对美国文化、俄罗斯传统乃至世界文化进行了独特的凝练与杂糅,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评论界从其对后世美国作家的深远影响出发,为纳博科夫贴上“美国”的标签;同时又从其对俄罗斯传统的继承出发,... 纳博科夫在其文论思想和文学创作中对美国文化、俄罗斯传统乃至世界文化进行了独特的凝练与杂糅,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评论界从其对后世美国作家的深远影响出发,为纳博科夫贴上“美国”的标签;同时又从其对俄罗斯传统的继承出发,在纳博科夫的身份研究上为其打上了“俄罗斯”的烙印。本文以纳博科夫文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从其“美国性”和“俄罗斯性”特点出发,深入探究纳博科夫文论与欧美文学思想的关联,在世界文论发展的动态语境下,系统研究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的“世界性”特点,揭示纳博科夫文学理论的独特性和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美国 俄罗斯性 世界
下载PDF
凤凰涅槃与再生:俄罗斯的纳博科夫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文霞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2期302-307,共6页
俄罗斯的纳博科夫研究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纳博科夫作品经历了一个从侨民文学界的褒贬不一和苏联官方的禁止,再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官方文学界热情接纳的过程。最近20年的俄罗斯纳博科夫研究,呈现出热闹非凡的场面,"俄罗斯性"... 俄罗斯的纳博科夫研究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纳博科夫作品经历了一个从侨民文学界的褒贬不一和苏联官方的禁止,再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官方文学界热情接纳的过程。最近20年的俄罗斯纳博科夫研究,呈现出热闹非凡的场面,"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之争始终是俄罗斯纳博科夫研究的一个焦点,而纳博科夫和俄罗斯经典作家之间的关系研究也成为纳博科夫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研究 俄侨文学界 苏联 俄罗斯性
下载PDF
寻找与回归:论纳博科夫小说中的俄罗斯传统
4
作者 侍中 刘雅琼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74-77,共4页
作为20世纪的一位双语作家,纳博科夫以其瑰丽的艺术想象、怪诞的创作风格以及独特的文学视角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通常,纳博科夫被归类为后现代美国小说家。然而,在阅读中发现,贯穿纳博科夫作品始终的,不是一些所谓的技巧、风格,而是深... 作为20世纪的一位双语作家,纳博科夫以其瑰丽的艺术想象、怪诞的创作风格以及独特的文学视角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通常,纳博科夫被归类为后现代美国小说家。然而,在阅读中发现,贯穿纳博科夫作品始终的,不是一些所谓的技巧、风格,而是深深流淌在纳博科夫身上的俄罗斯的血脉,理解纳博科夫的关键,也正在于理解其作品中的俄罗斯传统,即俄罗斯文学中对道德的关怀以及重回家园的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俄罗斯性 忏悔的贵族 多余人
下载PDF
把布罗茨基还给俄罗斯——评《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
5
作者 郑晓婷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2年第1期50-55,85,90,共8页
邦达连科的《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是俄罗斯布罗茨基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一反将布罗茨基视为"世界诗人""世界主义者"的论调,从布罗茨基创作个性中的宗教、人民、反叛与民族因素来论证诗人固有的"俄罗斯性&qu... 邦达连科的《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是俄罗斯布罗茨基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一反将布罗茨基视为"世界诗人""世界主义者"的论调,从布罗茨基创作个性中的宗教、人民、反叛与民族因素来论证诗人固有的"俄罗斯性"。与2003年中文版和2006年俄文版《布罗茨基传》相比,邦达连科侧重以文化历史角度对诗人受洗、北方流放、乌克兰问题等现象加以解读。透过邦达连科的布罗茨基传,愈见诗人复杂的个性及完整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罗茨基 俄罗斯性 邦达连科 传记
下载PDF
从伦理争议到主题批评:围绕纳博科夫的“喧哗与骚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琼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67-75,F0003,共10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纳博科夫开始进行文学创新,主张作者在故事中隐退,文本不指涉历史背景,祛除道德说教。纳博科夫的《王,后,杰克》在俄侨文学界引发有关他是否抛弃俄国文学传统的争议,“空心”的批判也随之而起。五十年代,《洛丽塔》引...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纳博科夫开始进行文学创新,主张作者在故事中隐退,文本不指涉历史背景,祛除道德说教。纳博科夫的《王,后,杰克》在俄侨文学界引发有关他是否抛弃俄国文学传统的争议,“空心”的批判也随之而起。五十年代,《洛丽塔》引发欧美评论界对其作品的“道德”诘问。争议让研究者们发现作家隐藏于创作中的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民主观念、文学思想和哲学思考,而这些构成了纳博科夫艺术创作的底部图层。七十年代末开始的主题研究结束了“非俄罗斯性”“不道德”“空心艺术”的伦理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俄罗斯性 不道德 空心艺术 主题批评
下载PDF
俄国文学和俄罗斯民族意识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文飞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11,共9页
俄国文学是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俄罗斯民族意识的最大公约数,俄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几次繁荣大多出现在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高涨期,在俄国文学和俄罗斯民族意识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作用,两者间源远流长的互动既造就了俄国文... 俄国文学是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俄罗斯民族意识的最大公约数,俄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几次繁荣大多出现在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高涨期,在俄国文学和俄罗斯民族意识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作用,两者间源远流长的互动既造就了俄国文学的独特内涵和风貌,也使俄国文学成了"俄罗斯性"的重要塑造手段和表达方式,从而构建出俄罗斯民族的"文学的想象共同体",并促成了俄国文化中的"文学中心主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文学 民族意识 俄罗斯性 文学中心主义 文学想象共同体
原文传递
俄罗斯国家观念对俄乌冲突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庞大鹏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76-98,共23页
从俄罗斯国家观念的本质化、在地化和系统化思考内政外交的联动性,可以理解俄罗斯国家观念与俄乌冲突之间多元互联的密切关系。在国家构建、国家认同和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三个层面,俄罗斯重视“文化主权”,倡导“理性保守主义”,抵御... 从俄罗斯国家观念的本质化、在地化和系统化思考内政外交的联动性,可以理解俄罗斯国家观念与俄乌冲突之间多元互联的密切关系。在国家构建、国家认同和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三个层面,俄罗斯重视“文化主权”,倡导“理性保守主义”,抵御西方价值观对于俄罗斯传统的侵蚀,加强俄罗斯主流政治价值观建设,巩固俄罗斯国家认同,维护俄罗斯国家安全。俄罗斯突出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主体地位,主张由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能力、文化和传统自主决定发展道路。俄罗斯回归治理传统的同时,与西方产生认识差异和结构性矛盾,这是导致乌克兰危机难以调和并最终兵戎相见的重要原因。国家观念的形成需要国家注重治理的平衡性,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并且树立世界眼光,妥善处理国内政治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国家观念 俄乌冲突 俄罗斯国家 俄罗斯国家构建 俄罗斯保守主义
原文传递
浅议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逯忠华 《前沿》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2-174,共3页
本文介绍了俄罗斯文化本身就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它一方面与东北文化有很多内在的契合点,容易为东北人所理解;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相异之处,能够为东北文化提供很多新鲜的文化元素,引起东北人接受和学习的兴趣。指出东北地区中... 本文介绍了俄罗斯文化本身就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它一方面与东北文化有很多内在的契合点,容易为东北人所理解;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相异之处,能够为东北文化提供很多新鲜的文化元素,引起东北人接受和学习的兴趣。指出东北地区中俄文化交流的先天优势,分析了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方式。从生计方式、语言、服饰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方面介绍了俄罗斯文化的影响状况。从而得出俄罗斯文化已渗透到我国东北地区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一地区探讨俄罗斯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文化东西方 传播的必然 传播方式 影响
原文传递
幽暗的西林——管窥中国纳博科夫翻译与研究领域的一点偏颇 被引量:2
10
作者 文导微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0年第1期97-104,共8页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不断得到关注,今天,纳博科夫多数作品已译成汉语,纳博科夫研究也如火如荼。但同时,在当代中国的纳博科夫翻译与研究领域,都存在一定程度"英肥俄瘦"的偏颇。纳博科夫的俄语作...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不断得到关注,今天,纳博科夫多数作品已译成汉语,纳博科夫研究也如火如荼。但同时,在当代中国的纳博科夫翻译与研究领域,都存在一定程度"英肥俄瘦"的偏颇。纳博科夫的俄语作品在译成汉语之时未能尽得准确解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侨民对纳博科夫的评论未得中国研究者充分重视。纳博科夫的俄语作家形象至今仍然暗淡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西林 文字游戏 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