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郑振铎、赵景深及其他俗文学派学者论 被引量:5
1
作者 刘锡诚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47-53,共7页
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出现过许多流派而非一个流派。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是一个活跃于 2 0世纪 30年代到 4 0年代末的流派。这一派的确立 ,以郑著《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他们的研究对象 ,除了狭隘的民间文学 (如... 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出现过许多流派而非一个流派。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是一个活跃于 2 0世纪 30年代到 4 0年代末的流派。这一派的确立 ,以郑著《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他们的研究对象 ,除了狭隘的民间文学 (如神话、故事、歌谣、谚语、俗语等 )外 ,还包括了历史上曾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有了书面文本的戏曲、变文、弹词、鼓词、宝卷等。这一派在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建设上贡献殊大。在研究方法上 ,早期他们吸收了西方人类学派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 (如比较研究 ,类型研究 ) ,后来部分地抛弃了或修正了西方的方法 ,而以文学的比较考证与内容的社会分析为特色。建国后的 17年间 ,在“左”的社会思潮下 ,俗文学及其研究者受到了冲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艺学 中国大陆 台湾省 俗文学派 郑振铎 赵景深 民间文学
下载PDF
郑振铎“俗文学派”研究——基于当代民间文学视角的考察
2
作者 王姝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91,共8页
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奠定了民间文学研究中的"俗文学派"。对于"民间文学"、"俗文学"以及"白话文学"、"平民文学"等"五四"时期同时涌现的诸多颇多重复又略有差异的概... 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奠定了民间文学研究中的"俗文学派"。对于"民间文学"、"俗文学"以及"白话文学"、"平民文学"等"五四"时期同时涌现的诸多颇多重复又略有差异的概念辨析,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理论立场做出的后解释。笔者力图还原郑振铎"俗文学派"的思想背景与价值选择,在现代学术史视野下重评"俗文学派",从而揭示在现代学术发展与学科分化过程中,民间价值是如何生成与裂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振铎 '俗文学派' 民间价值
原文传递
郑振铎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意义——为郑振铎诞辰110周年而作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锡诚 《民间文化论坛》 2009年第3期5-16,共12页
郑振铎对民间文学的关注,始于"五四"运动的高潮中。新文化运动的两大理念——白话文学和整理国故,是影响郑振铎俗文学—民间文学思想形成的两大重要因素。一生发掘遗落无闻的俗文学—民间文学作品,并将其看作是中国文学史的中... 郑振铎对民间文学的关注,始于"五四"运动的高潮中。新文化运动的两大理念——白话文学和整理国故,是影响郑振铎俗文学—民间文学思想形成的两大重要因素。一生发掘遗落无闻的俗文学—民间文学作品,并将其看作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郑先生的民间文学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的核心。《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中国俗文学史》,特别是他发掘和收集的俗文学—民间文学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的诠释,使他成为以文学观点研究民间文学的代表人物,并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俗文学派"。前期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研究历史上的俗文学一民间文学,探求和承认由简单到复杂、变异转化的普遍性;受人类学派民俗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后期转变为唯物史观的人文学者。作为20世纪文学巨匠,他的俗文学—民间文学理论自成一体,是历史的产物。注重对历史上的俗文学—民间文学的搜求与研究,而未能对"活"的口传文学予以足够的重视,既是"人有所能、亦有所不能"的反映,也是他的历史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民间文学 俗文学俗文学派 人类学 进化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