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学家韩南俗语英译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郭兴莉 刘晓晖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64-69,共6页
文章通过聚焦韩南《十二楼》《无声戏》和《明朝爱情故事》3部明清短篇小说译本,以搜集的171条俗语译例为基础,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观照,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出发,解析韩南的翻译动因、读者意识和兼容思维等"... 文章通过聚焦韩南《十二楼》《无声戏》和《明朝爱情故事》3部明清短篇小说译本,以搜集的171条俗语译例为基础,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观照,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出发,解析韩南的翻译动因、读者意识和兼容思维等"翻译外"行为,对其俗语求真与务实翻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韩南翻译的内外行为皆对译本生成起到重要作用,在英译俗语时表现出鲜明的文化认同立场。本文对解读译者"翻译外"行为与"翻译内"行为的深度联系、审视汉学家译者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南 俗语英译 者行为
下载PDF
霍恩比“综合法”视角下的俗语英译探析——以《玉米》英译本为例
2
作者 王青 彭发胜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43-46,96,共5页
以《玉米》英译本中出现的俗语为例,运用霍恩比"综合法"理论,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出发,指出葛译的优点与翻译再创造,以及分析翻译过程中信息传递不足,文化传递缺失现象,同时提出较为合理的翻译建议。
关键词 《玉米》 俗语英译 霍恩比综合法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檀香刑》中的俗语英译研究
3
作者 蒋婷婷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12期61-62,共2页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对莫言《檀香刑》中的俗语进行了较为恰当的翻译,以其俗语译句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翻译学的翻译过程的第二阶段译者的适应性选择为理论依据,分析葛浩文在处理这些俗语时是如何实现“三维”转换的,以及在三维转换过程中...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对莫言《檀香刑》中的俗语进行了较为恰当的翻译,以其俗语译句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翻译学的翻译过程的第二阶段译者的适应性选择为理论依据,分析葛浩文在处理这些俗语时是如何实现“三维”转换的,以及在三维转换过程中应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能够为俗语英译提供启示,有益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 俗语英译 《檀香刑》
下载PDF
汉语俗语对偶辞格英译的价值建构与国别属性--以汉学家韩南的明清小说翻译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晓晖 朱源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0-138,192,共10页
汉语对偶辞格鲜有触及却颇值探讨的问题是翻译的价值建构及其国别属性问题。本研究从价值哲学出发,以汉学家派屈克.韩南明清通俗小说译本中的俗语对偶翻译为研究对象,考察译文如何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价值建构机制实现国别认同... 汉语对偶辞格鲜有触及却颇值探讨的问题是翻译的价值建构及其国别属性问题。本研究从价值哲学出发,以汉学家派屈克.韩南明清通俗小说译本中的俗语对偶翻译为研究对象,考察译文如何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价值建构机制实现国别认同与改写,探究译者的价值取舍与译文的国别属性之间的关系,揭示译文建构中译者的价值需要、翻译策略、主体尺度等对于价值建构结果及国别属性样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语对偶 主客体互化 国别属性 认同与改写
原文传递
“吃”不厌精,“译”不厌细——互文性理论观照下的汉语“吃”字俗语的英译
5
作者 曹馨宇 李洁 《理论界》 2015年第3期108-111,共4页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爱吃会吃,也把吃的哲学融进了生活和处世的方方面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吃"字的俗语。这类俗语使用频繁,活泼生动,内涵深厚,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翻译的难点...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爱吃会吃,也把吃的哲学融进了生活和处世的方方面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吃"字的俗语。这类俗语使用频繁,活泼生动,内涵深厚,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翻译的难点。认识这类俗语的翻译价值,解读其文化特征,是做好翻译的前提和基础。在互文性相关理论的观照下,研究"吃"字俗语的翻译策略,探索"传情"、"达意"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俗语的翻译研究,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字俗语 俗语英译 互文性 传情 达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