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
1
作者 高翔 温蕊阳 +2 位作者 张杰 李杰 闫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2,28,共7页
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最邻近指数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探讨中国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中国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期、快速发展期与稳定完善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但省域之间的分布不均衡,内... 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最邻近指数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探讨中国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中国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期、快速发展期与稳定完善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但省域之间的分布不均衡,内蒙古与甘肃在数量与面积上均占优;近20 a来,保护区总体上呈东-西轴向分布,国家级保护区分布范围变化很小,省级保护区有向内蒙古东北部扩展趋势;核密度分析发现存在一个高密度区(内蒙古西部-宁夏)、两个中密度区(新疆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空间分布呈多核心集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 时空格局 标准差椭圆 最临近指数 中国
下载PDF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及类型调查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袁虹 冯宏元 +3 位作者 汪有奎 郭生祥 李进军 孙小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1,共6页
明确主要保护对象及保护区类型是开展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制定保护区管理法规政策的主要依据。应用"3S"技术,调查了保护区内林地、草地、湿地、冰川等主要资源分布现状,认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应包括:(1)我国特... 明确主要保护对象及保护区类型是开展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制定保护区管理法规政策的主要依据。应用"3S"技术,调查了保护区内林地、草地、湿地、冰川等主要资源分布现状,认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应包括:(1)我国特有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组成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2)保护区内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3)组成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的草地、森林、湿地、冰川资源。根据保护区生态功能定位及《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认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应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类和"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类相结合的复合类型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 分布现状 保护区类型
下载PDF
山地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植物景观资源异质性评价--以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文兰 孙学刚 +2 位作者 满自红 刘晓娟 曹文侠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3期126-136,共11页
【目的】为更详尽地掌握山地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内植物景观资源情况,以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比较各个次级自然单元植物景观资源的差异,以便为保护区森林植物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提供更详尽的资料.【方法】基于生态... 【目的】为更详尽地掌握山地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内植物景观资源情况,以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比较各个次级自然单元植物景观资源的差异,以便为保护区森林植物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提供更详尽的资料.【方法】基于生态旅游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以次级自然单元为评价尺度,构建了由植物景观资源价值、环境条件、服务功能3个方面4个层次20个评估因子组成的山地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植物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并通过分级量化指标,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内在次级自然单元植物景观资源异质性评判标准和具体的评判方法;最后运用此方法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4个次级自然单元植物景观资源进行评判.【结果】影响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植物景观资源综合评价权重最高的是植物景观资源价值(0.674),其次是环境条件(0.225),服务功能(0.101)的权重值最小;在选取的20个评价指标中,森林覆盖率(0.2043)权重最大,植物资源的珍稀性(0.1802)的权重次之,植物种类多样性(0.1443)的权重位居第三,可居留性(0.0010)对植物景观资源综合评价的贡献最小;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植物景观资源综合价值评分吐鲁沟(8.3076)最高,其次是竹林沟(7.9723),岗子沟(7.9646)位居第三,苏都沟(3.8581)最小,这与实际情况吻合.【结论】植物景观资源价值是影响山地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植物景观资源评价的重要因素,而森林覆盖率对植物景观资源价值起着重要的影响;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各沟系植物景观资源差别较大,其中吐鲁沟植物景观资源状况最佳,苏都沟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次级自然单元 植物景观资源 异质性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
4
作者 马国强 吴明伟 李秋洁 《林业调查规划》 2015年第6期44-47,共4页
对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独有特征,分析提出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思路,在科学合理、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空间区划法、... 对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独有特征,分析提出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思路,在科学合理、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空间区划法、主体功能区划法、相关利益群体多元参与法等区划方法,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完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区划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空间区划法 主体功能区划法 相关利益群体多元参与法
下载PDF
刍议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兽医的素养 被引量:4
5
作者 徐安宏 丁玉华 +1 位作者 任义军 刘彬 《野生动物》 2012年第6期354-356,共3页
传统养殖和动物园养殖的动物发病时,其发病时间、数量和症状等情况,兽医可以仔细询问畜主或饲养人员;而野生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是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从事兽医专业人员的服务对象,发病时及以后的一系列情况无从问及。所以动物类型自... 传统养殖和动物园养殖的动物发病时,其发病时间、数量和症状等情况,兽医可以仔细询问畜主或饲养人员;而野生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是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从事兽医专业人员的服务对象,发病时及以后的一系列情况无从问及。所以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兽医职业,不同于传统养殖和动物园内的兽医工作,必须掌握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必须主动从野外观察入手,充分掌握野生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收集和梳理好有效的本土自然信息、本区内野生动物信息、保护区周边社区家养动物信息,并将它们融为一体,才能分辨出野生动物发病时,是属于个发、散发、群发,还是普通病与传染病。因此,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兽医比传统兽医人员会有更高、更严且更全面的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医 素养 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辽宁省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以辽宁省6个国家级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贾斌英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10期80-82,共3页
从辽宁省6个国家级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实际,从火源管控、预警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做好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辽宁省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森林防火
下载PDF
论保护区建设从数量向质量阶段发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献溥 于顺利 陈宏伟 《野生动物》 2007年第6期27-32,共6页
随着我国保护区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建设已提前超额完成了预定的规划任务,但是在管理上还远远落后于客观的要求,急需迅速转入质量建设阶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该文介绍了自然保护区含义在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和深化,... 随着我国保护区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建设已提前超额完成了预定的规划任务,但是在管理上还远远落后于客观的要求,急需迅速转入质量建设阶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该文介绍了自然保护区含义在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和深化,分析了保护区的共性、独特性和差异性,明确了保护区监控的含义和多样化,阐明了保护区建设进入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指出了实施保护区生物区域规划管理方向的主要途径。明确了保护区只有注重质量建设,才能发挥自然保护区应用的活力,才能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和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区 保护区生物区域规划管理 保护区管理类型 保护区监控类型
下载PDF
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的意义和问题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献溥 于顺利 汤大友 《野生动物》 2009年第1期40-43,56,共5页
保护区主管部门正在进行的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管理有效性的评估,意味着中国的保护区事业已从数量建设向质量建设阶段发展。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的建设,使之更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本研究论述了保护区评估的... 保护区主管部门正在进行的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管理有效性的评估,意味着中国的保护区事业已从数量建设向质量建设阶段发展。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的建设,使之更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本研究论述了保护区评估的目的和作用;保护区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保护区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急需开展的工作等,供有关方面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区 共管保护区 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 保护区管理类型 保护区监控类型
下载PDF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质量快速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建亮 王清春 +1 位作者 崔国发 陈永财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4-630,共7页
根据林地的自然性、林地质量、林分生长状况、群落完整性和稳定性五方面特征,选择17个指标构建评价模型,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一级"小班9个,占2.190%,"二... 根据林地的自然性、林地质量、林分生长状况、群落完整性和稳定性五方面特征,选择17个指标构建评价模型,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一级"小班9个,占2.190%,"二级"小班个数和面积分别占97.080%和97.627%,"三级"小班3个,没有"四级"小班。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总体质量得分0.858,等级为"二级",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对阔叶红松林的总体质量较好。类准则层质量评价中,群落完整性质量等级为"三级",群落稳定性"三级"的小班个数和面积占20%以上,表明人类长期的林下干扰对阔叶红松林质量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快速评价 层次分析法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论自然保护区的法制化管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谦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92-93,共2页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公园 园林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风景区 风景名胜区
下载PDF
铁路电气化工程对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婧 黄玲 李晓超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第7期110-111,共2页
随着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铁路货运比例的提高,铁路复线率和电化率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既有铁路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时,在电气化改造的施工期及运营期对保护区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沈丹铁路工程... 随着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铁路货运比例的提高,铁路复线率和电化率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既有铁路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时,在电气化改造的施工期及运营期对保护区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沈丹铁路工程实例,论述了铁路电气化改造对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并提出了生态保护与恢复的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电气化 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 生态影响评价
下载PDF
中国森林类自然保护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2
作者 候静 侯鹏 +4 位作者 高海峰 肖如林 付卓 杨栩 陈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65-2372,共8页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在贡献初级生产力、植被生物量、碳储量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该区域生态变化态势可以为评估生态保护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中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对象,采用MOD09反射率数据定量植...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在贡献初级生产力、植被生物量、碳储量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该区域生态变化态势可以为评估生态保护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中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对象,采用MOD09反射率数据定量植被覆盖度,借助趋势分析、核密度分析、重新标度极差分析等方法研究近20年来保护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TerraClimate气候再分析资料与相关分析,探讨了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中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平均植被覆盖度为52.29%,明显高于全国非农田地区的植被覆盖,但各保护区间差异较大,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2000-2020年中国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加速率为0.26%·a^(-1),98.29%的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山西、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山东所在的半湿润温性(0.61%·a^(-1))与湿润温性生态系统地区(0.58%·a^(-1))的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较快,且该区域植被覆盖度提升情况在将来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而中国南部地区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普遍较为稳定;从气候因子来看,全国44%保护区2000-2020年呈现不同程度的升温趋势,气温平均升高0.013℃·a^(-1),降水则总体保持稳定,气温升高促进中国多数保护区植被生长,而降水对中国不同区域植被覆盖作用有差异;对于植被覆盖度增速较快的半湿润温性等区而言,除受气温升高影响外,近年来中国在该区域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建设项目及长江、珠江、沿海和太行山绿化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对区域植被恢复起到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植被覆盖度 气候因子
原文传递
辽宁省国家级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孟庆辉 黄冬梅 《新农业》 2019年第5期30-32,共3页
辽宁省共有国家级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12个,占辽宁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66.67%,其中辽西地区分布最多,占总数75%;白狼山保护区总面积最大,仙人洞保护区总面积最小;医巫闾山保护区植物资源的科数和种数均最多;大黑山保护区陆生动物资源... 辽宁省共有国家级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12个,占辽宁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66.67%,其中辽西地区分布最多,占总数75%;白狼山保护区总面积最大,仙人洞保护区总面积最小;医巫闾山保护区植物资源的科数和种数均最多;大黑山保护区陆生动物资源种数最多,海棠山保护区种数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国家级 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
原文传递
社区管护区的基本含义和管理途径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献溥 于顺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967-2970,共4页
探讨社区管护区的基本特点和现存问题,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使其能更加健康地发展,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保护区 社区管护区 保护区监控类型 保护区管理类型 生物圈保护区
下载PDF
Identifying Trees Species Dominance in Hulu Sedili Forest Reserve, Peninsular Malaysia Based on Lithology Type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15
作者 I. Mohd Hasmadi K. Norizah M. S. Alia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年第4期77-82,共6页
Lowland tropical forest in Peninsular Malaysia consist a valuable dipterocarp timber species. In fact, dipterocarp tree species growth well when the ecology is maintained and their growth are dependent on the micro cl... Lowland tropical forest in Peninsular Malaysia consist a valuable dipterocarp timber species. In fact, dipterocarp tree species growth well when the ecology is maintained and their growth are dependent on the micro climate and also affected by lithology types.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and map tree species dominancy by lithology types at Hulu Sedili Forest Reserve (HSFR)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ique. Different lithology type maps were derived namely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Limestone. Through GIS operations tree species data collected from pre-felling inventory and ground survey were overlaid with lithology features. Results showed that at Sedimentary and Igneous types, the presence of dipterocarpaceae family is only 3.09%, and non-dipterocarpaceae family was 96.91%. Syzygium spp. (19.83%) was the most abundance in Igneous and Sedimentary. Meanwhile, Elateriospermum tapos (9.92%) and Lauraceae's family (7.22%)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dominant species in Sedimentary types, Macaranga spp. (11.21%) and Elateriospermum tapos (11.02%) in igneous types. However, a Limestone type was discarded from analysis due to unavailable pre-felling data. Thus,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variation in species dominancy of different lithology types. On the other hand, GIS demonstrated its capability as a useful tool in identifying and maps the location of trees species based on lithology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est reserve lithology types dominance species mappmg
下载PDF
Foraging site recursion by forest elephants Elephas maximus borneensis
16
作者 Megan ENGLISH Marc ANCRENAZ +3 位作者 Graeme GILLESPIE Benoit GOOSSENS Sen NATHAN Wayne LINKLATER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51-559,共9页
Recursion by herbivores is the repeated use of the same site or plants. Recursion by wild animals is rarely investigated but may be ubiquitous. Optimal foraging theory predicts site recurs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qual... Recursion by herbivores is the repeated use of the same site or plants. Recursion by wild animals is rarely investigated but may be ubiquitous. Optimal foraging theory predicts site recurs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site, extent of its last use, and time since its last use because these influence site resource status and recovery. We used GPS collars, behaviour and site sampling to investigate recursion to foraging sites for two elephant Elephas maximus borneensis herds in the Lower Kinabatangan Wildlife Sanctuary, Borneo, over a 12 month period. Recursion occurred to 48 out of 87 foraging sites and was most common within 48 hours or between 151-250 days, indicating two different types ofrecursion. Recursion was more likely to occur if the site had previously been occupied for longer. Moreover, the time spent at a site at recursion was the same as the time spent at the site on the first occasion. The number of days that had passed between the first visit and recursion was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ow much time was spent at the site at recursion. Habitat type also influenced the intensity of site-use, with more time spent at recursion within riverine/open grass areas along forest margins compared to other habitat types. Recursion is a common behaviour used by the elephants and its pattern suggests it may be a foraging strategy for revisiting areas of greater value. The qualities of recursion sites might usefully be incorporated into landscape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elephant conservation in the area [Current Zoology 60 (4): 551-559, 2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n elephant RECURSION Site re-use HERBIVORY Megaherbivore Optimal foraging
原文传递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amphibian road mortality in a wetland 被引量:9
17
作者 Haijun GU Qiang DAI +1 位作者 Qian WANG Yuezhao WANG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8-774,共7页
To understand road characteristics and landscape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high road mortality of amphibians in Zoige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e surveyed road mortality along four major roads after rainfall in... To understand road characteristics and landscape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high road mortality of amphibians in Zoige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e surveyed road mortality along four major roads after rainfall in May and September 2007. Road mortality of three species, Rana kukunoris, Nanorana pleskei and Bufo minshanicus, was surveyed across 225 transects (115 in May and 110 in September). Transects were 100 m long and repeated every two kilometers along the four major roads. We used model averaging to assess factors that might determine amphibian road mortality. We recorded an average of 24.6 amphibian road mortalities per kilometer in May and 19.2 in September. Among road characteristics, road width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road morality for R. kukunori and B. minshanicus. Traffic volume also increased the road mortality of B. minshanicus in September. Of the landscape features measured, area proportions of three types of grassland (wet, mesic and dry) within 1 km of the roads, particularly that of wet grassl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oad mortality for R. kukunori and total mortality across all three species. To most effectively reduce road mortality of amphibians in the Zoige wetlands, we suggest better road design such as avoiding wet grasslands, minimizing road width, underground passes and traffic control measu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 lic transit in the area would reduce traffic volume, and hence mort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HIBIAN Road mortality Zoige Wetland Rana kukunoris Nanorana pleskei Bufo minshanicu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