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保道不盈”说发秘——《道德经》第十五章思想解读
1
作者 詹石窗 张雷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1期157-162,共6页
老子《道德经》论道,常常是通过间接的事物来暗示,以有形来表征无形。该书第十五章乃是要讲如何"保道",但老子不是一开始就讲抽象的道理,而是从古代修道之士的情状入手来展开。一开始,老子提出了"微妙玄通"的说法... 老子《道德经》论道,常常是通过间接的事物来暗示,以有形来表征无形。该书第十五章乃是要讲如何"保道",但老子不是一开始就讲抽象的道理,而是从古代修道之士的情状入手来展开。一开始,老子提出了"微妙玄通"的说法。所谓"微妙玄通"首先是形容"至道",其次是形容修道之体悟。修道之士能够体悟到了"至道"的隐奥、不测、幽深、无碍,这就是"微妙玄通"。可是,一般人却很难真正理解修道者这种"微妙玄通"的状态,所以老子感叹"深不可识"。既然如此,又如何把修道的状态传达给人们呢?老子连续用了七种事物来象征修道者的状态,既写修道之士的内心省思,也写其应对世俗的活动。老子虽然认为修道之士应该"和光同尘",置身于人间世,但并不是说要让修道之士被染缸给染浊了,而是要移风易俗,引导社会由浊返清。这一章最后的"保此道者不欲盈,故能弊而新成"是《道德经》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如果说"不欲盈"表达的是谦下的情怀,那么"弊而新成"就是表征事物的推陈出新。老子论说常常是一语双关。他讲修身的时候,同时蕴含着治国的法度;讲治国的时候,又可以引出修身的程序。行文的象征表达具有模糊性,给后人的诠释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元代道士邓锜从"内丹修炼"角度进行发挥,而清代道士宋常星则从"性命双修"的角度予以诠释,这两位道教学者的说法具有一定代表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德经》 保此道 不欲盈 弊而新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