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祁门县保甲设置与村落社会——以《光绪祁门县保甲册》为中心 被引量:6
1
作者 刘道胜 凌桂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119,共9页
《光绪祁门县保甲册》相对完整地呈现了晚清一个村落共同体的保甲编制实态。晚清祁门县推行保甲,采取的是以图甲制取代保甲制的形式。一图之设以自然聚落为基础,涵盖特定的村落共同体。一图之内,区分不同属性的户籍灵活编制甲、牌。在... 《光绪祁门县保甲册》相对完整地呈现了晚清一个村落共同体的保甲编制实态。晚清祁门县推行保甲,采取的是以图甲制取代保甲制的形式。一图之设以自然聚落为基础,涵盖特定的村落共同体。一图之内,区分不同属性的户籍灵活编制甲、牌。在图甲制下,图董、甲长、牌长多由从事举业、训蒙、贸易者充任。在《保甲册》所涉的晚清祁门县村落社会中,民众执业仍不出传统士农工商的范畴。大族郑氏主要从事贸易、手工、驾舟等工商行业,其时徽州仍然有大量经商者,且贸易之家捐监之风盛行。散居的仆姓和寄户为当地农林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保甲设置和管理上受到大族郑氏的控制和带管。大族与仆姓、寄户之间的隶属关系仍根深蒂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绪祁门县保甲册 徽州 保甲 村落社会
下载PDF
掌教、乡约与保甲册——清代户口管理体系中的陕甘回民人口 被引量:14
2
作者 路伟东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46,共9页
清代存在专门的回民户籍,即回籍。清廷制定回民户籍的主要目的是刑名狱讼。回民户籍的产生时间大约在乾隆二十七年前后。清廷对回籍人口进行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地方保甲,由于缺乏上报的机制和必要,回民户籍资料只保存于州县厅一级的保甲册... 清代存在专门的回民户籍,即回籍。清廷制定回民户籍的主要目的是刑名狱讼。回民户籍的产生时间大约在乾隆二十七年前后。清廷对回籍人口进行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地方保甲,由于缺乏上报的机制和必要,回民户籍资料只保存于州县厅一级的保甲册中,没有体现在更高一级的官方统计数据中。清廷借助掌教管理和约束回民人口使得掌教获得了部分行政职权。以乡约取代掌教,又使得改称乡约的掌教获得了乡约的权力,进而发展成为地方行政权力的一极。这给以保甲制为基础的基层管理体系和统治秩序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回民户籍 掌教 乡约 保甲册
原文传递
《康熙休宁县保甲烟户册》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栾成显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0-46,共7页
明清户籍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清代的户口统计从依据编审册转到保甲册,是明清户籍制度的一个重大转变。《康熙休宁县保甲烟户册》对保甲与户籍制度、徽州地方社会等研究有重要价值。保甲册中多数人户载有同居人口,反映了人户构成形... 明清户籍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清代的户口统计从依据编审册转到保甲册,是明清户籍制度的一个重大转变。《康熙休宁县保甲烟户册》对保甲与户籍制度、徽州地方社会等研究有重要价值。保甲册中多数人户载有同居人口,反映了人户构成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保甲册还记载了多样的生理行业和广泛的人口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籍制度 保甲烟户 户与家庭 同居 人口流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