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罗·利科论公正的记忆
1
作者 陈旭东 黄藤莉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2,共7页
我们对历史灾难负有记忆的责任,但现实中又充满着大量记忆滥用的现象。本文将借用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公正记忆观来讨论此问题。记忆的滥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压抑的记忆、操控的记忆、过度控制的记忆,而在哀悼的劳作与历史学的... 我们对历史灾难负有记忆的责任,但现实中又充满着大量记忆滥用的现象。本文将借用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公正记忆观来讨论此问题。记忆的滥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压抑的记忆、操控的记忆、过度控制的记忆,而在哀悼的劳作与历史学的劳作基础上的公正的记忆是利科提出的可能解决之道,这能够使我们负责任地对待过去,给予历史应有的公正,从而形成平衡而恰当的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记忆的责任 记忆的滥用 公正的记忆
下载PDF
论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
2
作者 张进 蒲睿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22,193,共13页
阐释学对“固态”语言文本的过度重视,使得关于“活态”行动的阐释学理论一直处于相对匮乏的地位。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理论从行动出发,分析了文本行动中“说明”与“理解”“解释”的相互渗透。他将批判性渗透到对“间距”... 阐释学对“固态”语言文本的过度重视,使得关于“活态”行动的阐释学理论一直处于相对匮乏的地位。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理论从行动出发,分析了文本行动中“说明”与“理解”“解释”的相互渗透。他将批判性渗透到对“间距”的阐释中,认为文本一经形成便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文本的行动是一个“去语境化”和“重构语境”的过程。行动并非由单个行动者构成,而是“多元行动者”的协同运作和“即兴表演”。人类行动者也并非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而是被行动裹挟却具备部分能动性,并在放弃自我的过程中理解自我。利科的“行动阐释学”虽没有完全摆脱“语言符号”模态,但他扎根经典阐释学理论,使得“固态”的语言文本再度“活态化”,并揭示了行动的部分运作机制,孕育了一种新的关于“行动”的阐释模式,呼应并一同汇入当代试图变革阐释学理论的潮流之中。当利科的“行动阐释学”与当代新兴的行动理论相遇,或许会生成一种更具阐释效力的“行动阐释学”理论,并进一步通向一种“多模态”的“事件阐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行动阐释学 重构语境 多元行动者 语言符号模态 事件阐释学
下载PDF
事件之镜——刘欣博士的《事件的诗学:保罗·利科的“事件”概念》评介
3
作者 江守义 王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刘欣博士所著《事件的诗学:保罗·利科的“事件”概念》(南开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聚焦保罗·利科的诗学思想,从思想史视角呈现出以“事件”为辐辏之点、并由之拓延开来的丰富... 刘欣博士所著《事件的诗学:保罗·利科的“事件”概念》(南开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聚焦保罗·利科的诗学思想,从思想史视角呈现出以“事件”为辐辏之点、并由之拓延开来的丰富而复杂的相关概念史及其背后的价值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欣 南开大学出版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诗学思想 概念史 保罗·利科 价值趋向 资助项目
下载PDF
在语言中存在:保罗·利科论物、语言与主体的关联
4
作者 吴飞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3年第4期43-49,共7页
物、语言与主体的相关性构成保罗·利科哲学的重要脉络。利科在早期研究中,认为物的侧显性揭示了知觉的有限性,只有在语言中,物才能获得整体性把握,而这正是主体的超越性之所在。这种态度使得利科后来反对符号学固守语言的内在性,... 物、语言与主体的相关性构成保罗·利科哲学的重要脉络。利科在早期研究中,认为物的侧显性揭示了知觉的有限性,只有在语言中,物才能获得整体性把握,而这正是主体的超越性之所在。这种态度使得利科后来反对符号学固守语言的内在性,他通过“指称”机制表明语言揭示了主体与物及世界的关联。这种关联在生存论上体现为主体对物的根源性和归属性,在本体论上体现为物作为自我内部的他者及非自愿性与主体拥有某种辩证关系。因此,物与主体并不相互隔绝,我们通过语言见证了它们的相互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语言 主体 指称
下载PDF
想象诠释学: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到保罗·利科
5
作者 赵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1-26,共6页
“诠释学想象”或“想象诠释学”用来特指保罗·利科的诠释学,它是现代诠释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实际上,从海德格尔到保罗·利科的现代诠释学发展过程也是“想象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想象”理论是... “诠释学想象”或“想象诠释学”用来特指保罗·利科的诠释学,它是现代诠释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实际上,从海德格尔到保罗·利科的现代诠释学发展过程也是“想象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想象”理论是通往其“存在”理论之径;伽达默尔晚年提出“诠释学想象”的概念,试图借此达到诠释学作为人文精神科学的新理论高度;保罗·利科则综合吸收并发展了以往的理论,在语言与行动中阐释想象,赋予“诠释学想象”认识和本体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诠释学 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 保罗·利科
下载PDF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0-315,共6页
保罗·利科在"事件"的维度上赋予言谈、话语、文学触及存在本身的"意义"。他从对当代思想中言语与劳动间关系的反思出发,将言语视为人自身的有限性构成,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话语的时间性、意向性、主体性、他... 保罗·利科在"事件"的维度上赋予言谈、话语、文学触及存在本身的"意义"。他从对当代思想中言语与劳动间关系的反思出发,将言语视为人自身的有限性构成,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话语的时间性、意向性、主体性、他者维度上确立其事件性,话语构成意义与事件的中介;文学话语在现实的意谓之外具有意谓维度,即可能世界,其中小说和诗歌以潜在的模式意指存在本身,在日常现实之外打开了一个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话语 言语 文学 事件 意义
下载PDF
从保罗·利科的“译‘不可译’”看翻译的可能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方兴 《法国研究》 2011年第3期60-63,共4页
保罗·利科是二十世纪法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利科在研究诠释学问题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翻译问题。他在其学术生涯的晚期还特别推出了《论翻译》这部翻译哲学专著。本文拟对利科的"译‘不可译’"... 保罗·利科是二十世纪法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利科在研究诠释学问题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翻译问题。他在其学术生涯的晚期还特别推出了《论翻译》这部翻译哲学专著。本文拟对利科的"译‘不可译’"这一核心翻译思想进行探讨。利科认为,关于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一翻译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的论争,其症结就在于把不可能实现的"对等"作为翻译的原则。在他看来,"对等"是由翻译产生的,而不是由翻译预设的。要实现"对等",就必须"译‘不可译’",通过"建构可比之物"增强"母语"与"异语"之间的相似性,化不可译性为可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译性 保罗·利科 “不可译” 对等
下载PDF
“语言友好”的伦理关照下译“不可译”——读保罗·利科的《论翻译》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晓琼 《外国语文研究》 2015年第6期37-44,共8页
保罗·利科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他对翻译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在其学术生涯晚期所推出的《论翻译》一书之中。本文力图以该书所呈现的内容为基础,对利科的翻译思想进行解析。利科认为,居于原作者和读者之间、侍奉两个"异&q... 保罗·利科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他对翻译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在其学术生涯晚期所推出的《论翻译》一书之中。本文力图以该书所呈现的内容为基础,对利科的翻译思想进行解析。利科认为,居于原作者和读者之间、侍奉两个"异"主的译者,面对"异"的阻抗之挑战,必须放弃对完美翻译的追求,在"语言友好"的翻译伦理和翻译范式之中找到翻译所带来的幸福;同时通过建构意义甚至文字层面的可比之物,把因"异"而生、困扰译者的"不可译"转变为"可译",实现"非同一对等",从而成就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论翻译》 非同一对等 语言友好
下载PDF
作为象征的神话:保罗·利科的神话解释学
9
作者 胥志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8,共5页
保罗·利科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解释学家。他虽然并非专门的神话研究者,但在其《恶的象征》、《解释的冲突》等著作中,他仍然对神话做了解释学的分析。这一理论将神话看作象征,以揭示生活意义,构造生活体验。神话的解释学有助于回复... 保罗·利科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解释学家。他虽然并非专门的神话研究者,但在其《恶的象征》、《解释的冲突》等著作中,他仍然对神话做了解释学的分析。这一理论将神话看作象征,以揭示生活意义,构造生活体验。神话的解释学有助于回复这种积极的构造功能,但也要对神话的滥用保持警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象征 神话 解释学
下载PDF
作为实践的叙述——保罗·利科、马克思比较研究之一
10
作者 刘欣 《西部学刊》 2014年第8期5-9,共5页
马克思理论——实践相统一的观点,他对叙述中历史意识的强调和对叙述文本的批判性分析都对保罗·利科的叙述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利科在充分吸取马克思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将叙述活动视为理论与实践、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中介,将... 马克思理论——实践相统一的观点,他对叙述中历史意识的强调和对叙述文本的批判性分析都对保罗·利科的叙述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利科在充分吸取马克思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将叙述活动视为理论与实践、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中介,将现代人自由、解放的希望寄托在个体自发的叙述活动之中。叙述成为创造并呈现所有存在方式的途径,一种必要的乌托邦。利科把叙述看成了未来唯一的赌注;马克思则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了提出可能性和实现可能性之间的界限,他对个体的人及其社会阶级属性的辩证分析和对历史意识的强调,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叙述的肯定性实践功能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马克思 叙述 实践 历史意识
下载PDF
保罗·利科翻译哲学思想初探
11
作者 杨帆 柏茜茜 《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第2期182-182,180,共2页
保罗·利科作为“二战”后法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对翻译有着切身的实践经验,翻译也是利科哲学的一个中心特点。可以说在当代西方哲学家中,利科对翻译最有发言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利科翻译哲学的重... 保罗·利科作为“二战”后法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对翻译有着切身的实践经验,翻译也是利科哲学的一个中心特点。可以说在当代西方哲学家中,利科对翻译最有发言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利科翻译哲学的重要思想,对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复译等现象进行一定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翻译哲学 探讨
下载PDF
意义与世界的可能性相遇——保罗·利科的语义想象理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娜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154,共4页
想象在艺术与科学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当代理论界,它面临着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双重质疑。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利科赋予想象以语言的角度,想象被看成是在语言中或通过语言的意义创新——即语义创新中不可或缺的机能。通过对话语—... 想象在艺术与科学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当代理论界,它面临着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双重质疑。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利科赋予想象以语言的角度,想象被看成是在语言中或通过语言的意义创新——即语义创新中不可或缺的机能。通过对话语——象征、隐喻、叙事——的语义学分析方法和反思的认识,利科的语义想象理论进入了本体论阶段。想象使意义的创新得以实现,为我们展现另一个可能的世界,扩大了我们的认识与经验世界。但作为一种诠释学的想象,它也避免不了各种解释之间的内部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想象 意义 世界
下载PDF
在文本前理解自己--保罗·利科的文本意义观念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6-183,共8页
利科批评结构主义把语言看作封闭的符号系统,他则从语义学的角度认为语言内在地拥有一种动态的意指结构。这种意指结构在语言层面意味着话语作为事件被实现并作为意义被理解。但意义不是纯主观的,它在意向外化的过程中被固定为语言文字... 利科批评结构主义把语言看作封闭的符号系统,他则从语义学的角度认为语言内在地拥有一种动态的意指结构。这种意指结构在语言层面意味着话语作为事件被实现并作为意义被理解。但意义不是纯主观的,它在意向外化的过程中被固定为语言文字,使人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客观可理解的。这种外化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随着对真实语境的取消,文本得以指称关于生存的世界命题并扩大我们的存在视域。这样,意义最终被导向对主体自身的客观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话语事件 文本意义 指称 客观理解 主体
下载PDF
作为意志构造之意义创造的隐喻——一种对保罗·利科隐喻诠释学的解读
14
作者 王丽娜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69-183,共15页
隐喻研究的源起要追溯到保罗·利科在其《论解释——关于弗洛伊德的论文》中通过神一诗的诠释学而捕捉其中的意义创造的构想。利科的隐喻研究在以下两方面呈现了与其意志诠释学现象学的关联:第一,利科把隐喻研究分为隐喻意义研究... 隐喻研究的源起要追溯到保罗·利科在其《论解释——关于弗洛伊德的论文》中通过神一诗的诠释学而捕捉其中的意义创造的构想。利科的隐喻研究在以下两方面呈现了与其意志诠释学现象学的关联:第一,利科把隐喻研究分为隐喻意义研究和隐喻指涉研究,把诸多视角纳入整一的隐喻诠释学,这一范式成为利科后来以文本诠释为范型的行动诠释学的模型;第二,《活的隐喻》揭示了“活的隐喻”之语义学及哲学的意味,两种意味凝聚在作为古怪给予行为的隐喻上,使得在批判了意识幻象之后谈论隐喻的意向成为可能,这是构造意志的意义话题的继续;在主体问题上,隐喻研究或从隐喻的行为本身,或者从隐喻的指涉论及主体,变主体的投射作用为在文本面前理解一存在的作用,体现了利科意志诠释学现象学视域中意志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隐喻 意志 诠释学 意义创造
下载PDF
社会想象之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马克思、曼海姆、保罗·利科的不同理解
15
作者 赵娜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12,共5页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体现了文化的社会想象,对二者的研究经历了从批判到中立到辩证综合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学的基础上看待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对二者进行了批判;曼海姆的观点基于"价值中立",他试图建立一种一般性的...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体现了文化的社会想象,对二者的研究经历了从批判到中立到辩证综合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学的基础上看待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对二者进行了批判;曼海姆的观点基于"价值中立",他试图建立一种一般性的研究方法,使对二者的研究成为"知识社会学";保罗·利科从诠释学出发,在总结分析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在社会发展中的消极与积极作用。作为社会想象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个趋向于整合、重复,一个趋向于漂泊,一个向心,一个离心,这种张力是不可逾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想象 意识形态 乌托邦 马克思 曼海姆 保罗·利科
下载PDF
回到自身 回到意志——保罗·利科意志哲学视域中的自身诠释学探略
16
作者 王丽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38-42,共5页
利科在晚年构筑的"自身诠释学"继续了其早年的意志哲学的思考,"自身"这个概念的创制是利科完成意志哲学大厦的拱顶石。在本体论的层面上,首先,自身之存在通过在经由分析迂回之路的反省中的体证而表现出来;接着,自... 利科在晚年构筑的"自身诠释学"继续了其早年的意志哲学的思考,"自身"这个概念的创制是利科完成意志哲学大厦的拱顶石。在本体论的层面上,首先,自身之存在通过在经由分析迂回之路的反省中的体证而表现出来;接着,自身之存在通过在时间中自身与自身是否相同的考验表现为实现/潜能意义上的存在、表现为具有既有实效又强有力的基底的存在;最后,自身之存在通过与己身、别于自身之他者、良知这三者的相异性而表现为被动接受的存在,这存在与"体证"重合。最终,自身和相异性的相互性呼应着利科早年意愿的和非意愿的相互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自身诠释学 意志哲学
下载PDF
保罗·利科的现象阐释学
17
作者 张姮 《中华护理教育》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66-1066,共1页
保罗·利科的现象阐释学在护理质性研究中独树一帜,被誉为是融合科学性、艺术性和批判性思维于一体的研究方法。1利科的现象阐释学用艺术性进行通读理解研究者呈现和解释文本时,需要在把握文本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将其表达连贯。有些... 保罗·利科的现象阐释学在护理质性研究中独树一帜,被誉为是融合科学性、艺术性和批判性思维于一体的研究方法。1利科的现象阐释学用艺术性进行通读理解研究者呈现和解释文本时,需要在把握文本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将其表达连贯。有些学者(如Penderson)甚至主张通过故事、隐喻甚至诗歌的运用来获得新的理解。这就需要阐释者有较高的文学创作功底,才能实现用艺术性完成通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阐释者 质性研究 批判性思维 整体意义 把握文本 保罗·利科 艺术性
下载PDF
理解文学的事件性——评《事件的诗学:保罗·利科的“事件”概念》
18
作者 何利娜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事件的诗学:保罗·利科的“事件”概念》(南开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是刘欣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作者通过对话语事件、文学事件、文学的伦理和真理事件,以及特定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探讨,以宏阔的视野将事... 《事件的诗学:保罗·利科的“事件”概念》(南开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是刘欣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作者通过对话语事件、文学事件、文学的伦理和真理事件,以及特定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探讨,以宏阔的视野将事件概念从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著述中爬梳出来,加以创造性阐释,使其成为利科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开大学出版社 文学事件 刘欣 国家社科基金 保罗·利科 资助项目 创造性阐释 话语事件
原文传递
综合与借用——保罗·利科对胡塞尔现象学想象理论的改造
19
作者 赵娜 《文艺评论》 2023年第1期29-38,共10页
保罗·利科的诠释学想象理论以胡塞尔现象学想象理论为基础。胡塞尔把想象界定为一种独特的意识,它中立于现实存在,提供进入可能性领域的途径,是到达本质的最有效方式。“想象变异”是向本质看的主要方法,主体间性则是通向他者的路... 保罗·利科的诠释学想象理论以胡塞尔现象学想象理论为基础。胡塞尔把想象界定为一种独特的意识,它中立于现实存在,提供进入可能性领域的途径,是到达本质的最有效方式。“想象变异”是向本质看的主要方法,主体间性则是通向他者的路径。利科把想象和语言结合起来,以外在语言诠释的中介来对冲本质直观的无预设及主观性,“我思”通过“我说”达到“我在”的本体论。利科以胡塞尔现象学想象理论为底色,综合了康德的创造性想象理论以及海德格尔的存在想象理论,借用其中的一些概念,并最终经由语言诠释,使得想象具备了开启无限“可能性”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用 保罗·利科 胡塞尔 想象理论
原文传递
保罗·利科自身阐释学与“阐释就是自证”的对话
20
作者 张怡 《泰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9-43,共5页
每个人都可以用彤管和尺距书写、丈量自身,对主体的认知和解读亦有多重视角。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和中国学者张江教授从阐释学不同角度回答了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前者在语言学视域下寻觅“他者”踪迹,认为主体需在“他者”的交流中... 每个人都可以用彤管和尺距书写、丈量自身,对主体的认知和解读亦有多重视角。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和中国学者张江教授从阐释学不同角度回答了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前者在语言学视域下寻觅“他者”踪迹,认为主体需在“他者”的交流中呈现自身;后者从心理学视域研究阐释的本质,认为主体的语言符号、动作行为等无不暗含了主体对于世界的阐释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主体 他者 阐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