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俞寄凡的艺术学译作和著述版本及其学术价值考论
1
作者 郑立君 郑冰雪 《美育学刊》 2022年第5期82-90,共9页
在中国现代艺术学学科发展史上,俞寄凡的学术贡献是不能匆匆略过的。他一生的译作和著述成果颇丰,其中有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译作,有的是作为出版社的丛书之一出版和再版的。对其译作和著述版本的梳理与考辨,有助于深入研究他的艺术学研究... 在中国现代艺术学学科发展史上,俞寄凡的学术贡献是不能匆匆略过的。他一生的译作和著述成果颇丰,其中有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译作,有的是作为出版社的丛书之一出版和再版的。对其译作和著述版本的梳理与考辨,有助于深入研究他的艺术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目的和学术价值,有助于当代与未来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建构。俞寄凡艺术学译作和著述的思想内容可归纳为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史、小学美术教育和美术技法理论四个方面,体现出了俞寄凡以艺术学理论为基础,将艺术学理论、美术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想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寄凡 译作 著述 版本 艺术学
下载PDF
俞寄凡及其译著《艺术学纲要》
2
作者 郭廉夫 《艺术学研究(辑刊)》 2009年第1期520-528,共9页
艺术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初却是从国外传入的。俞寄凡翻译的日本学者黑田鹏信的《艺术学纲要》一书,就是在我国出版发行的第一部艺术学专著,出版之后对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 艺术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初却是从国外传入的。俞寄凡翻译的日本学者黑田鹏信的《艺术学纲要》一书,就是在我国出版发行的第一部艺术学专著,出版之后对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俞寄凡译本的考校,详细揭示出这部近一个世纪前出版的论著面貌,并实事求是地对译者给予了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俞寄凡 《艺术学纲要》
下载PDF
傅彦长日记(1927年8月-12月)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伟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7-119,共13页
1927年8月1日天气好楼金声来。宋居田来信,山东蓬莱龙山□转东羊头村杨华英先生转。终日在家。下午天黑甚久,未雨。世界语诞生四十周年,纪念日举行在七月卅一日,不知此日是否是诞生日?予以前于此语曾热心过一时。1927年8月2日天气雨俞... 1927年8月1日天气好楼金声来。宋居田来信,山东蓬莱龙山□转东羊头村杨华英先生转。终日在家。下午天黑甚久,未雨。世界语诞生四十周年,纪念日举行在七月卅一日,不知此日是否是诞生日?予以前于此语曾热心过一时。1927年8月2日天气雨俞寄凡来,约下星期三至新华一谈。外出访朱应鹏、梁得所、张春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若谷 朱应鹏 叶秋原 俞寄凡 徐蔚 诞生日 申报馆 邵洵美 汪倜然 蒋光赤
下载PDF
色彩语言在欧美儿童影片中的运用
4
作者 李宏然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2-84,共3页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近代上海新华艺术学院的创办人俞寄凡在《色彩ABC》(1931)一书中说过:"宇宙间一切物体,没有一种不具色的。‘色’便是确实认识一切物体存在之重要机关。且色与色之境界,即明示某限制面积之形状。故色彩为图...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近代上海新华艺术学院的创办人俞寄凡在《色彩ABC》(1931)一书中说过:"宇宙间一切物体,没有一种不具色的。‘色’便是确实认识一切物体存在之重要机关。且色与色之境界,即明示某限制面积之形状。故色彩为图画上之必须材料,且有色彩之存在,图画始得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影片 奥利弗 色彩语言 俞寄凡 现代画家 人类认知能力 人类物质生活 美术教育家 创办人 色彩设计
下载PDF
谈民国时期西洋美术史的翻译与写作 被引量:1
5
作者 高阳 王敏虹 《美术大观》 2008年第9期214-,共1页
  民国初年,在西方近代学术浪潮的冲击下,国人开始翻译和编写西洋美术史著作,目的是借鉴西方近代美术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以解决中国传统艺术史写作中的诸多问题,摆脱保守和僵化的困境.……
关键词 西方美术史 中国传统艺术 史著 近代学术 姜丹书 画史 西方文化 俞寄凡 中国美术史 留学欧洲
下载PDF
缅怀仲伯诸闻韵
6
作者 诸涵 《艺苑(美术版)》 1993年第1期14-15,共2页
我的二伯父诸闻韵,字汶隐;别署天目山民,浙江安吉孝丰人。我对二伯早先的印象是在一九三五年的春天,父亲(诸乐三)回家,春节后携家人来到了上海,那年我才七岁,二伯已四十开外,高高的个子,面容瘦癯,仪态英韵潇洒,身着西装,颇具学者风度。&... 我的二伯父诸闻韵,字汶隐;别署天目山民,浙江安吉孝丰人。我对二伯早先的印象是在一九三五年的春天,父亲(诸乐三)回家,春节后携家人来到了上海,那年我才七岁,二伯已四十开外,高高的个子,面容瘦癯,仪态英韵潇洒,身着西装,颇具学者风度。"大聋之后君代兴",当时他的名声已饮誉上海画坛,人们称谓"闻韵先生"。我们初到上海与二伯一家同住,朝夕相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乐三 上海美专 潘天寿 天目 浙江安吉 九三 中国画系 吴昌硕 王一亭 俞寄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