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魂与肉体:1900年极端情境下乡土教民的信仰状态——以直隶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程歗 谈火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6-143,共8页
讨论 190 0年极端情境下中国基层社会天主教教民的信仰状态及其文化含义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这种经由灵魂意识、神功崇拜和身体观念所表达的信仰状态 ,具有基督教教义和中国乡土文化诸要素交错互动的特色。它表明激烈的拳教冲突并非两... 讨论 190 0年极端情境下中国基层社会天主教教民的信仰状态及其文化含义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这种经由灵魂意识、神功崇拜和身体观念所表达的信仰状态 ,具有基督教教义和中国乡土文化诸要素交错互动的特色。它表明激烈的拳教冲突并非两种信仰体系的绝然对立 ,而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冲突双方根植于政治和经济事实的对于本土文化资源的分别解释和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灵魂 神迹 身体 信仰状态 1900年 直隶
下载PDF
民国时期乡村天主教徒的信仰状态与特征——以山西乡村教徒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安荣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4-131,共8页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徒以当地方式信仰、礼敬天主、耶稣、玛利亚、圣人与天使,但懂得只有天主是最终的依赖者,大部分教徒不懂与天主进行交流,信仰目的兼有世俗功利性与信仰功利性,宗教活动中加入本地宗教活动内容,其信仰已相当程度上本土化...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徒以当地方式信仰、礼敬天主、耶稣、玛利亚、圣人与天使,但懂得只有天主是最终的依赖者,大部分教徒不懂与天主进行交流,信仰目的兼有世俗功利性与信仰功利性,宗教活动中加入本地宗教活动内容,其信仰已相当程度上本土化,但其崇拜对象、信仰方式、宗教活动都尚在天主教教义的范围之内。与知识分子教徒相比,他们的信仰知识有限,缺乏救世、奉献精神,他们的信仰是天主教文化与中国乡土文化互相交流、融合而成的新信仰,具有西方天主教没有的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乡村天主教徒 信仰状态 信仰特征
原文传递
试论信仰危机 被引量:16
3
作者 荆学民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5-30,共6页
关键词 信仰危机 信仰对象 信仰状态 忧患意识 黑格尔 机制运行 终极价值 现实性 思维机制 主体性
下载PDF
论信仰与怀疑间张力的动势结构 被引量:3
4
作者 荆学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9-24,30,共7页
1.我在拙作《信仰论纲》中曾提出:信仰标示着主体精神意识状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一面,那么怀疑则标示着主体精神意识状态的间断性和发展性的一面。要保持主体信仰的合理状态,就得在这种连续性和稳定性与间断性和发展性之间保持适度的... 1.我在拙作《信仰论纲》中曾提出:信仰标示着主体精神意识状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一面,那么怀疑则标示着主体精神意识状态的间断性和发展性的一面。要保持主体信仰的合理状态,就得在这种连续性和稳定性与间断性和发展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为此本文试图探讨这种张力的结构。这种张力的结构可以简单地图示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状态 信仰危机 动势 张力 信仰对象 信仰 机制运行 黑格尔 意识状态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论信仰对道德的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杨乐强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59-62,共4页
关键词 信仰状态 道德规范 信仰对象 信仰体系 道德评价标准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共产主义信仰 价值取向 人生价值观 个体成员
下载PDF
多元开放视域下大学生信仰调查与思考--基于浙江部分高校的调查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德虎 祝莺莺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3-97,共5页
受全球化多元思潮和当今社会转型期影响,当代大学生信仰多元化,不同程度存在着理想信念扭曲与偏差等问题。通过对浙江省8所普通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学历越高信仰越专一,理科生比文科生更理性,家庭状况对大学生信仰影响较... 受全球化多元思潮和当今社会转型期影响,当代大学生信仰多元化,不同程度存在着理想信念扭曲与偏差等问题。通过对浙江省8所普通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学历越高信仰越专一,理科生比文科生更理性,家庭状况对大学生信仰影响较大;大学生信仰呈多元化趋势,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占比较高。为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达到更好效果,必须坚持正确导向,传播正能量。要尊重教育规律,加强分类分步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化 大学生 信仰状态 信仰教育
原文传递
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The Will to Believe"
7
作者 Nathan Hilberg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1期87-102,共16页
That we shape our beliefs to align with our actions should be of interest withi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generally. Cognitive dissonance, a psychological state in which an individual's beliefs and actio... That we shape our beliefs to align with our actions should be of interest withi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generally. Cognitive dissonance, a psychological state in which an individual's beliefs and actions do not conform with each other, presents just such a situation. The idea that cognitive dissonance, by strict evidentialist standards, compromises our epistemic integrity since cognitive dissonance causes us to hold beliefs for which we do not have evidence, recalls the exchange between William Clifford and William James in which they discuss evidentialism, the idea that we should hold no beliefs for which we do not have evidence. In this paper I draw upon extant published research concerning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and religion. I also survey the Clifford-James debate, applying considerations from their exchange to 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religious) belief. I conclude by showing how cognitive dissonance can have ambiguous results as concerns the justification of beliefs and that philosophy could benefit from attending to factors impacting empirical aspects of belief formation such as cognitive disson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gnitive dissonance Evidentialism Belief- William James - William Cliffor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