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启示“虚无体验” 邀约“战士”人生——论鲁迅杂文蕴含的生命信仰路标 被引量:2
1
作者 彭小燕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44-49,共6页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中隐含着相当明晰的生命信仰"...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中隐含着相当明晰的生命信仰"路标":启示"虚无体验"、呼吁"虚无超越"、邀约"战士"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杂文 生命信仰 虚无 “战士”人生
下载PDF
认知生命价值,增强生存智慧,培养生活信仰——探索体育院校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鑫 《武魂》 2013年第5期129-130,共2页
21世纪,世界在变,国家在变,大学也在变,我们以往的认识已成为历史,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大学能否保持其生命力,完全取决于能否发展历史赋予大学的使命,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担当一份使命,就意味着获得一种动力,而能否使这种原... 21世纪,世界在变,国家在变,大学也在变,我们以往的认识已成为历史,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大学能否保持其生命力,完全取决于能否发展历史赋予大学的使命,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担当一份使命,就意味着获得一种动力,而能否使这种原动力成长放大,激活大学机体,去实现历史赋予的使命,取决于大学每一位教师的改变。大学是这样一个地方,研究变,研究为什么变,研究怎样变,训练人认识变,适应变,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变,也许这就是关于大学最简单的模型,只有极度的简单,才包含极度的复杂,我一直信奉一句话,道德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个人如此,团队如此,民族依如此,每一所大学都应有其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历史,形成精神,形成特色,形成历史的过程,是大学每一位教师德育教育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生命价值增强生存智慧培养生活信仰
下载PDF
颛顼、后稷死而复苏神话解——兼论巫、鱼与生命永恒信仰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韩光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52-57,共6页
对于中国古代颛顼、后稷死而复苏的神话 ,前辈学者尚未给出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本文从中国古代的萨满教信仰入手作了新的尝试。笔者认为 ,二神所化的人鱼是巫的特征 ,二神亦本为巫 ;而巫能从生命树采摘不死药 ,这就是二神死而复活的原... 对于中国古代颛顼、后稷死而复苏的神话 ,前辈学者尚未给出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本文从中国古代的萨满教信仰入手作了新的尝试。笔者认为 ,二神所化的人鱼是巫的特征 ,二神亦本为巫 ;而巫能从生命树采摘不死药 ,这就是二神死而复活的原因。文章还论证了鱼对宇宙模式的上、中、下三界及对包括谷物、人自身在内的整个生命宇宙的统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颛顼 后稷 生命 原始生命 人鱼 生命永恒信仰
下载PDF
论儒家哲学的生命信仰——以孔颜之乐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培高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4-120,共7页
随着阅历的增加及修养的进一步提升,晚年的孔子有“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论。这里的“乐”当然是因“学道”“诲人”带来的。这其实就是孔颜之乐的内涵,即把对“道”的学习与追求,内化为生命... 随着阅历的增加及修养的进一步提升,晚年的孔子有“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论。这里的“乐”当然是因“学道”“诲人”带来的。这其实就是孔颜之乐的内涵,即把对“道”的学习与追求,内化为生命的信仰,而后又用于指导实践。这一生命的信仰超越了功名利禄,故能收拾人心。具体地说,从三个方面影响了士人的行为:第一,给予士人生命的意义。第二,给予士人人生的前进动力。第三,给予士人学术的方向。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乐广的“名教中自有乐地”还是范仲淹的“瓢思颜子心还乐”皆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并深深地影响了当时及后来的士人。宋明理学的主题其实也由范仲淹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生命信仰 孔颜之乐 名教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的“生命信仰”
5
作者 徐煌钰 程旺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第6期758-762,共5页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宝库中,关于“生命信仰”的思想,如“养生长生”“采药炼丹”“行气调息”等盛行,发端上古并且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成熟的中国古代人体生命科学——中华气功学。通过梳理先秦两汉时期中华气...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宝库中,关于“生命信仰”的思想,如“养生长生”“采药炼丹”“行气调息”等盛行,发端上古并且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成熟的中国古代人体生命科学——中华气功学。通过梳理先秦两汉时期中华气功学史略,立论于其对于生命的论述的背后的意识形态基础,旨在指出,这些对于人体生命的论述远离了性理礼教,并不见恣肆思辨,更不是凭空谈玄,而唯以人体生命规律机理立论,且有实践之下的修养方法(气功学,中医学分支),足见其背后支撑着相当一部分中国古代先民坚定之信仰。这种信仰发自人人的生命本能,是坚定地让自身恢复健康,或更健康,或保持在良好的健康状态的意愿,以及坚定地相信通过长期修养生命得法,必定会使得自身恢复健康、更健康,或保持在良好的健康状态的信念,名之曰“生命信仰”。接着论述了中国古代的“生命信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阐发“生命信仰”的现代意义,提出重建当今社会生命健康理念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哲学 生命哲学 中华气功学 生命信仰
下载PDF
从信仰的维度解读生态伦理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秀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共4页
启蒙以后出现的理性的高扬、信仰的失落,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的意义危机。生态伦理学重建人的信仰——对生命和自然的信仰,它是一种生命信仰、道德信仰,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哲学信仰。它具有信仰的超越性、优位性特点,但只有将科学理... 启蒙以后出现的理性的高扬、信仰的失落,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的意义危机。生态伦理学重建人的信仰——对生命和自然的信仰,它是一种生命信仰、道德信仰,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哲学信仰。它具有信仰的超越性、优位性特点,但只有将科学理性、哲学理性、情感和意志合一,才能重建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信仰,人类才能走出生态危机和意义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伦理学 生命信仰 道德信仰 哲学信仰
下载PDF
古代两河流域宗教中的生死信仰1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文安 《古代文明》 CSSCI 2009年第1期97-102,共6页
古代两河流域先民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由神创造并为神服务的,人类没有永生,死亡是命中注定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名誉和为神服务;人死后亡灵都要进入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是黑暗凄凉、阴森恐怖而不值得向往的。这种生命信仰和死亡信仰反... 古代两河流域先民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由神创造并为神服务的,人类没有永生,死亡是命中注定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名誉和为神服务;人死后亡灵都要进入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是黑暗凄凉、阴森恐怖而不值得向往的。这种生命信仰和死亡信仰反映在祭司神学集团编造出的一系列神话、史诗等宗教文学中,二者互为补充,共同发挥着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河流域 宗教 神话 生命信仰 死亡信仰
下载PDF
生命的终极探求——浅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生命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曹丰 罗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94-95,共2页
19世纪70年代,在列夫·托尔斯泰求索人生的精神危机和俄国现实的社会危机交迫之时,他对生命的终极探求在其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体现得更为明确。他拷问生命的目的,无奈于时空的无限和生命的渺小,剖析生命的矛盾,寻找心灵... 19世纪70年代,在列夫·托尔斯泰求索人生的精神危机和俄国现实的社会危机交迫之时,他对生命的终极探求在其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体现得更为明确。他拷问生命的目的,无奈于时空的无限和生命的渺小,剖析生命的矛盾,寻找心灵的归宿。在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中构筑出他独特的生命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信仰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强 朱艳秋 赖臻 《青年与社会》 2015年第1期27-28,共2页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特殊性和独特性,所以他们的成长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们承担着各种生存和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们难于适应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于是开始悲观厌世、...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特殊性和独特性,所以他们的成长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们承担着各种生存和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们难于适应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于是开始悲观厌世、漠视生命、消极懈怠对待生活。针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生命信仰缺失以及生命意识淡薄。因此,加强生命教育信仰,促使青年大学生深入的理解生命的真谛和本质,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命信仰 必要性 实现途径
下载PDF
儒家生命观融入高校生命教育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耀胜 李晓雨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9期199-201,共3页
儒家生命观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仁爱善生、从容乐生、荣生安死。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存在教育方向发生偏离、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等问题。借鉴并运用儒家生命观,高校生命教育可突出自爱兼爱,以助于认识生命... 儒家生命观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仁爱善生、从容乐生、荣生安死。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存在教育方向发生偏离、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等问题。借鉴并运用儒家生命观,高校生命教育可突出自爱兼爱,以助于认识生命;强调仁者爱人,以助于热爱生命;深化生命意义,以助于激励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命 生命教育 生命信仰
下载PDF
基于学校信仰教育的思考
11
作者 赵玉强 《阴山学刊》 2011年第2期125-127,共3页
青少年信仰危机与当前学校信仰教育的缺位有关,重塑学校信仰教育应肯定学校信仰教育的必要性,明确学校信仰教育的核心内容,弘扬教育信仰以及遵循个体信仰生成规律实施信仰教育。
关键词 信仰教育 信仰危机 生命信仰 信仰生成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生信仰状况调查
12
作者 高洁 《新西部》 2022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人生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不同人口学变量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信仰在金钱信仰、国家和民族信仰、生命信仰、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家庭信仰、神灵信仰这七个维度上存在差异。针对大学生多元化的人生信仰选择倾向,...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人生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不同人口学变量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信仰在金钱信仰、国家和民族信仰、生命信仰、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家庭信仰、神灵信仰这七个维度上存在差异。针对大学生多元化的人生信仰选择倾向,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等背景下大学生的不同人生困惑,要注重加强价值观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选择倾向 人生信仰 生命信仰 民族信仰 多元化特征 人口学变量 马克思主义信仰
下载PDF
“城”与“乡”的抒情性和解——评《羊群入城》
13
作者 林静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0,共7页
中篇小说《羊群入城》是新西部乡土小说中的创新之作。叶舟超越了城乡对立的传统写作心理,通过刻画在城乡两种异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人物形象平娃、周大世与老板在身份、心理与价值观念上的特点,揭示了城乡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的矛... 中篇小说《羊群入城》是新西部乡土小说中的创新之作。叶舟超越了城乡对立的传统写作心理,通过刻画在城乡两种异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人物形象平娃、周大世与老板在身份、心理与价值观念上的特点,揭示了城乡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在此基础上,以来自乡土的平娃和来自城市的周大世各自体现出的典型性与含混性,阐释了城乡关系本身的共通性与互渗性。叶舟最终将凝结了对美好理想追求的生命信仰作为化解城乡间客观矛盾的抒情性途径,并以此传达了自己对现实与理想关系的态度与理解。作品体现的独特价值内涵与精神向度,对西部乡土文学的纵深与多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舟 《羊群入城》 城与乡 客观矛盾 生命信仰
下载PDF
《边城》:沈从文的文化哲学
14
作者 李红霞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50-52,共3页
“信仰生命”同时又向往“自然世界”是沈从文文化哲学的主要内容。文学不从属于政治 ,文学应该反映人的情感问题、人的存在问题 ,它应该具有它们本身的哲学意义 。
关键词 沈从文 文化哲学 自然世界 文学观 边城 信仰生命 情感问题
下载PDF
论教师信念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12
15
作者 马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6-140,共5页
教师信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基础,是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信念作为一种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起支配作用的观念系统,应当包括教师的生命信仰、社会理想及职业价值观,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对所教学科课程的意义、教学方... 教师信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基础,是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信念作为一种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起支配作用的观念系统,应当包括教师的生命信仰、社会理想及职业价值观,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对所教学科课程的意义、教学方式与策略的价值判断,以及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途径的选择等。理想的教师信念各部分之间应当呈现相互关联的层级关系,以此构成完整有序的信念体系。依据这一结构关系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信念教育,能够为使教师成为主动追求自身专业发展的人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师信念 生命信仰 社会理想
下载PDF
走向新的起点:沈从文的四十年代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小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44-148,共5页
沈从文在四十年代的创作呈现出新的探索姿态,他试图超越以往乡村与都市的固有价值体系,而寻求一种建立在两者结合基础上的人性形式,它包括主体性人格的构建、在文学的功利与无功利之间寻找平衡并建立起新的生命信仰等几方面内容。这一... 沈从文在四十年代的创作呈现出新的探索姿态,他试图超越以往乡村与都市的固有价值体系,而寻求一种建立在两者结合基础上的人性形式,它包括主体性人格的构建、在文学的功利与无功利之间寻找平衡并建立起新的生命信仰等几方面内容。这一价值追求是在传统的转型与现代的反思之间展开,它既蕴涵着古老民族传统的优秀内核,同时也体现出现代性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索 超越 人性形式 生命信仰
下载PDF
儒家丧礼“饰死者”析义
17
作者 张寿安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0-216,共7页
一般讨论儒家丧礼,多专重在谈"丧服",也就是生者如何为死者服丧;而忽略了死者。其实,儒家的丧礼有二方面。一方面是"生者自饰":生者依其与死者的身份关系进行自饰,包括服饰及丧期,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丧服"... 一般讨论儒家丧礼,多专重在谈"丧服",也就是生者如何为死者服丧;而忽略了死者。其实,儒家的丧礼有二方面。一方面是"生者自饰":生者依其与死者的身份关系进行自饰,包括服饰及丧期,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丧服"。另一方面是"饰死者"。《荀子·礼论篇》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就是为死者进行装饰。这方面谈论的人比较少,本文拟就儒家如何"饰死者"略加述论,同时也藉由饰死者的"仪式"来观察讨论儒家"慎终追远"之"慎终"的礼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礼 饰死者 儒家的生命信仰
下载PDF
论祝寿图像中民俗与文化的共生现象
18
作者 程波涛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第3期91-96,共6页
作为一种历时久远的民俗艺术样式,祝寿图像自产生之初到在民俗生活中的应用和传承,皆非以纯粹审美对象而出现,就文化属性来看,它与特定的社会风俗内蕴密切相关。祝寿图像是国人长寿观和生命信仰的图像化记录,具有综合的文化价值,探讨该... 作为一种历时久远的民俗艺术样式,祝寿图像自产生之初到在民俗生活中的应用和传承,皆非以纯粹审美对象而出现,就文化属性来看,它与特定的社会风俗内蕴密切相关。祝寿图像是国人长寿观和生命信仰的图像化记录,具有综合的文化价值,探讨该图像的文化意蕴,不仅是美术题材的问题,亦应探讨传统寿俗、生命信仰、福寿心理等文化根脉,这样更有助于深入认知隐含其中的文化共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寿图像 生命信仰 民俗 文化共生现象
下载PDF
淮河流域“剃龙头”民俗文化内涵研究
19
作者 胡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5期164-167,共4页
淮河流域"剃龙头"民俗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面貌,这一民俗现象具有强烈的护生目的性,与远古先民的生命信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水文化的融合特征。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剃龙头”民俗 护生 生命信仰
下载PDF
《抱朴子》神学的建立——早期道教与儒学关系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方霖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8期87-90,共4页
面对丧失独尊地位的汉代政治神学,以葛洪为代表的新兴道教思想对传统神学进行了批判继承。在构筑自身神学体系时,葛洪分汉代儒学政治为思想与行为两部分,在承认现实政治与改造思想世界的同时,将儒家的伦理道德确立为修仙的一个重要内容... 面对丧失独尊地位的汉代政治神学,以葛洪为代表的新兴道教思想对传统神学进行了批判继承。在构筑自身神学体系时,葛洪分汉代儒学政治为思想与行为两部分,在承认现实政治与改造思想世界的同时,将儒家的伦理道德确立为修仙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个人修炼中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对传统道教信仰进行重构,建立不同于传统神学系统的新神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抱朴子》 汉儒政治 生命信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