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感知与评价中的信息嬗变和道德焦虑 被引量:1
1
作者 郁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4,共6页
当前诸多道德负面现象的曝光引发了强烈的道德焦虑与广泛认同的道德滑坡论,但是,这种道德感知与评价缺乏深入分析与理性思考。道德事件相关信息的筛选、传递、接受与解读过程的诸多环节,存在着一系列负面倾向与消极暗示的认识论效应与... 当前诸多道德负面现象的曝光引发了强烈的道德焦虑与广泛认同的道德滑坡论,但是,这种道德感知与评价缺乏深入分析与理性思考。道德事件相关信息的筛选、传递、接受与解读过程的诸多环节,存在着一系列负面倾向与消极暗示的认识论效应与道德心理机制,潜在地强化了道德焦虑,推动了道德滑坡论。因此,超越泛道德化的思维方式与断言模式,对道德相关信息中的筛选、传播、接受与解读等内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理性看待当前的道德焦虑与道德滑坡论,避免负面的情绪暗示与行为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感知 道德评价 信息嬗变 道德焦虑 道德滑坡论
下载PDF
“互联网+”学习环境下教师信息角色的嬗变——从“看门人”到“守望者” 被引量:5
2
作者 谯小兵 黎忠文 张志强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5-32,共8页
网络技术与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基于"互联网+"学习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方式的不断涌现,并由此形成了对传统的教学信息传播系统的挑战。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n)到"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 网络技术与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基于"互联网+"学习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方式的不断涌现,并由此形成了对传统的教学信息传播系统的挑战。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n)到"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从"移动学习(M-learning)"到"泛在学习(U-learning)"无不冲击着原有的教学传播系统的基本形态与结构。"互联网+"学习环境对传统教学情境下信息的传播模式及获取方式的冲击不再是技术层面的手段的变化,而是结构层面的系统内部的中心变换与要素的关系重构,它势必引起对信息传播过程中教师信息角色的重新认识与定位。该文从分析"互联网+"学习环境下信息传播模式特征入手,对"互联网+"学习环境从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教学聚合点的转移、信息的内联方式的节点化等层面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学习环境下教师信息角色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及定位,并结合几个比较典型的创新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信息角色嬗变进行了一些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学习环境 信息传播模式特征 教师信息角色嬗变
下载PDF
奥运马拉松到大众化城市马拉松的嬗变研究
3
作者 赵进 周浩扬 刘毅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9,共14页
基于亨普尔发生学解释理论,以普遍联系、可解释嬗变事实、无解释嬗变信息三大嬗变构成因素为分析框架,对奥运竞技性马拉松到大众化城市马拉松的嬗变过程予以解析。研究认为:兴起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性马拉松,在向当代大众化综合性... 基于亨普尔发生学解释理论,以普遍联系、可解释嬗变事实、无解释嬗变信息三大嬗变构成因素为分析框架,对奥运竞技性马拉松到大众化城市马拉松的嬗变过程予以解析。研究认为:兴起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性马拉松,在向当代大众化综合性城市马拉松的嬗变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通过城市场域的开辟,嬗变为早期竞技性城市马拉松;通过赛道的改线、城市文化的融合,实现了赛事空间上的城市马拉松的全球化发展;性别隔离的打破、参与群体的增设,实现了赛事参与主体上城市马拉松的大众化发展;娱乐化、产业化等因素的融入,大众化城市马拉松朝向综合化发展,赛事内涵更加丰富多元。奥运竞技性马拉松到大众化城市马拉松共经历4次嬗变,嬗变过程中各发生学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呈动态平衡式发展,随嬗变阶段推进而不断演化。其中,奥运竞技马拉松到城市化的发展和专业竞技到大众化发展是马拉松运动发展质的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学解释理论 马拉松 普遍联系 可解释嬗变事实 无解释嬗变信息
原文传递
叙事重构和译者隐身——论译者身份
4
作者 刘伟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9年第1期50-54,共5页
本文以翻译中叙事重构和韦努迪的译者隐身论为理论根据,探讨译者身份定位。翻译必定是语言的重构,语言重构必然导致原文的信息嬗变,这种变化既由于不同语言的自身特点所致,更由于译者的思维和遣词造句的风格使然。译作中译者的刀削... 本文以翻译中叙事重构和韦努迪的译者隐身论为理论根据,探讨译者身份定位。翻译必定是语言的重构,语言重构必然导致原文的信息嬗变,这种变化既由于不同语言的自身特点所致,更由于译者的思维和遣词造句的风格使然。译作中译者的刀削斧凿处处可见,何以隐身?纵然能隐,也是水中望月,雾裹看花,时隐时现,隐约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重构 译者隐身 语言 信息嬗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