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6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用屏蔽、信用替代与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
1
作者 王刚 《嘉应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37-40,共4页
本文首先从信用契约意义和交易成本的角度,重新界定了银行的职能,并提出了信用屏蔽和产权幻觉的概念;随后进一步利用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方法对国有银行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考察了在银行国有化的制度安排下,信用屏蔽和产权幻觉带... 本文首先从信用契约意义和交易成本的角度,重新界定了银行的职能,并提出了信用屏蔽和产权幻觉的概念;随后进一步利用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方法对国有银行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考察了在银行国有化的制度安排下,信用屏蔽和产权幻觉带来的影响,得出了中国金融风险内生性的结论,提出只有改革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才能消除信用屏蔽和产权幻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恢复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组织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易成本 信用屏蔽 信用替代 产权幻觉
下载PDF
区块链环境下基于商业信用融资模式的供应链运营决策研究
2
作者 王道平 朱梦影 董汉玺 《管理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55,共13页
应用区块链可以解决现有商业信用融资模式中存在的交货期过长、产品真实性难以保证和零售商不按时还款等问题。本文构建了应用区块链与未应用区块链的两种商业信用融资模式,运用Stackelberg博弈求解两种模式下供应链的最优批发价和零售... 应用区块链可以解决现有商业信用融资模式中存在的交货期过长、产品真实性难以保证和零售商不按时还款等问题。本文构建了应用区块链与未应用区块链的两种商业信用融资模式,运用Stackelberg博弈求解两种模式下供应链的最优批发价和零售价决策,研究未应用区块链时产品为真的概率、零售商期末按时支付剩余款项的概率、零售商违约对供应商造成的损失比例、应用区块链的单位运营成本和应用区块链后的交货期等因素对供应链运营决策和成员期望利润的影响,分析应用区块链后商业信用融资的价值。研究表明:当引入区块链缩短交货期、确保产品为真等功能带来的益处大于一定程度时,零售价和批发价高于传统模式;若零售商违约的可能性非常低,或者即使零售商违约,供应商的损失也不大,则传统模式下的批发价和零售价更高。若区块链运营成本小于零售商愿意支付的阈值,选择应用区块链对供应链所有企业而言均有利;而若区块链运营成本大于供应商愿意支付的阈值,供应链中任何企业均不会因应用区块链而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商业信用融资 运营成本 定价
下载PDF
商业信用、创新投资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所有制差异的经验证据
3
作者 纪建悦 周婧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0,共7页
投资和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决策,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机制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企业所有制差异,以2008—2018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商业信用对企业投资效率的直接影响,以及商业信用通过缓解创新投资活动中的融... 投资和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决策,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机制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企业所有制差异,以2008—2018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商业信用对企业投资效率的直接影响,以及商业信用通过缓解创新投资活动中的融资约束状况而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的间接激励作用。研究发现,商业信用通过发挥债权的相机治理作用提升了企业的投资效率,缓解了企业投资不足;企业研发强度在商业信用和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商业信用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企业创新投资水平,由此引发的行业同群效应会增加行业竞争程度,降低企业非效率投资。另外,就企业所有制差异而言,利用商业信用,非国有企业不仅能更有效地直接缓解非效率投资状况,也能更好地通过增加投资力度而间接提升投资效率。就企业规模差异而言,小规模企业投资效率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中获益更加明显。因此,应引导不同企业合理利用商业信用、适度提升研发强度,实现投资效率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信用 创新投资 企业所有制 企业投资效率
下载PDF
ESG信息披露与企业主体信用评级——来自我国债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4
作者 查道林 陈思 刘琳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5,共8页
近年来,评级机构对作为企业非财务信息重要组成部分的ESG信息愈发关注。利用2011~2022年发行公司债的A股上市公司样本,检验ESG信息披露对发债企业主体信用评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ESG信息披露能显著提高发债企业主体信用评级;ESG信息... 近年来,评级机构对作为企业非财务信息重要组成部分的ESG信息愈发关注。利用2011~2022年发行公司债的A股上市公司样本,检验ESG信息披露对发债企业主体信用评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ESG信息披露能显著提高发债企业主体信用评级;ESG信息披露主要通过信息渠道、保护渠道和声誉渠道对企业信用评级产生影响;在非国有、非“四大”审计以及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的企业中,ESG信息披露提高企业主体信用评级的作用更加显著,且相对于本土评级机构,外资评级机构更关注ESG信息披露。进一步研究表明,ESG信息披露与企业主体信用评级的提高对企业短期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但能提升企业长期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信息披露 债券市场 信用评级 企业价值 非财务信息
下载PDF
非均衡数据下制造型企业金融信用风险研究--基于压力测试和机器学习
5
作者 龙志 陈湘州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6-45,共20页
如何有效评估企业金融信用风险状况是当前风险预警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我国制造型企业为例,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对企业金融信用风险进行综合打分和等级划分,并深入探究指标重要性;然后使用SMOTE过采样方法解决类别不均衡问题,... 如何有效评估企业金融信用风险状况是当前风险预警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我国制造型企业为例,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对企业金融信用风险进行综合打分和等级划分,并深入探究指标重要性;然后使用SMOTE过采样方法解决类别不均衡问题,以提升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后评估各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效果,将表现出色的模型作为压力传导模型,通过压力测试分析不同细分行业中企业的抗压能力。研究发现:1)不同信用指标对制造型企业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最大的是行业偿债能力,影响最小的是企业经营能力;2)在压力测试中,相较于其他模型,MLP模型的整体预测效果最佳,在逐级升压情境下,其P_(MLP)下降幅度和C_(VMLP)上升幅度最小;3)随着压力因素的增加,各细分行业下制造型企业的抗压能力曲线显著下降,若以下降幅度为标准,通用设备制造企业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而专用设备制造企业的抗压能力较小。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更有效地评估和管理制造型企业的金融信用风险,降低风险暴露的可能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型企业 金融信用风险 压力测试 机器学习 非均衡数据
下载PDF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的范式初理与机制优化
6
作者 刘晓瑛 李奕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从制度理想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配套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产品追溯制度等,可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治理现代化。但制度现实却呈现出与理想状态不同的趋向,实践中出现多平台功能衔接和区分混乱、被监管主体的有限性、信用评价标... 从制度理想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配套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产品追溯制度等,可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治理现代化。但制度现实却呈现出与理想状态不同的趋向,实践中出现多平台功能衔接和区分混乱、被监管主体的有限性、信用评价标准不统一、信用修复方式单一等问题,制度设计和实践运行间存在张力。本文通过厘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的范式,总结现实困境,从分化平台功能、扩大监管范围、省内统一评价要素和基本权重、拓展信用修复方式4个维度,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制度的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 信用监管 信用修复 范式
下载PDF
《民法典》信用权益的解释:文化拘束与私权观照
7
作者 刘道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5,共7页
《民法典》对自然人信用利益保护的规定体现了我国立法机关对该种新型权利类型的立法态度。一方面,我国传统信用制度具有很强的本土特征,信用秩序之维系依托儒家宗族与熟人共同体的身份信赖,这种人格信用模式内含非正式规范的种种局限... 《民法典》对自然人信用利益保护的规定体现了我国立法机关对该种新型权利类型的立法态度。一方面,我国传统信用制度具有很强的本土特征,信用秩序之维系依托儒家宗族与熟人共同体的身份信赖,这种人格信用模式内含非正式规范的种种局限。另一方面,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带有较强的行政主导特点。这些均对信用权益的解释构成了隐性拘束。在此语境下,急需于私法领域强化权利本位的价值理念,通过《民法典》条文解释确立信用权的法律地位。信用权符合具体人格权的权利构成基本要求,其权利主体确定、权利客体清晰、权利内容丰富。另外要明确信用权权利属性中人格属性的核心地位,充分肯定信用权纳入人格权体系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 信用文化 具体人格权
下载PDF
基于MC3投票法和机器学习的信用风险评估
8
作者 邝雄 张成祖 张婷婷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97-106,共10页
信用风险评估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问题,为提高信用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型综合方法提出模型投票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不需要进行指标剔除,减少了特征选择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同时可以更为谨慎地评估信用风险。结合MC3... 信用风险评估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问题,为提高信用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型综合方法提出模型投票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不需要进行指标剔除,减少了特征选择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同时可以更为谨慎地评估信用风险。结合MC3投票法和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国泰安数据库上市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指标数据,对构建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与其他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一次剔除法和逐步剔除法,MC3投票法降低了银行由于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一类错误而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了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机器学习 MC3投票法
下载PDF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用卡营销创新研究
9
作者 姜路可 《中国集体经济》 2025年第2期113-116,共4页
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人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明显增强,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并深刻影响着人民日常生活的环境条件下,很多民众为了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往往会向商业银行申请办理信用卡,以此达到短暂缓解消费压力的... 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人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明显增强,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并深刻影响着人民日常生活的环境条件下,很多民众为了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往往会向商业银行申请办理信用卡,以此达到短暂缓解消费压力的目的。由于信用卡业务可以给银行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这使得信用卡业务领域逐渐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业务营销的“兵家必争之地”。做好信用卡营销创新,可以提升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及相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商业银行信用卡营销水平与市场核心竞争力,在规避潜在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同时,为银行带来丰厚、持续的经济效益。为此,文章以移动互联网环境为背景,简要分析了信用卡营销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实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商业银行 信用 市场营销 营销创新
下载PDF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建筑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吗?——基于商业信用约束与税收激励政策分析
10
作者 郑丽青 林凤明 卓颜君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89,共5页
文章利用2007—2020年沪深建筑行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同时结合商业信用约束和税收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抑制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在考察商业信用约束发... 文章利用2007—2020年沪深建筑行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同时结合商业信用约束和税收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抑制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在考察商业信用约束发现,更高的商业信用约束强化了经济政策不确定的投资抑制作用;进一步考察外部税收政策发现,更高的税收激励政策可以削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固定资产投资 商业信用约束 税收激励政策
下载PDF
农村信用社同业业务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邯郸市为例
11
作者 安晓辉 《知识经济》 2025年第3期46-48,共3页
随着经济的不断下行和监管力度的持续增强,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持续走低,加之邯郸市农村信用社经营资质受限,信用评级较低,同业业务发展受阻。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态势和强监管的大环境,文章研究了邯郸市农村信用社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下行和监管力度的持续增强,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持续走低,加之邯郸市农村信用社经营资质受限,信用评级较低,同业业务发展受阻。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态势和强监管的大环境,文章研究了邯郸市农村信用社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制约同业业务发展的三方面,并对此提出改进对策:回归本源,立足于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在降低同业资金增速的同时,提高对同业业务的管理能力,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健全风险管理,强化人才培养,有效应对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最大程度地推动邯郸市农村信用社同业业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信用 同业业务 对策 邯郸市
下载PDF
通过标准资产库与数据信用促进我国ABS市场发展
12
作者 联和金融数字经济研究所与上海数据交易所联合课题组 《债券》 2025年第1期66-71,共6页
对于资产证券化市场,有效引入数据要素,发挥数据技术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市场发展,促进金融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本文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的本质与功能,以及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构建标准资产库和明确数据交易... 对于资产证券化市场,有效引入数据要素,发挥数据技术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市场发展,促进金融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本文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的本质与功能,以及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构建标准资产库和明确数据交易所在数据信用体系中的关键角色,来破解发展瓶颈,进而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标准资产库 资产信用 数据交易所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乔娜 《商展经济》 2025年第2期62-65,共4页
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金融经济基本面已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过程中,数字普惠金融的广泛应用对中小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从数字普惠金融层面入手,从客户群体、风险控制、存贷业务三方面剖析中小农村商业... 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金融经济基本面已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过程中,数字普惠金融的广泛应用对中小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从数字普惠金融层面入手,从客户群体、风险控制、存贷业务三方面剖析中小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所受影响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且数字普惠金融规模的影响效应更明显。因此,我国需要鼓励中小农村商业银行逐步扩大数字普惠金融规模,同时强化信用风险数据库构建,以更好地应对信用风险,提高银行的经营质量,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中小农村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风险控制 实证分析
下载PDF
信用修复机制及在市场监管领域的实践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莉 林钧跃 +2 位作者 李志红 赵燕 江洲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信用修复制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发挥着维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鼓励重塑信用、激发市场活力的积极作用。通过系统梳理信用修复的概念和信用修复的制度探索,厘清了当前社会信用体...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信用修复制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发挥着维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鼓励重塑信用、激发市场活力的积极作用。通过系统梳理信用修复的概念和信用修复的制度探索,厘清了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用修复规范,并从信用修复的方式、主体、客体和程序方面对信用修复机理进行了阐述;以市场监管领域信用修复实践作为切入点,对当前信用修复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给出了加强信用修复机制建设的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修复 机理分析 市场监管 信用监管
下载PDF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7
15
作者 韩家平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一些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进展,总体社会信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然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且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仍面临着理论研究和法治建设滞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一些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进展,总体社会信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然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且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仍面临着理论研究和法治建设滞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功能边界不够清晰,商务征信体系不健全、企业账款拖欠严重,以及其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建议在系统总结前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厘清认识和实践误区,进一步明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功能边界,加快推进信用立法,健全商务信用体系,破解企业账款拖欠难题,大力发展信用经济,并做好面向公众的宣传引导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立法 政务诚信 商务信用体系 信用经济 账款拖欠
下载PDF
信用利差视角下绿色债券发行的行业溢出效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倪中新 吴相龙 巫景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9,共21页
绿色金融对推动社会生产绿色化、低碳化,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宏观和微观调节作用意义重大。基于2015—2019年公司信用债的样本数据,通过交错双重差分法,可对行业首次发行绿色债券对二级市场中普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经验... 绿色金融对推动社会生产绿色化、低碳化,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宏观和微观调节作用意义重大。基于2015—2019年公司信用债的样本数据,通过交错双重差分法,可对行业首次发行绿色债券对二级市场中普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行业首次发行绿色债券使得二级市场中同行业公司普通债券的信用利差降低,存在行业溢出效应,且信用利差降低程度在机构持仓比例较高、资本密集度较高、地区环境规制较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债券样本中表现更高。机制检验显示,行业首次发行绿色债券通过降低同行业公司的债务成本对同行业公司普通债券信用利差产生影响,而通过促进同行业公司发行绿色债券进而对同行业公司普通债券信用利差的间接作用不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行业首次发行绿色债券使得同行业公司普通债券在十五个交易日的事件窗口期内产生了超额回报率,引起了债券市场的即时响应和滞后响应。从信用利差视角识别行业首次发行绿色债券在二级市场产生的溢出效应,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建设高质量债券市场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利差 绿色债券 溢出效应 债务成本
下载PDF
信用标准化助力个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燕 周莉 +2 位作者 江洲 王伟 潘婷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3,共8页
个体经济是民营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对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畅通经济微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个体经济也面临着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困境。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信用体系和标准化成为经济发展、市场监... 个体经济是民营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对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畅通经济微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个体经济也面临着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困境。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信用体系和标准化成为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的重要制度和关键手段,应利用标准化方式助推个体经济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个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质效兼具的制度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需要政策的支撑和实践的检验,个体经济信用标准体系的构建应立足政策和实践的双重辅助,举要治繁,逐步建立,在应用推广中逐步完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经济 标准化 信用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基于随机突变的电商平台信用监管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危小超 佘其平 聂规划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6-280,共15页
本文集成随机突变理论和弹性理论,探讨了电商平台信用监管的弹性测度问题。首先,构建监管部门和平台企业信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引入白噪声和It^o随机微分方程建立随机动力系统;进一步,结合随机突变理论,用极限概率密度函数描述系统的均... 本文集成随机突变理论和弹性理论,探讨了电商平台信用监管的弹性测度问题。首先,构建监管部门和平台企业信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引入白噪声和It^o随机微分方程建立随机动力系统;进一步,结合随机突变理论,用极限概率密度函数描述系统的均衡表现,引入弹性指标定量表述系统均衡态改变前对扰动的吸收能力,仿真模拟系统参数变化对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监管主体从积极监管到消极监管的结构性突变源于变量组合经过分歧点集合时产生的自组织相变;(2)监管系统弹性演化过程与随机突变过程一致,突变的发生会导致监管弹性迅速改变;(3)上级政府惩罚力度对弹性影响显著,两者呈“U”形关系;在满足“突变”临界值约束下,超额收益对弹性有负向影响,监管主体协同度和公众媒体参与度对弹性有正向影响。本研究将电商平台信用监管研究拓展到弹性研究领域,为平台监管预警和政策优化提供思路;同时,为弹性理论和突变论的集成提供方法论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商平台 信用监管 随机突变理论 弹性
下载PDF
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债券信用评级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新民 丁璇 杨道广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5,共12页
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全局性、长期性资源配置的重要规划,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也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融资行为。本文从企业战略视角出发,以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对债券信用... 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全局性、长期性资源配置的重要规划,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也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融资行为。本文从企业战略视角出发,以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对债券信用评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经营主导型企业,投资主导型企业的债券信用评级更低,并且该结论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和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对债券信用评级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分析师跟踪人数多的企业中更明显。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企业资源配置战略通过作用于企业违约风险而影响债券信用评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发债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和债券市场投资者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资源配置战略 债券信用评级 企业违约风险 投资主导型企业 经营主导型企业
下载PDF
社会交互成本理论与社会信用法的法理重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9-126,共18页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实践面对法治拷问,社会交互成本理论对社会信用法治之路将如何前行进行了回应。该理论通过揭示和描述社会信用机制的内在规律,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前实践给出了学理解读。在社会交互成本理论看来,社会信用建...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实践面对法治拷问,社会交互成本理论对社会信用法治之路将如何前行进行了回应。该理论通过揭示和描述社会信用机制的内在规律,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前实践给出了学理解读。在社会交互成本理论看来,社会信用建设现有的法治探索经验显示,社会信用法在法律的调整对象等一系列方面已然显现新的特征,以“行为本位”为前提的法理思维已经无法涵括社会信用法领域出现的新的法律现象。在依据社会交互成本理论形成的法理观念看来,社会信用法的调整对象已不只是信用行为,而是信用行为习惯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调整手段不只是国家的强制力,而是国家强力规制与社会自我管理有机融合;调整方式不再是单纯的负面惩戒,而是以正向调整鼓励守信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交互成本理论 社会交互成本 信用信息集约化供给 信用人格 社会信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