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修中诚《两都赋》《二京赋》翻译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波 侯健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100-105,共6页
汉赋往往给人“虚辞滥说”“靡丽多夸”的印象,细读英国汉学家修中诚的《两位中国诗人——汉朝生活思想剪影》却并非如此。修氏在其作品中从独特的角度出发,以班固和张衡作为长安和洛阳历史兴衰的见证者,研究《两都赋》《二京赋》的文... 汉赋往往给人“虚辞滥说”“靡丽多夸”的印象,细读英国汉学家修中诚的《两位中国诗人——汉朝生活思想剪影》却并非如此。修氏在其作品中从独特的角度出发,以班固和张衡作为长安和洛阳历史兴衰的见证者,研究《两都赋》《二京赋》的文学意义和史学价值,从班固、张衡的知识论意识和两汉时期的意识形态出发考察汉代历史,从历史的角度翻译汉赋,整体上把握两篇赋的内容,客观介绍历史史实,与普通的文学翻译有所不同,让人耳目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中诚 《两都赋》 《二京赋》
下载PDF
英制学衔Professor和Reader的译名探究——以陈寅恪、修中诚和李约瑟的职衔误译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金其斌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104,共5页
一代学术宗师陈寅恪先生曾于上个世纪40年代受聘于香港大学和牛津大学担任Professor of Chinese。由于中英职衔体系的差异,陈寅恪这一海外教席如何定名一直存在问题;此外,和陈寅恪学术生涯产生过交集的修中诚和李约瑟两人的职衔Reader... 一代学术宗师陈寅恪先生曾于上个世纪40年代受聘于香港大学和牛津大学担任Professor of Chinese。由于中英职衔体系的差异,陈寅恪这一海外教席如何定名一直存在问题;此外,和陈寅恪学术生涯产生过交集的修中诚和李约瑟两人的职衔Reader同样译法混乱。本文通过梳理剖析上述三位学者职衔的误译,对英制学术体系中Professor和Reader的译名进行探讨,希望能对译名的规范和统一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制 学衔 PROFESSOR READER 陈寅恪 修中诚 李约瑟 误译
原文传递
英国汉学家修中诚的《大学》《中庸》英译 被引量:4
3
作者 侯健 《国际汉学》 CSSCI 2019年第4期45-52,199,共9页
英国汉学家修中诚(Ernest Richard Hughes,1883—1956)借助西方文化的资源,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对《大学》和《中庸》做出哲学的诠释和翻译,保证了中国古典思想作为哲学被西方读者接受和理解。修氏还能够发现并在译文中维护中西哲学的一些... 英国汉学家修中诚(Ernest Richard Hughes,1883—1956)借助西方文化的资源,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对《大学》和《中庸》做出哲学的诠释和翻译,保证了中国古典思想作为哲学被西方读者接受和理解。修氏还能够发现并在译文中维护中西哲学的一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交际效果与忠实程度的平衡。但是,在中国哲学西传的初期,这种平衡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文化相似性的关注远超对文化差异性的强调,所以,以西方哲学传统为参照对《大学》《中庸》的译解,使这两部作品变得更像西方的哲学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中诚《大学》《中庸》 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译者的“摇摆”——论修中诚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编译
4
作者 侯健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5-123,192,共10页
修中诚以史为线对先秦和秦汉时期的中国哲学文献进行编选和翻译,出版了《古典时代的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英译史上具有开创之功。但是,书中一些译文遭到翟林奈的批评。研究发现,这些所谓的“误译”应该是译者参考胡适和冯友兰对中国哲... 修中诚以史为线对先秦和秦汉时期的中国哲学文献进行编选和翻译,出版了《古典时代的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英译史上具有开创之功。但是,书中一些译文遭到翟林奈的批评。研究发现,这些所谓的“误译”应该是译者参考胡适和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典籍的解释造成的;之所以选择这些解释,是译者受到身处其中的“西潮”的影响;修中诚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翻译,体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述学的思路和比较的方法;译者作为“渠道”所传达的信息和精神体现了中西融通的新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中诚 中国哲学 翻译 摇摆
原文传递
翻译伦理关照下的《大学》译本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袁晓亮 《语文学刊》 2016年第9期99-101,111,共4页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思想和政治智慧,目前对其英译研究少之又少。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五个模式为视角分析马礼逊和修中诚的两个《大学》译本,认为修中诚的译本忠实再现原文和原作者的意图,关注读者接受效果...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思想和政治智慧,目前对其英译研究少之又少。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五个模式为视角分析马礼逊和修中诚的两个《大学》译本,认为修中诚的译本忠实再现原文和原作者的意图,关注读者接受效果,顺利实现两种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对接和信息传递,坚持了译者规范的伦理和专业责任的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伦理 马礼逊 修中诚 《大学》译本
下载PDF
古今语境的嫁接——《新原道》英译研究
6
作者 侯健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82,111,共7页
中国哲学文本的意义总是并且已经是语境意义,这个语境意义往往涉及古今语境的嫁接,此语境嫁接的主体为哲学家语境,即哲学家的哲学体系。所以,中国哲学文本的翻译,需要注意此语境嫁接的过程及其背后古今意义的变迁。本文以冯友兰《新原... 中国哲学文本的意义总是并且已经是语境意义,这个语境意义往往涉及古今语境的嫁接,此语境嫁接的主体为哲学家语境,即哲学家的哲学体系。所以,中国哲学文本的翻译,需要注意此语境嫁接的过程及其背后古今意义的变迁。本文以冯友兰《新原道》的英译本为对象,分析重要哲学概念的翻译,将“语境嫁接”的过程概括为“执中”“明变”和“立新”三种形态。认识语境嫁接,不但有助于译者更准确、有效地表达原作的哲学精神,还能深化读者对译本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新原道 冯友兰 修中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