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修养工夫论的基础、内容与特征
1
作者 李淑婷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5,共5页
儒家自先秦便有注重修养工夫的传统。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构筑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以本体论和心性论为修养工夫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朱熹对“四书”等儒家经典的诠释入手,可以根据内在逻辑将其修养工夫论总... 儒家自先秦便有注重修养工夫的传统。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构筑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以本体论和心性论为修养工夫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朱熹对“四书”等儒家经典的诠释入手,可以根据内在逻辑将其修养工夫论总结为“居敬涵养”“去欲复理”“格物致知”三部分内容,提炼出“整体性”“实践性”“主体性”“社会性”四大特征。这一结构为整体理解朱熹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工夫论视角,呈现了理学的特性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理学 修养工夫 格物致知
下载PDF
二程“敬”之修养工夫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丁静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31-35,共5页
"敬"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二程的"敬"工夫论是修身养性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宋代理学道德修养论的特色,对中国伦理文化影响很大。二程在日常的伦理纲常实践中,修养侧重有所不同,程颢注重内心体验,程颐则严... "敬"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二程的"敬"工夫论是修身养性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宋代理学道德修养论的特色,对中国伦理文化影响很大。二程在日常的伦理纲常实践中,修养侧重有所不同,程颢注重内心体验,程颐则严肃恭敬、专注于对天理的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颢 程颐 修养工夫
下载PDF
“尊德性而道问学”——朱、陆修养工夫论的思想渊源及其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连凡 《武陵学刊》 2017年第5期1-14,共14页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庸》《易传》《大学》《孟子》及周敦颐、张载思想的阐发,从理事并进、知行互发的立场出...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庸》《易传》《大学》《孟子》及周敦颐、张载思想的阐发,从理事并进、知行互发的立场出发,确立了尊德性与道问学并行的修养论。陆九渊远承孟子大体说,近承程颢识仁说,从心即理的立场出发,确立了以发明本心的尊德性为宗旨统摄道问学的修养论。由此朱陆思想体系中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修养论来源、内涵及地位存在差异,并直接导致朱陆易简与支离的教育方法、践履与讲学的教育内容,以及禅学与俗学的门户之争。其实儒释之辨只在于是否承认天理,陆王心学只是将天理收归道德本心,并未丧失儒家的道德本位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德性 道问学 朱熹 陆九渊 修养工夫
下载PDF
关于张载哲学中“心”的定位问题之我见——以修养工夫论为背景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瑞元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0-24,29,共6页
张载论"心",重点不在认识论,而主要是把"心"作为落实修养工夫的枢纽。张载修养工夫的学者、大人、圣人三阶段都由"心"贯穿;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心统性情,大其心,虚心、无心的修养工夫,都离不开"心&... 张载论"心",重点不在认识论,而主要是把"心"作为落实修养工夫的枢纽。张载修养工夫的学者、大人、圣人三阶段都由"心"贯穿;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心统性情,大其心,虚心、无心的修养工夫,都离不开"心"。由"心"来觉解太虚本体赋予人的天地之性,通过涵养"心"而体悟"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世界万物一体同源的宇宙意识,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张载论"心"的要义。张载论心有认识论意义,但以"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而定位张载的论"心"是"唯物主义的认识"的结论是不妥的。因为"因物为心"恰恰是张载要克服的,而"无心"却正是圣人修养工夫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道德直觉 修养工夫 伦理 精神境界
下载PDF
朱熹的践履方法和修养工夫 被引量:2
5
作者 魏义霞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3-9,共7页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仅系统论证了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且论证了天理的实际内容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存心、格物和致知等道德修养工夫。朱熹的道德修养工夫不仅与其本体哲学、人性...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仅系统论证了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且论证了天理的实际内容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存心、格物和致知等道德修养工夫。朱熹的道德修养工夫不仅与其本体哲学、人性双重和知行关系密切相关,而且服务于性命不一以及等级名分。这使朱熹的道德修养工夫既有宋明理学的时代特征和共性,又有迥异于其他理学家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修养工夫 存心 格物 致知
下载PDF
修养工夫与经典阐释——朱熹阐释思想研究之一
6
作者 李清良 王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25-29,共5页
朱熹的阐释思想一方面承认包括偏见在内的种种理解之蔽是阐释者的存在方式,不可能由阐释主体完全意识与自由支配,另一方面又强调通过长期自觉的修养工夫可以提升阐释主体的存在方式,从而逐渐去除理解之蔽。将修养论与阐释理论紧密结合起... 朱熹的阐释思想一方面承认包括偏见在内的种种理解之蔽是阐释者的存在方式,不可能由阐释主体完全意识与自由支配,另一方面又强调通过长期自觉的修养工夫可以提升阐释主体的存在方式,从而逐渐去除理解之蔽。将修养论与阐释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是中国阐释思想的一贯传统,为解决阐释学理论中偏见的地位与性质、主体与存在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阐释学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阐释学 修养工夫 主体
下载PDF
湛若水“体用浑一”修养工夫的思想理路
7
作者 孟淑媛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6期32-36,共5页
湛若水批判佛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支离的弊端,统一了宇宙演化论和本体论,阐发"万物一气"、"道器一体"、"心合内外"的思想,构建起"随处体认天理"修养工夫论。其思想理路彰显出"体用混一... 湛若水批判佛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支离的弊端,统一了宇宙演化论和本体论,阐发"万物一气"、"道器一体"、"心合内外"的思想,构建起"随处体认天理"修养工夫论。其思想理路彰显出"体用混一"的思维模式,以及动静合一、知行相即、以心贯之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混一 支离学弊 心合内外 随处体认天理 修养工夫
下载PDF
王夫之重视“身过”胜于“心过”的修养工夫论转向
8
作者 张瑞元 《船山学刊》 2013年第4期14-18,共5页
邵雍提出的重视克服"心过"胜于克服"身过"的修养工夫论,经过胡宏、张栻、以及朱熹的弟子真德秀、熊节等认可,又被《性理大全》、《性理精义》所收录而深刻地影响明清两代科举。阳明心学学者南元善、刘宗周、李二曲... 邵雍提出的重视克服"心过"胜于克服"身过"的修养工夫论,经过胡宏、张栻、以及朱熹的弟子真德秀、熊节等认可,又被《性理大全》、《性理精义》所收录而深刻地影响明清两代科举。阳明心学学者南元善、刘宗周、李二曲等人,也都接受认可这一修养工夫论的大传统。王夫之鉴于对阳明后学的批判和对修养工夫的艰难性,在其《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中提出不同于邵雍所提出的修养工夫的大传统。他提出重视克服"身过"胜于重视克服"心过"的修养工夫论主张,显得别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邵雍 心过 身过 修养工夫
下载PDF
政治伦理·交往规范・修养工夫:儒家“敬”观念的哲学意涵
9
作者 付粉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29-133,共5页
“敬”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范畴,贯穿于儒家思想发展的始终,从早期的畏怕恐惧到执事做人的态度,再到居敬涵养、敬义夹持,“敬”经历了一个人文化与仪式化辩证统一、外在化与内在化协调并进的演变过程,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充盈,成为基本的政治... “敬”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范畴,贯穿于儒家思想发展的始终,从早期的畏怕恐惧到执事做人的态度,再到居敬涵养、敬义夹持,“敬”经历了一个人文化与仪式化辩证统一、外在化与内在化协调并进的演变过程,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充盈,成为基本的政治规范、社会交往准则和修养工夫,彰显了儒家的价值理念、人文关切和实践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敬” 政治伦理 交往规范 修养工夫
下载PDF
程颢对吕大临修养工夫论的指导——以《识仁篇》为中心
10
作者 刘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6,共6页
吕大临先从学于张载,后又东见于二程。在问学于二程时,程颢对其关学"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自明诚"修养工夫论予以批判,并提出了"自诚明"修养工夫论。程颢认为吕大临在关学时期的修养工夫论具有现实主义... 吕大临先从学于张载,后又东见于二程。在问学于二程时,程颢对其关学"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自明诚"修养工夫论予以批判,并提出了"自诚明"修养工夫论。程颢认为吕大临在关学时期的修养工夫论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存在"防检"与"穷索"之弊。程颢对吕大临关学时期为学工夫的指点主要集中于《识仁篇》,其以"学者须先识仁"对吕大临的修养工夫论进行指导,而吕大临"默识深契,豁如也",并作《克己铭》以见意,表达了他对程颢"识仁"指点后的深刻体会。然而,吕大临并未抛弃其关学的为学工夫,他认为"自明诚"和"自诚明"是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的修养工夫。所以,关学"自明诚"修养工夫论和程颢"自诚明"修养工夫论在吕大临思想中得到了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颢 吕大临 识仁 诚敬 克己 修养工夫
下载PDF
李光地《注解正蒙》的修养工夫论
11
作者 张瑞元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54-58,63,共6页
李光地的《注解正蒙》是对张载《正蒙》的注释之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修养工夫论内容。通过分析原始文献的方法,并运用道德哲学的相关理论,梳理《注解正蒙》的修养工夫论。李光地所诠释的立志守礼、学以复性、以德胜气、诚敬和乐、持重... 李光地的《注解正蒙》是对张载《正蒙》的注释之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修养工夫论内容。通过分析原始文献的方法,并运用道德哲学的相关理论,梳理《注解正蒙》的修养工夫论。李光地所诠释的立志守礼、学以复性、以德胜气、诚敬和乐、持重改过等修养工夫,对于现代人的道德实践和精神境界提升有着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光地 《注解正蒙》 修养工夫 张载
下载PDF
“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对周敦颐“主静”修养工夫内涵的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静 《科学.经济.社会》 2019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周敦颐主张“主静”的修养工夫,他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观点,并在其《通书》等著作中多有阐发。从正面来说,人性易感而动,易被物欲蒙蔽,故而圣人立教而“主静”;从反面来看,动而失正的“邪动”会导致妄作... 周敦颐主张“主静”的修养工夫,他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观点,并在其《通书》等著作中多有阐发。从正面来说,人性易感而动,易被物欲蒙蔽,故而圣人立教而“主静”;从反面来看,动而失正的“邪动”会导致妄作、暗塞等不良后果,故而需要“慎动”;实现“主静”修养工夫的具体路径是“主一无欲”,保持纯一,摒弃私欲,最终才能达到“明通公溥”、廓然大公的境界。周敦颐从天道“至诚”为人道“主静”找寻理论依据,并明确“主静”修养工夫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成圣成贤而天下化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修养工夫 主静 成圣成贤
下载PDF
从“主静”到“主敬”--“二程”对周敦颐修养工夫的厘革
13
作者 胡静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北宋自周敦颐之后,程颢和程颐都提倡“主敬”的修养工夫论。“二程”对周敦颐的“主静”修养工夫进行了厘析,提出当以“主敬”来克服“主静”之弊病。两人对“主敬”的关注各有侧重:程颢以“诚”释“敬”,并将“主敬”具体阐述为“识仁... 北宋自周敦颐之后,程颢和程颐都提倡“主敬”的修养工夫论。“二程”对周敦颐的“主静”修养工夫进行了厘析,提出当以“主敬”来克服“主静”之弊病。两人对“主敬”的关注各有侧重:程颢以“诚”释“敬”,并将“主敬”具体阐述为“识仁”和“定性”两个方面,认为通过“识仁定性”可以达至“和乐”的境界;程颐则用“闲邪”释“敬”,提出了“主一无适”,即坚定心志的修养方式,并兼论敬义夹持方能上达天德。从“主静”到“主敬”这一厘革背后的成因与意义,可以从对入世的倡导、“天理”的挺立、三教消长下的儒学复兴三个方面予以考察。此后,“主敬”修养工夫成为儒家修养工夫论的主流,并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价值,成为近年来复兴传统文化的有力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修养工夫 主静 主敬 厘革
下载PDF
张岱修养工夫论
14
作者 范根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5-70,共6页
张岱的学术观十分开放,在继承阳明及其后学的基础上,博采众家、兼收并蓄,这尤为体现在工夫论层面。在工夫论层面,他对“悟与修”“本体与工夫”“现成良知”“格物致知”等阳明后学中争论较大的问题都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其修养工夫论... 张岱的学术观十分开放,在继承阳明及其后学的基础上,博采众家、兼收并蓄,这尤为体现在工夫论层面。在工夫论层面,他对“悟与修”“本体与工夫”“现成良知”“格物致知”等阳明后学中争论较大的问题都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其修养工夫论也是阳明心学修养工夫发展至晚明时期的面貌之一,对此进行考察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阳明学修养工夫发展至晚明时期的变化提供了另一个可能和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 阳明后学 修养工夫
下载PDF
修养工夫论视域下的张载“格物”说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树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42,共6页
在对《大学》"格物"的诠释中,张载将安立了儒学根基且很有可能亦吸收了佛教思想成分的道家之"虚心"置于其前,并认为二者是一对互动式的道德修养工夫,修养目的在于"致知"后的德性所知之境。张载不赞同二程... 在对《大学》"格物"的诠释中,张载将安立了儒学根基且很有可能亦吸收了佛教思想成分的道家之"虚心"置于其前,并认为二者是一对互动式的道德修养工夫,修养目的在于"致知"后的德性所知之境。张载不赞同二程以"穷理"释"格物",一是因为在他看来"穷理"、"尽性"、"至命"具有先后次序,从而其"尽性"及与之处于同一修养层面的"格物"不能等同于"穷理";二是因为他对"理"、"性"做了分际处理,认为"理"属于物,"性"属于人,从而"穷理"属于"物理"认识方式,与作为道德修养工夫的"格物"分属根本不同的路径。总体观之,张载对"格物"的诠释属于汉唐以来的道德论范式,二程的诠释则发生了某种程度的知识论转向,两种范式虽皆有合理性,但时下的境况更要求重新审视道德论范式;再者,若充分关照"八条目"解释的连贯性,张载之说亦有值得反思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格物 虚心 穷理 修养工夫
原文传递
朱陆修养工夫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异同——以“尊德性”与“道问学”为宗旨 被引量:2
16
作者 连凡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68,共13页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其继承者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庸》《易传》《大学》《孟子》及周敦颐、张载思想的阐发,从理事并进、知行互发的立...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其继承者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庸》《易传》《大学》《孟子》及周敦颐、张载思想的阐发,从理事并进、知行互发的立场出发,确立了尊德性与道问学并行的修养论。陆九渊远承孟子大体说,近承程颢识仁说,从心即理的立场出发,确立了以发明本心的尊德性统摄道问学的修养论。由此朱陆思想体系中修养论的来源、内涵及路径存在差异,直接导致修养方法上的易简与支离,修养内容上的践履与讲学,儒学门户上的禅学与俗学之争。其实儒释之辨在于是否承认天理,陆王心学只是将天理收归道德本心,从而将儒家道德心性之学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修养工夫 尊德性 道问学
原文传递
孟子之“仁”本体论及其修养工夫论
17
作者 杜杰 《理论界》 2006年第11期167-168,共2页
文章提出,孟子是儒学“仁”本体论之完成者;“仁”本体论的理论实质即是先验道德主义,从而规定了孟子(儒家)之人格修养的先验主义工夫论;由此确立了儒家内圣外王之“内圣”路径,即所谓的儒学“道统”。
关键词 本体论 先验道德主义 修养工夫
原文传递
从“自然”到“人”:早期“气”论哲学之建立与两截修养工夫之统一——以张岱年“气的‘质’‘能’二象性”为方法
18
作者 王顺然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2,共8页
“气”是中国哲学解释自然世界流变与道德修养工夫的基础概念,而它在早期文献中表达出来的意义具有原发性与多样性。“气”如何从概念多样性中发展出一套具备一致性的哲学系统?这一哲学系统又如何完善、统一地解释“自然”与“人”?本... “气”是中国哲学解释自然世界流变与道德修养工夫的基础概念,而它在早期文献中表达出来的意义具有原发性与多样性。“气”如何从概念多样性中发展出一套具备一致性的哲学系统?这一哲学系统又如何完善、统一地解释“自然”与“人”?本文欲以张岱年所提出“气的‘质’‘能’二象性”为方法,探求早期“气”论哲学建立的内在理路,审视早期气论哲学对“自然世界”与“修养工夫”的解释方式与解释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论 修养工夫 “质”“能”二象性
原文传递
超越与经世:熊十力人生哲学的两大面向
19
作者 王晓洁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1,共9页
熊十力的人生哲学产生于近现代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之中,建基于体用不二的本体论之上,承载着他志在提升国人道德、赓续中华文化的人生理想,彰显着他刚健不屈、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一人生哲学具有超越与经世两大基本面向,实现了形上与... 熊十力的人生哲学产生于近现代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之中,建基于体用不二的本体论之上,承载着他志在提升国人道德、赓续中华文化的人生理想,彰显着他刚健不屈、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一人生哲学具有超越与经世两大基本面向,实现了形上与形下的统一,为国人道德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条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实践路径,代表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和世道人心所做的一种理论探索与现实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 经世 人生哲学 修养工夫
下载PDF
张载“善反”工夫修养论体系及其儒学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生云 《唐都学刊》 2020年第6期35-43,共9页
张载继承了先秦儒学内向克己、反求诸己和由内而外的识本扩充的修养工夫论,吸收了礼以反本的习礼思想以及虚心学礼化性等思想,又接受了道家和易传“反者,道之动”与“无往不复”的天道观念,引入气本与神化的宇宙本体论,提出系统的“善... 张载继承了先秦儒学内向克己、反求诸己和由内而外的识本扩充的修养工夫论,吸收了礼以反本的习礼思想以及虚心学礼化性等思想,又接受了道家和易传“反者,道之动”与“无往不复”的天道观念,引入气本与神化的宇宙本体论,提出系统的“善反”的修养工夫论。该论先立其本(天理),然后持修,包括虚心复知和习礼成性两个方面。善反之“反”,体现了反本复归的总原则,而善反之“善”要求以善(天理)立本,中正适度而循序渐进的修养要求。其目的是要解决两种偏颇问题,即道教与佛教带来的两种偏离中道的修养方式,不知本则执有徇物陷入自私狭隘,不知反则陷入虚无寂灭。“善反”就以大中至正为准绳,全面看问题识得“有无显隐虚实通”天道与性命通而为一,兼体而无累于生死、得失于天地之间。该工夫论受到朱熹、王夫之等大儒的高度赞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朱熹 王夫之 “善反” 工夫修养 儒学思想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