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与修养方式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利民
《现代大学教育》
2004年第1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理想人格
修养方式
社会转型
中国
道德教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儒家修养方式之弊
2
作者
季乃礼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43-47,共5页
儒家修养方式的弊端有三 :或沉湎于儒家经典而不能自拔 ;或只悟不修 ,脱离儒家经典而高谈阔论 ;或受功利的驱使 ,以道德为招牌而追名逐利。尽管其表现形式各异 ,其结果都导致了个人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淡漠乃至疏离 ,从而最终偏离了儒者倡...
儒家修养方式的弊端有三 :或沉湎于儒家经典而不能自拔 ;或只悟不修 ,脱离儒家经典而高谈阔论 ;或受功利的驱使 ,以道德为招牌而追名逐利。尽管其表现形式各异 ,其结果都导致了个人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淡漠乃至疏离 ,从而最终偏离了儒者倡导其理论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修养方式
弊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传统哲学的修养智慧
3
作者
赵馥洁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9-86,共8页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涵着深刻丰富的修养智慧。它认为修养是通过内心反省、个人践履以实现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活动。修养具有自我性、内省性、道德性、心灵性等特征。修养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参与社会活动、承...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涵着深刻丰富的修养智慧。它认为修养是通过内心反省、个人践履以实现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活动。修养具有自我性、内省性、道德性、心灵性等特征。修养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修德立人"是修养的主题,"人为至贵"意识是修养的前提,"诚意正心"是修养的基础,"以理制欲"是修养的关键,"自省自反"是修养的方式,"以名矫实"是修养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修养
智慧
修养方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茶养德”与“以德治国”
被引量:
1
4
作者
徐波
《茶叶》
2001年第2期52-53,共2页
“以德治国”新方略的提出 ,使我国治国安邦大略趋于完善。我国人民历来崇尚道德修养 ,“以茶养德”正是众多道德修养方式中生动的一例。宣传“茶德”思想 ,寓道德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 ;
关键词
“以茶养德”
“以德治国”
中国
茶文化
道德
修养方式
道德教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切磋之道与经典教育
被引量:
2
5
作者
刘铁芳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3-185,共3页
先来梳理一下这段话的基本含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从消极之维,即不做什么的维度阐释个体德性修养;“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则是从积极之维,即做什么的维度阐释个体德性修养。“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而乐(道),富...
先来梳理一下这段话的基本含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从消极之维,即不做什么的维度阐释个体德性修养;“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则是从积极之维,即做什么的维度阐释个体德性修养。“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德性修养的静态目标,更是一种德性修养的过程,是一种立足个体IEI常生活的修养方式,也就是个体如何在自身贫或富的生存处境之中,以消极之维的“无谄”与积极之维的乐(道)或消极之维的“无骄”与积极之维的“好礼”历练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教育
德性
修养
修养方式
生存处境
个体
消极
IEI
阐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仁”“礼”关系探析
6
作者
孙希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85-91,共7页
“仁”和“礼”到底谁高,这是孔子思想中一个久有争论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争论总是伴随着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想把孔子向上抬一抬的人就大讲其“仁”,以“仁”为孔子思想之核心;想把孔子往下压一压的人则大讲其“礼”,把孔子...
“仁”和“礼”到底谁高,这是孔子思想中一个久有争论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争论总是伴随着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想把孔子向上抬一抬的人就大讲其“仁”,以“仁”为孔子思想之核心;想把孔子往下压一压的人则大讲其“礼”,把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归结为“礼”。“仁”和“礼”好象成了抬高和压低孔子的依据,这是极不应该的。我认为:“仁”与“礼”就其实质而言不存在谁统摄谁的问题。“仁”是属于孔子伦理学的范畴,而“礼”在通常情况下则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我们知道,处在不同学科中的两个概念是不能比较谁高谁低的。然而“礼”在有些时候又同“仁”一样作为一伦理范畴出现,这就是“礼”作为外在的强制又可以化为内在的自觉,从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体系
政治学
伦理学
修养方式
修养
境界
伦理范畴
个体
修养
修养
论
治国
要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本土的经验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分野
被引量:
1
7
作者
葛鲁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3年第5期64-70,共7页
本土的经验心理学是经典形态的心理学,是对心理生活的直观经验的理解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哲学理论阐述和精神修养方式。实证的科学心理学是现代形态的心理学,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遵守科学的基本规则。二者并未能彼此替代或取消对方,而是...
本土的经验心理学是经典形态的心理学,是对心理生活的直观经验的理解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哲学理论阐述和精神修养方式。实证的科学心理学是现代形态的心理学,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遵守科学的基本规则。二者并未能彼此替代或取消对方,而是各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不足和特征。它们的关系亦正在从相互的对立和捧斥走向相互的借鉴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心理学
经验心理学
心理生活
实证
修养方式
研究方法
哲学理论
现代形态
本土心理学
基本规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建立长效机制 永葆党的先进性
8
作者
傅建勤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2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党的先进性
机制
党员先进性
先进性教育活动
先锋模范作用
思想教育
个人
修养
历史条件
修养方式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庄孟人生观辨析
9
作者
王克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6期10-13,22,共5页
一、入世和遁世孟子和庄子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批判态度,孟子指斥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野有饿莩,民有饥色”(《孟子·滕文公下》,以下仅注篇名),对“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同上),和“争地以战...
一、入世和遁世孟子和庄子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批判态度,孟子指斥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野有饿莩,民有饥色”(《孟子·滕文公下》,以下仅注篇名),对“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同上),和“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的现象深恶痛绝。庄子也认为“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以下仅注篇名),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现实切齿痛恨。但他们在社会行为准则上却大相径庭,孟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造之,庄子则力图消极遁世而逃避之。孟子人生观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政治积极参与的意识,主张通过推行“仁政”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社会行为准则
社会现实
统治者
人生哲学
精神境界
修养方式
杨朱
精神追求
仁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传统哲学的修养智慧
10
作者
赵馥洁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15年第1期3-12,共10页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深刻丰富的修养智慧。它认为修养是通过内心反省、个人践履,实现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活动。修养具有自我性、内省性、道德性、心灵性等特征。修养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深刻丰富的修养智慧。它认为修养是通过内心反省、个人践履,实现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活动。修养具有自我性、内省性、道德性、心灵性等特征。修养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修德立人是修养的主题。'人为至贵'意识是修养的前提,'诚意正心'是修养的基础,'以理制欲'是修养的关键,'自省自反'是修养的方式,'以名矫实'是修养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修养
智慧
修养方式
原文传递
宗教与人生修养
11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人生
修养
宗教
道德性命
精神自由
中国
理想人生
修养方式
人生态度
原文传递
领导干部的“戒、定、慧”修养
12
作者
陈有勇
蔡锐华
《党课》
2015年第24期77-80,共4页
禅宗经典《坛经·般若品》里讲:“变三毒为戒定慧”,是指修行时要把贪、嗔、痴三毒转化成戒、定、慧三学。“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是佛家克服贪、嗔、痴的修炼方法。修戒就是明确什么不能做,培养自我的良好品行;修定就是...
禅宗经典《坛经·般若品》里讲:“变三毒为戒定慧”,是指修行时要把贪、嗔、痴三毒转化成戒、定、慧三学。“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是佛家克服贪、嗔、痴的修炼方法。修戒就是明确什么不能做,培养自我的良好品行;修定就是训练自己的定力,致力于内心的平静与祥和;修慧就是博爱宇宙苍生,升华内在的智慧。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贪、嗔、痴,需要进行戒、定、慧的修养。当然,领导干部的戒、定、慧修养有其特定的修养内容和修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养方式
领导干部
修炼方法
修养
内容
原文传递
读“慎独”
13
作者
慕楷
《新农民(下半月)》
2010年第8期85-85,共1页
假如说用一句来概括生命的行动准则,那么“慎独”两个字应该是恰当的。第一次读到“慎独”两个字的时间大概是1995年10月份,
关键词
个人
修养方式
家庭生活
生活
方式
原文传递
“茶”中的美与禅
14
作者
释演翔
《翠苑》
2006年第6期49-50,共2页
(一)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倒不如说她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鼎盛,她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因为她虽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
(一)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倒不如说她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鼎盛,她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因为她虽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的一些观点,使她全方位地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而且在东方的许多国家产生影响。自从圆悟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同时赋予了崇高使命,就是由片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类的一种文明并指导着人们思考生与死、心与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由此,一碗茶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中国的茶饮源自巴蜀,唐代之后乃为国之饮,这和当时的宗教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在一年四季变化的大自然中,成片的茶树永远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人们在一叶一芽中看到了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问题
茶叶
魏晋玄学
中国本土
思维
修养方式
中国社会
观察方法
超越解
道德观
原文传递
题名
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与修养方式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利民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处
《现代大学教育》
2004年第1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理想人格
修养方式
社会转型
中国
道德教育
分类号
D64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儒家修养方式之弊
2
作者
季乃礼
机构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
出处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43-47,共5页
文摘
儒家修养方式的弊端有三 :或沉湎于儒家经典而不能自拔 ;或只悟不修 ,脱离儒家经典而高谈阔论 ;或受功利的驱使 ,以道德为招牌而追名逐利。尽管其表现形式各异 ,其结果都导致了个人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淡漠乃至疏离 ,从而最终偏离了儒者倡导其理论的初衷。
关键词
儒家
修养方式
弊端
Keywords
Confucianism
methods of cultivation
drawback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传统哲学的修养智慧
3
作者
赵馥洁
机构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9-86,共8页
文摘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涵着深刻丰富的修养智慧。它认为修养是通过内心反省、个人践履以实现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活动。修养具有自我性、内省性、道德性、心灵性等特征。修养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修德立人"是修养的主题,"人为至贵"意识是修养的前提,"诚意正心"是修养的基础,"以理制欲"是修养的关键,"自省自反"是修养的方式,"以名矫实"是修养的路径。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修养
智慧
修养方式
Keywords
Chinese philosophy
self - cultivation and wisdom
self - cultivating ways
分类号
B825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茶养德”与“以德治国”
被引量:
1
4
作者
徐波
机构
浙江大学
出处
《茶叶》
2001年第2期52-53,共2页
文摘
“以德治国”新方略的提出 ,使我国治国安邦大略趋于完善。我国人民历来崇尚道德修养 ,“以茶养德”正是众多道德修养方式中生动的一例。宣传“茶德”思想 ,寓道德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 ;
关键词
“以茶养德”
“以德治国”
中国
茶文化
道德
修养方式
道德教育
分类号
D64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切磋之道与经典教育
被引量:
2
5
作者
刘铁芳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出处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3-185,共3页
文摘
先来梳理一下这段话的基本含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从消极之维,即不做什么的维度阐释个体德性修养;“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则是从积极之维,即做什么的维度阐释个体德性修养。“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德性修养的静态目标,更是一种德性修养的过程,是一种立足个体IEI常生活的修养方式,也就是个体如何在自身贫或富的生存处境之中,以消极之维的“无谄”与积极之维的乐(道)或消极之维的“无骄”与积极之维的“好礼”历练自我。
关键词
经典教育
德性
修养
修养方式
生存处境
个体
消极
IEI
阐释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仁”“礼”关系探析
6
作者
孙希国
机构
兰州大学哲学系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85-91,共7页
文摘
“仁”和“礼”到底谁高,这是孔子思想中一个久有争论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争论总是伴随着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想把孔子向上抬一抬的人就大讲其“仁”,以“仁”为孔子思想之核心;想把孔子往下压一压的人则大讲其“礼”,把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归结为“礼”。“仁”和“礼”好象成了抬高和压低孔子的依据,这是极不应该的。我认为:“仁”与“礼”就其实质而言不存在谁统摄谁的问题。“仁”是属于孔子伦理学的范畴,而“礼”在通常情况下则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我们知道,处在不同学科中的两个概念是不能比较谁高谁低的。然而“礼”在有些时候又同“仁”一样作为一伦理范畴出现,这就是“礼”作为外在的强制又可以化为内在的自觉,从而影响。
关键词
孔子思想体系
政治学
伦理学
修养方式
修养
境界
伦理范畴
个体
修养
修养
论
治国
要素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本土的经验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分野
被引量:
1
7
作者
葛鲁嘉
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3年第5期64-70,共7页
文摘
本土的经验心理学是经典形态的心理学,是对心理生活的直观经验的理解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哲学理论阐述和精神修养方式。实证的科学心理学是现代形态的心理学,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遵守科学的基本规则。二者并未能彼此替代或取消对方,而是各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不足和特征。它们的关系亦正在从相互的对立和捧斥走向相互的借鉴和补充。
关键词
科学心理学
经验心理学
心理生活
实证
修养方式
研究方法
哲学理论
现代形态
本土心理学
基本规则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建立长效机制 永葆党的先进性
8
作者
傅建勤
机构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出处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2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党的先进性
机制
党员先进性
先进性教育活动
先锋模范作用
思想教育
个人
修养
历史条件
修养方式
中国共产党
分类号
D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庄孟人生观辨析
9
作者
王克奇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6期10-13,22,共5页
文摘
一、入世和遁世孟子和庄子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批判态度,孟子指斥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野有饿莩,民有饥色”(《孟子·滕文公下》,以下仅注篇名),对“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同上),和“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的现象深恶痛绝。庄子也认为“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以下仅注篇名),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现实切齿痛恨。但他们在社会行为准则上却大相径庭,孟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造之,庄子则力图消极遁世而逃避之。孟子人生观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政治积极参与的意识,主张通过推行“仁政”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关键词
孟子
社会行为准则
社会现实
统治者
人生哲学
精神境界
修养方式
杨朱
精神追求
仁政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传统哲学的修养智慧
10
作者
赵馥洁
机构
西北政法大学
中国哲学史学会
出处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15年第1期3-12,共10页
文摘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深刻丰富的修养智慧。它认为修养是通过内心反省、个人践履,实现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活动。修养具有自我性、内省性、道德性、心灵性等特征。修养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修德立人是修养的主题。'人为至贵'意识是修养的前提,'诚意正心'是修养的基础,'以理制欲'是修养的关键,'自省自反'是修养的方式,'以名矫实'是修养的路径。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修养
智慧
修养方式
分类号
B825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宗教与人生修养
11
出处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人生
修养
宗教
道德性命
精神自由
中国
理想人生
修养方式
人生态度
分类号
B91 [哲学宗教—宗教学]
B825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领导干部的“戒、定、慧”修养
12
作者
陈有勇
蔡锐华
出处
《党课》
2015年第24期77-80,共4页
文摘
禅宗经典《坛经·般若品》里讲:“变三毒为戒定慧”,是指修行时要把贪、嗔、痴三毒转化成戒、定、慧三学。“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是佛家克服贪、嗔、痴的修炼方法。修戒就是明确什么不能做,培养自我的良好品行;修定就是训练自己的定力,致力于内心的平静与祥和;修慧就是博爱宇宙苍生,升华内在的智慧。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贪、嗔、痴,需要进行戒、定、慧的修养。当然,领导干部的戒、定、慧修养有其特定的修养内容和修养方式。
关键词
修养方式
领导干部
修炼方法
修养
内容
分类号
D26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原文传递
题名
读“慎独”
13
作者
慕楷
出处
《新农民(下半月)》
2010年第8期85-85,共1页
文摘
假如说用一句来概括生命的行动准则,那么“慎独”两个字应该是恰当的。第一次读到“慎独”两个字的时间大概是1995年10月份,
关键词
个人
修养方式
家庭生活
生活
方式
分类号
TS976 [轻工技术与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茶”中的美与禅
14
作者
释演翔
出处
《翠苑》
2006年第6期49-50,共2页
文摘
(一)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倒不如说她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鼎盛,她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因为她虽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的一些观点,使她全方位地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而且在东方的许多国家产生影响。自从圆悟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同时赋予了崇高使命,就是由片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类的一种文明并指导着人们思考生与死、心与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由此,一碗茶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中国的茶饮源自巴蜀,唐代之后乃为国之饮,这和当时的宗教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在一年四季变化的大自然中,成片的茶树永远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人们在一叶一芽中看到了希望。
关键词
根本问题
茶叶
魏晋玄学
中国本土
思维
修养方式
中国社会
观察方法
超越解
道德观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与修养方式
陈利民
《现代大学教育》
200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儒家修养方式之弊
季乃礼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传统哲学的修养智慧
赵馥洁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以茶养德”与“以德治国”
徐波
《茶叶》
200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切磋之道与经典教育
刘铁芳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仁”“礼”关系探析
孙希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本土的经验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分野
葛鲁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建立长效机制 永葆党的先进性
傅建勤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庄孟人生观辨析
王克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传统哲学的修养智慧
赵馥洁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15
0
原文传递
11
宗教与人生修养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0
原文传递
12
领导干部的“戒、定、慧”修养
陈有勇
蔡锐华
《党课》
2015
0
原文传递
13
读“慎独”
慕楷
《新农民(下半月)》
2010
0
原文传递
14
“茶”中的美与禅
释演翔
《翠苑》
200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